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
涼州,在呂布向東逃亡之前,張遼就已經被朝廷授予此職)跟從呂布向東奔逃。在兗州,呂布集團又吸收了陳宮等人,并在此處鏖戰曹操,戰事持久而慘烈。呂布集團曾數次戰勝曹操,一度將曹操打得僅剩1萬余士兵。后因蝗災大起而各自罷兵。休整之后,曹操擊敗呂布。張遼又隨呂布前往徐州。
建安元年(196年),呂布奪取徐州,自領徐州牧。張遼領職為魯國的國相,時年二十八歲(古代用農歷記錄虛歲。農歷的28歲為公歷的27歲)。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的部下奉命用金子購買軍馬,但在途中,金子都被劉備軍隊抄掠走了。張遼雖然與關羽交好,但依然奉命出戰,與中郎將高順一起攻打劉備軍隊。劉備軍向曹操求援,曹操便派遣夏侯惇救援劉備。高順、張遼先是共同擊敗夏侯惇,隨后又共同擊潰劉備。
此前,曹操正在親征張繡。在高順、張遼擊潰劉備之后,曹操停止攻打張繡,轉而東征徐州。呂布親自固守下邳城,被曹軍包圍。
建安三年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呂布的嫡系將領侯成、宋憲、魏續三人綁縛陳宮向曹操投降,并打開城門使得曹操軍隊急速沖入下邳城。然后,曹操使呂布徹底破滅于下邳城中。然后,張遼率領自己的軍隊歸降曹操(同一時期,至少有5篇類似的史書記載可以共同論證,張遼的投降時間晚于呂布的下邳破亡。《資治通鑒》記載,在曹操對下邳城內的投降者們以禮相待之后,張遼率軍投降)。曹操將張遼拜為中郎將,并賜爵關內侯。而張遼的魯國國相的職務則由畢諶來接替。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爆發。袁紹首先派兵襲擊白馬。曹操依荀攸之計,親率軍隊救援白馬,張遼與關羽作為前鋒,擊破顏良軍隊。在官渡之戰的數次戰斗中,張遼數有戰功,遷裨將軍。
同年十月,袁紹主力潰敗后,曹操另派曾經領有魯國的張遼去安定魯國諸縣。這是因為曹操的兗、豫之地在袁紹大舉攻曹之時,有非常多的郡縣投靠了袁紹。
勸降昌豨
動漫游戲版張遼
動漫游戲版張遼動漫游戲版張遼
23
張
動漫游戲版張遼
建安六年(201年),張遼與夏侯淵同圍昌豨于東海郡,歷經數月,糧秣將盡,眾人商議都認為應該引軍而還。在“眾議還”的氛圍中,唯有張遼看出昌豨有動搖之心,于是向夏侯淵說:“這些天以來,每當我巡視圍城的軍情時,昌豨就兩眼盯著我看。而且,他的士兵所發射的箭日益稀少,此種跡象必定是因為昌豨心懷猶豫,所以才沒有力戰。我希望能挑試一下他,并與之洽談,倘若可以成功誘使昌豨投降,豈不是更好嗎?”
于是,張遼派遣使者向昌豨傳話:“曹公有命令,讓張遼來對你傳達。”昌豨果然走下來與張遼對話。張遼便說:“曹公神武,正在用他的美德感化四方,先歸附的可以受大賞。”于是昌豨便答應投降。張遼知其肯降,于是只身上三公山,入昌豨家中,并拜候其家人。昌豨見張遼如此坦誠相對,心中歡喜,便隨之往見曹操。
曹操先遣昌豨返還東海郡。隨后,曹操便責備張遼道:“只身赴敵巢穴,這不是大將所為。”張遼拜謝了曹操的關懷,又根據當時的形勢,回答道:“憑著明公威信著于四海,我張遼拿著圣旨,昌豨必然不敢害我。所以我才這么做。”
此次事件,張遼在夏侯淵面前展現了明察秋毫,在昌豨面前展現了剛柔并濟,在曹操面前展現了料敵雄斷。
通過張遼的成功勸降,東海郡在此后保持了長達5年的平靜。此時,黃河以北的袁氏勢力依然強大。直到5年之后,曹操平定了冀州并打垮了袁氏,統治東海郡的昌豨才再次發起叛亂。
從攻袁氏
建安七年(202年),張遼從討袁譚、袁尚于黎陽時,累有功勞,行中堅將軍。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攻袁尚于鄴城,袁尚堅壁守壘,曹軍久攻不下。因此曹操采納郭嘉之計讓二袁自行內斗而先還許都,同時令張遼與樂進攻拔陰安,把當地百姓遷移到黃河以南。
建安九年(204年),張遼再次隨曹操攻打鄴城,這次終于攻破鄴城。張遼奉命別巡趙國、常山,招降了那些靠近太行山邊緣的諸多賊眾及黑山孫輕等。此后,再度隨曹操攻擊袁譚。
建安十年(205年),袁譚敗亡后,張遼受命安撫海濱一帶,征破遼東軍閥公孫度所置的營州刺史柳毅。又與長廣太守何夔合兵平定了矣平的從錢等人。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上表漢獻帝,對于禁、樂進、張遼表示稱贊:“武力強大,計謀周全,品性忠正,操守高潔,每次征戰,身先士卒,勇猛頑強,無堅不摧;親自擂動戰鼓,忘了疲倦。他們單獨領兵征討,統率全軍,撫慰將士,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臨敵決策,沒有失誤。論功記職,應該給予顯要榮寵。”
收復東萊諸縣后的張遼引軍還鄴城,曹操親自出城迎接,邀請張遼同乘一輛車,并任命張遼為蕩寇將軍。
張遼率軍攻打荊州,平定江夏諸縣,引軍還,屯兵在臨潁縣,受封為都亭侯。
大破烏桓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要征討在柳城的袁尚、袁熙與烏桓。張遼進諫:“許都,是天子所在的地方。現今,天子就在許都,曹公北征甚遠,若劉表派遣劉備攻擊許都,占據它而號令四方,明公您大勢去矣。”曹操推測劉表必不能任用劉備,于是,大軍出征。
八月,曹操帶領先鋒部隊登上白狼山,突然與敵兵遭遇。敵人的數量很多。當時,曹操軍隊的主力重兵還在后方,尚未到達前線,而曹操身邊只有少量的軍隊。曹軍將士們希望等待后續部隊,并對當前的危險局面都感到恐懼。
在“左右皆懼”的曹軍氛圍中,張遼力排眾議,反對畏敵不前,極力勸說曹操應當趁著胡虜的陣勢不整,立刻進行交戰,而不是等待后援。張遼勸戰時的語氣非常振奮。曹操十分欣賞張遼的雄壯斗志,又看見烏桓的軍隊尚未排好戰斗陣形,于是,采納了張遼的建議。曹操親自將自己所持的麾,授予給張遼暫用,下令由張遼指揮先鋒部隊出戰。張遼率軍突擊,大破烏桓軍隊,并臨陣斬殺了以“驍武”著稱的烏桓單于蹋頓。(曹操“自以所持麾授遼”。《淮南子·主術訓》:“軍之持麾者,妄指則亂矣”,說明,“持麾”的作用在于“指”,張遼負責白狼山之戰的臨陣指揮。《魏武軍令》:“麾前則前,麾后則后,麾左則左,麾右則右。不聞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斬”,說明,曹軍各部的進攻方向、進攻時機全由張遼決定。以上兩文相結合,說明,因為張遼“持麾”,所以,白狼山之戰的參戰將領都必須接受張遼的指揮,否則,會被依法處斬。因此,《三國志·武帝紀》關于白狼山之戰的記載,只需寫張遼,沒必要寫其他的參戰將領,也沒必要寫“等”字。)此役,雖然敵眾我寡、左右皆懼,并且,“蹋頓又驍武,邊長老皆比之冒頓”,但是,張遼極力主張迅速進攻,終于,其疾如風,虜眾大崩,胡、漢降者二十馀萬。
