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明太祖托夢君寶
那個突然出現(xiàn)在婚筵殿堂,滿頭銀發(fā)、精神抖擻、神態(tài)自若的玄子道仙,究竟是誰?他便是張建新的曾叔公,年輕時就離開了家鄉(xiāng)的張子沖。
玄子道士,現(xiàn)名三豐,又喚君寶,他從不修邊幅,外號邋遢,生于淳祐七年四月初九,現(xiàn)年158歲。
張三豐是武當派的開山鼻祖。他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來暑往,僅一納衣,雨雪天氣,蓑衣著身。張三豐在武當山,創(chuàng)立了一個新的道家學派——三豐派,掀起了中國道教發(fā)展史上的最后一波,并成為武當派武功的創(chuàng)立人。
張三豐生辰時間,跨越南宋、蒙元和大明,三個朝代,是武當拳等一些道教武術的奠基人。他創(chuàng)立的太極,既能防身又可健體,而他發(fā)明的煉丹術,那更是聞名遐邇,無人擬比。
張三豐與太祖早年相識,太祖曾經入過明教,因明教是張三豐孫徒張無忌做教主,張無忌領導的明教曾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相傳,鄱陽湖大戰(zhàn)前夕,陳友涼差信使,向對岸的朱元璋發(fā)出了邀請,準備在九江的江面上和談,朱元璋的將士大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戰(zhàn),陳友涼主動和談,朱元璋樂見其成。
張三豐和徒孫張無忌,剛好從‘盧山’下來,張無忌聽說朱元璋和陳友涼要在江面上和談,便連忙向祖師爺,征討主意。張三豐伸出右手,拇指和食指,來回地拿捏,過后不久,張三豐極其沉重地對二人說道:“是鴻門宴,陳友涼想借機除掉朱主帥。”朱元璋慌忙道:“那就不能去!”張三豐搖頭,言:“一定要去,不去,那就失禮,好戰(zhàn)的帽子,自然就會扣在主帥的頭上,那陳友諒就會得道多助,而主帥就會失道寡助,這樣的結果對主帥不利。不過在和談之前,需吞下老道的靈丹一粒,方保主帥平安無事。”
道士乃是蹋仙,值得重八(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信任。于是,朱元璋和蹋仙、教主張無忌又秘密地籌劃了一番。
朱元璋和陳友涼在九江的江面上和談,一個是和尚出生,一個是地道的漁民,兩人不斷地碰杯,不停地暢飲,突然,朱元璋口眼歪斜,鼻孔出血,“撲通”一聲,倒在了桌底,手下的將士憤怒地指著陳友涼,大聲地罵了起來:“好你個陳友涼,竟用下三濫手法,害我主帥。”陳友涼自知理虧,慌忙掉船回營。
手下把朱元璋抬上了船,然后向著北岸,用力劃去,見主帥臉色鐵青,無有了呼吸,將士們悲憤至極、失聲痛哭。
張三豐對將士們說道:“主帥即刻就會還陽,眾將士無須擔心……”話還沒有說完,朱元璋就“哇”地一聲,大吐了起來,他的臉色漸漸地紅潤,一會兒,便站立了起來。眾人看主帥的身體無有大礙,那緊揪的心,也就慢慢地松弛了下來。
朱元璋封鎖了消息,并令手下為自己大辦喪事,南岸的陳友諒聽到探子回報:“朱元璋死訊無疑。”陳友諒急忙下令,立刻開拔。
陳友諒的部下對主帥的做法,意見極大。毒死了朱重八,本來就不是君子所為。而趁人殯葬之日出兵,更無仁義可言。手下的將士都不聽他的號令,陳友諒一氣之下,殺死了兩名將軍。眾將不服,紛紛責罵,一時間,九江南岸,亂象叢生。
朱元璋見時機成熟,率領大軍直指南岸,陳友諒見此,連忙退向了鄱陽湖,雙方膠著了一個多月,陳友諒的后勤供應在湖口就被朱元璋給截住了,糧草匱乏。而朱元璋軍隊的供給,則由附近南昌朱文正接應,源源不斷。見此,陳友諒的部下紛紛倒戈。就這樣,不識水性的朱元璋打敗了漁民出生的陳友諒,這次戰(zhàn)役,事關全局,朱元璋十分感激張三豐,并與他結下了忘年之交。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就將張三豐的“太極”立為皇室必學的功夫。
當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張三豐聽后十分難過,他雖然同情建文皇帝,但朱允炆沒有當皇帝的命。
近些時間,張三豐總是夢見了太祖,太祖在地下哭泣,張三豐詢問原由,太祖道:“皇家自殘,兄弟相弒,悲呼也!”張三豐知道皇室有難,故友托夢求救,阻止皇室殺戮,他掐算了一下,就沿武當通往京城之路,飛快地跑去。
到了婚宴大堂,守護的頭領,號令軍士嚴格把關,嚴禁外人隨意進出,張三豐只好隱身遁形,他走進了殿堂,并且坐在了上官伯達的旁邊。他本想認真聽完朱棣的話語,無奈何,被朱棣發(fā)現(xiàn)了。
鄰桌的漢王,見蹋仙到來,毛骨悚然、心驚肉跳,生怕挫穿其陰謀詭計,趙王見二哥心怵,忙在一旁打氣,他低頭細語:“開弓就沒有回頭箭,別緊張,沒事的,一定會成功。”漢王像似吃了定心丸,他湊近趙王的耳邊,輕言:“成敗與否?在此一舉。”
張三豐靈魂出竅,他偷偷地將丹粒呈與朱棣、高熾。然而,旁人看見的張三豐乃是一動不動的蹋仙軀體。
沐昕將裝有鶴頂紅的酒壺,放在了自己的身邊,一切都按漢王的指令進行著,只要皇帝、太子一倒,趙王就會摔杯號令,外面的守衛(wèi)就會沖進殿堂。
姚廣孝是命理的行家,他知道高煦不會放過任何的機會,漢王抵京后,他一面要陳瑛做好京城的護衛(wèi)工作,一面要王府的管家注意漢王的一舉一動。這管家原本就被鄭和收買,下西洋之前,鄭和要他聽從謀士的指揮。
本想在他們敬酒時,用銀針試毒,揭露漢王的陰謀,蹋仙的到來,讓他改變了做法。張三豐的工夫了得,那丹粒更是神乎其神,什么樣的毒性都能化了,當年朱棣猶豫,不想發(fā)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害怕張三豐會護著建文皇帝,也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朱棣和高熾,偷偷地吞下了丹粒,張三豐和上官卻聊起了家常,蹋仙對自己當年的所為,深感歉意。上官要他回家看看,張三豐嘆氣道:“早年為了尋求仙道,離家出走,有負張家的列祖列宗……”見蹋仙傷悲,上官不好再提。
姚廣孝對著陳瑛眨了一下眼睛,陳瑛心領神會地走到了大殿的門口,他湊近守護官,耳語了一陣,守護官半信半疑。
陳瑛告訴守護官,漢王的陰謀已經敗露,識時務者為俊杰,要守護官聽從自己的指揮,將功贖過。否則,小命休矣,誅連九族。
(https://www.dzxsw.cc/book/26176/142493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