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大漢最強公主 > 第119章 紡織機

第119章 紡織機


東方朔等人研制水泥,劉瑩也沒閑著,著手改造紡織機。
  紡織機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
  在男耕女織時代,紡織機是每家每戶必備的勞動工具,流傳久遠且范圍寬泛,有太多的民間故事或神話與紡織機有著聯系。
  華夏機具紡織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紡輪和腰機。
  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
  但這類提花機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不夠理想,60天才能織出一匹花綾。后經唐、宋幾代的不斷改進提高,提花機更加完善定型。
  唐代的紡織業非常發  達,已能織出布、絹、紗、綾、羅、綿、綺等十幾種豐富多彩、精巧新奇的布帛。
  一直到宋末元初黃道婆把更先進紡織機帶入中原,中原的紡織技術才達到頂峰,古老木制紡車一直沿用到清朝洋務運動之前。
  黃道婆,又名黃婆、黃母,原松江府烏泥涇人,今屬上海市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
  幼時流落崖州,相當于今天海南省三亞市崖城鎮,居約40年,向黎族婦女學習棉紡織技藝并有改進,總結出“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的織造技術。
  元朝元貞年間,返回故鄉,教鄉人改進紡織工具,制造搟、彈、紡、織等專用機具,織成各種花紋的棉織品。
  黃道婆對促進長江流域棉紡織業和棉花種植業的迅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后人譽之為“衣被天下”的“女紡織技術家”。卒后瓊、滬兩地鄉民均立祠奉祀。
  黃道婆根據自己幾十年豐富的紡織經驗,和廣大勞動人民一起,對當地落后的棉紡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創造了一整套的“搟、彈、紡、織”工具。
  而且她還把從黎族人民那里學來的織造技術,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成一套較先進的“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黃道婆去世后,松江一帶就成為全國的棉織業中心,歷經幾百年之久而不衰。
  黃道婆用的紡織機叫腳踏式紡機,或者叫投梭機。這種紡機效率更高,更省力。
  由紡車把棉花紡成的線穗。
  像小船一樣的梭子。線穗會被放入這梭子里面。
  穿過兩個繒的經線。
  通過踩腳下踏板產生動力,牽動與繒、機杼,再加上梭子等組件的配合,布匹就被織出來了。
  帶有線穗的梭子穿梭于被繒分成的上下兩股經線中間,經過機杼的擠壓織成布匹。左右穿梭一詞即來源于此。
  紡織機可以做出成品粗布,用做床單是不錯的選擇。還可以做出有花紋的成品粗布。
  劉瑩前世在清華大學選修歷史的時候著重研究了一下腳踏式紡機。還去博物館看到了實物。
  因此對于腳踏式紡機的原理很是熟悉,這種紡織機領先提花機,斜織機好幾代。一直沿用到清代洋務運動之前。
  洋務運動的近代紡織廠只是把動力變成了蒸汽機提供,而不是腳踩。依然沿用了古代腳踏式紡織機的機械結構。
  可見古人的智慧真的不可小覷。
  劉瑩畫出各個零件的圖紙,吩咐木匠按著圖紙來做零件。


  (https://www.dzxsw.cc/book/32252860/3636594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美县| 呼伦贝尔市| 博湖县| 鲁甸县| 六安市| 民勤县| 万盛区| 阳曲县| 蕉岭县| 基隆市| 房产| 渭南市| 白朗县| 福鼎市| 遂宁市| 马公市| 呼玛县| 姜堰市| 萍乡市| 彭泽县| 措美县| 封开县| 南岸区| 修武县| 安丘市| 当涂县| 太原市| 金阳县| 广元市| 连云港市| 东城区| 乐都县| 北流市| 浮梁县| 曲麻莱县| 锦屏县| 资源县| 吉隆县| 昌平区| 岳西县| 镇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