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軍議
濟南城外的朱慈烺中軍大帳之內,一場阻擊突圍清軍,將多鐸,洪承疇所部主力殲滅城外的軍事會議正在召開。
這一次負責主持軍事會議的,依舊還是張煌言,作為朱慈烺的御用軍議主持人,張煌言自然不會輕而易舉就成為聽眾。
且說,吳三桂送來的幾千顆貨真價實的藩兵人頭使得張煌言在朱慈烺大軍中的地位再上了一個臺階。
張煌言也沒想到,他當初提議,然后又奉命領兵攻打魯北的各大清軍據點,但一直都沒有什么實際收獲,原本正在被朱慈烺大軍中的舊派軍官質疑,結果天上居然掉下了那么一塊大餅。
借著立功的機會,張煌言也特地向朱慈烺申請了繼續主持下一輪軍事會議的機會,原本朱慈烺還想留給其他人的,但見此情況,便打算推遲一次。
“濟南城從內到外由內城、外郭城兩重城垣構成,其中外郭城周長超過二十里,內城城區周長也超過十里,城墻高且厚,被洪承疇特別加固過了,便是用火炮連續轟擊,恐怕沒個三五十天也很難攻破。
因此,只要城中還有兩萬以上規模的大軍駐守,貿然采取強攻可能不會有任何結果,反而是會白白損失大批兵將……”
張煌言介紹完濟南城的基本情況之后,手中的竹枝指向了濟南城外郭城的西面,這里是護城河,距離大清河的支流不遠,這里是濟南城防的關鍵。
“清軍在濟南城中還有一支火槍兵,據王輔臣所言,大約有三千人的規模,其中一小半都是大型的火銃。但具體規模他目前也不太清楚。
王輔臣這個人多次背主,各方勢力都基本上投靠過,如今他得了洪承疇的信任,本身也有不小的本事,在濟南城的綠營軍中頗有威望。”
張煌言雖然準備了很久,也不是第一次主持了,但面對那么多將領,還有朱慈烺這個國主,張名振這個前輩,以及秦凱,任宣這些年紀或者比他大的將軍,說話還是免不得頗有些緊張。
“陛下,只要有末將等人在,清軍若是真的敢從濟南城中突圍,末將一定把他們趕到護城河里面去喂魚。”常青山拱手抱拳,十分自信。
“常將軍說的沒錯,如今各地已經收復,末將和常將軍可以將大軍中的騎兵集中在城池附近,只要清軍主力出現,必讓它全軍覆沒。”張名振也緊接著說道。
常青山和張名振對于清軍在城中的所謂主力都毫不在意,別說是有三千特殊的精銳火槍兵了,便是五千,對于火槍兵戰斗力十分強悍的明軍而言,兩人也不帶怕的。他們要是合軍一處,可是有近三萬大軍,這還是實數,便是北京的多爾袞也來了,恐怕也得畏懼三分。
“清軍的火槍兵倒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王輔臣這個人,恐怕不能信。”秦凱忽然出言,也熟練地拿起了桌上的一支竹枝指向了濟南城內外城的區域。然后扭頭看向了朱慈烺,恭敬道:
“陛下,臣覺得,王輔臣在洪承疇的眼皮子底下,應該做不到如此明目張膽的反正,這極有可能是洪承疇和多鐸的詭計,目的就是把我大軍引入外城,然后借著城墻阻隔,使我大軍不能隨時追擊。”
朱慈烺看向了秦凱指著的地方。濟南城外城圍起來的區域相當之大,稱得上“山東第一城”,以至于城中還能據險而守。
換言之,若是大軍攻下了濟南城的外城其實距離真正奪取濟南,還差的很遠,里面的內城依舊十分鞏固,易守難攻。
“秦凱說得也不無道理,且不說王輔臣這個人可不可信,單單論濟南城如此寬大,便是主力大軍鋪開,都無法做到完全封鎖城池,若是大軍主力攻了進去,僅憑城外的兵馬很難阻擊清軍主力。”
朱慈烺說著,又想起來王輔臣在原本歷史上的表現,他倒不覺得王輔臣是炸降,但極有可能是被洪承疇給利用了。
“至于王輔臣是不是炸降,朕覺得并不重要,他自己或許也在被洪承疇利用,只不過是以為自己利用了洪承疇。
