第1722章考房
考房就是一個單間,這和江陵文院中差不多。
到了這里許圉師就安定了下來,四處打量了一下,看見塌上有新的衣物。
許圉師拿起來瞅了瞅,摸了摸手感,自然和他身上的衣服沒法相比,質量也就那樣吧,卻不得不先換上新衣,把自己的衣物疊好,出門交給外面巡場的禮部官吏。
那人當著他的面,抖開衣服仔細翻了翻,主要是看看他有沒有在自己的衣服上寫些什么。
都是防止作弊的手段,許圉師暗自翻了個白眼,心中頗為氣惱,禮部的人太沒禮貌了,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實際上,今次科考之嚴格是許圉師無法想象的到的。
考場之中,督查寺的官員昨日便已入駐,由侍御史高士廉掌總,京試期間,巡場的官員不光有禮部的人,督查寺的官吏同樣在其中擔任職責。
一旦察知有何舞弊的行為,立即便會上報朝中進行嚴厲的追責和處罰,大理寺和刑部也都在等待通報,準備參與協查。
元貞三年的科場泄題案在這個時候就不是什么秘密了,這也是李破不認為能夠在此次科考當中發現蛛絲馬跡的原因之一。
一旦擺在明處追查,那些使了手段的人必然也就不敢輕舉妄動,想要破了三年前的案子,還是得另辟蹊徑。
…………
許圉師今年考的是明政科,這是今年新開的一科,靠的是處理政務的才能,政務上細分下來又有六個科目,對照的正是朝中的六部。
所以今年大科為九,小科數十,這是禮部事先就交給士子們,讓他們做出了選擇的。
元貞四年第一次京試的時候,參考明經科的人數最多,那會人們沿襲的還是前隋時舉辦科舉的思維,覺得明經科的進士出來之后最受人尊重,也會得到朝廷的重用。
可惜事與愿違,杏林宴上,明法科的頭榜進士坐了上位,明經科的進士差點淪為末座。
朝廷的態度一下就表明了出來,皓首窮經之人,不會得到朝廷的看重。
后來的士子們踏著前人的肩膀,一下便認清了現實,討論之余,盡都認為大唐立國不久,需要的是治世之才,通讀經史的人也許在文壇上會得到相應的地位,可在朝廷眼中,卻并不能有利于國事。
如此一來,今年準備考明經科的人立馬人數銳減,明經科的題目本來就難也是原因之一,所以今年明經科一下就變得冷清的不行。
反而是許圉師報考的明政科,人數多到許圉師都感覺到有些后悔的地步。
大家都知道朝廷務實,那么想要入仕的話,明政科這個新的科目自然是廣受歡迎,競爭比之前的明經科還要激烈幾分。
今年考算科的人也不少,那些大多都是準備以后跟算盤子打交道的人。
明法科的盛況是大家都能猜到的,上次明法科進士被許為狀元就是明證,明法科考出來的人不管怎么說都會大有前途。
其他新增的科目也一如大家所料,都是和實務相關,顯然朝廷考校的絕對不是你在文章和詩詞上的造詣,而是你在實務上的才能。
以后明經,明史,明書這樣的大科,可能會越來越受冷落。
許圉師覺得這樣的趨勢對于讀書人來說并不太好,讀書人先要開蒙,開蒙階段過去之后就要進學,這個階段大家接觸到的肯定是四書五經之類的學問。
之后到了深入的階段,人們從少年也就過渡到了成年,可以從經義,史冊中體會到一些深奧的哲理了。
按照以前文人的習慣,此時大多數人都會就此深入下去,從前人的智慧中汲取營養,只有少數人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或者是受家學影響,旁騖于其他。
正經的讀書人就會覺得這些人不成體統,少了毅力,不能在正道之上走下去,入仕之后肯定走不了太遠。
隋唐之際這種思想還不算深入,畢竟貴族子弟天生高貴,他們能走多遠可不是讀了多少書本能夠決定的了的。
比如許圉師,讀書不成的話就從軍,就算自己沒什么本事,也有他的幾位兄長照拂,等他能自立門戶了,你再瞧一瞧,你讀的書是多,可你就是升官沒人家快。
唐初就是這個樣子,許圉師覺得朝廷過于偏重于實務,并不是一個好現象,通讀經史的那些人就是比旁人懂的多,卻被朝廷如此輕視,入仕都比旁人難的話,那大家進學的時候該讀什么書呢?
拋卻經史的那些人當了官,又是一副什么樣子?知禮否?知世情否?知古今否?知忠義否?
