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牢上課
于謙有些不能理解,他好像被林煜給繞進去了。
林煜先是指出定都北京的最大弊端,那便是泛濫的黃河洪水。
這也是歷朝歷代都頭疼的兩件頭等大事之一……另一件就是打游牧民族和叛亂勢力。
哪怕到了幾百年后的康熙,黃河水患都被認為是無法解決的問題。
康熙登極以后專門在大殿三根龍柱上刻字,即“三藩、河務、漕運”,后兩者交叉相連,完全無解,只有三藩是可以鎮壓的。
所以據傳吳三桂就是聽聞了這個消息,才倉促起兵反清,結果導致準備不充分。
林煜卻是自顧伸手,指著地上那幅潦草的黃河地形圖:“北宋治河三次,方法其實都有可取之處,但他們還是失敗了。原因不是人不行,而是政治黨爭內斗的影響。”
“尤其王安石、司馬光這兩位人才,明明相互合作,取長補短就能搞定,偏偏卻各自反對,最后致使黃河徹底糜爛。”
“其實到了南宋之初應該還有機會,但金宋戰事,連人都快養不活了。而且北方人又都跑到南方,南方人口太多,無論地主百姓全都圍湖造田,擴大開墾。北方女真又啥都不管,就讓黃河不斷糜爛,直到奪淮入海。”
“到了本朝開國,太祖爺定都南京,其實還能夠趁著這段時間搶修一下,只可惜啊……”
于謙聽著林煜說的黃河簡史,雖然大半都沒太聽明白,也不曉得圍湖造田,百姓墾荒怎么就對黃河有影響了?
但他曉得不懂就問:“林先生,黃河眼下已然如此,若是按照先生說的,在不遷都南京的情況下,該如何才能防洪抗澇?還有圍湖造田,擴大開墾雖然有些不合朝廷律法,但為生計也是不可避免,而且這對黃河影響很大嗎?”
林煜斜睨了于謙一眼:“我說老余,你這樣子問,顯得你很沒文化啊!”
于謙卻是一點不尷尬,畢竟術業有專攻,他也不是學治水的官員,不懂很正常:“還請林先生明言。”
林煜扭了扭屁股,換了個舒服點的姿勢說道:“圍湖造田的影響你表面看著確實不大,還增加了民間的墾地。可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但凡圍湖造田比較嚴重,甚至動輒上萬畝的地方,往往汛期水患越嚴重。”
“原因就在于,他們把用來調蓄引流的大湖給搞壞了。說白了,就是流出來的洪水沒地方跑,只能對著下游一通泛濫。”
“再來說不遷都南京,要想抗洪防澇,倒也不是完全沒辦法。老余你運氣不錯,咱今天就教你一套法子——束水攻沙。”
“束水攻沙?”
于謙細細琢磨這四個字,只覺似懂非懂。
……
翌日。
于謙在獄卒的恭敬帶路下,從天牢大門踱步而出,睜眼就看到停在眼前的皇宮車馬。
隨行公公上前說道:“于御史,陛下詔覲,還請隨雜家上車吧!”
“有勞。”
于謙一拱手,也沒有細問,跟著就上了馬車。
只是上車前,又回頭看了眼天牢,心中嘀咕:“林先生且先等著,學生定會為先生翻案,再懲治那為功而不惜殘害國朝人才的貪官污吏。”
天牢里頭,好不容易把煩人獄友送走,正在睡覺休息的林煜,突然沒來由的一哆嗦。
“啥情況?提前入秋了,還是有人念叨咱?”
馬車進了皇宮,就得直接下車。
之后在隨行公公帶路下,一路穿行廊道宮門,過眼皆是巍峨皇城,走了好久才總算到達三大殿的第三殿謹身殿。
這里通常是皇帝更換朝服,也是冊立皇后、太子的場所,同時又是皇帝日常休息,接見親信大臣的地方。
“臣于謙拜見陛下!”
“于卿免禮。”
一身常服的朱高熾虛手微抬。
“謝陛下!”
一番君臣閑扯,適當體現了下新君仁厚,體恤臣官。
朱高熾這才切入正題:“朕近日偶有聽聞,于卿似在天牢期間,拜了一位先生?”
于謙立馬拱手應答:“回稟陛下,確有此事。臣所拜的林先生本名林煜,雖是出身僻縣寒門,但卻胸腹文韜,實乃國之大才。”
朱高熾似是來了興趣:“如此高評,不知那位林先生是與于卿都說了什么,竟讓于卿這般推崇?”
