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四百七十一章 娘娘廟
沿著山壁一路向前,又走了兩里地,眾人來到了一處開闊地上。
這里明顯經過人為的加工,在石壁外頭用石頭壘砌出了一圈馬頭高的石墻,石墻和石壁構成了一個狹長的小院兒,寬約三米,長約三十米,竟然有近百個平方的樣子,連人帶馬隊都可以住進去。
進了院子,周至就知道砌墻的石頭是哪里來的了,原來山壁一側都被鑿出了石穴,石墻用的石頭,就是鑿石穴鑿出來的廢料重新利用而成。
這種石穴周至就非常熟悉了,他在夾川搞田野調查其中一項重要的成就就是摸清了夾川縣的石穴分布,不過夾川的石穴都是用來當做崖墓使用的,后來有些大的也被人利用成了堆放柴草,養牛的場所。
這里的石穴和夾川漢代崖墓仿佛,不過功用卻應該是給活人用的。
這里甚至還有水源,從崖縫里滲下來的一小股水流,沿著石壁底部匯聚到一個人工鑿成的坑里,坑上蓋上了石頭,形成一口“陰井”,上面用一個壇子蓋住了小小的井口,將井整個封閉了起來,只留一個出口,水滿后會自己流出。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避免水中滋生生物,保持水質的清潔。
除了水井,這里還有火塘、石座、石桌,甚至那些作為臥室的石穴出口處還挖著內凹的坑,里面擺著一個粗碗,碗口有一根繩子,居然是一盞油燈。
“這里可以算是一處寨子吧?”大家好奇地在這里轉了一圈回來,周至對正在給馬兒掛料袋的老赤日問道。
“這里是娘娘廟。”老赤日說道:“曾經有幾位老畢摩在這里造廟修經,后來不知道哪一年廢掉了。”
“估計是從外頭那些寨子的人撤走以后。”周至琢磨道。
這處寨子本身是沒法進行生產活動的,因此想要在這里生存,基本物資就得從外面送進來,最近也得是從外面河邊的盤陀寨送進來。
但是大涼山內部也是存在家支遷徙的,一些不太方便適合生存的地方會隨著人口流動而被放棄,然后漸漸不為人知,等到盤陀寨有遷來新人,他們可能都不知道石橋下隱秘的入口后面,還有一條通到這里來的小路。
而等到盤陀寨的后來者都再次搬走,就連盤陀寨都變成廢墟以后,這里就更不可能有人知道了。
除了口口相傳,保留著秘密的畢摩。
“但是你要說是寨子也可以。”老赤日說道:“也算是看護畢摩洞的寨子吧。”
“那畢摩洞在哪兒?”
“在這個院子的石墻后面,沒有在院子里。”老赤日指著一個方位說道:“等將馬料理好,我就帶你們過去。”
“赤日爺爺,你好像一點都不激動緊張?”池薛荔看著給馬兒們一個個套上料袋的老赤日,感覺老頭真的不像是要打開大寶藏之前的模樣。
“我現在只感到輕松。”老赤日笑得很坦誠,似乎臉上每道褶子都洋溢著舒暢:“萬鈞的擔子,從此就交給你們了。”
周至也不由得感慨老人的智慧,換做有一天,有人有條件更好地保存自己的那些收藏的時候,自己能不能夠做到老赤日這般痛快交接?
不行,剛有這個想法,周至就覺得心開始痛,二三級以下的還好談,一級以上的,除非老子死了才有可能交出去!
估計是因為院兒住馬的關系,歷代畢摩認為馬兒拉屎撒尿會褻瀆經卷,因此院兒里不適合藏經,特意將藏經處和院子間砌了道石墻隔離了起來。
老赤日帶著大家繞過石墻來到后方,畢摩洞的全貌終于展露在了大家的面前。
這里是一處天然的巖穴,離地面有一人來高,具備天然的防潮條件,后人為了方便進出,給鑿出了上下的石階。
石階上是一面泥墻,在池薛荔的攝影機鏡頭下,老赤日拿出刮刀刮去表層,露出了后面,原來是一匹匹泥磚。
泥磚是壘上去的,泥層刮掉后就可以用刮刀撬取下來。
大家都上去幫忙,不一會兒就拆出了窗口大小的口子。
“今天就先這樣。”老赤日停下來說道:“按老習慣,先要透透氣,等明早再進去。”
“那我先補補鏡頭。”池薛荔邊說邊舉起攝影機:“肘子,幫我把燈拿過來。”
在攝影燈的光照下,大家可以通過洞口一探內部的究竟,洞窟里邊的空間很大,起碼有三個高達三五米,進深五六米的洞窟相串連,里邊密密麻麻地堆滿了木架,竹籃,堆放著羊皮、絹麻、宣紙、甚至黃草紙等經卷。
越往里,經卷的堆放越是肉眼可見的雜亂,越往外,越是干凈整齊。
這個也好理解,彝族在歷史上經歷過好幾次文化上的劫難,最初藏入這藏經洞內的資料,想必是倉促而為之,收入的時候是既多且急,碼放得就不那么整齊。
而到后來的畢摩送經就變得比較從容,然而人數很少,一般也就一兩人,沒有過多的精力整理,就現在這樣,可能都是不少后人整理之后的結果了。
畢竟后人還要整理自己送進來的那些資料,或者忙于抄經帶出去,留給整理的時間并不多。
不過周至有點擔心里頭那些羊皮卷的狀態堪憂,畢竟在洞口就聞得著那種味道了,相當讓人不愉快。
池薛荔也堅持不了太久,兩人很快離開了洞口,呼哧呼哧地大口喘氣,剛剛都憋壞了。
老赤日已經取過來了一個烘爐,將一個燒紅的冒著香煙的藥餅埋在烘爐中不知道收藏了幾百年的香灰里,用一根帶鉤的竹竿將烘爐送進了洞里,然后將洞口用查爾瓦也就是彝人的披風給遮蔽了起來:“就這樣,明天洞里就比較好進人了,現在咱們先做飯,然后安頓下來!”
“送火進去,不大好吧?”周至看得膽戰心驚,有火就有失火的可能,他好害怕。
“沒事兒,香灰埋著慢慢燒,只有淡煙,一丁點火星冒不出來。”老赤日說道:“這也是怕里邊的味道把野物招來毀壞了書籍,兩害相權,取其輕。我們也一直都是這樣做的。”
周至想了想,還是尊重畢摩的傳承,既然這么多代人的傳承都沒事兒,說明那個烘爐可能有點什么特殊的道道在里頭。
與其擔心這頭,還不如把晚飯做好養足精神,迎接明天的大戲。(本章完)
(https://www.dzxsw.cc/book/20803929/81644549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