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劉啟吊唁賈誼!
在那宏偉而莊重的宮廷中,太子劉啟正于書房里翻閱典籍,陽光透過雕花窗欞,斑駁地灑在案幾上。
案幾上的香爐中,裊裊青煙升騰而起,散發著寧神的檀香氣息。
可這寧靜的氛圍卻未能驅散他眉間的凝重,忽聞賈誼逝世的噩耗,猶如一道驚雷在他心頭炸響!
他手中的書卷
“啪!”
地一聲掉落,驚起案幾上的塵埃在光影中飛舞。
劉啟的臉色瞬間變得煞白,雙唇微微顫抖,心中頓時涌起無盡的哀傷與惋惜。
賈誼,這位才華橫溢、心懷天下的賢臣,其驟然離去對于朝廷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損失,仿若璀璨星辰的隕落,令整個朝堂都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霾。
劉啟毫不猶豫地決定,要親自前往吊唁,以表對賈誼的深重敬重與深切懷念。
他仔細挑選了一身素服,那白色的布料上繡著的暗紋顯得格外素雅。
對著銅鏡,他神情肅穆,親手整理著自己的衣冠,面容凝重如霜,深邃的眼眸中滿是悲痛。
在一群侍從小心翼翼的陪同下,緩緩走向賈誼的靈堂。
靈堂外,秋風瑟瑟,落葉如金蝶般飄零,更添幾分悲涼。
踏入靈堂,燭光搖曳不定,映照著四周肅穆的布置。
潔白的挽幛隨風飄動,仿佛賈誼那高潔的靈魂尚未遠去。
靈堂的角落,幾盆素雅的秋菊散發著淡淡的幽香,為這悲傷的氛圍增添了一絲清幽。
靈柩前,擺放著新鮮的瓜果祭品,香煙裊裊升騰。
劉啟望著賈誼那畫得栩栩如生的遺像,往昔與之交流的畫面如潮水般涌上心頭。
賈誼那高瞻遠矚的治國方略、對民生的殷切關切,以及那犀利而又充滿智慧的言辭,好似仍在耳邊回響,清晰如昨。
這時,一位兩鬢斑白的老臣也步履蹣跚地來到靈堂,見到劉啟,恭敬地行禮后,聲音略帶顫抖地說道:
“太子殿下,賈誼大人的離去實乃我朝之痛啊。想當初,他在朝堂上慷慨陳詞,每一番進諫皆發自肺腑,一心只為大漢的長治久安。那滔滔不絕的言辭,猶如洪鐘大呂,振聾發聵。只可惜,天妒英才啊!唉。”
老臣的聲音帶著深深的惋惜,眼中淚光閃爍,褶皺的臉龐因悲傷而顯得更加滄桑。
太子劉啟沉重地點點頭,目光中滿是悲戚,說~
“是啊,賈大人的才學和忠心,無人能及。他的離去,讓本太子如失臂膀。但本太子定要繼承他的遺志,為大漢謀福祉,哪怕前路布滿荊棘!”
劉啟的聲音微微哽咽,雙手不自覺地緊緊握成拳頭。
大臣感慨萬千,眼角泛起淚花,用顫抖的手撫摸著胡須說道!
“殿下有此決心,乃大漢之幸。只是前路艱難,那些保守勢力定會百般阻撓,還望殿下多加小心,莫要操之過急。切不可因一時沖動,而誤了大事啊。如今的朝堂,各方勢力盤根錯節,稍有不慎,便會前功盡棄。”
大臣的語氣充滿憂慮,眉頭緊鎖,額頭上的皺紋如同歲月刻下的溝壑。
緊接著,劉啟目光堅定如鐵,說:
“有諸位大臣忠心輔佐,本太子無所畏懼。賈大人未竟之事,我必當全力以赴,哪怕付出一切代價,也定要讓大漢繁榮昌盛。我相信,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大漢的未來必將光輝燦爛。哪怕要經歷無數的風雨,本太子也絕不退縮!”
劉啟的目光中燃燒著堅定的火焰,仿佛能穿透眼前的重重迷霧,聲音鏗鏘有力,在靈堂中回蕩。
就在劉啟沉浸在回憶中時,一位賈誼生前的親信匆匆趕來,神色哀傷卻又透著一絲急切。
他在劉啟面前跪地,然后呈上一封賈誼臨終前寫給劉啟的書信。
劉啟顫抖著雙手接過書信,那微微泛黃的紙張如承載著無盡的期望,入手竟有千斤之重。
他緩緩展開閱讀,信中的每一個字都像賈誼在親口訴說。
賈誼再次闡述了他對大漢未來發展的精心構想,言辭懇切,憂國憂民之心躍然紙上,溢于言表。
那娟秀的字跡,帶著賈誼生前的堅毅與執著,讓劉啟看到了賈誼在病榻前奮筆疾書的情景,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滾落,卻依然不肯停歇。
劉啟不禁感慨萬千,淚水在眼眶中打轉,眼前的字跡逐漸模糊。
他深知賈誼的離去,意味著失去了一位能為大漢江山出謀劃策的忠臣良士。
在靈前,劉啟深深鞠躬,腰彎如弓,眼中飽含著滾燙的淚水,默默祈禱賈誼在另一個世界能夠安息,靈魂得以寧靜。
吊唁結束后,劉啟轉身離去,腳步沉重而緩慢。
他的身影在夕陽的余暉中顯得格外落寞,風吹起他的衣角,卻吹不走他心中的堅定。
天邊的晚霞如血般艷麗,好像也在為賈誼的離去而悲泣。
路旁的樹木投下長長的影子,如歷史的見證者。
他的心中暗暗發誓,定要將賈誼未竟的事業繼續下去,讓大漢王朝走向繁榮昌盛,以告慰賈誼先生的在天之靈。
回到宮中,劉啟徹夜未眠,反復研讀賈誼的書信。
那昏黃的燈光映照著他緊鎖的眉頭,他時而沉思,時而奮筆疾書,將自己的想法與賈誼的構想相互融合。
桌上的茶水早已涼透,他卻渾然不覺。
窗外,秋蟲在草叢中低鳴,更顯夜的寂靜。
第二天清晨,他的雙眼布滿血絲,卻依舊精神抖擻。
他顧不得梳洗,便立即召集了幾位心腹大臣,共同商討賈誼提出的治國之策~
(https://www.dzxsw.cc/book/31443268/3636580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