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口誅筆伐
不就是他和裴綸、上官妙云在安定門外陳橋驛遇到的燎國使團么?
據白靖文所知,大寧與燎國“議和”之后,燎國使臣秋后進京催討歲貢已是慣例,這次最多是燎國四太子金骨阿隼那親自帶隊進京,但也不至于讓大寧廟堂吵起來,其中必有額外隱情,白靖文便問:“燎國使團年年進京,廟堂何故爭吵?”
林少游解釋道:“以往的燎國使團最多派一個‘萬戶那顏’帶隊過來,這次帶隊的卻是燎國四太子金骨阿隼那,這四太子除了有親王身份,還是燎國中樞的‘厄目極勒烈’,他來就不是為了催討歲貢,而是替燎國國主遞交國書!”(注1)
白靖文:“國書?什么內容?”
林少游搖頭:“具體還不清楚,趙老前天便被皇上叫進宮,昨天回來臉色不對,讓大伙等消息,不過……”
他壓低了聲音,只說給白靖文聽:“我聽中書省那邊的同鄉說,朝中那些大人對國書的看法分歧極大,分成兩派吵起來了,我們翰林院這邊還得等趙老表態。”
林少游說的趙老就是翰林院大學士趙公明,翰林院的實際長官,宣和皇帝的“第一秘書”。
如果朝廷出現某個觀點上的巨大爭執,甚至是黨爭,趙公明代表的翰林院便不能置身事外,一旦趙公明做了表示,白靖文這些人就得上奏附議表明立場,但這樣一來便容易得罪人,因為萬一趙公明帶他們站錯了隊伍,他們的反對方勝出,人家秋后算賬,他們輕則斷送仕途,重則身家性命難保,所以林少游這些人才惴惴不安。
白靖文和林少游這些人說是風光無限的狀元探花,實際上跟真正的朝廷中樞還完全沾不上邊,只能跟著上面的長官當應聲蟲,白靖文有自知之明,這種事情他也沒心思摻和,到時候真要表態,他摻雜其中用模棱兩可的態度糊弄過去便算了,絕不會極端出頭。
果然,林少游和他說完不久,也就是宮里早朝結束之后,趙公明從皇宮回到翰林院衙署,命人召集包括庶吉士在內的所有文官到署堂集合,白靖文自然也在其中,因為是新科狀元和探花,他和林少游的位置還比較靠前,只在那些侍讀學士和侍講學士后面。
趙公明是個年逾古稀,須發斑白的老叟,他眼窩有些陷進去,整體清瘦矍鑠,是那種典型的“老學究”,一看便知滿腹經綸,他也確實是擁有數十年功底的儒學大家,既為儒者,他向來以“忠孝”作為為臣為人的最高行為準則。
不過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的趙老學士今日也不能心平氣和了。
他命人把一沓抄寫在黃紙上的文書分發下去,白靖文自然領到了一份,打開看了一眼,上邊寫的赫然是燎國送過來的國書!
當然,這國書是副本加上刪減版本,中間有很多明顯省略的部分使得前后文銜接不自然,那些刪去的部分應該是兩國保密條款或者趙公明不想給翰林院眾人閱覽的內容,但這并不妨礙白靖文等人讀懂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條——
“朕承天命,奉天伐罪。旄麾橫掃,群雄束手;草原之民,望風歸順。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寧國皇帝會獵于幽州,共伐西涼,同分土地,永結盟好。幸勿觀望,速賜回音。”(注2)
這是燎國國主金骨烏虎給宣和皇帝發出的“邀請”,請宣和帝到幽州“會獵”,獵物是大寧西北邊陲之外最后一個叫做“西涼”的草原政權,那也是燎國至今為止唯一沒有攻滅的草原部族。
這份國書要表達的意思是兩國合兵剿滅西涼,共分西涼國土,大寧與燎國永結盟好。
白靖文一看便知這里邊存在著巨大的荒謬,最簡單的,戰國時期,秦趙聯盟收拾完其他諸侯國之后,轉過頭來就把趙國吃了,三分天下從來都是“弱弱抗強”,從沒有“強弱抗弱”,現如今,燎國武力最強,大寧次之,西涼最末,這個時候燎國提出聯合寧朝攻擊西涼,什么意圖顯而易見。
就這樣一份國書,大寧廟堂還有爭論?
