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土木堡之變
李世民恍然大悟,“原來史上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是朱棣呀!”
朱元璋父子幾個齊齊望著朱棣,原來是你這個老四啊!
朱樉:“怎么是允炆呢?”
這傳承怎么看都有問題。
老朱家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朱標朱雄英。
涉及到朱標后院,朱允炆庶出,他有另一個嫡子呀!
糊糊:“第四點,國土內適合造船的巨木,可能沒了。
船隊的主要船只寶船,六十二艘,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
八十七年后出現在大西洋上的哥倫布船隊,僅僅由三只帆船組成,最大的圣瑪利亞號,噸位只有鄭和寶船的百分之一。
唐代建筑立柱最粗,清代最細,宋朝介于兩者之間。
由此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國內巨木資源隨時間稀缺。
大木頭本身就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成材的巨木少說也要百年。
紫禁城總體面積,只有唐朝大明宮的四分之一。
明代朱棣遷都修紫禁城,基本上把全國各地能開采的巨木都砍伐一空。
現在去紫禁城,能明顯發現太和殿的地基比它的建筑更大。
太和殿燒毀之后重修,找不到像以前那么大的木料,只能找小一點的,導致整體規模也就縮小。
前些年有個新聞,歐洲丹麥國自然局告知國防部。
一八零七年哥本哈根戰役失敗后,為重建海軍,歷經兩百年種植的橡木終于長成了。
百年海軍啊!”
迷霧麋鹿迷了路:現在已經不是木船的天下,這些橡木大概只能做酒桶。
云與海:那片橡木林早就成為丹麥文化遺產和保護區。
木頭沒了這種痛,明朝之前的人,大概感受不到。
朱元璋怒視朱棣,“你到底造了多少船?”
朱棣一臉懵逼,他哪兒知道。
朱樉火上澆油,“大頭應該是營建紫禁城。”
朱標甩過來一個眼神,朱樉立刻閉嘴。
糊糊:“野史傳說,乾隆爺,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
就是說乾隆打著修繕明十三陵的旗號,搞到二百三十八件大小不一的金絲楠木,還有一些名貴石頭和磚塊,運到北京城給自己打造棺材。
還有一個傳說,乾隆時期京城城隍廟,莊嚴恢宏,貴氣逼人。
用料之講究令人咋舌,廟內所用棟梁全是精挑細選過的楠木。
乾隆想建造別苑,將主意打到了城隍廟身上,竟然想將廟內楠木拆掉運出來給自己建別苑。
當時大臣們,還不知道這件事。
當晚乾隆的心腹和珅做了一個夢,夢到王靈官來拜訪。
王靈官說,自己是奉京城城隍神的命令來祈求和大人幫忙挽回上意的。
聽明白原委后,和珅同意了他的請求。
第二天見到乾隆,和珅不敢明說,只是委婉勸阻,乾隆裝沒聽懂。
和珅馬上明白了乾隆非拆人家廟的意思,于是,不敢再說。
下了朝,家都沒回,直接去廟里拈香,將事情沒辦成的事告知王靈官。
王靈官的神像鼻間好像有煙徐徐溢出——這是氣冒煙了。
當晚五更時分,和珅入朝時,路上遇到一隊格外威武且聲勢浩大的儀仗隊。
和珅眼尖,見一名古裝神端坐在轎子中。
那神發現和珅后,拱手道,正準備避災,來不及登門道謝了。
和珅有些摸不著頭腦,等退了朝,城隍廟忽然起了大火的消息就傳遍了全城。
無數人前去救災,但火勢迅猛,似有吞天之勢,一場大火過后,廟內所有楠木全部燒毀。
據說,當時京城城隍神是明朝的于謙。
野史奇談,做不得真,但可見清朝時期,巨木之窘迫。”
百忍成金:這事兒發生在乾隆身上,不稀奇。
驕傲的豬豬:小四好好反省反省,為何旁人都覺得你做的出來。沒栽到你爺爺,你爸爸頭上。
銀河系系花:選于謙做城隍神,京城人民有眼光。
獨自飛翔:烈火焚燒若等閑的于謙,用得著跑嗎?
黑咖啡:所以說是野史啊,乾隆對于謙為人是相當敬佩。
乾隆都快氣冒煙了!
他沒有偷盜明皇陵!
他沒有拆于謙的城隍廟!
他沒有!
永樂君臣忽然發現一個“寶”。
《石灰吟》是于謙少年所作,一個臣子,做出何等功績。
才會在改朝換代后,依舊被新朝百姓,奉若神明?
雍正已經不奇怪,后世對乾隆各種奇奇怪怪編排。
只有些好奇和珅這個人,機靈圓滑會辦事,但似乎沒多少底線。
糊糊:“明朝的重心在北方,而鄭和下西洋的弊端在于,他和船隊干的太成功。
他們確認海上沒有危險,沒有一個國家一支艦隊,能從海上威脅大明。
大明從海上收縮,廣袤海洋有新的勢力來填充。
于是西洋艦隊跨海而來,而明朝中期開始,沿海地區飽受倭寇侵略之苦。
這時候的大明,丟失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出使水程》。
各地船廠,再也造不出大寶船。
曾經在海上宣揚國威的大明,只能被動在岸上防守。
無論如何,種花家就此和人類社會史上一次偉大的轉折擦身而過。”
永樂帝朱棣沉吟,“新大陸真的這么重要嗎?”
上一次天幕如此扼腕的語氣,是安史之亂,是康乾盛世后的百年屈辱。
海面上真的沒有敵人嗎?
糊糊:“站在當時人的立場上,我們無法說永樂后的洪熙宣德選擇錯誤。
二帝在閱歷及個人能力上遠遜于父祖,加之社會的穩定,他們無力也無心向外開拓發展,轉而以守成為主。
而當時的大明,的確北方的威脅更大。
永樂五征漠北,進一削弱蒙古勢力,宣德亦是不斷巡邊。
可能現代人對大明‘大明天子守國門’的概念不清晰。
險些讓大明提前二百年亡國或南遷的土木堡之變。
損失三十萬大軍,大明精銳三大營,全軍覆沒。
八十余位文武大臣死難,包括四朝老將,勛貴之首英國公張輔。
功臣勛貴幾近團滅,武官群體一蹶不振。
朝堂之上力量對比慢慢發生了變化,文官集團逐漸占據優勢。”
(https://www.dzxsw.cc/book/19046122/3636601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