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禍起蕭墻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于永安宮。//www。qΒ5。cOm\\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死后,蜀漢政權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首先是馬謖被斬,然后是李嚴被廢,接下來的魏延謀反更是震動了蜀漢當局。魏延是蜀漢中后期屈指可數的勇將,深得劉備器重,屢次委以重任。關于魏延謀反,人們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三國演義》中的描述,說他是一個腦后長有反骨的人物,因此謀反也在預料之中。那么魏延謀反是子虛烏有,還是確有其事?諸葛亮和魏延謀反有什么關系嗎?魏延謀反為什么會涉及到諸葛亮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禍起蕭墻”。
魏延謀反一案大家也是相當地熟悉,因為《三國演義》寫得非常精彩。說馬岱殺魏延的時候,楊儀出城說,你敢喊三聲“誰敢殺我”嗎?魏延說我怎么不敢呢,誰敢殺我!馬岱后來說我敢殺你,啪。大家都很熟悉,但是這是一個冤案。這個冤案不但冤枉了魏延,也冤枉了諸葛亮。這話怎講?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是怎么記載的。這個事兒歷史上有兩種記載,兩個版本。我們先講《三國志·魏延傳》的記載。《三國志·魏延傳》說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病故于北伐軍中,臨終前諸葛亮召開了一個秘密的榻前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楊儀,當時是丞相長史,就是丞相府秘書長、國務院秘書長,有姜維,有費祎,這樣一些人。諸葛亮說,我死了以后這個仗就不能打了,咱們撤回去,撤退的時候讓“魏延斷后,姜維次之”。下面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你們不要管他,軍隊自己開拔。做了這個安排以后諸葛亮就病故了。然后他們這幾個人一琢磨呢,就讓費祎去找魏延,傳達丞相的命令。果然,魏延一聽就跳起來了:什么,讓我斷后,不對吧?“丞相雖亡,吾自見在”。丞相是去世了,我魏延還活著啊,我魏延還可以帶領部隊繼續北伐嘛,為什么要撤退啊?為什么因為一個人死了以后就把天下的大事都耽誤了?“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耶?”魏延說,再說了,我魏延是什么人?憑什么我魏延給他楊儀斷后,楊儀算老幾?不干。然后跟費祎說,不管,我們這兒繼續部署北伐,繼續打曹賊。做了一番部署,寫好了以后,魏延跟費祎說,來來來,簽個字。費祎說:魏將軍,這個楊儀是個書呆子,他哪會打仗呢!這么著吧,我回去給楊儀做做工作,讓楊儀聽將軍的,好不好?魏延說好好好,你走走走。這個費祎出了魏延的大營之門,跳上馬,掉頭就跑。魏延一想,不該放走這個費祎啊,來不及了。然后趕快派探子去打探一下他們怎么動作,一打探,說楊儀就準備按照諸葛亮的部署,不管魏延,自己帶著部隊就往成都撤了。魏延怒火萬丈,好,你撤我也撤,我先撤,于是魏延搶在楊儀的前面往南撤。而且還干了一件什么事呢?走一路燒一路,把橋啊路啊都給毀了,一路就這么跑跑跑,跑到了南谷口。這個楊儀一看,魏延先走了,而且把橋也燒了。楊儀帶著部隊也往回撤,然后趕快砍山上的樹,再搭橋。這個情況已經很糟糕了對不對,更糟糕的是魏延和楊儀都上書朝廷說對方謀反。魏延說楊儀反了,楊儀說魏延反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就是兩個人的告狀信前前后后前前后后都送到了劉禪的御前。這劉禪一看他不明白,劉禪怎么明白得了,就把這個董允、蔣琬這些人找來,說各位愛卿看看,這個魏延告楊儀謀反,楊儀告魏延謀反,他倆到底誰反了?董允和蔣琬這些人說:陛下,臣等敢擔保,這個楊儀他是不會謀反的;這個魏延謀不謀反,不好說。那就是魏延反嘛,對不對。于是,劉禪命令蔣琬帶宿衛營,就是禁衛軍,北上去攔截魏延。楊儀也帶著部隊南下,去追擊魏延,就把魏延堵在了南谷口。這個時候,何平——何平就是王平,因為他媽媽家姓何,他原來跟著外婆長大的,他也姓何,所以也叫何平,《三國演義》說是何平,實際上就是王平。——王平沖上前去說,丞相剛剛去世,尸骨未寒,你們就這樣。魏延的部隊一聽,原來我們錯了,一哄而散,魏延只好帶著幾個親信又往南逃,逃到漢中,被馬岱所殺。馬岱殺了魏延以后,把魏延的首級送到了楊儀的跟前,楊儀把魏延的腦袋扔到地上,用腳去踩,王八蛋,我看你還干壞事,我看你還干壞事!然后夷延三族,就是滅了魏延家族三族。這就是《三國志·魏延傳》記載的事情經過。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最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諸葛亮一死,就引發了魏延謀反一案。魏延謀反是“諸葛亮時代”的三大疑案之一,他的謀反引起了后代歷史學家們的很多猜測,甚至還有人認為諸葛亮對與魏延謀反難辭其咎,負有很大的責任。那么面對《三國志·魏延傳》的記載,我們怎么看待魏延謀反呢?魏延是否真的謀反了?對此,易中天先生他的看法是怎樣的呢?