趙公明趙老學士義憤填膺,斥責道:“什么‘燕州長子,國之謀士’,欺世盜名豎子爾!慕容雅博當屬第一誤國奸臣!老夫便是拼了這條命,也要奏請皇上誅殺此僚!”
下面的人面面相覷,便是那些侍讀學士和侍講學士在翰林院任職多年,也從未見過趙老學士如此氣憤,白靖文這些人更加大氣不敢出,也不敢多問,因為光是聽見“慕容雅博”這四個字他們知道自己應該避而遠之了。
慕容雅博何許人也?
須知,大寧朝的政治機構取消了傳統的門下省和尚書省,卻依然保留了中書省,在規制上中書省為中央官署之首,統領六部五寺與其他衙門,中書省便是官員追逐權力之巔峰所在,慕容雅博的官職全稱是“中書平章政事”,正經從一品大員,中書省第三號人物,僅在左右丞相之下。
關鍵在于,慕容雅博還有“燕州長子,國之奇士”這個先帝欽賜的尊號。
這個尊號的來由還得追溯回十五年之前。
當年先帝兵敗武神關,大寧北境自朔方郡至連州一線全面崩潰,蒙州防線首先被燎國騎兵捅穿,隨即發生連鎖反應,蒙州、武關郡、遼州和連州全部淪陷落入敵手,六州三郡已去其四,眼看著剩下的三州兩郡亦將不保。
值此江山危亡、國家傾覆之際,燕州世族,慕容家長子慕容雅博第一個喊出“幽州既沒,燕州何存?”的口號,傾盡全族之力發動燕州軍民趕赴幽州支援,給周邊州郡做了表率,這才有各路民兵逆流而上,冒死勤王,最終在幽州通天闕成功構筑軍事防線,慕容雅博則迅速接納潰兵,重整人心,燎國鐵騎寸進不能,先帝從通天闕回撤,有感于慕容雅博匡扶社稷、解除危難之功,賜予“燕州長子,國之奇士”的尊號。
彼時,慕容雅博不過十五歲而已。
即便到了今天,這人也才三十歲,三十歲入主中書,翻遍史書亙古未有,甚至有人說,他是中書平章政事而非左右丞相,只因年歲不夠、資歷尚淺而已,言外之意,亦只有年歲能給予他仕途上的牽絆。
這樣一個神人,怎么就惹得趙老學士大為光火,非要誅殺不足以解恨?
就近的一位侍講學士看趙老學士平順了氣息,主動向白靖文等人做出說明:“慕容長子向皇上提了驅虎吞狼之策,強烈支持御駕北上與燎國國主會獵幽州,共謀討伐西涼大事。”
此言一出,臺下轟然,這些國朝的筆桿子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只有白靖文和林少游等少數一些人不為所動,臺上的趙公明仍有不忿,繼續指責:“什么驅虎吞狼要皇上以身涉險?此去幽州,根本就是以身飼虎!慕容雅博其心可誅!”
白靖文算是聽明白了,對于燎國邀請宣和帝北上一事,朝中分成了“支持派”和“反對派”,其中支持派以中書平章政事慕容雅博為首,反對派以趙公明這些廟堂老臣為首。
白靖文對廟堂那邊的情況暫且不能算熟悉,但也知道宣和帝此去必然要冒巨大風險,慕容雅博那樣的人怎會看不清其中利弊?
果然,很快有人大膽發問:“趙老,慕容長子看不清個中厲害,難道王公相和崔公相也不出來說話?”
王公相和崔公相指的是大寧朝的中書左右丞相王延年和崔固安,此二人主宰中書省多年,是宣和帝手下第一、第二號文臣,有“左王右崔”之稱,在規制上,他們是慕容雅博的長官。
趙公明痛心疾首道:“左王右崔皆不做聲,慕容豎子拉攏一幫亡國之臣狺狺狂吠!豎子誤國!豎子誤國矣!”
