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混雜
羅莎是個服務生。全本小說網她把從報紙上撕下的廣告折起來,擦好桌子準備放電腦,然后離開了住處。在電器商店,羅莎在megahype品牌的臺式電腦旁瀏連,這時一個年輕的促銷員看到了她手中的廣告,然后向她走來,他解開了夾克衫的扣子,手掌向上,注視著她的雙眼。他微笑著說:“我看你已經找到了。你好!我叫托尼。”接下來的10分鐘,托尼自然、真誠地和羅莎交談起來。他們討論著這款電腦的特性,同時他注視著她,沒有藏起雙手,身體還不時地向前傾斜一下。托尼主動贈送價值95美元的附件,甚至同意為她付稅。羅莎饒有興致地聽著,頭向一側傾斜,手托著臉頰。最后,羅莎磨擦著臉頰做出了決定。她點頭說道:“行,這一款適合我。”“太好了。”托尼迫切地搓起了雙手,“我把這臺電腦拿下來,再找幾個箱子來,這就需要5分鐘。”羅莎側面對著托尼,皺著眉說:“你們難道沒有裝在箱子里的新電腦?”“現在可能不太好找。”托尼的手握了起來,干脆放進了口袋里。“可能你不會相信,我們的電腦賣得飛快。”他系上夾克衫的扣子,聳了聳肩,神情緊張地笑了笑。
“可這是一臺展示品呀?”羅莎歪著頭問。
“這是今天早晨剛到的貨。”托尼帶著虛假的微笑回應道。他把雙臂交叉放在胸前,側面對著她,假裝在看鄰近的電視機專柜發生的情況。他支支吾吾、聲音微弱地說:“它和新機子的質量保證是一樣的。”
羅莎懷疑地用手磨擦著鼻子的一側。“今天早晨才到的貨?好吧,你有書面保單嗎?”托尼背過身去,轉向屏幕,擺弄起電源線,總之是在找借口回避她。無意中,他看到了墻上的鏡子,看到了自己在鏡子中的形象。哦,我的天,簡直像個大傻瓜,他心里暗想。他咬住嘴唇,向羅莎轉過身去。
但是羅莎已經走了。
作為一名出色的服務生,羅莎習慣于閱讀別人的身體語言。她看出那個促銷員的姿勢和言語是相互矛盾的(不一致),于是她知道應該相信對方的姿勢。托尼的語調由令人鼓舞到委曲央求,正好驗證了她的猜疑。
1967年,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名譽教授阿爾伯特·梅拉賓(Albertmehrabian)開展了一項廣為引用的交流研究。他認為,可信性取決于交流在三個方面的一致性,也就是三者的相輔相成。在一篇題為《解讀不一致的交流》(DecodingofInconsistentCommunication)的論文中,他指出了不同交流渠道傳遞出的信息百分比:非常有趣,55%是通過我們的視覺傳遞的;有38%是通過聲音傳遞的;有7%是通過實際所說的話傳遞的。
教授把它稱之為交流的“3V”:視覺(Visual)、聲音(Vocal)和措辭(Verbal)。要令人相信,這三者必須傳達同樣的信息。這是有意建立的和諧關系的最根本所在。在整個交流中,非語言成份占一半以上!最為重要的是交流表現,是我們的身體語言:我們的動作、穿著、活動、姿勢等等。
這需要證明嗎?想一想上次你和某個人在一起的情景,她站在那里雙臂交叉,腳不停地敲打地面,神情煩躁,然后生氣地甩出一句話:“我挺好的。”你相信哪個線索—措辭、身體語言,還是語調?身體信號通常比所說的話份量更重。交流中有55%是通過身體語言完成的,所以通過身體語言向別人傳遞敞開或封閉的姿態,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地,做起來都輕而易舉。姿勢而不是措辭,才是你的本能反應的真實寫照。如果你想讓別人相信你是值得信任的,那么就必須保持一致,口頭語言和身體語言必須傳遞同樣的信號。否則,別人的身體就會把它的不適反射給你的身體。在這種交流中,你的身體就會根據對方的不適感覺混合出一種化學雞尾酒,并把這種信號傳遞給大腦。接著,你們雙方都會感到不自在,和諧關系也就很難形成。當對方注意到你的措辭和姿勢之間的不一致時,他們會相信你的姿勢,并做出相應回應。因此,當身體、語調和措辭相輔相成時,就形成了一致性。當身體、語調和措辭傳達相同信息時,你才會顯得真誠,別人才會相信你。所以說,“真正有用的態度”非常重要。表現出真誠,或者一致性,是建立信任的關鍵要素,而信任將打開通向可愛和和諧關系的大門。
必須確保自己的措辭、語調和姿勢表達同樣的主題。注意發現別人在這三方面的不一致,看看自己會有何感受。
一致性練習措辭vs.語調
用這幾種不同的語調讀出下面的句子:生氣、無聊、驚訝、輕浮。注意自己的身體語言、面部表情和呼吸是如何共同改變你的情感狀態的。“已經晚了。”
“吃飽了。”
“看著我。”
“你在哪兒出生的?”
找一個朋友,讓他檢查你說這幾句話時的語調。看看他是否能說出你要表達的4種感情。如果區別不明顯,繼續練習,直到清楚為止。
我們都看過過去的老電影:兩個人開著一輛車,司機不停地猛打方向盤,而背景顯示,前面的路是筆直筆直的。這是假的,因為你知道,其實他們是在攝影棚里,坐在一個箱子里上下顛簸而已。理性告訴你,有什么地方不對勁,有什么地方不協調,所以你不會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也許你有這樣的經歷,有人對你發火,在發火過程中突然對你露出了別有用心的微笑。這個微笑來得突然,去得迅速。非常奇怪。這是另一個表現不一致的行為。這個微笑和發火不協調,它是虛假的。
識別他人的矛盾行為是另一個生存本領。假如你正在度假,有個陌生人向你走近。他一邊對你笑,同時快速搓著雙手,舔著嘴唇,對你說:“早上好!你愿意加入世界上最棒的分時度假計劃嗎?”這時你就要警惕了。迅速檢查別人是否保持了一致性,這是人的本能,所以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人的感情和意圖常常被周圍的人誤解。例如,在我的講座中,有個女性發現自己無意識地使用了與話語不相一致的語調。“不,我不是不明白。我很感興趣。”測試時她堅持這樣說。再測試時,她說:“不,我不難過。我很放松。”這樣反復幾次后,她含著眼淚說:“現在我明白為什么孩子總是對我說,‘媽媽,你為什么總是對我發火?’其實我并不是對他發火。有時,我只是太激動了。”這個女人還告訴我們,她的同事總是埋怨她喜歡挖苦人,而對她來說,她只是說了實話。其實,挖苦就是用自相矛盾的語調說話。二者組織在一起,接收信息的一方就會相信語調傳達的內容。假設你讓自己的球隊失望了,有人卻說“太棒了”,不過語調中帶著厭煩的情緒。如果你打入一粒漂亮的進球,那么情況就不同了,那個人就會興奮地說“太棒了!”一致性有個不變的規律,那就是:當姿勢、語調和措辭不一致時,別人相信的是姿勢。找個認識的人,噘起嘴,皺著眉,交叉著雙臂,對他說:“我真的很喜歡你。”問問對方有什么感想。或者找面鏡子,對著鏡子試一試,效果會更明顯。怎么樣?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嗎?姿勢會暴露你的真實意圖。
最新全本:、、、、、、、、、、
(https://www.dzxsw.cc/book/19554/128406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