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桂林一枝
一日夜,三劑藥用完,那試藥的村民已然大好。
許郡尉見苦延村之事有法可解,心中歡喜,著親信之人報與郡守。
有了醫(yī)治的方子,祖大枝與黃大夫的作用就非商榷可比的。
畢竟他們二人才是科班出身的醫(yī)匠,且在此地時日已久,病疾危緩比商榷知情。
由他二人主事,依疾深淺用藥刪減,可事伴功倍。
若有藥材不及,也能酌情變更,比商榷這種半路出家之人,要靈活的多。
故,商榷只在最開始提供了方子,并一同驗證了方子的效用。
隨后之事便無需他參與。
但病疾未根除前,他還需在此滯留,直至病患皆愈,村子解封。
許郡尉則帶著驗證過的藥方去了另外兩處被封鎖的村子。
困居此地,又無消遣,商榷和左晉明二人整日于村中閑逛。
隨著治愈的村民增多,村中多了些人氣。
雖不能出村,至少到自家田中看看,不至誤了收粟之期。
村民知是商榷送來了藥方治愈了他們,紛紛取出家中值錢之物相贈。
貧苦之村,能有何貴重物品,不過是麻布、粟米、菽豆之類。
東西雖非貴重,卻是村民能拿出的最好的答謝,商榷心知村中情景,又怎么收下。
只好言說,“榷奉郡守大人之令協醫(yī)匠擬方,實不敢居功。”
里正說道:“商生不收,苦延村的村民心中難安啊。”
商榷見村民執(zhí)意要報答,便提意要去那鹽山看看,村民幫他帶路就算報答了。
苦延村的里正于昨夜就趕回了村子,并將村中的私宅借商榷等人休息。
聽到他要去那鹽山,便著村人領路,引商榷去看了他們平時取鹽的鹽洞。
苦延村的山并不高,三百余丈,占地百余畝,是郡內最矮的山峰。
可能是因為山內有鹽的關系,山上的植備稀稀疏疏的。
山上時,在林間看到了好幾簇泛著紅色的草——堿蓬草。
堿蓬草土名又稱為“鹽荒菜”、“荒堿菜”,光從名稱上就感到有種苦楚的味道。
堿蓬不同于名蘭貴蕊,生命力極強,雖高不盈尺,但成熟時植株火紅,極具觀賞價值。
堿蓬不但可食用,在宋人曾鞏的《隆平集西夏傳》中,就早有古人食用堿蓬的記載。常食用可降糖降壓,防治心臟病,和增強人體免疫力。
此地有堿蓬生長,證明土地中鹽堿的含量很高。
此時正是堿蓬結種之時,得等到十一月種子才能采收。
商榷讓左晉明記下這幾簇堿蓬生長的地方,說待十一月堿蓬成熟時要來采種,觀紅。
隨行的村民見他們對這種野草感興趣,就說此草山下也有,只是不在他們村里。
此次被封鎖的另外兩個村子里就有很多這種野草。
這村民姓王,家中排行老大,故稱王大郎。
商榷聽他說起其他村子里也有,大致知這地下鹽脈的走向,同時也對大炎國的地理位置有了一定的映像。
心是卻是奇怪,“大郎,此地土地如此貧瘠,村民為何還要守著此地,不愿遷移呢?”
若非此次疾患過甚,縣府強令,只怕苦延村的村民還是不愿離開。
王大郎聽商榷動問,解釋道:“回商生的話,這苦延村原本是罪眷的聚集之地,雖說是罪眷但總是高門出身,有仁義的族人愿意幫襯,村里的好些屋舍就是這么蓋起來的。后來十國盟約,大炎北擴,增設北疆一郡,那些罪眷也就跟著那些罪人遷往了邊城,此地也就空了下來。小的祖上是軍戶,裁撤后才改為農戶,落戶苦延村就是圖得這里的房子。”
“只因為房子?”商榷不解,“可此地貧瘠,物產不豐,你們吃什么?”
“商生家中定然富足,不知吾等賤民的辛苦,能有這一瓦安身已是萬幸,哪有那什么兩全齊美的事,選了房子自然在吃用上要辛苦些。”說到此,王大郎臉上不僅有一抹苦澀,“只是這片瓦如今也無了。”
左晉明雖是王族出身,卻對民生多有了解,“百姓交了賦稅后,所余能夠糊口就算是豐年了,想起屋置地至少要攢上五六年的光景,還得年年風調雨順才成,若有疾病、災年,又得重頭再來。”
商榷自府城回來也看過幾個村子,卻也未見如此貧苦之象。
左晉明似知他所想,“朔城府在本郡是最富之地了。”
商榷用不可意思的眼神看向他,“府城那地方還算富裕啊?”