魏延是否謀反?此案我的看法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不合邏輯。為什么說事出有因呢?有三點理由。第一,軍人以服從為天職,既然諸葛丞相下令你魏延斷后,你就該服從,你為什么不服從?可疑吧。第二,你不聽指揮,擅自行動,揮師南下,你要干什么?你是撤回成都呢,你還是想回去顛覆蜀漢呢?講不清楚。第三,如果你只是不服從楊儀,你不愿意替他斷后,你搶先撤回成都,你為什么把楊儀的后路斷掉?你為什么要所過把所有的棧道、所有的橋梁都毀掉?讓人覺得就是你是要回成都造反,又不準楊儀他們帶兵來救駕嘛。而且楊儀是個書呆子,大家都認為這個不可能造反的,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可能造反的肯定是軍人嘛。在弄不清情況之下,為了保衛皇上,為了保衛政權,只好先假定你魏延造反嘛,所以叫做事出有因。為什么說它不合邏輯呢?我們知道以魏延當時的能力、實力,不足以自立山頭稱王稱帝,他要造反只有一條出路就是投降曹魏。如果他要投降曹魏的話,他應該就近投降,因為他在前線啊,對不對。諸葛亮的命令說魏延斷后,魏延就可以說,好,我斷后,你們走吧,走吧走吧,我斷后,然后我投降,那不是方便嗎。你現在居然,他為什么要往南走呢?而且他被王平截攔以后,他還可以只身投奔曹魏啊,雖然他沒有人馬了他也是一員戰將,他為什么繼續往南跑呢?這不合邏輯。所以陳壽就做了一個結論,陳壽說:“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就是我推測,陳壽也是推測,我推測魏延的本意他之所以不往北走去投降曹魏,要往南走,他是什么意思呢?他只是想殺楊儀。他為什么要殺楊義呢?陳壽推測是以魏延當時的地位、威望、功績等等,如果殺了楊儀以后,接諸葛亮班的就該是自己。如果自己能夠接了諸葛亮的班,他就可以繼續北伐了。所以陳壽說:“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就是魏延本意就是這個,他不是謀反。那么根據這個判斷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來,魏延一案不是謀反案,是內訌,是窩里斗,是魏延和楊儀的內部矛盾。因此我們就又要提出一個問題來,這個魏延和楊儀他們又哪來的深仇大恨呢?
根據《三國志·魏延傳》的記載,魏延既沒有謀反的實力,也不合乎謀反的邏輯,實際上是魏延和楊儀兩個人的內訌。而事實上,魏延是蜀漢名將,智勇雙全;楊儀是蜀漢文臣,很有才華。兩個人一文一武,關聯不大,怎么會鬧出這么大的事來呢?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從何而來?
