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平靜的碰撞,沉寂的呼喚
平靜的碰撞,沉寂的呼喚
——讀徐唯辛《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1976》
文革十年,襟帶前奏后續,實際不止十年。從眾以十年稱之,這十年,用“浩劫”定位,相當準確。
一般理解,“浩劫”是指人類長時間的大災難。
災難二字已令人心驚,譬如汶川地震,長時間的災難,便更讓人不寒而栗!
可惜后來許多人們對此并不以為然,說起文革,曖昧者有之,懷念者有之,甚至歌頌者有之。
用這種態度來對待人類長時期的大災難,為什么呢?
這難道不違背常情嗎?
究其因,就是當時黨中央在給文革是“浩劫”的客觀定位同時,并沒有相應對血腥與恐怖的文革“浩劫”,作出全面客觀地的揭露與批判。而是為尊者諱,對許多大是大非的原則,語焉不詳,躲躲閃閃。由于官方理論界沒能對文革的“浩劫”作出相應的揭露與客觀的批判,甚至把揭露文革、批判文革當成禁區,致使現在還有許多人對文革問題,混淆正邪,思想混亂。
長期在這種含混不清的環境下,人們只能用自己的個體理念來理解文革、表現文革,詮注文革。
徐唯辛先生則以自己獨特的繪畫形式,表達了他對文革的理解與感受。這就是他的恢宏畫作——《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1976》。
《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1976》(以下簡稱眾生相)記錄、再現的決不僅僅是那十年的中國歷史痕跡,它盤根錯節,牽枝掛葉,足見中國百年近代史。它是國人的集體記憶;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意味。不僅發人反思,更會讓人在欣賞之后,要對歷史進行追問!
《眾生相》是黑白油畫肖像,由個體組成群像,每幅2.5米x2米,尺寸巨大、客觀描繪。樸素簡介的畫面,蘊含有太多的深沉內涵。既顯示出史詩般的莊嚴,又流露著悲劇般的沉痛。其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早已經突破作者的創作初衷。畫面無言而沉重地向歷史和現實發出提問:你認識他(她)們,知道他(她)們的命運嗎?
根據徐唯辛博客介紹,《眾生相》肖像名單名單大略是(按拼音字母順序排列):巴金,包泡,卞仲耘,王晶堯(夫婦),柴梅塵,陳寅恪,陳永貴,陳正青,陳耀文,鄧小平,董浩,傅雷,顧準,郭世英,胡風,何大齊,華國鋒,黃帥,翦伯贊,江青,金桂榮,金桂霞(姐妹)金訓華,康生,老舍,李劫夫,李雪麗,李振盛,李秀明,林昭,梁漱冥,梁思成,林彪,劉長瑜,劉鐓,劉亮,劉少奇,劉嘯清,呂立新,駱明,陸洪恩,,蒙飛,馬曉霖,彭德懷,彭小苓,潘天強,潘多,錢浩亮,上官云珠,沈莉莉,水天光,石魯,藤青,田家英,涂集中,王鳳儀,王洪文,王申酉,王容芬,王進喜,王凱,喬曉紅(夫婦),王仁義,王慶萍,王炳堯,翁德國,吳晗,姚文元,于向真,遇羅克,張春橋,張圭顯,張天琚,張志新,張放,趙丹,張啟行,王祖華(母女)周恩來,周西蒙,祝新運等。且名單尚在不斷添加,可見工程之巨!
《眾生相》眾多的人物里,既有政治人物、文化人物,又有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他們政治文化背景不同,知識結構不同,相同的是他(她)們的命運與文革“浩劫”息息相關。
非常清楚,提出問題的本身,就是對現實的挑戰。在文革“浩劫”的苦難歲月流逝了三十年之后,畫家的冷靜,包含著破釜沉舟冷峻與堅毅。
徐唯辛的《眾生相》喚醒了我們對歷史的健忘,是對人性和被淡化的文革“浩劫”的再思考。
作品振聾發聵地提醒我們:遺忘,決不等同于血腥與恐怖從未發生!
(https://www.dzxsw.cc/book/28446698/3130675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