但不管是哪一種,咱們都只在城外等著清軍,決不貿然攻進城中,否則便極有可能出現秦凱所說的情況。
而且,清軍無論如何,都是要乘船才能過河的,大清河和黃河可不是什么能游得過去小溪,因此水師必須封鎖這兩條河,決不能有一點疏漏。”
眾人聞言,都一齊點頭稱是,朱慈烺隨即對著張煌言使了個眼神示意對方繼續說下去。
而張煌言得令,也當即蓄了口氣,繼續道:
“根據我們的估計和王輔臣的情報,清軍目前在城中還有四萬多兵馬,其中一半是滿洲八旗兵,剩下的兵馬中,還有一半是包衣兵,另外一半是綠營兵。領軍的綠營軍主要將領除了王輔臣之外,還有南一魁,董學禮,他們也有反正的意思。
同時,濟南城中的各類軍需物資十分充足,戰馬也有五萬多匹,城中還有上千工匠,數個火器兵器工坊,火炮火槍,彈藥兵甲都不缺。
而且,這些兵馬大部分都是戰斗力極其強悍的精銳老兵,如今又急著突圍,若是處理不當,恐怕會給我軍將士造成極大的傷亡。”
說到這里,在場的各個將領都面面相覷起來,朱慈烺也不由得微微皺眉。
這天下大勢基本上定了,但秦凱在隔馬山附近損失了兩萬精銳大軍之后,朱慈烺和諸將一樣,都不希望接下來出現太大傷亡,他們還得以最快速度接管山東,北直隸等地。
“繼續說下去。”朱慈烺回過神來,抬眼看向了張煌言道。
“是,陛下。”張煌言隨即把手上的竹枝移動到了濟南城外郭城北面的地方:
“濟南城北面是大清河,再北面是黃河,若是清軍從兩處河流處北逃,他們根本就是自投羅網,除非有大軍接應,以及充足的時間。
而南面是我主力大軍的軍營所在,清軍若是從此突圍,那就是自投羅網,多鐸和洪承疇也必然不會敢冒這個險。
所以清軍突圍的最大可能,便是西面了,這里的地勢比較復雜,我大軍很難在這里對清軍展開迅速的堵截和圍殲。”
在原本的歷史上,多鐸曾經率清軍主力大軍突襲中原,兵臨濟南城下,號稱“十萬大軍”,雖說除去了戰兵可能就只有兩三萬,但對于偌大的濟南城而言,這點兵馬甚至還不夠圍城。
而多鐸面對的濟南城守軍,大多都是鄉勇,最終也因為兵力不足,部署漏洞,等等問題城池失手,功敗垂成。到了這個程度,多鐸才最終攻破了濟南城,還損失了不少兵馬,可見城池的易守難攻。
如今,朱慈烺的大軍前中后三軍云集,加上鄭成功的水師,隨軍的輔兵,總兵力真的接近二十萬,但也依舊沒有圍城攻打的計劃。
畢竟,當前濟南城的政治意義雖然很大,但里面的居民絕大部分都早已經逃散,損兵折將攻下一座空城對于朱慈烺而言,太得不償失了。
但這關內的仗還不知道有沒有真的打完呢,手里有足夠的兵馬,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朱慈烺也不能看著清軍占著這座意義重大的城池好幾年,那對他的威望而言,是極其不利的,他必須想辦法以較小的代價拿下城池。
因此,朱慈烺不止沒有圍城,他還下令各部修筑工事的時候,務必做好整體規劃,絕對不能把清軍給直接堵死了,要是多鐸和洪承疇這些人看不到突圍的希望,直接在城中守個三五年,那問題就大了。
為了刺激多鐸和洪承疇率兵突圍,朱慈烺甚至除了在南面的主力大營構筑了堅固的工事以外,在其他地方,都是外松內緊的狀態。
特別是考慮到清軍突圍是為了北上,而北上又必須走水路,黃河還沒有跨江大橋,清軍那支戰斗力并不強的火槍部隊也絕對不是明軍的對手,因此朱慈烺還讓鄭成功在封鎖江口的時候,一定要做出松散的樣子。
為了能讓多鐸和洪承疇下定決心突圍,朱慈烺可謂是“煞費苦心”了。
只能說,這座當今的山東第一城,實在是太大了,人口在鼎盛的時候足足有數十萬不說,又被多鐸和洪承疇經營了一年多,城墻上的火炮便數不勝數,或許就算朱慈烺請進主力,也需要打個小半年,還得是等城內糧食兵馬耗盡為止。