在白狼山之戰后,張遼開始名聲卓著、脫穎而出。后世也因為白狼山之戰而對張遼多有贊譽。唐朝的昭文館大學士甚至將張遼與衛青、霍去病相提并論,于是有詩句寫在《登長城賦》:“衛青開幕,張遼辟土,校尉嫖姚,將軍捕虜。”(相關釋義:“衛青開幕”是指衛青破匈奴,“張遼辟土”是指張遼破烏桓。“嫖姚”可能是特指曾經在漠南之戰時任票姚校尉的霍去病,也可能是泛指迅捷有力。“虜”是指胡虜。)
智破謀反
建安十三年(208年),當時,荊州尚未安定,人心尚未歸附。曹操在那一年,重新組建了許多軍隊。張遼率領其中一支新組建的軍隊,屯駐于長社。軍隊臨出發之際,軍中忽有謀反者起事騷動,在夜間,驚亂起火,全軍盡受其擾。此時,張遼經過審時度勢,對左右說:“不可亂動。這一定不會是全營盡反,必然是那些制造叛變之人,想藉此騷動去惑亂眾人而已。”于是,張遼傳令軍中,只要不是謀反者就安坐勿動。而張遼則帶領親兵數十人,守立于陣中。情況逐漸穩定下來,不久,在軍中查出并擒獲了制造動亂的首領,并將其肅清殺死,徹底挫敗了軍中夜叛。
以前,軍營內的夜間謀反經常會讓人難辨敵友、逃離求生。曹操曾經遭遇過軍中夜叛,導致曹操四千人的軍隊只剩下五百人。牛輔也曾經遭遇過軍中夜叛,導致牛輔在逃離的途中被叛徒所殺。而這一次,張遼識破謀反之計并轉敗為勝的冷靜表現,成為了遏制軍中夜叛的智略典范,被《通典》評價為:“張遼審計,立擒賊首,亦同料敵之義”[7]。
赤壁之戰時,曹操徙趙儼為都督護軍,督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勇者得前
建安十四年(209年),江淮豪強陳蘭、梅成占據氐(氐,可能是指六安國全部、廬江郡北部、九江郡西部)的六個縣作叛。曹操于是遣于禁、臧霸等去討伐梅成,又遣張遼督領張郃、牛蓋等去討伐陳蘭。當時,于禁的軍隊率先到達,梅成詐降于禁。于禁中計,輕率地回軍。梅成旋即復叛,帶其軍眾投奔陳蘭,二人又率眾轉入灊山自守,占據了地利。灊山(今為安徽省潛山縣)中有天柱山,高峻約有二十馀里,道路險狹,陳蘭等眾避于其上,山下進軍難通。張遼意欲進入天柱山追剿敵軍,諸將皆說:“此山道路險惡,我軍兵少,很難可以深入用兵。”張遼卻說:“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只有勇者可以前進)。”于是進至山下安營,起兵上山攻擊,終于斬下陳蘭、梅成首級,盡虜其眾。曹操論諸將功勞,說:“登上天柱山,踏過險峻,成功討取陳蘭、梅成,都是蕩寇將軍張遼的功勞。”于是增其邑,假節。
守衛合肥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從征孫權,攻濡須。后來,曹軍攻破孫權江西營,擒獲孫權都督公孫陽。曹操望孫權軍,慨嘆孫權軍隊的軍容齊肅,于是撤兵。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孫權親征皖城,張遼從合肥向皖城馳援,在增援途中得知皖城失守。張遼在硤石的南面迅速筑起了一座被稱為“南硤戍”的堡壘,作為合肥的前哨。
同年七月,曹操征伐孫權。同年十月,曹操無功而返,自合肥還。曹操在離開合肥時,帶走了大批部隊欲作西征之用,給屯駐合肥的張遼與樂進、李典等將領只留下了七千余人。張遼得知曹操有西征之意,認為合肥即將孤立無援,孫權必會趁機來攻,于是開鑿了藏舟浦,用來隱藏舟船。
筑壘硤石南、開鑿藏舟浦,都展現了張遼防患于未然的深謀遠慮。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領重兵西征張魯,讓護軍薛悌送去一封信函,信函邊還寫明,要在有敵人來攻時再打開來看。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東吳首領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張遼與諸將打開信,信中說:“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不得與戰。”曹操只在信中明確了3位將領的分工,但是,完全沒有提及何時出城、何時撤退、出城人數、攻向哪里、如何接應等具體措施,況且,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此,合肥諸將們都感到疑慮。在“諸將皆疑”的氛圍中,張遼審時度勢,根據曹操遠征漢中而合肥缺乏后援的現狀,做出了分析,提出在合肥城還沒有被孫權大軍完成合圍之前,率先出擊,“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后就可以守住城池。張遼此番分析消除了諸將的疑惑。李典也對張遼所說的話表示贊同。
于是,張遼在當夜募集敢于出城迎戰的精銳將士八百人,開剝牛肉賞給將士飽食,準備明日大戰。天色剛亮,張遼披甲持戟,親自先登直陷敵陣,撕裂了東吳軍隊的防線。在他率軍沖入東吳的營壘之前,張遼就已經親自斬殺了數十名東吳士卒和兩名東吳將領。他一邊大聲呼喊著自己的名號,一邊登鋒陷陣,沖入東吳的營壘。此后,張遼率軍繼續猛攻,一直沖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之下。孫權見狀大驚,東吳眾將士也因驚慌失措而不知道該如何應付,于是,孫權等人逃跑到一座較高的山冢上,用長戟來自衛。張遼見敵方主帥退避,便叱喝孫權,挑釁他下來對戰。但孫權沒有輕舉妄動,隨后孫權發現張遼所率領的士兵非常少,于是聚攏東吳軍隊將張遼的部隊重重包圍。張遼率領左右將士突圍,徑直向前實施“急擊”,將東吳的包圍圈打開。在戰斗中期,張遼曾經帶領著中期破圍的幾十人突出了重圍。然而,當時在東吳軍隊的包圍圈中,依然有張遼軍馀眾幾百人(張遼軍馀眾有幾百人,該結論是由“遼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鋒陷陣,大破之”、“吳人奪氣”、“眾心乃安”等史料推定)。