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入局
向來怠于朝政的文景帝,此刻卻毫不猶豫地宣召朝臣入宮,共商應對之策。
朝堂之上,大臣們爭論不休。
一方力主出兵征伐,欲借此彰顯大昭國的赫赫威嚴。
他們認為,蒙黎族人的叛亂是對大昭皇權的公然挑釁,必須以強硬的手段予以回擊,讓天下人知曉大昭的不可侵犯;
另一方則提議先行派遣使者前去安撫,務必先查明蒙黎族人謀反的緣由。
任何叛亂背后都可能隱藏著復雜的因素,若貿然出兵,可能會引發更大的動蕩。
文景帝端坐于龍椅之上,面色陰沉如水,眼眸深處滿是壓抑的怒火。
“沅北河的蒙黎族人一向忠心,怎么無緣無故就反了?”
一位大臣上前一步,恭敬地奏道:“陛下,臣以為其中定有隱情,不如即刻派人前去詳查。”
有大臣言辭犀利的駁道:“能有什么隱情,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些蒙黎族人雖然生活在我大昭的國土,卻從未將自己當成大昭百姓,他們會生出反心,實乃尋常。”
“皇上,臣愿意帶兵前往沅北河鎮壓反叛軍!區區一萬人,不足為懼!”
一時間,朝堂之上人聲鼎沸,眾人各抒己見,互不相讓。
幾位皇子則像隱匿于暗處的獵豹,靜靜地觀察著眾臣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皆被他們收入眼底,卻在這一片混亂之中,默契地保持著沉默,未發一言。
待眾人的爭執聲漸漸平息,文景帝那如鷹隼般銳利的目光緩緩在眾人臉上掠過,最終定格在齊王身上,聲音低沉而威嚴:
“齊王,你怎么看?”
齊王躬身出列,略一思索,道:“父皇,兒臣以為不能輕易出兵鎮壓。”
文景帝盯著他,抬手,“繼續說。”
“沅北河的蒙黎族只有不到一萬人,若是出兵鎮壓輕而易舉,但此事難辦之處不在鎮壓,而是這些蒙黎族人為何會反?”
“他們在沅北河安安分分待了十年,每日不過是與駿馬相伴,牧馬育馬,生活質樸而單調。依常理推斷,如此安分守己的族群,實不應有謀反之意。”
“可他們如今卻反了,這其中,必然有隱情。”
“再者,這十年間,沅北河的蒙黎族人所培育的戰馬,品質冠絕我大昭所有馬場。倘若失去這一助力,我大昭的兵馬實力必將遭受重創。”
“故而兒臣認為,對于沅北河的蒙黎族人,當施以仁政加以安撫,萬不可強行出兵鎮壓。”
文景帝聽后,微微頷首,那緊繃的面容稍有緩和,卻并未即刻表明態度,而是話鋒一轉,“那依你之見,朕該派何人前去安撫?”
齊王微微低頭,沉思片刻后,緩緩回道:“兒臣舉薦鴻臚寺卿崔大人。崔大人一向秉持公正,清廉自律,且在與各族百姓交往周旋方面頗有心得,經驗豐富。由他前往,定能抽絲剝繭,查明真相,妥善地安撫蒙黎族人。”
宸王站在一旁,聽聞此言,那原本明亮的雙眸瞬間暗沉下來,猶如深邃的幽潭,讓人難以窺探其中的情緒。
鴻臚寺的崔懷仁,出身名門華陽崔氏,而這華陽崔氏早已暗中投靠于他門下。
他為什么要舉薦崔懷仁?
李慕白此舉,究竟是真心覺得崔懷仁堪當此任,毫無私心雜念,還是另有目的?
崔懷仁被齊王當眾點名,自是不敢有絲毫懈怠,趕忙向前邁出幾步,恭敬地彎腰行禮,朗聲道:“臣愿為君分憂,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他年約五十,面容略顯滄桑,頷下蓄著一把長須,隨風微微飄動,身形略顯佝僂,歲月的痕跡在他身上清晰可見,已現老態龍鐘之相。
這時,站在齊王之后的襄王卻站了出來,“父皇,兒臣覺得齊王此舉不妥。”
“崔大人固然才能出眾,然其年事已高,沅北河又遠在千里之外,路途遙遠,一路顛簸勞頓,臣著實擔心崔大人的身體難以承受。
兒臣思量再三,以為不如從禮部挑選一位年輕有為、精力充沛之人前往,或許更為妥當。”
齊王皺了皺眉,“晉王,你莫要忘了,此次前去沅北河,并非僅是與蒙黎族人交涉,更要查明他們造反的深層緣由。”
“你覺得,禮部有哪位大人合適?”
襄王似乎就等著這句話,他勾唇一笑,“父皇,兒臣以為禮部新上任的云侍郎十分合適。”
文景帝眸光微動,看向百官中那道如同鶴立雞群般的身影。
只見云觴身姿挺拔如松,一襲深紅色的官服穿在他身上,猶如一團燃燒的火焰,更襯得他面容冷峻艷麗,氣度不凡。
便是站在一眾在朝堂浸營多年的朝臣之中,也毫不遜色。
云觴微微抬眸,目光平靜,不卑不亢地說道:“陛下,臣雖不才,但承蒙襄王殿下舉薦,愿往沅北河一行。”
宸王擔憂的看了眼云觴的方向。
襄王瞧見這一幕,嘴角的笑意更濃。
齊王不動聲色將這一幕看在眼中,微微垂下眸子,掩下眼中的譏笑。
沅北河的蒙黎族人到底為何會反還需細查,但今日朝堂上的皇子們,各有心思卻都是擺在臉上的。
襄王舉薦云觴,一是想支開云觴,讓他無法插手大理寺的那樁案子。
二則,做出親近、看重云觴的假象,離間云觴與宸王的關系。
畢竟如今云觴在禮部做事,而襄王兼任禮部檢校司史,同在一部做事,見面的機會多了,難免生出點其他心思。
哪怕宸王對云觴依舊信任有加,云觴亦未背叛宸王。
但只要這懷疑的種子埋下,總有一日會用到。
李銘好算計啊。
其余數位皇子見齊王與襄王爭執不下,皆選擇緘默不語。
文景帝沉思許久,最終還是決定由崔懷仁出使沅北河。
對于這個結果,云觴并不意外。
襄王未曾舉薦自己,依照文景帝喜歡重用朝中新臣的習慣,恐怕會考慮讓身為禮部左侍郎的他前往沅北河。
襄王的這番舉薦,反倒令文景帝打消了這個念頭。
文景帝雖怠于朝政,卻絕非昏庸之君。
如今朝局正維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文景帝絕不允許皇子與新晉臣子之間關系過于親近,以免打破這個平衡。
(https://www.dzxsw.cc/book/32904522/3636582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