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十王府。
因為大明的王爺成年后都要去封地就藩,如果每位王爺都建座府邸有點浪費土地,所以尊循著舊例,乾圣朝也在南京建造了十王府。
兩年前,平王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抵達南京后,就住在十王府內,等待著就國。按照太祖朱元璋制定的規則,除太子外,皇帝諸子十歲封親王,二十歲就藩出任藩王。
這三位孝烈皇帝之后,第一個要就國的,就是平王朱慈烺。按年齡,乾圣四年,他就應該就國了,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拖到了現在。
甚至直到現在,朝野還有爭論,是如其所愿,效仿唐王的例子,封建海外,還是和其它的藩王一樣,封藩內地?
甚至直到蔡方炳來到十王府里的時候,心里還在念叨著這個問題。不過,這一切都和他沒有絲毫關系,可等到他見到平王后,心思立即發生了變化。
“什么?修鐵路?”
“對,就是修鐵路,蔡大人請看。”
朱慈烺攤開一張地圖。
“陛下已經下旨許本王就國,封建“平國”,你看,平國就在這里,雖說是沿海立國,但往內陸卻有數千里沃土,土民不下數百萬……”
手指著地圖上的平國,朱慈烺說道。
“孤的平國與蠻夷大國比鄰而處,想要守住平國,就非得修鐵路不可,孤年初在國子監聽過蔡大人的講課,修筑鐵路,再輔以鐵甲列車,北邊可靖……”
鐵甲列車!
那是蔡方炳在國子監講課時提到的一個構想,其實說白了,就是給火車蒙上一層鐵甲,在車上架上大炮、火槍,如此一來,火車就變成了刀槍不入的戰車,當然,這個戰車離不開鐵路,也正因如此,才沒有被人接受。
可作為旁聽者的朱慈烺卻一直記著這個“鐵甲列車”,甚至在他看來,這甚至可以成為平國“立國的根本”。
“鐵甲列車?王爺要修鐵路?”
盯著地圖上的平國,驚訝于陛下封建平王的同時,更讓蔡方炳難以相信的是平王居然要修鐵路。
難道平王就不怕因此惹火燒身嗎?
“不僅僅是孤要修,這也是陛下的意愿。”
陛下的意愿!
授意朱慈烺修鐵路,還真是朱國強的意愿,其實,早在朱慈烺上書請求封藩海外的那天起,朱國強就一直在考慮著這個問題。
思來想去,最后還是選擇了印度。
東南亞太近了點。既然要封,就把朱慈烺封的遠遠的,有了他開這個頭,將來才好把其它的王爺全都丟到印度去。
得印度者得到天下……不一定,但是封建印度后,大明的負擔確實可以大幅度的減少。
況且,封過去十幾個王爺,甚至幾十個王爺,有那么多王爺在那里造福印度人民,至少可以保證一點——大明的鄰居里不會出現一個大國不是。
歷史上,印度可以養活了上百個土邦王公,那些土邦王公一個個的可都是過著酒池肉林的生活,他們橫征暴斂,他們恣意搜刮王國的財富,滿足個人窮奢極欲的生活,而對臣民們的生計漠然視。
可即便是如此,他們的統治仍然是穩固的,如果沒有印度政府對他們的打擊,那些王公們窮奢極欲的生活,不但可以維持到二十一世紀,甚至網絡上的中東土豪會變成“印度土王”,估計度娘的吧里,也會多一個“土王吧”,網友們各種羨慕。
印度人民好啊!
最適合別人在那作威作福了。
為了印度人民的福祉,就勉為其難,派一群王爺過去,教化他們吧!
這件事最難的不是怎么征服印度,而是怎么讓那些個王爺主動的站出來去造福印度人民。
那怕就是現在有唐國的例子擱在那,那些謹慎小心了多少代人的王爺們,也不一定敢主動要求移藩。
“朕也難辦啊!”
放下手中的折子,朱國強頗有些無奈的對陳長庚說道。
“要是按朕的意思,就把他們全都丟到印度去,這幾年,咱們在印度那邊也建了幾十個貿易站,丟到那,讓他們自己開疆拓土去,省得在大明禍害自己的百姓,可朕要是這么做了,朕是什么人?薄情寡意!”
做為一個獨君,朱國強當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那些王爺都丟得遠遠的,可他不能,就像朱老四登基后,也不能直接削藩一樣,只能慢慢的去削,不是他不想,而不能!
作皇帝的可以獨,可以暴,但絕不能刻薄。尤其是對“家人”。建文為什么失了天下?不是朱棣能打仗,而是建文的舉動讓臣子們心寒啊。為了削藩甚至不惜逼死叔叔。
對自家人都刻薄無情到這個地步,當臣子的能安心嗎?
“陛下,他們只是不知道陛下用心良苦。”
陳長庚說道。
“不過,只要平國在印度開疆拓土的消息傳來后,那些王爺必定會有人心動,畢竟……”
朝著陛下看去,陳長庚說道。
“再怎么著,一國大王總歸是王,而藩王,不過只是一府之王而已!”
但凡是人都向往權力,如果有選擇的話,誰愿意作王府里光鮮的囚徒,王府長史出身的陳長庚,又怎么可能不知道那些王爺的心思。
可那怕是王爺們有那樣的心思,但他們不敢!
為啥?
害怕啊!
不說別人了,甚至就連德王——那可是陛下他爹啊!
現在也是小心翼翼的不敢越雷池半步。
王爺這個身份,在大明瞧著光鮮,可實際上,也就是囚徒而已。原本的陛下還希望唐王能有所作為,可不曾想,唐王就國泗水后,雖然是一國之君了,可做事也是小心謹慎,完全沒有一國之君的做派。
再怎么著,你到了那邊,總得擴張擴張吧。
可朱聿鍵反倒作起了太平大王來了,一個風平浪靜的太平大王,也就是比藩王自在一些而已,甚至都沒有資格上新聞,不上新聞,那些藩王那知道“土皇帝”的好啊。
“現在,朕啊!就只能指往平王了。”
朱國強笑了笑。
“如果他不行的話,朕,就只能指往自己的兒子了!”
還好,自己現在有十三個兒子,將來的子民只會更多!
歷史上,在印巴分治前夕,印度的土邦約有600個,占地114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人,這么算起來的話,單就是一個印度就夠容納幾百上千個王爺。
到崇禎十四年,大明一共有67個親王,但是這些親王,有的年紀小,沒有真正的到藩地建國開府,有的因為無子或中途有罪被撤廢,到了明朝末年,實際上還存在的親王只有28個,說實話,28個親王,并不算多。
去掉那些被李自成、張獻忠他們殺掉的親王,大明現在還有多少親王,不夠啊!
就這么十幾位親王,那夠造福印度人民的。
不能厚此薄彼啊!
得,這件事兒歸根結底最后還是得靠自己。
還是多納幾個妃子吧!
咱這不是為了一已私欲,不是貪圖美色。而是為了世界人民的福祉,世界那么大,不多生幾十個兒子,真不夠封的。
哎,還是要繼續操勞啊!
這事兒可真是體力活呀。哎,當皇帝的。可真不容易!
為了世界人民的福祉就犧牲一下吧!
“傳朕的口喻給鴻臚寺,讓他們盡可能的印度沿海圈地,要利誘,多和西洋人學著點,學著他們是怎么在沿海設立據點,立足扎根的。”
說出這番話之后,朱國強又忍不住感嘆道。
“牛皮大的地方……那才是手段啊!”
【精彩東方文學 www.pluralapp.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