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性格類型 2
(8)右腦自我內向型
這是過于強調自我感受的人,不懂得吃虧是福,要學會交朋友,可直接向那些最懂得結交朋友的學習。\www。qb5.cOM/要想結交朋友,就該推心置腹,以全部的熱誠去對待朋友。即使只是打個電話,當你拿起電話的第一聲“喂!”就該讓對方感覺到你是多么樂意接到對方的電話。
(9)全腦真我外向型
全腦真我外向型者出世入世駕馭自如,有超長的直覺力,不盲從、不武斷,容許求同存異,容許不同生命的共存。只有這種人才是善于開創新事業、開拓新領域者,這種激情與理智并存的氣質往往能夠吸引整個團隊去捕捉隱藏在現實背后的可能性,從而領導整個團隊向著理想與光明無畏前進。
但這種心懷家國天下的人往往容易忽略生活中的細節,在實現了自我價值與人生價值的同時,在小事上使自己碰壁。
(10)全腦真我內向型
這種類型的人看似無聞,看似靜默,卻活得逍遙,過得自在,任萬事萬物紛紛擾擾,坐看風起云卷,是非恩怨皆在談笑間化于酒中。在生活中,他們緘默少語,在人潮涌動的公眾場合,他們卻又可以風度儒雅地侃侃而談。他們可以激昂文字、斗酒百篇,也可以在自我的世界里漸修、頓悟。
同時,對上述各種性格類型來說,陳大為先生又指出:每個人的性格類型都是他自己的性格特征的獨特構造,以這種方式形成的性格結構,必然具有自己的特征。
(1)性格具有完整性和矛盾性
就性格的結構而言,人的性格的所有個別特征,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如在某些人的性格特征中,高傲與謙虛、懶惰與勤奮、疏忽與縝密等因素,構成了性格的對立統一面,使性格變得復雜。
(2)性格具有確定性和可變性
性格結構的確定性,指的是一個人對周圍事物所持有的恒常的態度傾向。性格的可變性是指人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性格,塑造良好的性格。此外,性格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出現一定的改變。
(3)性格結構具有表層和深層的特征
性格復雜歸根結底受制于深層因素,即精神層次內的“動機”。正是由于人們內心所產生的動機是復雜的,便決定了行為的復雜性。處于行為和動機之間,對于求職從業者來說,便是“工作態度”。這也正是用人單位在評定員工業績時所說的“態度第一位,能力第二位”的道理。
揭開性格類型的奧秘
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成功,性格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是我們怎么去運用性格,怎么樣運用好的方法得到成長和成功,這就是性格分析帶給我們的收獲。
談到性格,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人格”。人格是一個心理學概念,它最初來源于拉丁語persona,原意是面具。把人格定義為面具,這里包含著兩層意思:一層,是在生活中像角色一樣表演出的種種行為;第二層,是在這個面具下隱藏的真實自我。
美國心理學家赫根漢曾經在他的《人格心理學》一書中這樣論述:“幾乎所有的人格理論家都贊同這個觀點,即人格可以根據一個人的慣常行為模式加以描述。在種種不同的情況下,人們反應定勢的差異形成了各人不同的個性特征。正是這些慣常行為模式才有可能使我們對人們的未來行為做出具有一定準確性的預測。當我們看到自以為熟悉的某某人做出一些反常行為時,就會無比驚訝地說:‘這不像是他干的。’當人們不再以過去的方式對某種情景做出反應,那么,我們說他們的人格已經發生了變化。”
人格一詞在英文中為“personality”,《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對這個條目是這樣解釋的:“人格:每個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狀(或特征)的有機結合,包括遺傳的和后天獲得的成分,人格使一個人區別于他人,并可通過他與環境和社會群體的關系表現出來。人們提出過種種關于人格的學說,用以解釋一個人如何與他人相同和相異,以及是什么因素把某個人的各種異同點組織成一個完整的模式。”
如果用中文來注釋“人格”,最妥當的詞是“個性”。
在朱智賢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中,對“個性”做了如下注釋:個性,也可稱人格。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個性結構是多層次、多側面的由復雜的心理特征的獨特結合構成的整體。
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是錯綜復雜交互聯系,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對人的行為進行調節和控制的。如果各種成分之間的關系協調,人的行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調,就會造成個性分裂(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產生不正常行為。
柯云路認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不僅因為他現在的處境不同,還在于他有不同的人格;不同人格的人在相同的環境中,會對生活做出完全不同的反應。
心理學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性格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影響及決定的,最主要的有:
(1)遺傳因素
這是生來就有的因素,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個人血管中流有他家族父母的血液”。遺傳因素對于一個人的性格起著或大或小的決定作用。
(2)社會文化
一個人的性格無疑和他所處的歷史時代、民族區域文化有著極為相關的聯系,和他在社會中所處的階層、地位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3)家庭環境
一個人得以成長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凝縮了的社會文化,它十分直接地、有力地鑄造著一個人從誕生之日起逐步形成的人格。
(4)后天學習
學習的過程就是建立習慣的過程,就是接受社會文化與家庭環境影響的過程。
(5)潛意識機制
弗洛伊德為代表的深層心理學關于人格有過最值得探究的論述。無論是弗洛伊德本人,還是榮格或阿德勒等人,都對人格的潛意識機制作過種種注釋。
最新全本:、、、、、、、、、、
(https://www.dzxsw.cc/book/19565/128434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