說起來大家可能要笑,沒什么,什么事都沒有。很簡單,就是魏延這個人在當時蜀漢方面是最牛的,大概也就是在諸葛亮面前他可能收斂一點,在其他人任何人面前都是趾高氣揚,因為他本事大、功勞大,把誰都不放在眼里。那么其他的人也因為這個原因對魏延也是客客氣氣,讓他三分,魏延要跋扈一下,人家就讓一讓。只有一個人不肯讓,就是楊儀。楊儀可能是一個書生,他還是有點書生意氣,我憑什么就給你這個武夫讓三分呢?偏不讓。于是魏延就恨得不得了,居然就你這小子不把我放在眼里。于是兩個人勢同水火,水火不容,水火不容到了什么程度呢?兩個人不能坐在一起說話,坐在一起說話就要吵,每次隨便提到什么問題兩個人就要爭,爭論到激烈的時候魏延就把刀拔出來,然后就在楊儀的臉上比劃;楊儀就痛哭流涕,《三國志》的說法叫做“泣涕橫集”,就是眼淚鼻涕橫著滿臉都是,哭得五花六道,淚人似的。這個時候只有誰能夠止住呢,費祎,費祎這個時候就趕快坐到他們兩個當中去,走開走開,不吵不吵……鬧成這樣。那么魏延又為什么這么牛呢?因為他是劉備生前非常器重和賞識的人。當年劉備征漢中,拿下漢中以后在漢中稱王,稱完王以后劉備撤軍回成都,要留一個人守漢中。這個時候所有人都認為要留的是張飛,劉關張劉關張嘛,關羽這個時候已經分兵守荊州了,那么現在又得了一塊地方要守,當然最可靠的是張飛去守嘛。結果劉備破格提拔使用魏延,結果一軍皆驚,所有人都吃驚了。劉備也知道大家是不回服魏延的,于是大會群臣,會上劉備就對魏延說了,寡人——這個時候劉備已經稱王了嘛,寡人把重任交給了魏將軍,魏將軍打算怎么做呀?魏延站起來說,如果他曹操傾巢而出,魏延愿意為大王擋住他,拒之;如果曹操派一個偏將軍率十萬人馬來進攻漢中,魏延愿意為大王吃了他,吞之。好大的氣派,他當然牛嘛。問題是楊儀,楊儀也不是窩囊廢啊,楊儀也是很能干的。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進行規劃,籌集軍糧,進行計算統計,安排部署,這樣一些事務性的工作都是楊儀在做。而且楊儀非常快,他就不假思索,斯須便了,一會兒功夫他的工作就辦完了。所以諸葛亮對于魏延和楊儀這兩個人都是很賞識的,他非常欣賞楊儀的才干,也非常欣賞魏延的驍勇。偏偏魏延和楊儀他兩個又是死對頭,所以諸葛亮也頭疼,叫做“常恨二人之不平”,也沒有辦法,這兩個人誰都不能廢掉,只好是盡量地讓他們團結起來。但是他們不團結,最后鬧到你死我活的這種地步。
從前面的分析來看,魏延與楊儀的矛盾由來已久,魏延狂妄,楊儀自負,兩人是難容水火,以至于發展到內訌,最后以魏延的徹底失敗而告終。就這樣,一代名將魏延身死族滅,不能不說這是一個悲劇。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魏延一案到底是誰的負責呢?