慕容長子被他順口叫成了慕容豎子,可知真是恨到了骨子里。
那位侍講學士繼續幫趙公明老學士向白靖文等人說話:“現在朝中尚有趙老與都察院齊老為代表的一眾正直干臣敢言直諫,事情仍有回旋余地,我等應當追隨趙老步伐,明日翰林集體上書,奏請皇上駁回燎國國書,立即誅殺慕容雅博及一眾爪牙,此為我大寧千秋萬代之計!”
此話一出,當即有人拿出視死如歸的勇氣,表示要與翰林院共存亡,要為宣和帝與國朝死而后已,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白靖文被裹挾其中,第一次認識到“人在廟堂,身不由己”,他明知道這件事肯定沒這么簡單,慕容雅博貴為中書平章政事,身上又帶著匡扶社稷的功績,如果白靖文當愣頭青跟著趙公明上書吆喝,萬一慕容雅博勝出,人家真要清算追究,他們這些應聲蟲便會淪為人家枝繁葉茂的養分,可如果拒絕表態,那他們現在在翰林院就待不下去,他只能先做出唯一的選擇——
跟著這些人集體降智!
接下來就是口誅筆伐的階段了,這些筆桿子達成意見統一之后,各自奮筆疾書為明天上奏陳情做準備,白靖文也象征性寫了一份奏本,內容無非是什么“國家安危系于皇上一人之身”、“驅虎吞狼實為禍國之舉”、“慕容雅博罪不容誅”,有狀元白靖文的寫作功底,他引經據典,信手拈來,一篇洋洋灑灑上千言的陳奏落筆生成,但他留了個心眼,謊稱自己的印章落家里了,說等回去蓋了章再上交這份奏本。
無獨有偶,他發現探花郎林少游也以相似的理由延遲交奏本,兩人相視一眼,心照不宣,一切盡在不言中。
差不多到了下午五時放班時間,林少游主動找上來,說道:“辨非兄,晚上到我府中喝一杯?我把中書省的同鄉也請過來,他對你可是仰慕已久,我大膽做個引薦人。”
他顯然是要就今天這件事跟白靖文私聊,畢竟起碼現在看來,偌大的翰林院,他和白靖文才是為數不多的明白人。
白靖文答道:“我和家人約好了去看房子,今天恐怕不方便。”
林少游:“你要買房子?什么地方?”
白靖文:“崇文門里街一帶。”
林少游:“早說啊,我家那邊有好幾個院子,我祖父那時便開始經營了,你要,我送你一套!”
白靖文:“……”
果然是江州豪族出身,京城黃金地段的房子說送就送,不過白靖文無功不受祿,欠人恩情這種事他能免則免,便說道:“心意我領了。我們的事明天再找時間詳談。”
林少游多少知他為人,便道:“好,明日細聊。”
白靖文微微頷首,等到酉時放班,他從翰林院前門出去,陳玉娘夫婦在對面街角等他了。
注1:“那顏”為燎國古語,意為“大官長”,相當于“文大人”和“武將官”的集合體,燎國立國不過十多年,仍實行“軍政一體制”,沒有文官武將之分,那顏既有行政裁決權也有統兵之權,權力極大!(實際上,作者是從蒙古語中的“那顏”借鑒而來。)
“極勒烈”是燎太|祖金骨太玄創建的“議會制軍政中樞”,成員都是燎國各部族的首領或者金骨太玄的兄弟、子侄、親信,是燎國最高決策機構,有“長生天極勒烈”(皇帝)、“昊天極勒烈”(儲君)、“國論極勒烈”(國相)、“厄目極勒烈”(皇帝第一助手)、“拔都極勒烈(儲君第一助手)、“武極勒烈(國相第一助手),軍國大事以極勒烈意見為最高準則。金骨阿隼那是燎太|祖第四子,既是親王又是厄目極勒烈,相當于燎國皇帝第一助手,與國相平級,為燎國前五號人物!(實際上,作者是從蒙古“庫里勒臺”和金朝“勃極烈”兩種“軍政議會制度”借鑒而來,作者把蒙古和金朝的相關制度糅合了,他可太聰明了。)
注2:原文出自《三國演義》,曹操寫給東吳的“國書”,此處引用,作者進行了改動。
(https://www.dzxsw.cc/book/18361358/3210967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