馀眾幾百人大聲呼喊:“將軍要舍棄我們嗎?”由于馀眾的人數很多,馀眾的呼喊聲很大,可以被遠處的張遼聽到。于是,張遼帶領著中期破圍的幾十人,又殺入了重圍,去救援馀眾幾百人。孫權軍隊皆望風披靡,沒有人再敢抵擋張遼了,也稱“權眾破走”。從早晨戰至日中,吳軍銳氣為張遼所奪。戰斗結束后,張遼回城修理守備,合肥的軍心因為首戰大勝而安定了下來,李典、樂進等合肥諸將們都對張遼表示心服口服。(注意事項1:首先, “殺數十人,斬二將”只是“沖壘入”之前的事跡,不包括“沖壘入”之后的時間段。其次,因為前文的“被甲持戟,先登陷陳”、后文的 “大呼自名”都是張遼的單人動作,所以,夾在中間的“殺數十人,斬二將”是張遼在“沖壘入”之前的單人斬殺數。)(注意事項2:東吳猛將陳武每逢作戰皆是所向無前,卻戰死于此次戰役。陳武的陣亡時間,有所爭議。陳武的陣亡地點,一定遠離津北。這是因為《甘寧傳》的津北名單有“唯”字,無“等”字。詳見下文的“排除津北組”、“后期津北組”、“后期津南組”。)
這次戰斗為5個階段:1.張遼突擊吳軍;2.吳軍包圍張遼;3.張遼破圍而出;4.張遼復入吳軍;5.吳軍披靡敗走。
此前,張遼親自提出“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的作戰方略,至此,完全實現目標。戰果描述分別是:敵方的“吳人奪氣”、己方的“眾心乃安”。此外,《三國志》的“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魏書》的“孫權率十萬眾圍合肥,遼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鋒陷陣,大破之”、《魏略》的“張遼為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眾破走”都表明張遼800人的敢死隊是在擊退東吳軍隊之后(“權人馬皆披靡”、“權眾破走”),才返回合肥城中。反觀,孫權軍隊則是被800人“大破之”,戰至中午時,“權人馬皆披靡”、“權眾破走”。
張遼威震逍遙津塑像
在張遼800將士成功以少勝多之后,合肥城內因為軍心穩定而守則必固。反觀孫權的軍隊則“吳人奪氣”,喪失了斗志。孫權雖然首戰失敗,但曹軍主力被張魯牽制在漢中而無暇東顧(建安二十年,合肥之戰發生在八月,曹操征討漢中從三月戰至十一月),因此,孫權不愿錯失良機,在收攏敗兵之后,仍然憑借著明顯的兵力優勢,繼續僵持在合肥十馀日(“權守合肥十馀日”當中的“守”字,沒有進攻的含義,但有堅持、僵持、保持的含義),然而,孫權軍隊因為士氣低落,不可能奪取合肥城了,于是退兵。張遼率領諸軍乘勢追擊,幾乎再次捉住孫權(“幾復獲權”的“復”字,表示再次的含義)。同時,張遼又統籌了戰局,準確預估了孫權的逃生路線,并分兵繞過東吳軍隊進行毀橋。而孫權與甘寧蹴馬趨津,又有谷利鞭馬助勢,才得以躍過斷橋,死里逃生。張遼因為不知道孫權的相貌而錯失了活捉孫權的機會。曹軍士兵聽說此事都表示嘆息悔恨。曹操得知此戰,對張遼的表現大加贊許,并拜張遼為征東將軍。
當時,曹魏軍隊的主力遠在漢中,而曹魏江淮一帶的兵力則非常空虛,無法派遣援兵。正是所謂的:“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因此,曹操非常看重張遼在此戰中立下重大功勞,史載“太祖大壯遼”,“大壯”兩字在《三國志》里僅用過兩次,分別是在《張遼傳》、《徐盛傳》,可見分量之重。
張遼在此次戰役中,前后共發起兩次進攻,皆大勝東吳。雖然,孫權本人在這兩次突襲中,分別以“走登高冢”、“蹴馬趨津”的方式逃離危險,但是,東吳軍隊卻遭受了重創。
此役震驚東吳,以致于在東吳一方的記載中,《三國志·吳書》述及此次戰役的列傳中,若不考慮裴注,僅僅考慮本傳就已經多達8篇。在這些記錄中,排除津北組有3篇本傳、后期津北組有5篇本傳。另外,后期津南組有1篇裴注《江表傳》。這3組描述的各自特點如下:
排除津北組包括陳武、宋謙、徐盛、潘璋、賀齊,所涉及的3篇本傳共有0句撤軍、0句津北、3句合肥。并且,《甘寧傳》的名單有“唯”字、無“等”字,將陳武、宋謙、徐盛、潘璋、賀齊5人徹底排除在“津北”之外;
后期津北組包括孫權、呂蒙、蔣欽、凌統、甘寧,所涉及的5篇本傳共有5句撤軍、4句津北。該組的每一個將領都被2篇或2篇以上的傳記,記錄為戰役后期在“津北”(他們無法擋住張遼,但且戰且退,延緩了張遼的進攻速度);
后期津南組只有賀齊,所涉及的1篇裴注共有1句撤軍、1句津北、1句津南。合肥之戰的后期,賀齊退兵到津南。張遼已經分兵毀橋,斷橋阻隔了津南、津北。因此,裴注《江表傳》只有賀齊的接應而沒有賀齊的參戰。
以上3組中,時間的疑點在于“排除津北組”。所以,東吳一方的描述可能有以下2種的情況:
第1種可能情況,如果,排除津北組是戰役前期的描述。那么說明:在戰役前期(張遼800人沖鋒),陳武在合肥城外被殺,宋謙部、徐盛部在合肥城外潰退,徐盛本人受傷并掉落長矛。賀齊拾到徐盛的長矛。潘璋殺逃兵遏制潰退。但最終還是“吳人奪氣"。在戰役后期(張遼追擊東吳),早已“吳人奪氣”的東吳主力紛紛“兵皆就路”。張遼直接攻向了津北,同時分兵去毀橋。權與甘寧蹴馬趨津,谷利著鞭使得孫權乘馬跳過斷橋。后期并未參戰的賀齊,到津南接應孫權。由于橋已被毀,張遼便在津北,與津南的賀齊隔河相望。凌統游到津南后在河邊痛哭。逃跑未遂的東吳軍隊向張遼投降。
第2種可能情況,如果,排除津北組是戰役后期的描述。那么說明:在戰役后期(張遼追擊東吳),陳武在合肥城外被殺,宋謙部、徐盛部在合肥城外潰退,徐盛本人受傷并掉落長矛。潘璋殺逃兵遏制潰退。后來,合肥城外的吳軍還是敗退了。在合肥城外的吳軍敗退后,張遼又攻向了津北,同時分兵去毀橋。權與甘寧蹴馬趨津,谷利著鞭使得孫權乘馬跳過斷橋。賀齊從合肥城外退到津南接應孫權。由于橋已被毀,張遼便在津北,與津南的賀齊隔河相望。凌統游到津南后在河邊痛哭。逃跑未遂的東吳軍隊向張遼投降。
雖然,孫權是一位善于納諫的君主,并且有呂蒙、甘寧、凌統、蔣欽、陳武、宋謙、徐盛、潘璋、賀齊等許多將領一起出征。但是,在遭遇張遼的兩次突襲之前,東吳將領們在戰敗之前并沒有做出任何預先提示(例如,曹操不從荀攸的良言、袁紹不從張郃的良言、夏侯惇不從李典的良言、曹操不從賈詡的良言、劉備不從黃權的良言、曹仁不從蔣濟的良言、馬謖不從王平的良言、孫權不從顧雍的良言、諸葛恪不從聶友的良言、姜維不從張翼的良言,他們不從良言的敗仗都使得勸諫者的明智的提示被載入史冊),說明張遼觀察到的作戰機遇,是東吳諸將們都沒有觀察到的。
