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進展不順
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進展不順
也就是說,當時皇帝一定不會下旨讓蕭權處決魏千秋。
大魏雖然有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之說法。
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因為封建專治下法律制度中有所謂的“八議”之說法,即皇帝宗親(議親)、有功勛之人(議功)、有才能之人(議能)等八類群體,他們違法犯罪進行審判之時,其審判程序與量刑均與庶民不同。
“八議”之中,又以皇帝的親族,即皇族宗室的量刑審判最為特殊。
這點與華夏歷史極其相似。
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他出身貧寒,早年備嘗生活艱苦。所以,在他做了皇帝以后,雖然對官員十分苛刻,但是對自己的子孫卻非常的寬厚。
他在《皇明祖訓》這部明朝的“祖宗家法”中明確規定:“皇親國戚有犯,在嗣君自決。余犯輕者與在京諸親會議,重者與在外諸王及在京諸親會議,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止許法司舉奏,并不許擅自逮問。”
也就是說,如果皇帝宗室犯法,審判權掌握在皇帝手中,適用于百姓的司法機關只能把情況報告給皇帝,而不能進行逮捕審問。
對犯罪宗室的量刑則由其他皇親國戚共同商議后決定。
并且朱元璋還專門強調:“輕則量罪降等,重則黜為庶人。但明賞罰,不加刑責。”
意思就是,犯法的宗室最多被廢為庶人,而不能把殘酷的量刑加到他們身上。
總的來說,可以看出歷史上,對于違法宗室的處理方式都是特殊對待,在執法程序和量刑審判上也與民不同。
當然了,倘若宗室所犯之罪是謀反、弒逆等威脅到了皇權和封建統治秩序之大罪時,也多被處以極刑。
不過,即使如魏千秋這種壞事做盡之人,雖然他最大惡極,可也只能皇帝和宗親才能定他的罪,決定他的生死。
而蕭權和秦舒柔真殺了魏千秋的話,別的不說,就越權這一條,就能讓蕭權和秦府夠嗆!
如此好的機會,吳范當然不會放過,他以最快的速度,集結了一些與之往來甚密的官員,共同商議對策,這次他們勢必咬著這件事不放,逼迫皇帝嚴查,絕對要給蕭權和秦府好看。
說來,這個吳范也真是雷厲風行,今天早朝就率領過半的官員一同參奏此事。
其中,有些官員確確實實跟他是一伙的。也有些官員完全是思想迂腐,受了吳范忽悠而參的。更有些官員,立場很中立,甚至有些是站在皇帝這邊的,他們覺得此事非常嚴重,加上他們本就對蕭權行事風格有意見而抓住機會,想拉蕭權下來的。
原本一派祥和的長明殿,瞬間炸開了鍋。
以吳范為首的官員,個個義正言辭、言辭激烈,口口聲聲要嚴查此事。
他們就不想想,魏千秋死訊是從皇帝這里公布出去的。
顯然皇帝已經經過深思熟慮的。
若是皇帝同意了吳范等人的請求,重新查魏千秋之死,那不是皇帝自己打自己臉嗎?
這讓皇帝顏面何存?
再說了,皇帝知道魏千秋確實是秦舒柔殺的,別說他知道,就是他不知道,他也不可能重新去查這件事。皇帝小小年紀就坐在這九五之尊位置上,他還不知道這些人心里打的什么算盤?
他們當真以為皇帝不知道他們想借魏千秋之死,死死地咬著蕭權和秦府。
說白了,就是有人不滿現狀,想冒尖了。
把蕭權和秦府拉下來,他們就有機會往上爬。
甚至還能成為下一個位高權重的魏千秋。
面對吳范等人的咄咄逼人,皇帝并沒有說什么,他只是冷眼地坐在那里,聽他們吱吱喳喳得差不多了,皇帝就腦袋一歪,裝暈過去。
跟這些有狼子野心、心懷不軌之人,皇帝連周旋之話都懶得說一句。
皇帝這一暈,長明殿頓時鴉雀無聲,那些大臣終于閉了嘴,不甘心地面面相覷。
敢情他們剛才噼里啪啦說了一大堆,說了個寂寞?要不是皇帝裝暈,這些大臣一定還要繼續喋喋不休,皇帝不點頭誓不罷休。
眼下,皇帝一暈,他們不甘的同時還有點心虛,感覺自己言辭激烈把皇帝氣暈過去了。
氣暈天子,若是皇帝雷霆大怒,他們得吃不了兜著走。
這會,不少人開始為剛才的言行懊悔,他們沖動了,他們不該如此沖撞皇帝。
若是皇帝追究下來,這可是忤逆之大罪啊,可是要牽連九族的。
沖動真是魔鬼!
就這樣,這場朝堂之爭因為皇帝暈過去,不了了之。
此事,自然也逃不過八卦的徐叔平,他善解人意,他覺得有必要進宮一趟,為皇帝分憂解難。
徐叔平看著皇帝盯著棋盤一臉愁眉不展之樣,他清了清嗓子道:“陛下,可是想好了,明天早朝如何應對那些大臣?”
今天皇帝裝暈,躲了過去。
可這事一天沒一個說法,那些大臣就會揪著不放。
可謂是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這事皇帝遲早要解決。
皇帝若有所思地看了徐叔平一眼,淡淡道:“看來,你是有備而來啊。”
這早朝發生的事,這么快就傳到徐叔平耳朵里了,這八卦精,消息真夠靈通。
徐叔平謙虛一笑:“陛下莫要取笑臣了。”
事實上,徐叔平得知此事,并不是聽了從宮中傳出來的消息,完全是徐叔平預料出來的。
因為吳范在外面喝酒那天,徐叔平恰巧也在。而且,徐叔平對吳范這人有了解,別看他平日里為人低調,那都是他裝出來的。
在沒有能力之前,蟄伏是最好的姿態。
吳范就是在等機會,在熬時間。
如今終于熬死了魏千秋,眼前又有掰倒蕭權和秦府的機會,他豈會錯過?
所以,徐叔平覺得,他一定會盡早地在朝堂之上要求皇帝嚴查魏千秋之死,借皇帝之手,鏟除蕭權和秦府。
果然不出徐叔平所料,事情都往他設想這個方向走。
現在蕭權不在京都,他自然要為蕭權兜著,為皇帝解憂。
而蕭權這邊,事情進展也不順。
青龍回到昆侖山后,當即巡視了昆侖山一遍,并沒有發現任何異樣。以免蕭權干等,青龍立馬千里傳音給蕭權,向蕭權說明昆侖山的情況。
聽得昆侖山這邊沒有任何線索,蕭權若有所思地道:“好,知道了。”
但是青龍表示要來山塘鎮的時候,蕭權阻止了,他淡淡道:“你留在昆侖山,暗中留意昆侖山上的動靜。”
(https://www.dzxsw.cc/book/26485444/25803417.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