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元稹與令狐楚有朋黨之爭,積怨較深。因此,令狐楚推薦張祜,元稹就橫加阻撓。當令狐楚向德宗舉薦張祜時,元稹對皇上進言,此人的作品雕蟲巧,有傷風化。當時元稹位居高官,他這么一作梗,愣把張祜登云階的梯子給毀了。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在這種情況下,張祜毫不知情地成了朋黨之爭的犧牲品。后來他再想晉身官場,也沒有這么好的機會了。
當時元稹的鐵哥兒們白居易,也是身居高位,還老參與主持銓問考試、進士錄取這樣重要的工作。在元白勢力的聯合抵制下,張祜就比較郁悶地屢次碰壁,一生仕途蹭蹬。直到很久以后,才遇上對他賞識有加,堪稱知己的杜牧。
杜牧作詩稱贊道:“可憐故國三千里。虛唱歌辭滿六宮。”一介布衣和刺史交好,當中也是因為這首《何滿子》。張祜這一生頗有些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味道。
“何滿子”這個名字,因為張祜詩的渲染,在人心里變得不尋常起來,像落葉飛旋秋波蕩漾,滿溢著訣別和憂傷。傳何滿子是唐玄宗喜愛的歌女,她死的時候,輕輕的棺木竟然幾人都抬不動,當唐玄宗趕來叫一聲何滿子的時候,棺木才起。后來有人度曲制樂,音調悲哀,就將此曲命名為《何滿子》。
但是關于詩名《何滿子》的來歷并不止這一種法。一向關系老鐵,見解一致的白居易和元稹還為此還有過不同意見。白樂天詩云:“世傳滿子是人名,臨就刑時曲始成。一曲四詞歌八疊,從頭便是斷腸聲。”還在詩底下注明:“開元中,滄州有歌者何滿子,臨刑時唱此曲,以求皇上赦免他的死罪,皇上不免。”(唐玄宗熱愛梨園藝術,竟有死囚獻歌贖罪,我真是不得不服,唐朝的民風開闊,敢想敢做!)
而元稹的《何滿子歌》云:“何滿能歌聲宛轉,天寶年中世稱罕。嬰刑系在囹圄間,下調哀音歌憤懣。梨園弟子奏元宗,一唱承恩羈緩。便將何滿為曲名,御府親題樂府纂。”下注云:“甚矣,帝王不可妄有嗜好也。明皇喜音律,而罪人遂欲進曲贖死。”
元稹的事實則恰好和白居易的相反。他有犯人獻歌贖罪,結果還真有梨園弟子轉奏給皇帝了,結果這個人就被赦免了。由此可見,做皇帝的不能有太明顯的嗜好,不然就有人投機取巧,趁機漁利。元稹的法顯然更帶有勸諫的味道。
我覺得李隆基還不至于糊涂到憑一首曲子就把人赦了的地步。也許是這個人臨刑前唱出自己的冤屈,有人見這個人歌聲美妙,唱辭凄婉,轉奏給皇帝。李隆基動了憐才之心,下令大臣們重審案件。因為有皇帝的關注,大臣們認真審查案情,最后還了彼人一個清白,這倒還是有可能的。
不過,張祜這首《何滿子》是哀悼一個深宮里的女子是無疑的。這個人是唐武宗時的孟才人,這件事是張祜在《孟才人嘆》序里面寫明的。
其序稱:“武宗疾篤,孟才人以歌笙獲寵者,密侍左右。上目之曰:‘吾當不諱,爾何為哉。’指笙囊泣曰:‘請以此就縊。’上憫然。復曰:‘妾嘗藝歌,愿對上歌一曲,以泄憤。’許之,乃歌一聲何滿子,氣亟,立殞。上令醫候之,曰:‘脈尚溫而腸已絕。’(一云肌尚溫而腸已斷。)上崩,將徙柩,舉之愈重。議者曰:‘非俟才人乎。’命其親至,乃舉。”
唐武宗時有孟才人因歌藝雙絕,獲君寵,武宗病重,自覺不久于人世,就把孟才人招來,一曲歌畢,問:“我如果死了,你準備怎么辦?”
孟才人抱著笙囊哭泣:“臣妾愿以此自縊,相隨陛下于九泉。”
武宗默許了。在長長的寂靜里,孟才人漸漸不哭了,對睡在她面前的武宗,臣妾善于唱歌,愿意再為陛下唱一曲,表達臣妾心中的悲傷。武宗看著自己寵愛的妃子,發現她變得很平靜,不由心中的歉疚又多了一縷。他點點頭,讓她唱。
孟才人唱《何滿子》,一種悲戚無力從她的歌喉蔓延出去。病重的皇帝感到滿心不適,他正要叫停,歌聲斷了。孟才人像飛翔高歌的云雀被割斷了喉嚨。云雀從天空掉落下來,而孟才人,也倒在皇帝的塌前。
【精彩東方文學 www.pluralapp.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