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節(jié):第9計隔岸觀火
【詮釋】
故意另樹目標(biāo),明示以企圖(佯動),以牽制敵人,而在暗中積極進行另一個計劃(有主)。wWW.Qb⑤。cOm
所謂"奇正相生",用兵之奇,是從正常的用兵之道理變化產(chǎn)生的,惟有透過正常用兵之道的掩飾,才能出奇制勝。不"明修棧道",就無法擾亂敵人的判斷,達到"暗渡陳倉"的目的。
三國時期,魏將鄧艾屯兵在白水北岸;蜀將姜維派遣廖化屯兵白水南岸,扎營對峙。鄧艾對諸將說:"姜維倉卒引軍而來,我軍兵力較少,卻不見他搭橋渡水來襲的動作,顯然姜維派廖化前來是要與我僵持,牽制于我,他卻暗中東去襲取洮城。"于是,鄧艾乘夜行軍,先一步趕至洮城。果然,姜維來襲。因為鄧艾據(jù)城防守,而不被蜀軍所破。姜維不善于運用"暗渡陳倉"之計,而鄧艾卻能洞察對方"聲東擊西"之謀。
第9計隔岸觀火
像禿鷹一樣銳利◎等著撿便宜
【通俗涵義】隔山觀虎斗;坐收漁利
【策略核心】禿鷹行動
袖手旁觀,按兵不動,于最佳時機出擊。
借機點火,制造亂局,以利進取。
"赤壁之戰(zhàn)"時,諸葛亮與周瑜共同謀劃,用火攻曹操水軍,一切計議已畢,就等一戰(zhàn)。諸葛亮對蜀主劉備說:"主公可于樊口屯兵,憑高而望,坐看周郎今夜成大功也。"這便是標(biāo)準(zhǔn)的隔岸觀火。
《戰(zhàn)國策》上說,趙國將伐燕國,蘇代扮演說客,替燕國向趙惠王游說,他說:"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相舍,漁者得而并擒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諸葛亮要劉備隔岸觀火,便是要坐看魏與東吳來一場"鷸蚌相爭",以便蜀國從中得利。
在失控、脫序的局勢中,作壁上觀往往是最佳的策略。
觀望,坐收漁利
《孫子兵法》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zhàn),合于利則動,不合于利而止。"領(lǐng)導(dǎo)者、政策執(zhí)行者不可意氣用事,"合于利"才采取行動,不合于利,就要觀望。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兩大勢力傾軋不已,政局分崩離析,董卓擁兵自重,觀望亂局,及至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密召董卓,董卓這才揮兵入朝,盡誅宦官,趁機獨攬大權(quán),自任為相國。觀望,使他在關(guān)鍵性時刻主宰了政局。袁世凱同樣以"隔岸觀火"之計,掌控了清末民初的政局。
明神宗十歲繼位,首輔高拱、宦官馮保為了權(quán)力的卡位,新仇舊恨交加,水火不容。張居正作壁上觀,等到高拱被馮保斗垮,張居正漁翁得利,出任首輔,獨掌大權(quán)。
從"Timing"的角度來看,就能看出隔岸觀火的策略核心。觀望,可以等到競爭者兩敗俱傷,此時便是最佳的介入點。企業(yè)競爭、商場規(guī)則亦復(fù)如此。股市的術(shù)語,便是"最佳買點"。在波段循環(huán)的底部,最為有利;在波段的頭部介入,那就成為最后一只老鼠了。
最新全本:、、、、、、、、、、
(https://www.dzxsw.cc/book/19561/128425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