在戰役前期(張遼800人沖鋒),已經突出重圍的張遼又回身去拔出余眾,體現了甘苦與共的道德信念。在戰役后期(張遼追擊東吳),正在猛攻敵軍的張遼又分兵去毀橋,體現了統籌兼顧的指揮藝術。
《武帝紀》、《樂進傳》都沒有樂進在合肥之戰的貢獻記載。《李典傳》中李典對張遼所說的“顧君計何如”表明了張遼制定決策。在不計本傳傳主的影響時,《武帝紀》、《溫恢傳》、《樂進傳》、《李典傳》的江淮地區軍務都是張遼名列在樂進、李典之前。而《吳書》在合肥之戰的所有列傳更是只記錄張遼,卻無樂進、李典。這些史書記載都體現了張遼在合肥的主導作用。
此役之后,若江東小兒啼哭不止,其父母只要嚇唬說:“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孩童就不敢再哭泣了。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再征孫權。到合肥后,曹操循行視察昔日張遼作戰的地方,贊嘆良久。于是,給張遼增兵(“乃增遼兵”意味著張遼因為征東將軍之職而在216年顯著增加兵權,此后的統兵數量難以考證),多留諸軍,遷徙去居巢屯駐。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季,曹軍抵達居巢,開始進攻濡須。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正月,曹操大軍在居巢集結完畢,并在二月全線猛攻濡須,迫使孫權退走。三月,孫權又派遣徐詳向曹操請降。曹操回師,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圍曹仁于樊城,適時孫權稱藩于魏,為了讓孫權安心攻打荊州,于是曹操召張遼及諸軍悉數回救曹仁。張遼素來知曉曹操的用意,雖然他收到詔令較晚,但向樊城的進軍速度卻很快。而張遼尚未到達,徐晃就已經打敗關羽。張遼便與曹操會師摩陂,曹操乘車出來慰勞他,并派他屯于陳郡。
轉官晉爵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魏王,張遼從征東將軍平級轉任為前將軍,又分封其兄張汛(或作“張泛”)及一子列侯。同時,賜給張遼的帛多達千匹,谷多達萬斛。
不久孫權再叛變,張遼還屯合肥,并進爵都鄉侯。曹丕賜輿車予其母以示榮寵,并派遣兵馬送其家人到他駐軍的地方,又派遣向導們預先在各地張貼告示,宣告張遼的家人將要到臨,指引著大家出迎。張遼所督諸軍的將士官吏們都羅列在道路兩側,拜迎張遼的家人。看見此景的人們都認為這是十分榮耀的事。
同年,曹丕稱帝,再封張遼為晉陽侯,增邑千戶,并前二千六百戶。
黃初二年(221年),張遼到洛陽皇宮朝拜,曹丕便引張遼會晤于建始殿,親問其昔日破吳時的情狀。張遼述說過后,曹丕向左右嘆息道:“簡直是古代的召虎啊。(召虎,即召穆公,是與方叔、尹吉甫、南仲等齊名的西周大將。他曾平定淮夷,所以被曹丕借作比喻。)”于是,曹丕下令為張遼建造屋舍,替其母興建殿室,當年跟從張遼突破吳軍陣線、直沖孫權帥旗而臨時應募的一眾步卒,都被封虎賁。
病逝江都
張遼像
黃初三年(222年),孫權再次向曹魏稱臣。張遼奉命還屯雍丘,卻在此得病。曹丕遣侍中劉曄帶著太醫審視其疾,并令虎賁衛士們往來傳達張遼病況,為張遼問病的使者經常在路上互相遇見。梁章巨《三國志旁證》中提到“漢三公病,遣中黃門問病。魏、晉則黃門郎,尤重者或侍中。(張)遼位未至公,而遣侍中,蓋寵之也。”[8]可見曹丕如何重視張遼。
張遼之疾久未痊愈,曹丕命人把他接到自己的行營,自己則車駕親臨,握著他的手,賜給他御衣,太官每天來送御膳。病情稍有好轉后,張遼便返回其軍中,然后率軍與朱靈一同還屯合肥,忠于職守。
正當其時,孫權再次背叛曹魏,曹丕派張遼乘舟,與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此時,雖然張遼受到曹休(曹丕的族兄)的督領,但孫權得知張遼至此,甚為忌憚,敕令諸將道:“張遼雖然抱病,但仍是勇不可當的,千萬要謹慎在意!”同年,張遼與王凌等人進軍至廣陵。一天夜里,呂范等人的東吳水軍漂至北岸。張遼與王凌等人出戰,大破吳將呂范等人,并繳獲了大量舟船。但張遼的病情卻也日漸嚴重,最后終于在江都逝世,一代名將就此隕落。曹丕為之流涕,謚曰剛侯。其子張虎嗣任其爵。
黃初六年(225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一役中,張遼、李典僅以步卒八百人,破賊十萬之眾,自古用兵,未見如此。他們使賊眾至今仍氣為之所奪,真可謂國之爪牙。現分封張遼、李典的家族各增邑百戶,對他們兩人各自的一個兒子賜爵為關內侯。”
正始四年(243年),張遼得享從祀于曹操廟庭。
歷任官職:郡吏,騎都尉,北地太守,魯相(重視朝廷公文的王粲、司馬光仍記張遼為北地太守,重視實際作用的陳壽則記張遼為魯國國相),中郎將,裨將軍,行中堅將軍,蕩寇將軍,征東將軍,前將軍。
2
人物關系
祖先
聶壹,馬邑的豪商,曾發起“馬邑之謀”,使得西漢與匈奴正式開戰。
同輩
張汛(或作“張泛”),張遼之兄,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因張遼之功而被封為列侯。[9]
子輩
張虎,張遼之子,在其父張遼去世后,襲爵晉陽侯,在立下軍功后,升為偏將軍。[9]
張?,名字不詳,張遼之子,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因張遼之功而被封為列侯。[9]
張?,名字不詳,張遼之子,于黃初六年(225年)因張遼之功而被封為關內侯。[9]
孫輩
張統,張虎之子,張遼之孫,在其父張虎去世后,襲爵晉陽侯。[9]兒子
張泛
張泛
兄弟
張統
張統
孫子
精選視頻
11.93萬觀看03:46
漢末三國名將輩出,只有十三人奉入武廟,你知道幾位?
5.53萬觀看01:20
張遼不愧是一員猛將,輕松斬殺曹操大將,厲害無比
7.79萬觀看02:00
三國一代猛將張遼!我們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哪些優點?