而軍議結束,確定了誘敵突圍的基本策略之后,各部也隨之開始調遣兵馬。
張煌言所部前軍被調到了東面,負責阻擊清軍的誘敵騷擾部隊,這里地形復雜,明軍的騎陣沒有辦法很好發揮作用,清軍要牽制明軍,最好的突破點就是這里。
而秦凱的中軍主力自然是仍舊部署在南面,并分派了一個混編營,一個騎兵營的兵馬在西面,與主力大軍互成犄角。
任宣的大軍除了留下一個戰兵營,一個騎兵營作為預備部隊以外,主力則被派到了江北,以防部分清軍真的成功渡河了,可以就地截殺,不放過任何漏網之魚。
各部兵馬很快到位,而朱慈烺做完了這些之后,還不忘發文書勸降城內的包衣兵和綠營兵,八旗兵他雖然不打算大規模收俘虜,也知道對方不敢投降,但也仍舊在書面上給予了這些滿人投降的機會。
當然,條件是十分苛刻的,也只針對那些戰斗意志不堅定的,第一次當兵打仗,不過十五六歲的八旗新兵。他們的手上還沒有直接沾滿鮮血,對于明軍的士兵來說,勉強可以接受。
比起多死幾個自己人,朱慈烺倒是樂意把這些俘虜收了,他手下的兵,大部分都有爹有娘,甚至家里還有老婆孩子的,命可比這些韃子的命金貴。
到時候戰事結束了,退伍的士兵回家,用最新的工具種地,過安生日子。朱慈烺再把這些屠夫送去挖礦贖罪,不餓死就行,遠比直接殺了更有價值。
畢竟,這些豁出性命的苦力活總是需要有人干的,這些韃子干,總比自己的百姓干要好,還不用發月餉,更不需要給什么福利,成本還要低不少。
文書也確實有用,用風箏撒進濟南城之后,城內很快又是一陣腥風血雨,上千綠營兵被殺,數百包衣兵在潛逃的時候被發現,也全都被多鐸率兵截殺了,這使得濟南城內更加人心惶惶,近兩萬綠營兵和包衣兵,多鐸是幾乎不敢再用了。
當然,對于洪承疇這樣的老臣,多鐸還是信任的,畢竟朱慈烺曾經昭告天下,絕對不接受洪承疇的反正,甚至對于能殺洪承疇的人,還給出了十兩銀子的賞錢,可謂是羞辱至極。
面對愈發蠢蠢欲動的人心和日漸低迷的士氣,多鐸無奈之下只能把突圍計劃又提前了兩天。原本濟南城內的清軍高層便是計劃在幾日后突圍的,但如今的局勢,每多一日,危險就多一分,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有綠營兵和包衣兵內外勾結,打開城門了。
八旗兵將雖然幾乎沒有叛變的可能,但是他們和一群潛在的敵人同處一座城中,隨時面臨危險,大清又已經敗了,種種精神壓力可想而知,兩萬八旗幾乎是處于崩潰邊緣,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便能瘋掉幾個,突圍北上回北京已經成了支撐他們堅持下去的唯一希望。
濟南城內,多鐸,蘇拜,朱喇馬等滿清高層將領和洪承疇,王輔臣,南一魁,董學禮等綠營將領同處一室,正在最后確定后日突圍的計劃。
而等這個表面上的軍議結束,洪承疇,王輔臣,南一魁,董學禮等人離開之后,多鐸又把蘇拜和朱喇馬秘密召集到了府中,商議真正的突圍計劃。
濟度原本也應該在濟南城內的,但是在朱慈烺圍城之前,就被濟爾哈朗動用自己的資歷,懇求順治把他調了回去,最終逃過了這一劫。
畢竟,濟爾哈朗是想讓兒子建功立業,而不是想讓對方為大清盡忠的。早在開戰之前,他就擔心今日的情況會發生,為了預防不測,早一步做了準備。
而最終很不幸的是,事情真的幾乎往最壞的方向發展了,但濟爾哈朗也算是保住了兒子的一條命。
至于洪承疇,多鐸是相信的,也想把對方留下,最后一起帶走,但是蘇拜就不信了,他們對于漢人的提防是至始至終的,若是得勝,還會松懈一些,如今的局勢,又怎么敢放松?
