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我比崇禎大一歲 > 第181章 一百八十一章:小流域治理

第181章 一百八十一章:小流域治理


第181章  一百八十一章:小流域治理

        秋收后還得集中力量開鑿水渠、修葺水窖、水庫,挖水井。

        總而言之,小冰河時期不能靠天吃飯,必須進行小流域治理,必須蓄住燕山山脈流出來的水源。

        北方最是容易遭遇旱災,只要能夠蓄住水,肯投入財力、勞力打井,  就能保證糧食的產量。

        這兒不缺地下水、不缺煤炭,不缺石灰石、礦渣,大量生產水泥,竭盡所能修建水利設施是重中之重。

        后世的張家口北部的幾個縣,水澆地總量高達一百幾十萬畝,農業、畜牧業發達。

        黃毅沒想著也能弄出這么多水澆地,只能挑選條件好的盆地下手,爭取花一兩年時間開墾出一二十萬畝,是后世的十分之一。

        這年頭的畝產拿后世沒法比,北方能夠算得上良田的水澆地也僅僅是一熟,能收獲二百余斤麥子就是大豐收。

        幸好從徐光啟天津實驗田購買來的番薯、馬鈴薯秧苗、種子發揮出作用,畝產量能夠達到八九百斤。

        把番薯曬干,把馬鈴薯加工成營養價值很高的馬鈴薯全粉、馬鈴薯淀粉,把番薯、馬鈴薯做成粉絲、粉條,都是能夠長期保存的。

        黃毅知道怎么加工粉絲、粉條。

        根據地的勞動人民不缺智慧,舍得下力氣,每天勞作五六個時辰都沒有怨言。

        指點他們加工粉絲、粉條,教他們用番薯、馬鈴薯釀酒,使得種植番薯、馬鈴薯的效益高于種植麥子、糜子、高粱,  相對高產的農作物就能推廣開。

        反正根據地的田畝都要進行輪種,以后高產的馬鈴薯、番薯種植面積占總田畝的五分之一,  山地、邊角地種植玉蜀黍。

        多了這些相對產量高一些的農作物,  有二十幾萬畝農田的產出,  就能養活十幾萬人。

        隔一段時間還會有宣大組織的流民、遼民抵達,  加上黃毅親自帶回來的一千多解救的漢民,今年年底前,根據地總人口應該能夠達到三萬出頭。

        即便明年翻一倍,  也就是六七萬而已。

        根據地自產的糧食不但能夠滿足吃飽肚子的需求,還將要積攢下數萬石余糧。

        有了余糧就能夠接收更多流民、遼民、難民,就能夠開墾出更多田地,挖出更多煤炭、鐵礦石,開采出更多石料……

        根據地自然就進入了良性循環,人口多了,消滅了饑餓,身體素質提高,兵源更多,軍隊更加具備戰斗力。

        根據地有了不斷強大的武力為依托,地盤當然是越來越大,可供耕種的土地肯定越來越多!

        這就是立足廣袤的口外帶來的好處。

        封建王朝的后期都伴隨著兩極分化,土地兼并嚴重。

        土地改革談何容易?

        漢人都把土地看成命根子,無論貧富。

        想在大明朝打倒封建地主分田地,也只能夢里想一想。

        口外截然不同,黃毅的實力在增長之中,今年就能在根據地方圓一二百里內隨意圈地。

        看上哪兒只要愿意就能開墾哪兒,  用不著看人臉色,用不著給誰繳稅。

        接下來,黃毅肯定不滿足于用不著交稅,他要成立收稅的政府,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兵!

        根據地待遇最好的是軍人。

        要養一支強軍需要大量錢糧。

        沒有稅收的支持肯定不行!

        后面是不是能夠健康發展,取決于根基牢不牢靠,所以需要一座堅固的城池。

        現如今城池的四面單墻都修好了,防御力比經不起火攻的木寨墻強太多。

        南城門樓子正在修建中,霜凍來臨前就能完成。

        黃毅沒修官衙和府邸,依舊是在北城門樓子居住、辦公。

        南城門樓子修成后,又能多出兩三千平方米的辦公樓,在不講究排場的情況下,地方勉強夠用。

        民居、集體宿舍正在緊鑼密鼓修建中,本著艱苦奮斗的基本原則,住宅不可能寬敞,但是要保暖。

        要做到入冬后沒人住地窩子、帳篷、蒙古包。

        能夠容納七八百人開會、學習、看演出的大禮堂基本完工,糧庫已經完成了五個筒倉,還有五個正在建造中,秋收時存糧五萬石毫無壓力。

        開了春完成春耕后還要修建筒倉,根據地必須實行糧食儲備,以后存糧要保持最起碼能夠耗用一年。

        魯密銃、鳥銃的月產量上個月已經提高到七十幾桿,齊大山、藍進魁表態這個月產量肯定超過一百桿,年底前能夠達到月產一百二十桿。

        燧發槍在這個時期叫做自生銃,根據地一直在研發、試制,負責人是齊小山。

        只不過試驗品的發火率太低連五成都達不到,沒法量產列裝部隊。

        找出問題,不斷改進正在進行中,黃毅的要求是發火率不得低于八成。

        齊小山已經能夠寫五六百字,看得懂黃毅繪制的圖紙,也在學習繪圖。

        他經常和汪柏山、張氏、趙勇、李萬全等等一起打燧發槍,打報廢某個零件換上改進后的繼續打,一直打到槍管報廢。

        他和趙勇、汪柏山等等都覺得燧發槍比火繩槍方便實用,都在尋找發火率低于一半的弊端,希望早日能夠打制出發火率高于八成的產品。

        他們都看過試過那支獨一無二的米尼槍,驚嘆那打火用的轉輪。

        齊小山、藍進魁等等當然希望仿制出這種發火裝置。

        不僅僅鐵匠、木匠集思廣益,能夠加工玉石的珠寶匠也參與,只可惜僅僅是做出個樣子貨,轉十次只能有一兩次打出火星。

        這發火率還低于燧發槍的燧石撞擊發火裝置,所以放棄了。

        在黃毅親自指點下,鑄造火炮的模具已經完成了兩副,分別是三磅跑、六磅炮。

        之所以沒開始鑄炮,是因為劉漢、齊大山等等心里沒底,大家都等著黃毅回來一槌定音。

        黃毅對照手機里的資料檢查自己設計可循環使用的模具后,沒發現明顯錯誤。

        這種模具是用十八塊鋼鐵模塊組合,內壁搪石英砂,使用過一次后,第二次使用前繼續搪石英砂即可。

        他讓劉漢、藍進魁等等大膽嘗試采用中空模型,在其中導入冷卻水,使鐵質炮管自內向外凝固的鑄炮方法,不要擔心失敗,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


  (https://www.dzxsw.cc/book/28517961/13735916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