14.78萬觀看01:37
張遼算是三國最完美武將,東吳最怕的一個武將就是他了
8.11萬觀看01:51
魏國五子良將之張遼
查看更多
知識合集
五子良將
看過2/5個詞條
4.1萬閱讀
張遼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本姓聶,謚剛侯,享年54歲,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漢末三國時
徐晃
徐晃(?-227年),字公明,出生于河東楊縣(今山西洪洞縣東南),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曹操部下“五子良
于禁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三國時期魏國武將,封益壽亭侯。早年攻呂布,
查看全部
三國十大名將
看過1/10個詞條
4.8萬閱讀
呂布
東漢末年著名將領
趙云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馬超
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查看全部
三國時期十大文武全才
看過1/10個詞條
2.3萬閱讀
張遼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本姓聶,謚剛侯,享年54歲,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漢末三國時
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又名周郎,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人,東漢末年名將,出身廬江周氏,洛陽令周異之
姜維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涼州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軍事家
查看全部
歷史事件下邳之戰的主要人物
看過1/11個詞條
2.6萬閱讀
曹操
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呂布
東漢末年著名將領
張遼
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查看全部
官渡之戰的主要歷史人物
看過3/40個詞條
3.2萬閱讀
劉協
東漢末代皇帝
曹操
曹操軍統帥
郭嘉
曹操軍參戰人物
查看全部
三國時期曹魏將領
看過2/14個詞條
3775閱讀
諸葛誕
主要成就:平定文欽之亂
張遼
主要成就:陣斬蹋頓
張郃
主要成就:江陵破吳
查看全部
1
人物生平
顛沛奔波
張遼出生于并州雁門郡馬邑縣,其家鄉位于漢朝的北方邊陲,人習戎馬,畜牧於野。張遼本是聶壹(馬邑之謀的發起者)的后人,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為張姓。
張遼出生時,塞外的胡人已經在檀石槐的統治下而變得非常強盛。因此,張遼所在的雁門郡經常遭到胡人的殺掠洗劫[4]。熹平六年(177年),雁門郡的軍民曾與一些匈奴人聯合反攻檀石槐,卻大敗而還,死傷慘重。張遼自幼就經歷了大量的邊塞戰亂,少年時便成為雁門郡的郡吏。
飾演的張遼
中平五年(188年)三月,并州刺史張懿在抵御胡人的進攻時,戰敗被殺。繼任為并州刺史的丁原因為張遼武力過人,召其為從事,命他帶兵趕赴京城,去接受大將軍何進的領導。大將軍何進又派遣張遼前往河北募兵。張遼在河北共募得千余人,然后,返還京城向何進復命。何進被宦官所殺。憤怒的將士們攻殺宦官。[5]幸存的宦官劫持漢少帝。最終,董卓立下了救駕的大功,回京后,便掌握朝中大權。由于何進已死,張遼作為大將軍何進的直屬部下之一,便像何進的其他部屬一樣,統兵從屬于董卓。后來,董卓敗亡。張遼統兵從屬于呂布,遷任騎都尉。張遼雖然“以兵屬呂布”,但他以北地太守或魯相的名義,在呂布軍中仍保持相對的獨立地位[6]。
由于涼州軍人是董卓舊部,主持朝政的王允打算削弱涼州軍人的權力,于是,涼州軍人在李傕、郭汜、樊稠的帶領下紛紛造反,攻打長安,擊敗呂布,殺死王允。北地太守張遼(北地位于涼州,在呂布向東逃亡之前,張遼就已經被朝廷授予此職)跟從呂布向東奔逃。在兗州,呂布集團又吸收了陳宮等人,并在此處鏖戰曹操,戰事持久而慘烈。呂布集團曾數次戰勝曹操,一度將曹操打得僅剩1萬余士兵。后因蝗災大起而各自罷兵。休整之后,曹操擊敗呂布。張遼又隨呂布前往徐州。
建安元年(196年),呂布奪取徐州,自領徐州牧。張遼領職為魯國的國相,時年二十八歲(古代用農歷記錄虛歲。農歷的28歲為公歷的27歲)。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的部下奉命用金子購買軍馬,但在途中,金子都被劉備軍隊抄掠走了。張遼雖然與關羽交好,但依然奉命出戰,與中郎將高順一起攻打劉備軍隊。劉備軍向曹操求援,曹操便派遣夏侯惇救援劉備。高順、張遼先是共同擊敗夏侯惇,隨后又共同擊潰劉備。
此前,曹操正在親征張繡。在高順、張遼擊潰劉備之后,曹操停止攻打張繡,轉而東征徐州。呂布親自固守下邳城,被曹軍包圍。
建安三年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呂布的嫡系將領侯成、宋憲、魏續三人綁縛陳宮向曹操投降,并打開城門使得曹操軍隊急速沖入下邳城。然后,曹操使呂布徹底破滅于下邳城中。然后,張遼率領自己的軍隊歸降曹操(同一時期,至少有5篇類似的史書記載可以共同論證,張遼的投降時間晚于呂布的下邳破亡。《資治通鑒》記載,在曹操對下邳城內的投降者們以禮相待之后,張遼率軍投降)。曹操將張遼拜為中郎將,并賜爵關內侯。而張遼的魯國國相的職務則由畢諶來接替。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爆發。袁紹首先派兵襲擊白馬。曹操依荀攸之計,親率軍隊救援白馬,張遼與關羽作為前鋒,擊破顏良軍隊。在官渡之戰的數次戰斗中,張遼數有戰功,遷裨將軍。
同年十月,袁紹主力潰敗后,曹操另派曾經領有魯國的張遼去安定魯國諸縣。這是因為曹操的兗、豫之地在袁紹大舉攻曹之時,有非常多的郡縣投靠了袁紹。
勸降昌豨
動漫游戲版張遼
動漫游戲版張遼動漫游戲版張遼
23
張
動漫游戲版張遼
建安六年(201年),張遼與夏侯淵同圍昌豨于東海郡,歷經數月,糧秣將盡,眾人商議都認為應該引軍而還。在“眾議還”的氛圍中,唯有張遼看出昌豨有動搖之心,于是向夏侯淵說:“這些天以來,每當我巡視圍城的軍情時,昌豨就兩眼盯著我看。而且,他的士兵所發射的箭日益稀少,此種跡象必定是因為昌豨心懷猶豫,所以才沒有力戰。我希望能挑試一下他,并與之洽談,倘若可以成功誘使昌豨投降,豈不是更好嗎?”
于是,張遼派遣使者向昌豨傳話:“曹公有命令,讓張遼來對你傳達。”昌豨果然走下來與張遼對話。張遼便說:“曹公神武,正在用他的美德感化四方,先歸附的可以受大賞。”于是昌豨便答應投降。張遼知其肯降,于是只身上三公山,入昌豨家中,并拜候其家人。昌豨見張遼如此坦誠相對,心中歡喜,便隨之往見曹操。