左晉明說道:“少爺可知俞城人口幾何?”
商榷回憶了一下原主的記憶,在原主記憶里俞城可以是物豐人集之地。
只是,看左晉明的樣子,商榷不確定地道:“十萬?”
左晉明幫他扶開斜逸的樹枝,伸手助他跨過擋路的山石,“朔城府去歲戶冊錄入百姓七萬余人,俞城縣一地只怕尚不足萬。”
一縣之地,若放在現代最少也得有十萬人,而三五十萬則是常態(tài)。
一市之地,怎么都是百十萬起步。
可到了古代,百年休戰(zhàn),一縣之地人口卻不足萬人。
民生艱難可見一斑。
看來原主的記憶并不準確,至少不能以現代的標準衡量。
左晉明以為他是一心讀書,才不知外物,“少爺,咱們源溪村在全郡算是人富物豐之地。”
……
鹽礦的礦就在半身腰,是一個天然形成的洞穴。
商榷見到了地方,就直接鉆進了鹽洞。
內里不寬,人入需要得彎腰,內壁均是鹽體,地面有碎塊,應是村民鑿掘內壁所遺。
鹽石白透輕捻成沙,亦有堅硬如石內帶暗紅色的晶塊,此礦屬于品質較高一類的鹽礦,只是不知儲量如何。
尋穴探脈,商榷是外行。
根據鹽洞位置,與山體高度,再結合鹽石的品質來看,此地的礦脈應有些儲量。
就算儲量不多,至少也夠開采幾年。
商榷蹲在洞內打量了一番,選了些散落的鹽晶用衣襟兜了,鉆出洞穴。
左晉明見他出來,立即上前摻扶,“少爺想要鹽石,命仆去取就是,怎可親身涉險?”
商榷將鹽石交給隨行的村民,拍了拍沾著鹽泥的衣擺,“無礙,此事若不親看,如何做到心中有數?”
左晉明聞言目光一閃,隱晦地拉了拉商榷的衣角,“少爺是怕再有人旁人誤食這毒鹽?”
苦延村出了這等大事,雖查明病因,也有醫(yī)治之方,然為防村民再私采毒鹽食之,山城縣定然是要將苦延村舉村遷徙的,連另外兩個受累的村子也會另行安置。
就算商榷有法處置這毒鹽,也不應在此時提出。
要知道私鹽之利,非小民可得,其他事都好說,只此項需得謹慎。
商榷明白他的擔心,笑了笑,心說:有些事是必須要做的。
商榷問左晉明,“晉明,大炎國可有海域?”
左晉明回答道:“吾大炎國東與魯國接壤,確有一面臨海。”
商榷不解地問道:“即然臨海,為何鹽價還如此之貴?”
左晉明回道:“少爺不知,制鹽工續(xù)繁瑣,需時需人具巨,且鹽粒怕水,運送不便,價格自然就高。”
“大炎國雖不限私鹽,但制鹽之法唯寧河焦氏族人掌握,余國中也唯魯國的膠鬲夙氏族人世代制鹽。”
“有傳聞說當年仁圣便是得寧河焦氏與膠鬲夙氏之助,才能促成十國盟會。”
說到這里,左晉明突然壓低了聲音,問道:“少爺若是會制鹽之法,萬不可輕易外傳。”
商榷聽了此話,心中一驚。
這煉鹽之法,他本不欲藏私,需知鹽價若賤,百姓方可多制腌菜,冬歲之時就能多些可用的菜蔬。
就像酸菜,制作酸菜的初衷是為了延長蔬菜保存期限。
酸菜,古稱菹,《周禮》中就有其大名。北魏的《齊民要術》,更是詳細介紹了我們的祖先用菘(就是白菜)等原料腌漬酸菜的多種方法。
在《詩經》中有“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的描述,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菹菜者,酸菜也”,即類似現在的酸菜,由此可見,中國酸菜的歷史頗為悠久。
別看常有專家說腌菜不健康,但酸菜的出現確實改善了百姓生活。
而要制酸菜就離不開鹽,鹽價不降,縱有方子百姓也難改善生活。
還有那“豆腐”,如今雖無人重視,但只要鹽價能降下來,像是腐乳、豆醬這類調味的副食也可讓百姓的餐桌增些滋味。
而這些都離不了鹽。
而且人若缺鹽會身體乏力、人沒精神。窯廠那邊的很多苦力都有此類狀況,然此時工藝粗糙,鹽價太高,尋常百姓都有吃不起鹽者,何況這此苦力。
以前不提,是因為不知何地產鹽,如今既然知道郡內就有鹽礦,不做心內不安。
但若是制鹽之法事關《十國盟約》,商榷確實需要再想想。
總不能因為吃鹽,壞了十國之間百年的和平。
看來這制食一事,需要先放一放了。
商榷沖左晉明點了點頭,表示自己明白。