所以他……干脆的選了明政科……準備先當了官再說。
當然了,考不中進士的話他就去長安書院游學,這是進學的增強版說法,進學到一定程度,人們就會選擇游學,去增長見聞。
以他和侄兒在江右的名聲,入讀于長安書院并不算困難。
郝處俊不太樂意,他認為自己一定會中進士,順便說一句,這廝考的是明法科,心氣高著呢。
人家說了,即便今年不中,他便留在長安去給人當幕僚,最好是能選一位在中書任職的高官,會對他的學業有益處,比入讀長安書院要強的多。
許圉師也沒話說,因為侄兒說的對,朝廷既然看重實務,那么為人幕僚就是一個不錯的出路。
尤其是中書省,那是制定國朝大政的衙署,還一直在主持修訂唐典,正是想考明法科士子的最佳選擇。
…………
回到屋內,許圉師枯坐等待,屋中簡陋,還算亮堂,沒什么好瞧的。
就是屋與屋中間種著些草木,鳥語花香的,感覺讓人放松了許多。
外面的聲音不斷傳來,幾千人入場考試,直到太陽升到老高,才算安靜了下來。
外面腳步聲響起,有人進到屋中,給許圉師送來了筆墨紙硯,都是統一定制,從這個角度來看,比后來的考試要公平。
許圉師先檢查了一下筆墨,都只差強人意,把紙鋪開的時候,卻有些驚喜,紙張潔白柔韌,紋理細膩,表面光滑。
許圉師只是拿手摩挲了一下,便認定這是上好的竹紙,他在江右的時候是用過的,比江右產的麻紙好用一些,比之宣紙又差了不少。
許圉師的兄長還給他捎回過些蜀麻,那才是上佳之物,自蜀中平定之后,蜀中成為了造紙業的魁首,那里的紙張做的非常精致,據說一些已經成為了貢品。
許圉師的大哥如今駐守在成都,說起成都來,都說那里是一天一個樣子,紙張,綢緞,茶葉,酒釀等等,可謂是樣樣精巧,再加上蠻人之患已解,還多出了不少免費的勞動力。
假以時日,蜀中之富必將冠于天下。
許圉師摸著手中的紙張,翻過來背過去的細細觀瞧,他覺得這東西應該是出于蜀中,心說朝廷還真是下了本錢,這些不會是貢物吧?
實際上他不知道的是,朝廷研究竹紙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他手中的這些正是匠作監的成果。
不久這種竹紙的制作技藝便會傳往各處,而且江左的造紙術并不比蜀中差,竹紙正是從匠作監從江左那邊得來,他的眼界明顯是小了。
…………
臨近午時,一切妥當,卻還沒有開考,只是有人給送過來了午飯。
一日三餐是后來人的說法,這個時候普通人,甚至是大部分貴族都是一日兩餐,或是一日一餐,只有大富大貴的人家,才會是一日三餐。
只不過朝廷準備的比較周全,士子們腦細胞耗費的太多,必須給予優待,不能發生把人餓暈了的糗事。
于是文院中考試的士子便是一日三餐的供應。
吃食比較簡單,肉干,粟米飯,外加腌菜,還有一碗肉湯,晚飯的時候會豐盛一些,弄個熱菜給你,總體來說還不錯。
屋中水甕中的水也是一日一換,有給士子準備炭火,爐具,還一人發了一包茶葉,你要是想喝茶,就自己燒,在家中養尊處優慣了,不會燒的話……你就別折騰了好伐,這里可沒人伺候你。
就這一套下來,戶部的人頭發都得掉上不少,蘇亶就暗地里叨咕過李綱等戶部官員,說他們為了自家的官帽,卻是把戶部的人給豁出去了,不當人子。
可不管怎么說,這都是皇帝親自同意了的舉措,是對進京趕考的士子的一種優待,能讓他們在枯燥的京試當中,感受到朝廷的重視和溫暖。
不能讓士子們產生豬狗進入牢籠待宰的感覺,將來他們當了官,對待別人也會寬容一些,而非是一朝得意,回憶起入仕時吃過的苦頭,便想從別處找回來。
…………
許圉師在房中嚼著肉干,喝著肉湯,卻沒感覺到太多的溫暖,他只是在心里吐槽,廚子太差,做出來的東西真的是難以下咽,希望晚上的飯食能弄的好些。
三天的考試,到了午時還沒有發卷,許圉師覺著自己可能要在這里多待上一天兩天了,出去見了天日,也不知會不會有坐監被放出去了的感覺?
(https://www.dzxsw.cc/book/3333/76106603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