曹操先遣昌豨返還東海郡。隨后,曹操便責備張遼道:“只身赴敵巢穴,這不是大將所為。”張遼拜謝了曹操的關懷,又根據當時的形勢,回答道:“憑著明公威信著于四海,我張遼拿著圣旨,昌豨必然不敢害我。所以我才這么做。”
此次事件,張遼在夏侯淵面前展現了明察秋毫,在昌豨面前展現了剛柔并濟,在曹操面前展現了料敵雄斷。
通過張遼的成功勸降,東海郡在此后保持了長達5年的平靜。此時,黃河以北的袁氏勢力依然強大。直到5年之后,曹操平定了冀州并打垮了袁氏,統治東海郡的昌豨才再次發起叛亂。
從攻袁氏
建安七年(202年),張遼從討袁譚、袁尚于黎陽時,累有功勞,行中堅將軍。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攻袁尚于鄴城,袁尚堅壁守壘,曹軍久攻不下。因此曹操采納郭嘉之計讓二袁自行內斗而先還許都,同時令張遼與樂進攻拔陰安,把當地百姓遷移到黃河以南。
建安九年(204年),張遼再次隨曹操攻打鄴城,這次終于攻破鄴城。張遼奉命別巡趙國、常山,招降了那些靠近太行山邊緣的諸多賊眾及黑山孫輕等。此后,再度隨曹操攻擊袁譚。
建安十年(205年),袁譚敗亡后,張遼受命安撫海濱一帶,征破遼東軍閥公孫度所置的營州刺史柳毅。又與長廣太守何夔合兵平定了矣平的從錢等人。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上表漢獻帝,對于禁、樂進、張遼表示稱贊:“武力強大,計謀周全,品性忠正,操守高潔,每次征戰,身先士卒,勇猛頑強,無堅不摧;親自擂動戰鼓,忘了疲倦。他們單獨領兵征討,統率全軍,撫慰將士,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臨敵決策,沒有失誤。論功記職,應該給予顯要榮寵。”
收復東萊諸縣后的張遼引軍還鄴城,曹操親自出城迎接,邀請張遼同乘一輛車,并任命張遼為蕩寇將軍。
張遼率軍攻打荊州,平定江夏諸縣,引軍還,屯兵在臨潁縣,受封為都亭侯。
大破烏桓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要征討在柳城的袁尚、袁熙與烏桓。張遼進諫:“許都,是天子所在的地方。現今,天子就在許都,曹公北征甚遠,若劉表派遣劉備攻擊許都,占據它而號令四方,明公您大勢去矣。”曹操推測劉表必不能任用劉備,于是,大軍出征。
八月,曹操帶領先鋒部隊登上白狼山,突然與敵兵遭遇。敵人的數量很多。當時,曹操軍隊的主力重兵還在后方,尚未到達前線,而曹操身邊只有少量的軍隊。曹軍將士們希望等待后續部隊,并對當前的危險局面都感到恐懼。
在“左右皆懼”的曹軍氛圍中,張遼力排眾議,反對畏敵不前,極力勸說曹操應當趁著胡虜的陣勢不整,立刻進行交戰,而不是等待后援。張遼勸戰時的語氣非常振奮。曹操十分欣賞張遼的雄壯斗志,又看見烏桓的軍隊尚未排好戰斗陣形,于是,采納了張遼的建議。曹操親自將自己所持的麾,授予給張遼暫用,下令由張遼指揮先鋒部隊出戰。張遼率軍突擊,大破烏桓軍隊,并臨陣斬殺了以“驍武”著稱的烏桓單于蹋頓。(曹操“自以所持麾授遼”。《淮南子·主術訓》:“軍之持麾者,妄指則亂矣”,說明,“持麾”的作用在于“指”,張遼負責白狼山之戰的臨陣指揮。《魏武軍令》:“麾前則前,麾后則后,麾左則左,麾右則右。不聞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斬”,說明,曹軍各部的進攻方向、進攻時機全由張遼決定。以上兩文相結合,說明,因為張遼“持麾”,所以,白狼山之戰的參戰將領都必須接受張遼的指揮,否則,會被依法處斬。因此,《三國志·武帝紀》關于白狼山之戰的記載,只需寫張遼,沒必要寫其他的參戰將領,也沒必要寫“等”字。)此役,雖然敵眾我寡、左右皆懼,并且,“蹋頓又驍武,邊長老皆比之冒頓”,但是,張遼極力主張迅速進攻,終于,其疾如風,虜眾大崩,胡、漢降者二十馀萬。
在白狼山之戰后,張遼開始名聲卓著、脫穎而出。后世也因為白狼山之戰而對張遼多有贊譽。唐朝的昭文館大學士甚至將張遼與衛青、霍去病相提并論,于是有詩句寫在《登長城賦》:“衛青開幕,張遼辟土,校尉嫖姚,將軍捕虜。”(相關釋義:“衛青開幕”是指衛青破匈奴,“張遼辟土”是指張遼破烏桓。“嫖姚”可能是特指曾經在漠南之戰時任票姚校尉的霍去病,也可能是泛指迅捷有力。“虜”是指胡虜。)
智破謀反
建安十三年(208年),當時,荊州尚未安定,人心尚未歸附。曹操在那一年,重新組建了許多軍隊。張遼率領其中一支新組建的軍隊,屯駐于長社。軍隊臨出發之際,軍中忽有謀反者起事騷動,在夜間,驚亂起火,全軍盡受其擾。此時,張遼經過審時度勢,對左右說:“不可亂動。這一定不會是全營盡反,必然是那些制造叛變之人,想藉此騷動去惑亂眾人而已。”于是,張遼傳令軍中,只要不是謀反者就安坐勿動。而張遼則帶領親兵數十人,守立于陣中。情況逐漸穩定下來,不久,在軍中查出并擒獲了制造動亂的首領,并將其肅清殺死,徹底挫敗了軍中夜叛。
以前,軍營內的夜間謀反經常會讓人難辨敵友、逃離求生。曹操曾經遭遇過軍中夜叛,導致曹操四千人的軍隊只剩下五百人。牛輔也曾經遭遇過軍中夜叛,導致牛輔在逃離的途中被叛徒所殺。而這一次,張遼識破謀反之計并轉敗為勝的冷靜表現,成為了遏制軍中夜叛的智略典范,被《通典》評價為:“張遼審計,立擒賊首,亦同料敵之義”[7]。
赤壁之戰時,曹操徙趙儼為都督護軍,督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勇者得前
建安十四年(209年),江淮豪強陳蘭、梅成占據氐(氐,可能是指六安國全部、廬江郡北部、九江郡西部)的六個縣作叛。曹操于是遣于禁、臧霸等去討伐梅成,又遣張遼督領張郃、牛蓋等去討伐陳蘭。當時,于禁的軍隊率先到達,梅成詐降于禁。于禁中計,輕率地回軍。梅成旋即復叛,帶其軍眾投奔陳蘭,二人又率眾轉入灊山自守,占據了地利。灊山(今為安徽省潛山縣)中有天柱山,高峻約有二十馀里,道路險狹,陳蘭等眾避于其上,山下進軍難通。張遼意欲進入天柱山追剿敵軍,諸將皆說:“此山道路險惡,我軍兵少,很難可以深入用兵。”張遼卻說:“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只有勇者可以前進)。”于是進至山下安營,起兵上山攻擊,終于斬下陳蘭、梅成首級,盡虜其眾。曹操論諸將功勞,說:“登上天柱山,踏過險峻,成功討取陳蘭、梅成,都是蕩寇將軍張遼的功勞。”于是增其邑,假節。
守衛合肥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從征孫權,攻濡須。后來,曹軍攻破孫權江西營,擒獲孫權都督公孫陽。曹操望孫權軍,慨嘆孫權軍隊的軍容齊肅,于是撤兵。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孫權親征皖城,張遼從合肥向皖城馳援,在增援途中得知皖城失守。張遼在硤石的南面迅速筑起了一座被稱為“南硤戍”的堡壘,作為合肥的前哨。
同年七月,曹操征伐孫權。同年十月,曹操無功而返,自合肥還。曹操在離開合肥時,帶走了大批部隊欲作西征之用,給屯駐合肥的張遼與樂進、李典等將領只留下了七千余人。張遼得知曹操有西征之意,認為合肥即將孤立無援,孫權必會趁機來攻,于是開鑿了藏舟浦,用來隱藏舟船。