在這兩人的壓力下,多鐸也只好作罷,放棄了讓洪承疇加入這場決定了南京城內的近兩萬八旗兵最終突圍計劃的秘密軍議。
“現在成功渡江是最大的難題,明軍的水師實在是太厲害了,蘇拜恐怕完全不是對手。”朱喇馬嘆了口氣,又說道:“若是沒有點巧計,把明軍的這支水師解決掉,或者引誘走,咱們都只能被轟進黃河里喂魚,其他的所有行動也都只能是徒勞。”
他在濟南城內主管濟南駐防八旗已經快一年了,一開始聽說了南面突然冒出了一股實力強勁的明軍,當時他還沒當一回事,反正南方的明軍再強,也不過如此。只要一遇到滿洲兵,便會一觸即潰。
可是沒想到,僅僅三年過去,局勢居然會到這個地步,大清的江山,居然就這么沒了,濟南居然還有可能會成為他的墳墓。
“這個剛剛洪承疇,王輔臣他們在,會議上不方便說,現在只有咱們幾個,也沒必要遮遮掩掩了。”多鐸當即解釋道:“第一批突圍的大軍,主要是為了引誘明軍靠近的,到時候只等他們一靠近,這些大軍和他們同歸于盡。”
多鐸和朱喇馬利用明軍不得不攔截,或者是仗著優勢不會放過任何一只清軍的心理,打算用這種同歸于盡的方法,牽制明軍,然后趁機突圍。
濟南城外的大清河江面并不算寬,最窄的地方只有一里左右,只要有一個不長的時間差,清軍便能順利渡河。
“除了渡江之外,現在最關鍵的,還是解決那些綠營兵和包衣兵,不然突圍就是一場笑話,到時候他們臨陣倒戈,咱們的部署都得失效。”蘇拜頗有些抱怨道。
濟度還有阿瑪可以把他調走,而蘇拜就沒有了,如今身陷危局,他年紀輕輕的,自然覺得不公平,心中有氣。
“這次突圍,綠營兵和包衣兵大部分都不能用了,王輔臣,南一魁,董學禮這些人,都不可信,那些包衣兵,若是跟了咱們大清十幾年,家屬又都在北京的,倒是還可以一用。”多鐸眉頭緊皺,咬了咬牙又說道:
“雖然說是全部突圍,但最終能帶走一半兵馬渡江,便已經是萬幸了,若是回到了北京,還有一萬多旗兵,那這場突圍仗,大清便是贏了。”
“現在管不得那么多,能走一個是一個,到了關外,別說一萬甲兵,就算只有四五千甲兵,大清也是無人能敵,到時候再到北面抓些人丁補充就是了。”蘇拜說著,話鋒一轉,又看著多鐸問道:
“原本的計劃是派五千甲兵和五千包衣,三千綠營從東面突襲,利用地形躲避明軍的騎陣,牽制明軍的兵力,甚至是打穿明軍的防線,進逼南面的中軍大營。現在包衣兵和綠營兵大部分都不可信了,計劃要如何調整?”
【作者題外話】:諸位書友除夕快樂!
(https://www.dzxsw.cc/book/30859301/8134190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