于謙說:“遷都南京之利弊。”
朱高熾臉皮一抽,卻并未動怒。
畢竟這里不是之前的朝堂,謹身殿是皇帝私人休息的地方,說這些敏感話題倒是不必太緊張。
“具體詳情,臣已編纂成疏,還請陛下過目。”
于謙一邊說,一邊從袖口取出整理好的簡易奏疏。
這些都是于謙在天牢里找了獄卒要來紙筆,然后每天趁著林煜睡覺偷偷謄抄白天的講課內容,最后整理匯總起來打算獻給皇帝。
當然,這不是為了邀功,純粹是想告訴皇帝,這個“反賊”到底多有才,殺了實在可惜。
朱高熾接過奏疏,初時還只當是僻縣書生的紙上空談,連個舉人功名都沒考到,又能對朝廷中樞的國策有何見解?
可很快,他就看愣住了。
人才,確實是個人才!
奏疏開篇雖然是在說遷都南京的利弊,但其核心卻圍繞在了漕運、河務兩大要點,尤其是對于大明河務的未來推斷,包括汛情預測、黃淮洪泛……還膽大包天的提出,大明王朝之所以能夠建立,還得多虧了元末的那場黃河水患。
正是因為元末黃河水患,直接沖垮了漕運,致使元大都沒了糧食,只能硬著頭皮征發民夫去搶修黃河堤壩。
然后,紅巾軍來了!
奏疏的大半篇幅幾乎都在說漕運與河務間的相互糾纏,讓黃淮地區水患不斷,并且強調奪淮入海的嚴重性。
反而定都北京帶來的沉重漕運負擔,倒成了比較次要的問題。
也確實次要了。
原先朱高熾只是覺得自己父皇年年征戰,雖然極大打擊了蒙古諸部,就連強大的阿魯臺部也不得不獻表臣服。
但說實在的,五征漠北,三次都是白去,這累民傷財才是真的。
朱高熾想遷都回南京,某種意義上也是永樂大帝打仗打得太多,又長期讓身為太子的朱高熾監國管錢,給養成的厭戰抵觸心理。
可是現在,遷都南京與打不打仗都不重要了,反而這黃淮洪泛問題才是關鍵。
朱高熾心中急躁,將奏疏迅速往后翻,直接去看解決法子:“束水攻沙?以河治河,以水攻沙……”
朱高熾似乎看懂了,又似乎沒看懂。
雖然里面用的大多都是好理解的大白話,但對于完全不懂治河的門外漢太難了,又沒有一整套完備的黃淮水系分布圖,就算有的話要配合著看懂也不容易。
朱高熾認真看了半個時辰,才姑且算是理解了里面的核心:“這個林先生的意思,是要用淮河水,去沖刷黃河水的泥沙。果然是國朝大才,此等大膽構想,簡直聞所未聞……不對,這個法子居然還只能緩解,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于謙拱手道:“確實不能解決,林先生說過,束水攻沙只可緩解洪泛,而且大概率還得被人戳脊梁骨。要想真正大治,除非……”
朱高熾追問:“除非什么?”
于謙搖頭:“不知道,這是先生原話,他并未與臣說明。”
朱高熾一愣,隨即訝然失笑:“好好,這個林先生,確實有點意思,朕都有些舍不得殺此人了。”
略一思忖片刻:“于卿啊!你在天牢這些日子著實辛苦,朕與你放假兩日半,回去好生歇息。”
“臣告退!”
待到于謙告退,朱高熾在看手中奏疏,越看越覺得心癢難耐。
這封奏疏說的其實不多,畢竟只是口舌講課,也講不了太多東西。
可僅僅只是束水攻沙之策,就已勝過當前大明的治河法略甚多。
朱高熾也不是完全不懂治河,畢竟他老爹的永樂盛世,除了武功以外,文治基本全是他在干。
前些年才竣工的南旺分水工程,就是朱高熾一手主導,雖然主要就是批條子撥款,卻也不是一無所知。
南旺分水閘的建成,不僅對大明意義重大,也確保了往后六百年的大運河漕運。
當然,這似乎并不是什么好事。
朱高熾反復研讀奏疏,對里面的“束水攻沙”愈發好奇,畢竟只是幾張紙,許多內容都不盡詳細。
“雷伴伴,去叫太子過來。”
“是!”
(https://www.dzxsw.cc/book/28648776/3636605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