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文終
與高麗的和談相對簡單,畢竟高麗國家狹長,精華都在三韓地區,正是東海軍兵鋒首當其沖的地方,不過和元廷的談判自然就沒有那么簡單了。
須知道,此時的元帝國國力還處于巔峰狀態,忽必烈又有著強烈的自尊和無法滿足的欲望,因此東海想要訛詐就沒有那么容易了。
當然元廷也并非沒有弱點,就在東海七年的六月,浙江臺州寧海人楊鎮龍以元廷橫征暴斂、蒙古色目兩族欺壓南人百姓為由聚眾起義,稱大興國皇帝,年號“安定”,有眾號稱十二萬人,在江南掀起了一場大規模的武裝斗爭。
而同在這一年的上半年,江淮、江浙、江西、荊湖等地的百姓抗爭、暴動也多達二百余次。
這些百姓起義不但動搖了元帝國的統治根基更動搖元廷上層繼續東征的信心。
東海七年九月,在拖宕了近小半年時間之后,主張修養生息、日后再戰的安童、完澤等傾向于漢化、儒化的一派終于防止東?赡芄唇Y東道諸王為由說服了元帝,最終以默認東海占有耽羅和支付東海所需的海舟五百艘為代價贖回了千戶官以上的中高級武官三千人。
由于東海拒不承認元帝國正朔的地位,因此關于用冊封東海公為條件誘使東海停止騷擾海漕道路的嘗試歸于失敗,元帝國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用于加速大運河的修繕和新建。
而大運河的修繕和新建牽涉的大量人力物力不但消耗了元帝國的力量,更主要的是最終無限期的推遲了元帝國再次東征的戰略。
然而,官辦的海漕陷于癱瘓了,但大陸跟東海的貿易卻方興未艾。
通過東海的轉運,高麗的山參、紙張、色羅、金花瓶器、松子、紙扇、鉛,日本的倭刀、白銀、折扇、螺鉗、硫磺、染料,遼陽的毛皮、熊膽、麝香、砂金乃至東海自產的琉璃器、銅錢、糖、烈酒、毛織物等源源不斷的輸入大陸,大陸的香藥、經卷、書籍、文房具、繪畫、禪寺用具、茶、錦、續、毛氈、瓷器、珍玩等也經由東海流入日本、高麗、遼東,至此一個以東海為核心的囊括東北亞各國的貿易區形成了。
但是張煌的野心絕不單單如此。
東海八年,張煌改南州為楠州,改南京為新州,復置南京于新州之南,同年廢止琉球道,改設琉州。
東海九年,移民萬戶入麻逸,置麻逸都護府。
東海十年,張煌以應幕府所請為名派兵八萬入侵四國,兩年之后四國平定,再設春州、泊州。
面對東海的咄咄逼人之勢,日本內戰的雙方加緊了相互勾結和妥協,不過正當雙方即將達成分權協議的時候,東海支持幕府執權北條貞時顛覆了長崎賴綱的御內人政權,鞏固了得宗統治,由此南北朝之間的和議再次陷于了停滯。
北條貞時當然明白東海扶持自己的目的是為了保持日本的分裂狀況,但是面對東海的滲透,一時剛剛掌握幕府實權的貞時不得不隱忍下來。
隨即在東海十一年,貞時渡讓執權一職給同族北條師時后出家,并以后見(監護人)的身份繼續握有幕府的實權。
對于北條貞時的表現東?丛谘劾,記在心上,不過既然日本還是處在內戰狀況,張煌自然暫時不會干涉鐮倉的表演。
東海十三年六月,張煌設立北海都護府,正式宣布拓殖蝦夷地和骨嵬等地,同時東海在遼陽設立的商堡則沿著遼陽的各條河流開始深入東北大陸深處。
這不,截止到了東海十四年年中,東海已經在遼陽設立了八處商堡,幾乎形成了與元帝國、蒙古東道王公三分東北的事態。
在東海不斷壯大的時候,號稱混一中華的元帝國的不朽君主忽必烈于東海十二年壽終正寢了,廟號世祖,謚號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元裕宗(注:即太子真金,裕宗乃是成宗登基后上的廟號)次子孛兒只斤·鐵穆耳在當年四月,在上都舉行的忽鄰勒塔大朝會上與長兄晉王甘麻剌為繼承皇位激烈競爭,爾后,鐵穆耳在其母闊闊真、重臣伯顏和玉昔貼木兒的支持下,由宗室諸王會議推立為帝,建元元貞,第二年后改大德元年,從此進入了所謂成宗守成的時代。
隨著成宗守成時代的開始,東海再沒有外敵入侵的威脅,于是張煌放開手腳向外擴張。
東海十五年年末,張煌設立了婆利都護府,第二年年初,張煌又設立了南洋行省總督,并委任沈鴻為第一任南洋總督,總管對南海諸島的拓殖攻掠。
東海十五年十一月,東海海軍裝備了第一艘四十門炮的三千石雷霆快船,張煌賜名為巡洋艦,同期,東海海軍已經全部淘汰老式沙船型的貨運船和只有石砲的輕快船,各軍實編八艘二十四門炮二千石炮艦和六艘十門炮巡海戰船以及五千石級新式快速貨運船二艘。
以海軍六個水師二十個軍計,此時,東海海軍已經擁有了十萬之眾。