紅薯之事雖然暴露的時機提前了些,卻也不曾打亂他的計劃。
如今秋闈已過,若無意外,舉人的功名定然可得。
且因水泥、紅磚之事與北疆四城有了聯系,有了這份保障,再加上左晉明帶來的人手,相信自保應是無礙。
另有此次苦延村之行,雖只提了一個方子,但也算救民于水火,相信郡守那里也會護他一護。
等石大匠他們歸來,窯場那邊也要開始加班加點,燒制水泥和紅磚。
如今已經入秋,冬季將臨,類似于火炕、煤爐之類的便民之物也應提早外傳。
需知俞城縣北那一帶尚有百姓還住在茅屋、草棚之內。
入冬前這三個月,著實會有些忙亂。
……
取了鹽石,商榷并未急著試制鹽沙,而是將鹽石攆碎用竹桶密封,打算先帶回了源溪村。
因有左晉明提醒,商榷知道制鹽之法,涉利不小,且事關十國,不管是錢利還是人利都得尋可靠之人托付。
否則非但解不民生缺鹽之苦,反會讓當權之人亂設徭役,擾起戰(zhàn)亂,使民生更加艱難。
在苦延村又待了半個月,直至最后一名患者痊愈。
此時其他兩個被封鎖的村子因為癥狀較輕,已經解禁三、五日。
商榷向許郡尉辭行。
來時的馬車在到達之日已經讓其回去。
回程時,是商榷讓人在山城縣內另雇的馬車。
許郡尉要送他,被商榷拒絕了。
村民知道他要走,紛紛出來相送,拒之不過,到底收了些吃食以充路食。
待經府城時,方知桂榜已出十余日了。
貢院張榜,定時為一旬,算算日子已經過了看榜的時限。
商榷也就沒在府城停留,直接返回了源溪村。
算上往返與在苦延村的日子,商榷離村已有二十幾日。
就是上次科考,他也從未離家如此之久。
馬車駛進源溪村,竟有隔世之感。
到家后,才知有差役報喜,商榷此次鄉(xiāng)試,名列乙榜第九名。
府臺親自差人將舉冊送到家中,姜令已經幫商榷至縣城換過了戶冊。
如今商榷已經是舉人老爺了。
姜令像往常一樣,把家中的事細細道與商榷知道。
此外,姜令主家有喜的名義,散了些銀錢出去,主要是接濟北城去歲受災的流民。
又給佃戶每戶分了一斗麥,算是同喜。
李信已知契約之事,嚴責了涉事的管事,并將那三百田畝的地契更名至商榷名下,今年收繳的佃租亦送于商榷,算是賠禮。
商榷知道后心想不知道自己這樣做,算不算是算計了那李信一回。
這三百田畝原在李信名下,是其私田,不納稅賦,如今更到商榷名下。
商榷雖以取得舉人功名,但此時變更的田產,是否交納稅賦亦無明確規(guī)定。
姜令便做主補齊了今年的稅賦,稅糧已經交至縣衙的稅務所,并取得了稅契。
姜令還與那些佃戶換了新佃契,定了跟商榷原有佃戶相同的佃契,佃租從明年啟計。
且今年那三百田的佃租已收,姜令不知商榷是否要退還多收的一成租子,便未做處置。只是同原有佃戶一樣發(fā)了一斗麥,同沾主家喜事。
此外,商榷成了舉人,院內的學堂是否停課,也待商榷主意。
此事有兩個選擇,一是,舉業(yè)重開。二是,另院錄名。
舉業(yè)重開,是指原有的學堂繼續(xù)開辦,維持不變,只招收村里或臨近村子的學童,單授啟蒙學。
學童是否參加縣試和童子試,由夫人或學童自己決定。
另院錄名,則是商榷以舉人之名設立私學,名錄縣府,可招錄秀才或同舉人授課、講學。
授課不限于啟學,入學的童生者,可與縣學學子般每月得生米一斗,錢十枚。
這份補貼由縣府負責,按月撥至縣學或錄名的私學。
只是私學錄名,需配齊教員,并達到一定的規(guī)模。
私學規(guī)格也有明確規(guī),教室需滿三間,主教及教員需要滿五人。
另要為舍生提供住宿之所,若學院建在山上,還要給外舍生配備進城用的抬桿或車馬。
此事涉及太大,姜令未敢做主。
兩次與左晉明外出歸來,姜令給商榷的感覺就是他比左晉明更適合當管家。
這位嫡長公子對身份的轉變適應良好,隨遇而安。
大有居上可安邦,居下可治民的八面見光之能。
(https://www.dzxsw.cc/book/21809087/706292247.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