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福兮 禍兮 陰謀兮
量在人手沒有增加的情況下面,驟然的增加了八倍或不管原來的利潤如何的微薄,一下子翻了這么多倍,想不發(fā)財也難了。wWW.QВ5、com\
陸善人發(fā)財了,滄州各個府縣的人都是在這里傳言,從前陸家是紡紗織布都做些,自己生產(chǎn)原料,自己銷售,不過突然間,所有的傭工都開始紡紗,而且棉紗的產(chǎn)量不可思議的高,產(chǎn)量高,價錢也是降低了下來。
商人們都是逐利之徒,自然是誰家的棉紗便宜,就會用誰家的,使用了陸善人工場里面的棉紗,自己的成本也可以降低不少,賣給來收購布匹的商人們,利潤也是增加不少。這么一來,許多的紡紗作坊甚至是民戶都是被陸善人的工場打垮,接下來的事情,也不用人教什么。
凡是商人都只會是自動自覺的去做一些事情,陸善人和下面的地主簽了契約,規(guī)定他們所種的棉花,都要交給陸家來紡紗。
等到周圍的人意識到陸家發(fā)財?shù)臅r候,陸善人已經(jīng)是滄州甚至是北直隸南面最大的紗廠主了,他的工場防衛(wèi)的極為嚴密,紗廠的工人們都是吃住在里面,輕易不得外出,陸家還在縣城外面買了莊園。
把傭工和他們的家屬都安置在里面,總得來說,為了保密,已經(jīng)是把自己的紗廠變成了一個半封閉的區(qū)域。
北直隸南部的布匹產(chǎn)量加大,對于銷售的價格也是逐漸的有了自己的話語權,更加不可思議的事情是,在陸家從神仙的手中獲得了紡紗機之后,在另一個縣城,還有個商人也是因為差不多的途徑。
平日里面在街坊鄰居之中的風評很好,一是虔誠神佛,二是時時行善,所以某位仙風道骨的仙長找上門來,傳下來寶物和天書,結果這商人找了兩三個木匠進門,半個月之后,他們家的布匹產(chǎn)量也是增加了許多倍。
而且據(jù)說是用工很少,完全是靠著河流的驅動,用水車來織布,這個商人可不像是陸善人這么懂得韜光養(yǎng)晦,而是大肆宣揚自己因為做好事做的多,得到了神仙的垂青。
大凡民間的人行善積德,心里面固然是有做好事的心思,可也想我做這些好事冥冥之中也會有人看到,肯定是會有好報,即便是不在今世,也許就在來世,這么說雖然是尖酸刻薄,可卻也是世間真相。
做好事突然得到了仙人垂青,肯定是要大肆的炫耀一番,陸開鄰縣的商人就是如此,陸開和那名商人,一個紗廠,一個布廠,兩個人的買賣都和吹氣一樣的膨脹了起來,不過這樣的膨脹,在最開始的時候,或許是對自己身邊的上下游產(chǎn)業(yè)有所促進,可是到了兩家的生意接口之后,巨大的產(chǎn)量和低廉的價格迅速把其他的同行擠破產(chǎn)了。
這種情況和鄧閩在松江遇到的沒有什么大區(qū)別,很快的,就有人去官府密告,說是陸開和鄰縣的那個商人祭祀妖魔,信奉白蓮邪教,并且把人圈禁在自己的莊園之中,陰蓄兵馬,欲行不軌。
在屢次變亂的北直隸和山東,對于這樣的密告,向來都是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tài)度,加上官府也是垂涎兩家迅速膨脹的財產(chǎn),兩家因為是乍富,所以還不知道和官府打交道,換句話說,還沒有來得及官商勾結。
滄州的衙門從來沒有這么高效的效率,官差和衙役迅速的沖到了兩人家中抄拿,結果很簡單,當然不會抄拿出來什么東西。
但是陸家橫置的紡紗機和鄰縣那一家的水力織布機器,再也沒有什么秘密可言了,衙役們或多或少的都是收了其他商戶的銀子,或者說,跟著去抄拿的人手里面,也是有其他商戶派去的人手。
什么也沒有發(fā)現(xiàn),不過還是在這兩家敲詐了一筆銀子,這才算是罷休。
這次抄拿的兩天后,整個滄州甚至臨近州縣,更夸張的是,連山東的青州府也沒有木匠了,各個的匠坊和工場里面,都是忙碌的熱火朝天,所有人都琢磨著,發(fā)財?shù)臋C會來了。
抄拿的十幾天過后,很多商戶的家里面都換上了新的器械,產(chǎn)能瞬間的暴漲導致的卻是原材料的不足。
陸家本來就是把附近的棉花定購了下來,當然,這也不是太大的數(shù)量,很多心急的商人們拿著和親戚,錢莊,甚至是高利貸那里借貸來的銀錢,跑到了北直隸其他的府縣,甚至是山東,河南的產(chǎn)棉區(qū)去訂購采買。
很多老老實實在家經(jīng)營