筑壘硤石南、開鑿藏舟浦,都展現了張遼防患于未然的深謀遠慮。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領重兵西征張魯,讓護軍薛悌送去一封信函,信函邊還寫明,要在有敵人來攻時再打開來看。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東吳首領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張遼與諸將打開信,信中說:“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不得與戰。”曹操只在信中明確了3位將領的分工,但是,完全沒有提及何時出城、何時撤退、出城人數、攻向哪里、如何接應等具體措施,況且,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此,合肥諸將們都感到疑慮。在“諸將皆疑”的氛圍中,張遼審時度勢,根據曹操遠征漢中而合肥缺乏后援的現狀,做出了分析,提出在合肥城還沒有被孫權大軍完成合圍之前,率先出擊,“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后就可以守住城池。張遼此番分析消除了諸將的疑惑。李典也對張遼所說的話表示贊同。
于是,張遼在當夜募集敢于出城迎戰的精銳將士八百人,開剝牛肉賞給將士飽食,準備明日大戰。天色剛亮,張遼披甲持戟,親自先登直陷敵陣,撕裂了東吳軍隊的防線。在他率軍沖入東吳的營壘之前,張遼就已經親自斬殺了數十名東吳士卒和兩名東吳將領。他一邊大聲呼喊著自己的名號,一邊登鋒陷陣,沖入東吳的營壘。此后,張遼率軍繼續猛攻,一直沖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之下。孫權見狀大驚,東吳眾將士也因驚慌失措而不知道該如何應付,于是,孫權等人逃跑到一座較高的山冢上,用長戟來自衛。張遼見敵方主帥退避,便叱喝孫權,挑釁他下來對戰。但孫權沒有輕舉妄動,隨后孫權發現張遼所率領的士兵非常少,于是聚攏東吳軍隊將張遼的部隊重重包圍。張遼率領左右將士突圍,徑直向前實施“急擊”,將東吳的包圍圈打開。在戰斗中期,張遼曾經帶領著中期破圍的幾十人突出了重圍。然而,當時在東吳軍隊的包圍圈中,依然有張遼軍馀眾幾百人(張遼軍馀眾有幾百人,該結論是由“遼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鋒陷陣,大破之”、“吳人奪氣”、“眾心乃安”等史料推定)。馀眾幾百人大聲呼喊:“將軍要舍棄我們嗎?”由于馀眾的人數很多,馀眾的呼喊聲很大,可以被遠處的張遼聽到。于是,張遼帶領著中期破圍的幾十人,又殺入了重圍,去救援馀眾幾百人。孫權軍隊皆望風披靡,沒有人再敢抵擋張遼了,也稱“權眾破走”。從早晨戰至日中,吳軍銳氣為張遼所奪。戰斗結束后,張遼回城修理守備,合肥的軍心因為首戰大勝而安定了下來,李典、樂進等合肥諸將們都對張遼表示心服口服。(注意事項1:首先, “殺數十人,斬二將”只是“沖壘入”之前的事跡,不包括“沖壘入”之后的時間段。其次,因為前文的“被甲持戟,先登陷陳”、后文的 “大呼自名”都是張遼的單人動作,所以,夾在中間的“殺數十人,斬二將”是張遼在“沖壘入”之前的單人斬殺數。)(注意事項2:東吳猛將陳武每逢作戰皆是所向無前,卻戰死于此次戰役。陳武的陣亡時間,有所爭議。陳武的陣亡地點,一定遠離津北。這是因為《甘寧傳》的津北名單有“唯”字,無“等”字。詳見下文的“排除津北組”、“后期津北組”、“后期津南組”。)
這次戰斗為5個階段:1.張遼突擊吳軍;2.吳軍包圍張遼;3.張遼破圍而出;4.張遼復入吳軍;5.吳軍披靡敗走。
此前,張遼親自提出“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的作戰方略,至此,完全實現目標。戰果描述分別是:敵方的“吳人奪氣”、己方的“眾心乃安”。此外,《三國志》的“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魏書》的“孫權率十萬眾圍合肥,遼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鋒陷陣,大破之”、《魏略》的“張遼為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眾破走”都表明張遼800人的敢死隊是在擊退東吳軍隊之后(“權人馬皆披靡”、“權眾破走”),才返回合肥城中。反觀,孫權軍隊則是被800人“大破之”,戰至中午時,“權人馬皆披靡”、“權眾破走”。
張遼威震逍遙津塑像
在張遼800將士成功以少勝多之后,合肥城內因為軍心穩定而守則必固。反觀孫權的軍隊則“吳人奪氣”,喪失了斗志。孫權雖然首戰失敗,但曹軍主力被張魯牽制在漢中而無暇東顧(建安二十年,合肥之戰發生在八月,曹操征討漢中從三月戰至十一月),因此,孫權不愿錯失良機,在收攏敗兵之后,仍然憑借著明顯的兵力優勢,繼續僵持在合肥十馀日(“權守合肥十馀日”當中的“守”字,沒有進攻的含義,但有堅持、僵持、保持的含義),然而,孫權軍隊因為士氣低落,不可能奪取合肥城了,于是退兵。張遼率領諸軍乘勢追擊,幾乎再次捉住孫權(“幾復獲權”的“復”字,表示再次的含義)。同時,張遼又統籌了戰局,準確預估了孫權的逃生路線,并分兵繞過東吳軍隊進行毀橋。而孫權與甘寧蹴馬趨津,又有谷利鞭馬助勢,才得以躍過斷橋,死里逃生。張遼因為不知道孫權的相貌而錯失了活捉孫權的機會。曹軍士兵聽說此事都表示嘆息悔恨。曹操得知此戰,對張遼的表現大加贊許,并拜張遼為征東將軍。
當時,曹魏軍隊的主力遠在漢中,而曹魏江淮一帶的兵力則非常空虛,無法派遣援兵。正是所謂的:“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因此,曹操非常看重張遼在此戰中立下重大功勞,史載“太祖大壯遼”,“大壯”兩字在《三國志》里僅用過兩次,分別是在《張遼傳》、《徐盛傳》,可見分量之重。
張遼在此次戰役中,前后共發起兩次進攻,皆大勝東吳。雖然,孫權本人在這兩次突襲中,分別以“走登高冢”、“蹴馬趨津”的方式逃離危險,但是,東吳軍隊卻遭受了重創。
此役震驚東吳,以致于在東吳一方的記載中,《三國志·吳書》述及此次戰役的列傳中,若不考慮裴注,僅僅考慮本傳就已經多達8篇。在這些記錄中,排除津北組有3篇本傳、后期津北組有5篇本傳。另外,后期津南組有1篇裴注《江表傳》。這3組描述的各自特點如下:
排除津北組包括陳武、宋謙、徐盛、潘璋、賀齊,所涉及的3篇本傳共有0句撤軍、0句津北、3句合肥。并且,《甘寧傳》的名單有“唯”字、無“等”字,將陳武、宋謙、徐盛、潘璋、賀齊5人徹底排除在“津北”之外;
后期津北組包括孫權、呂蒙、蔣欽、凌統、甘寧,所涉及的5篇本傳共有5句撤軍、4句津北。該組的每一個將領都被2篇或2篇以上的傳記,記錄為戰役后期在“津北”(他們無法擋住張遼,但且戰且退,延緩了張遼的進攻速度);
后期津南組只有賀齊,所涉及的1篇裴注共有1句撤軍、1句津北、1句津南。合肥之戰的后期,賀齊退兵到津南。張遼已經分兵毀橋,斷橋阻隔了津南、津北。因此,裴注《江表傳》只有賀齊的接應而沒有賀齊的參戰。
以上3組中,時間的疑點在于“排除津北組”。所以,東吳一方的描述可能有以下2種的情況:
第1種可能情況,如果,排除津北組是戰役前期的描述。那么說明:在戰役前期(張遼800人沖鋒),陳武在合肥城外被殺,宋謙部、徐盛部在合肥城外潰退,徐盛本人受傷并掉落長矛。賀齊拾到徐盛的長矛。潘璋殺逃兵遏制潰退。但最終還是“吳人奪氣"。在戰役后期(張遼追擊東吳),早已“吳人奪氣”的東吳主力紛紛“兵皆就路”。張遼直接攻向了津北,同時分兵去毀橋。權與甘寧蹴馬趨津,谷利著鞭使得孫權乘馬跳過斷橋。后期并未參戰的賀齊,到津南接應孫權。由于橋已被毀,張遼便在津北,與津南的賀齊隔河相望。凌統游到津南后在河邊痛哭。逃跑未遂的東吳軍隊向張遼投降。
第2種可能情況,如果,排除津北組是戰役后期的描述。那么說明:在戰役后期(張遼追擊東吳),陳武在合肥城外被殺,宋謙部、徐盛部在合肥城外潰退,徐盛本人受傷并掉落長矛。潘璋殺逃兵遏制潰退。后來,合肥城外的吳軍還是敗退了。在合肥城外的吳軍敗退后,張遼又攻向了津北,同時分兵去毀橋。權與甘寧蹴馬趨津,谷利著鞭使得孫權乘馬跳過斷橋。賀齊從合肥城外退到津南接應孫權。由于橋已被毀,張遼便在津北,與津南的賀齊隔河相望。凌統游到津南后在河邊痛哭。逃跑未遂的東吳軍隊向張遼投降。
雖然,孫權是一位善于納諫的君主,并且有呂蒙、甘寧、凌統、蔣欽、陳武、宋謙、徐盛、潘璋、賀齊等許多將領一起出征。但是,在遭遇張遼的兩次突襲之前,東吳將領們在戰敗之前并沒有做出任何預先提示(例如,曹操不從荀攸的良言、袁紹不從張郃的良言、夏侯惇不從李典的良言、曹操不從賈詡的良言、劉備不從黃權的良言、曹仁不從蔣濟的良言、馬謖不從王平的良言、孫權不從顧雍的良言、諸葛恪不從聶友的良言、姜維不從張翼的良言,他們不從良言的敗仗都使得勸諫者的明智的提示被載入史冊),說明張遼觀察到的作戰機遇,是東吳諸將們都沒有觀察到的。
在戰役前期(張遼800人沖鋒),已經突出重圍的張遼又回身去拔出余眾,體現了甘苦與共的道德信念。在戰役后期(張遼追擊東吳),正在猛攻敵軍的張遼又分兵去毀橋,體現了統籌兼顧的指揮藝術。
《武帝紀》、《樂進傳》都沒有樂進在合肥之戰的貢獻記載。《李典傳》中李典對張遼所說的“顧君計何如”表明了張遼制定決策。在不計本傳傳主的影響時,《武帝紀》、《溫恢傳》、《樂進傳》、《李典傳》的江淮地區軍務都是張遼名列在樂進、李典之前。而《吳書》在合肥之戰的所有列傳更是只記錄張遼,卻無樂進、李典。這些史書記載都體現了張遼在合肥的主導作用。
此役之后,若江東小兒啼哭不止,其父母只要嚇唬說:“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孩童就不敢再哭泣了。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再征孫權。到合肥后,曹操循行視察昔日張遼作戰的地方,贊嘆良久。于是,給張遼增兵(“乃增遼兵”意味著張遼因為征東將軍之職而在216年顯著增加兵權,此后的統兵數量難以考證),多留諸軍,遷徙去居巢屯駐。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季,曹軍抵達居巢,開始進攻濡須。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正月,曹操大軍在居巢集結完畢,并在二月全線猛攻濡須,迫使孫權退走。三月,孫權又派遣徐詳向曹操請降。曹操回師,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圍曹仁于樊城,適時孫權稱藩于魏,為了讓孫權安心攻打荊州,于是曹操召張遼及諸軍悉數回救曹仁。張遼素來知曉曹操的用意,雖然他收到詔令較晚,但向樊城的進軍速度卻很快。而張遼尚未到達,徐晃就已經打敗關羽。張遼便與曹操會師摩陂,曹操乘車出來慰勞他,并派他屯于陳郡。
轉官晉爵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魏王,張遼從征東將軍平級轉任為前將軍,又分封其兄張汛(或作“張泛”)及一子列侯。同時,賜給張遼的帛多達千匹,谷多達萬斛。
不久孫權再叛變,張遼還屯合肥,并進爵都鄉侯。曹丕賜輿車予其母以示榮寵,并派遣兵馬送其家人到他駐軍的地方,又派遣向導們預先在各地張貼告示,宣告張遼的家人將要到臨,指引著大家出迎。張遼所督諸軍的將士官吏們都羅列在道路兩側,拜迎張遼的家人。看見此景的人們都認為這是十分榮耀的事。
同年,曹丕稱帝,再封張遼為晉陽侯,增邑千戶,并前二千六百戶。
黃初二年(221年),張遼到洛陽皇宮朝拜,曹丕便引張遼會晤于建始殿,親問其昔日破吳時的情狀。張遼述說過后,曹丕向左右嘆息道:“簡直是古代的召虎啊。(召虎,即召穆公,是與方叔、尹吉甫、南仲等齊名的西周大將。他曾平定淮夷,所以被曹丕借作比喻。)”于是,曹丕下令為張遼建造屋舍,替其母興建殿室,當年跟從張遼突破吳軍陣線、直沖孫權帥旗而臨時應募的一眾步卒,都被封虎賁。
病逝江都
張遼像
黃初三年(222年),孫權再次向曹魏稱臣。張遼奉命還屯雍丘,卻在此得病。曹丕遣侍中劉曄帶著太醫審視其疾,并令虎賁衛士們往來傳達張遼病況,為張遼問病的使者經常在路上互相遇見。梁章巨《三國志旁證》中提到“漢三公病,遣中黃門問病。魏、晉則黃門郎,尤重者或侍中。(張)遼位未至公,而遣侍中,蓋寵之也。”[8]可見曹丕如何重視張遼。
張遼之疾久未痊愈,曹丕命人把他接到自己的行營,自己則車駕親臨,握著他的手,賜給他御衣,太官每天來送御膳。病情稍有好轉后,張遼便返回其軍中,然后率軍與朱靈一同還屯合肥,忠于職守。
正當其時,孫權再次背叛曹魏,曹丕派張遼乘舟,與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此時,雖然張遼受到曹休(曹丕的族兄)的督領,但孫權得知張遼至此,甚為忌憚,敕令諸將道:“張遼雖然抱病,但仍是勇不可當的,千萬要謹慎在意!”同年,張遼與王凌等人進軍至廣陵。一天夜里,呂范等人的東吳水軍漂至北岸。張遼與王凌等人出戰,大破吳將呂范等人,并繳獲了大量舟船。但張遼的病情卻也日漸嚴重,最后終于在江都逝世,一代名將就此隕落。曹丕為之流涕,謚曰剛侯。其子張虎嗣任其爵。
黃初六年(225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一役中,張遼、李典僅以步卒八百人,破賊十萬之眾,自古用兵,未見如此。他們使賊眾至今仍氣為之所奪,真可謂國之爪牙。現分封張遼、李典的家族各增邑百戶,對他們兩人各自的一個兒子賜爵為關內侯。”
正始四年(243年),張遼得享從祀于曹操廟庭。
歷任官職:郡吏,騎都尉,北地太守,魯相(重視朝廷公文的王粲、司馬光仍記張遼為北地太守,重視實際作用的陳壽則記張遼為魯國國相),中郎將,裨將軍,行中堅將軍,蕩寇將軍,征東將軍,前將軍。
2
人物關系
祖先
聶壹,馬邑的豪商,曾發起“馬邑之謀”,使得西漢與匈奴正式開戰。
同輩
張汛(或作“張泛”),張遼之兄,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因張遼之功而被封為列侯。[9]
子輩
張虎,張遼之子,在其父張遼去世后,襲爵晉陽侯,在立下軍功后,升為偏將軍。[9]
張?,名字不詳,張遼之子,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因張遼之功而被封為列侯。[9]
張?,名字不詳,張遼之子,于黃初六年(225年)因張遼之功而被封為關內侯。[9]
孫輩
張統,張虎之子,張遼之孫,在其父張虎去世后,襲爵晉陽侯。[9]
(https://www.dzxsw.cc/book/33307694/6124564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