除了海軍的實力倍增以外,東海陸軍也擴編為四十五個軍十五萬人,全軍裝備的各型火炮超過了五百門,完全擁有了滅國滅邦的力量,由此東海攻掠日本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十六年三月,東海軍自淡路、四國、長門、隱岐四處向南朝發動徹底的進攻。
南朝雖然對東海百般提防,然而由于消息不通,根本沒有料到東海會發動全面的進攻,更讓南朝措手不及的是東海軍以主力直搗京都一線,而此時南朝的主力正陷于加賀和尾張的戰事。
在這種情況下,東海軍勢如破竹,南朝狼狽逃出京都,逃亡丹波山地。
得到東海軍大舉進攻的幕府大驚失色,一方面派人查抄東海在日本各地的商館,一方面以駿府朝廷的名義聯絡南朝企圖聯手對付東海。
可東海以海軍巡視東國,炮擊各地港口,威脅鐮倉,迫使幕府調集大軍優先拱衛鐮倉。
當年八月,再度在東海軍手中吃了大敗仗的西國之雄大內氏迫于東海的攻勢以及對南朝背后一刀的憤懣,遂舉族投靠東海,被封為東海第一位伯爵,其一門中另有五位子爵和十一位男爵。
大內氏的投靠不但讓南朝利用地形抗拒東海的圖謀落空,而且動搖了各國土豪的軍心。
隨著東海軍的勝利進軍,各國地頭、地侍或是在東逃過程中被各路東海軍消滅,或是知機的投向東海,成為藍旗軍的一份子。
東海十六年十月至東海十七年八月間,出云、伯耆、因幡、備前、、備中、備后、美作、播磨等陰陽各國相繼淪陷。
在被逼無奈之下,南朝經過短暫的談判宣布與北朝實現皇統合一,各地南朝軍紛紛接近接受幕府軍的統帥。
東海十七年十二月,在琵琶湖畔,東海軍三萬人與日軍十五萬展開決定性的大會戰。
結果在東海鋪天蓋地的炮火和隆隆的馬蹄聲中,日軍徹底崩潰。
東海十八年三月,東海軍進入尾濃平原,至此西日本全部落入了東海之手。
隨后東海軍兵鋒兩路分別沿東海道和北陸道向東推進,國破家亡之際日軍爆發出無窮的斗志,憑借人數上的優勢在南北兩路死死拖住東海軍進攻的步伐。
十八年五月,冒進的一支東海軍在五萬日軍的圍攻下力戰不支,日軍獲得開戰以來的第一個勝利。
這次失利給正準備狂飆猛進的東海軍一個嚴重的警告,深知現在還沒有力量完全兼并日本的張煌由此同意與日軍議和,雙方以駿河、遠江的邊境劃線,日本保留甲信和越中以東的國土,撤出能登和飛騨,至此東海完成了對日作戰的第一步。
幕府當然知道這次議和只是暫且之計,于是一待和議達成立刻開始整軍備戰,同時幕府和朝廷從鐮倉遷往古河,以避免東海軍從海上發動的進攻,并且在甲信與美濃、三河、遠江等地的邊境筑城,企圖用堡壘戰術抵御東海軍可能進攻。
東海則在西日本設置東京順天府以及東京行省,強化對日本各地的移民拓殖,并且將新封的和族封爵逐一轉封到南洋、南京等地。
在設立各處行省的同時,張煌終于在群臣的勸解下進王號,改國號為華,改東海紀年為大華紀年,并改組東海官制,設立管轄鹽鐵、稅務、度支三司、國庫和海關兩衙門以及鑄幣處的泉部,設立管轄民部司、律政司和刑獄衙門的法部,管轄海軍、陸軍兩司和兵船處、兵工處的兵部,管轄禮賓司和禮儀院的禮部,并將提學司升格為學部,營造處升格為工部,提點各州府道司農公事改為司農院,從而在中央一級建立了六部六院(注:六院是大審院、審官院、都察院、司農院、醫政院、格致院)體系。
此外,東海在地方上設立了兩京、直隸和西日本、南洋兩行省,至于一個新興的大國已經出現在東北亞的版圖上。
但是張煌的腳步并沒有就此停下,東海二十年,隨著第一批功民子弟為了獲取功名資格而相繼入伍,隨著為了獲得功民資格的新移民的不斷加入,東海陸軍已經擴充到三十萬人的空前數目,以這個數字做底,張煌發動了空前的滅國之戰。
東海二十二年,東海軍攻克下野那須郡鹽原城,幕府最后一代執權北條熙時連同將軍、天皇一到在炮火中葬身,至此日本皇統斷絕,日本滅亡。
只是,戰爭并沒有馬上結束,而是一直持續到了東海二十五年。
當年七月,最后一支堅持在陸奧山地的、有組織的日軍被殲滅,至此張煌終于基本上掌握了整個本州,剩下來只是對于那些冥頑不化的野人的進一步清剿了。
東海二十六年,張煌以王太子張昌樘攝政,自己開始了半退休的生活,又過了五年,張煌禪位于王太子,東海三十二年二月,六十六歲的張煌在留下了最后的遺囑后悄然而逝,一個時代結束了,一個新時代拉開了帷幕······
(https://www.dzxsw.cc/book/23703515/3107266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