地主鄉(xiāng)紳,突然之間發(fā)現(xiàn),自己今年的收入要高許多是棉花的價錢飛速的上漲了起來,比起田租賣糧可是劃算多了,這念頭種地吃糧越發(fā)的不合算。
原本是用來換點余錢的糧食,因為所謂的“關外糧”和“南洋米”的涌入也是越發(fā)的價錢低廉,還有,從來是無地可種的泥腿子們,卻不光是種地一條出路了,在城鎮(zhèn)里面,找個賣力氣的活計并不難。
加上流民,加上災荒,只有田租不斷的讓步才有農(nóng)戶愿意耕種,日子過得越來越緊巴,各個地主的田地里面從來都是糧食作物為主,棉花開始的時候,也只是些世代種棉人家才種,后來工商大興,種棉的利潤逐漸的高了些,有些心思活絡的人也是跟著種了少部分,不過也就是多幾個零花錢。
可是到了現(xiàn)在,種棉的利潤終于是高的讓人心動了,很多人來年的棉花都是被人買了下來,而且是痛快的付了定金,其他人在眼饞之后,也開始紛紛的籌備,準備把糧田轉成棉田。
在這之前,天下間棉布最大的出產(chǎn)地是松江,一年布匹千萬,號稱是最富之地,在運河的漕運中,有很多的船只都是裝載著運往南方銷售的棉花,不過今年有所不同,先進的紡紗和織布的機器就好像是瘟疫一樣蔓延開來,這個比喻也許很不恰當,不過在山東,在河南,都有某些善人或者惡人,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得到了‘神器’,然后又是莫名其妙的成為眾矢之的。
總得來說,先進的技術和機器誰也不要想保密太長的世間,總是會主動被動的泄露出去,這些東西的制作很是簡單,木匠們看了樣子就可以打造出來,現(xiàn)在的山東河南北直隸,人人都是需要棉花。
很多棉船到了濟寧就被人攔下,把整船的棉花訂下……
和北方的熱火朝天相比,江南的商會還是正常的運轉,畢竟從北方傳來消息,也是需要一段時間,并不是每件事情,都有機會動用什么百里加急。
江南的十三商會在知道自己派出的追殺隊伍,居然是在江面上被亂炮轟沉之后,立刻是變得膽戰(zhàn)心驚,生怕海上的生意,受到什么影響。
不過始終沒有什么人做出反應,十三商會的生意還是這么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做下去,并且漸漸的覺得可能不會有什么事情發(fā)生,畢竟這樣的西洋大帆船都是佛朗機的武裝商船,要是把這機器拿到西方去,路途如此的遙遠,倒也和大明沒有什么關系。
這也是把頭埋在沙子里面的鴕鳥做法,可也就是只能做出這樣的應對了,沒有什么別的應對。
松江和蘇州的織布手工工場還是連軸的運轉,仍然是感覺到人手不足,每天都有人去鄉(xiāng)下招攬人手,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官府——十三商會的雙軸體制,現(xiàn)在看起來是這么的牢不可破,很多人都以為是千年萬年。
在江峰回到華州之后,已經(jīng)是接近七十萬人口的華州,和南邊將近五十萬人口的夷州,分散在各個民衛(wèi)的團練開始集中,每個民衛(wèi)的團練留下三分之一。
剩下的人都是轉為了正規(guī)軍隊,同時他們家中的徭役從原來被優(yōu)待的基礎上面,又是下調了一半。各個官辦或者是民辦的匠坊也都開始推掉了民間的訂單,開始全力的生產(chǎn)武器和裝備。
關外已經(jīng)是提高了對草原上馬匹和莊園里面糧食的收購價格,大批的物資集中在幾個大莊園之中,江峰麾下的軍事機器,開始沉默但是高效的運轉了起來。
這樣的運轉都是下面各個從屬的人在那里忙碌,江峰反倒是清閑一些,他的老丈人劉順的華州太守府每天忙碌的腳不沾地,江峰倒是被劉芳蕊狠狠的埋怨了一通,說是孩子想見見姥爺都見不到。
江峰每天都在都督府的二堂呆上三四個時辰,各路的官員將校,都是在這個時間之內來請示匯報。
不過總有一個人是雷打不動的在后堂和江峰在一起,這個人自然就是都督府司馬劉十二,此時的后堂正發(fā)生這樣的交談:
“都督大人,圣道門的道士們已經(jīng)和司馬從事們一起,把紡紗的機器和織機散步到了山東,北直隸一帶。”
最新全本:、、、、、、、、、、
(https://www.dzxsw.cc/book/19449/1271097.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