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四合院之愜意人生 > 第310章 饑餓的歷史

第310章 饑餓的歷史


最早的學校軍訓,并不像現在這樣簡易化。

    根據領導在67年的三七指示。

    軍隊應分期對大學、中學和小學高年級實行軍訓,并且參預關于開學、整頓組織,建立三結合領導機關和實行D、P、G的工作。

    也就是說這項活動是普及到全年級的同學。

    大家不僅要進行實戰操練,思想上也要進行深刻的學習。

    李小弟的學校,更是結成了“一隊紅”學習小組,利用下學時間來進行學習,回家的時間是一天比一天晚。

    李家的晚飯也換了人等,從之前的大妹,換成了如今的李小弟。

    這樣襯的每天正常下班回家的李想,倒跟個閑人似的。

    李想到家的時候,李母的飯菜已經洗切停當,只等下鍋。

    致使這樣的原因,就在于,這個農作物有個規律。

    然多年戰爭下來,再加上天災,導致出現了嚴重的饑荒,致使許多士兵被活活餓死。

    他進廚房本想沏點熱水,卻被菜板上切成絲的菜吸引了主意力。

    這種退化現象在此時,在國內外農業生產上,長期以為都被認為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但是沒有一個能解決種植上的實際問題。

    挨餓,這個詞從古至今一直伴隨著我們各民族百姓。

    一般第一年產量最高,第二年產量就會大幅度下降,第三年基本上能算得上絕收了。

    一個高產量的作物對于人類的拓展,其實起到了非常之重的作用。

    土豆這個東西從它面世以來,跟“稀罕”好像都沾不什么邊。

    糧食的極度短缺之下,出現人吃人的情況是必然的現象。

    若是碰到絕收年,一年到頭,城市的菜市場里基本連個土豆的影子都見不著。

    李想也是來到這以后,才知道,哪怕是許多把土豆當成主食的北方,除了自個種它的農民,其他人也不是能年年吃到的。

    “媽,這是輪到土豆年啦。”李想的聲音有些小驚喜。

    上百年來,各國相關的學者,關于土豆的退化現象,發表的研究論文數不勝數,說法也是雜學百家,說什么的都有。

    歷史長河中各種駭人聽聞的事件里,因為餓所造成的,不知幾何。

    “是啊,早上在菜場看到上市了,我就撿著能買的挑了老些!崩钅富氐馈

    十六國時期,先有君主禁止養蠶,因為桑葉是軍糧之一。

    而且論起大家對土豆的印象,“高產”一直是它身上的重要標簽之一。

    有些學者,曾經悲觀的預言過,這是一種遲早要滅絕的作物。

    中國古代的歷史根本就是一部饑餓的歷史。

    收成好的時候,那年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都不缺。

    總有人為了活下來,不計任何代價。

    打仗的時候,一旦兵敗,被留下的士兵,無論死活,都將成為對方的口糧。

    賣命的士兵,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就更不用提了,哪怕是住在首都的百姓。

    《資治通鑒》:春,正月,秦王堅朝饗群臣,時長安饑,人相食,諸將歸,吐肉以飼妻子。

    意思翻譯過來:前秦苻堅在長安宴請群臣,那一年長安已經人相食。群臣宴席回家后吐出吃下的肉給妻兒食用。

    生靈涂炭這個成語,就是在這個時期創造出來的。

    然后距這個時期500年后,唐末的秦宗全又將吃人肉的技術提高了一個檔次。

    因為軍隊缺糧,他們不僅吃人,還怕肉壞了,用鹽腌制保存下來當干糧。

    戰爭時期,缺糧不可避免。

    和平年代,缺糧的問題仍舊是一個避開不了的問題。

    在沒有計劃生育的時代,人口肯定會不可避免的快速增長。

    然后人口的增長,就意味的糧食的消耗也會跟著增加。

    我們的老祖先其實已經為了人口膨脹下帶來的饑荒,用了很多手段來應對。

    比如興修水利、勸農耕種、推廣農業技術。。。。。。

    還有無效手段,祈雨、求蝗神、*****等等。

    當然除了這些有的沒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引進高產作物。

    比如“占城稻”的引進。

    占城稻原屬越南南部,是一種具有高產、早熟、耐旱屬性的水稻。

    它從北宋初年先是傳入福建,在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時代,推廣至長江中下游。

    長江中下游等地不管是稅還是糧,一直都是受各朝關心的重中之重的地區。

    稍有閃失,便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能把稻種移到這里種植,可見當時從上之下是下了何等的決心。

    而占城稻果然沒有讓人失望。

    它的推廣,讓當時北宋三千萬的人口,迅速飆升到至1.2億。

    這是中國歷史上人口第一次突破一個億,并由此產生了百萬級的人口城市。

    中國歷史上第二次人口爆發,則要歸功于紅薯。

    爆發時期在清朝,但是作物帶回來的時間卻是在明朝。

    紅薯不僅耐旱,環境適應能力非常強,粗生賤養,不怕蝗災,無論是沙土地、丘陵地,還是紅土地,苗入地即活,而且產量非常高,吃一個到兩個便能夠吃飽,不管生熟都可以食用。

    當時紅薯被西班牙人帶到了菲律賓的殖民島,在那邊印證了高產后,西班牙殖民者卻不準把這個作物輸出。

    一位叫陳振龍的福建人,發現了這個作物的好處,為了讓家鄉百姓免于饑餓。

    他便下定決心作一個盜火者。

    他先是賄賂了當地的土著,得到了紅薯藤。

    之后多次嘗試過關,但都被攔了下來,自己也差點遭受牢獄之災。

    最后一次,他為了躲避海關的層層檢查,他把紅薯藤跟船繩絞到了一塊,才以此避過了檢查。

    過了關卡后,經過七天七夜的顛簸航行,終于從菲律賓回到了福州。

    而福建在引入了紅薯后,當地的農業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很快,福建便遍地皆種,產量高,價格也便宜,普通老百姓更是三餐把它當主食。

    此后三十年,福建那一代都沒有發生過嚴重的饑荒。

    后來到了清朝乾隆時期,上有君主的政令向北推廣,下有陳振龍的后人陳世元(這位先生有大愛,高齡八十歲死在了向河南推廣紅薯的路上)的積極推進。

    紅薯就此在北方扎根。

    與此同時,在玉米、土豆這兩樣高產作物的輔助下,當時的中國人口突破了三個億。

    (本章完)


  (https://www.dzxsw.cc/book/26347653/3636575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