歷史學家的看法,多半傾向于是楊儀的責任,理由有四點。第一點叫做楊儀“以私憤殺大將,罪浮于延”,就是楊儀出于個人的恩怨,殺了這樣一員大將,他的罪比魏延的罪還大。第二點,魏延功不可沒,“夷其三族,亦太甚矣”。就是魏延畢竟是一個對蜀漢政權立下汗馬功勞的這樣一個大將,有大功,無大錯,蒙大冤,遭大誣,諸滅三族這個事情太過分了。魏延當然有錯誤,你不服從命令搶先南下,你還把楊儀的后路斷掉了,這都是魏延的問題;但是量刑不當,處分重了,處分這么重完全是楊儀的原因。第三點,殺人不過頭點地,你楊儀把魏延一家都殺了,你還用腳去踩他的腦袋,這個事情太過分了。第四點他們認為,你楊儀說魏延謀反,你自己也不是什么好東西。因為楊儀撤回成都以后是非常得意的,他認為第一個他把丞相留下來的軍隊安全地帶回來了,他還把一個反賊給殺了,那這應該怎么樣一下吧!誰知道沒有怎么樣,接替諸葛亮職務的是蔣琬。而蔣琬呢,他在官場的資格他是比楊儀低的,楊儀原來的官是比蔣琬大的,蔣琬提拔到他上面去了,而且能力、水平楊儀都覺得蔣琬不如自己。那么蔣琬上去了,楊儀掛起來,弄了個閑職,相當于調研員之類的,反正是給了他一個職務,但是沒有任何權力,也沒有軍隊的。所以楊儀牢騷滿腹,整天氣哼哼的,見了所有人都是沒有好臉色,朝廷當中所有人也不敢跟楊儀說話。只有費祎跑去安慰他,這個楊儀就大發牢騷,然后就把這個事情的前前后后絮絮叨叨婆婆媽媽講了一大堆,講給費祎聽,最后他提出來說:早知道這樣的話,我還不如跟著魏延一塊兒,造反算了。那么費祎就把這個話如實報告給朝廷,朝廷就把楊儀罷了官。那么楊儀還不安分,他就在流放的地方他又繼續發牢騷,誹謗朝廷。結果朝廷下命令,把楊儀抓起來,楊儀自殺了。所以楊儀和魏延窩里斗的結果,是兩敗俱傷。所以很多人傾向于認為,此案由楊儀負責。而且楊儀說的那個話,也證明了魏延不想謀反。因為楊儀說早知如此我還不如跟著魏延,他沒說跟著魏延干什么,他說我還不如跟著魏延;那如果魏延是謀反的話,楊儀不是說我后悔不謀反嗎,也不會這樣說的,這證明魏延確實沒有謀反。但是楊儀也有委屈啊,我得給楊儀說兩句公道話。楊儀的委屈在哪呢?第一,楊儀和魏延之爭是個人恩怨,不是原則問題,不是路線問題。個人恩怨你就不大好說誰是誰非,對吧。第二點,楊儀之所以得罪魏延,無非是不肯讓魏延,無非是保持自己一點獨立性,這又有什么錯呢?難道非得所有人都去拍魏延的馬屁就對了,都讓著魏延就對了?蜀漢就是有這個問題,開始的時候大家都讓著關羽,好嘛,荊州丟了嘛,你現在又要提倡讓著魏延?不能這樣。第三點呢,實事求是,平心而論,楊儀和魏延鬧矛盾,受欺負的是楊儀。魏延動不動就把刀拔出來在人家臉上晃,楊儀好歹也是個大男人,哭得五花六道像個淚人一樣的,你說他心里什么滋味?他最后為什么要那樣對待魏延,積怨太深了。最重要的是第四點,楊儀是執行命令,是諸葛亮要他這么做的,是諸葛亮清清楚楚地交待他:“魏延斷后,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是諸葛亮交待清楚的,而且預料到魏延是不服從命令的。那么楊儀有什么錯呢?楊儀執行諸葛亮的命令,魏延不執行,楊儀不該向朝廷匯報嗎?魏延告他謀反,他不該告魏延謀反嗎?魏延把他的后路都斷掉了,讓他回不了家,他不該去追魏延嗎?這你不能說楊儀不對啊。那照這么說,不是楊儀不對,那就是魏延不對嘍,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反正一打起來總歸有一方,這方對了那方就是不對的,喜歡這種思維。我現在就是在糾正這種思維方式,魏延也對。魏延怎么也對呢?魏延說得很清楚,丞相雖然去世了,魏延還在啊,難道魏延就不能帶兵繼續北伐嗎?為什么要因為一個人的死耽誤天下人的事呢?這話說得對不對啊,不對嗎?
根據前面的分析,魏延謀反一案,楊儀是心胸狹窄,以個人恩怨報復魏延,后來落了一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下場。易中天先生認為,楊儀是有責任的,但同時他也很委屈,他的做法有他不得已的理由。那么既然楊儀的做法是對的,易中天先生為什么還說魏延的做法也是對的呢?如果魏延是對的,那到底是誰的不對呢?
根據《三國志·魏延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諸葛亮還下了一道命令。這道命令是給魏延的,給魏延的一道密令,讓魏延代理自己的職務,“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就是說魏延你代理我的職務,你扶喪回成都。這就麻煩了,誰都聽得出來,這樣一看責任就追到了諸葛亮的身上。你下兩道命令哪,一道命令讓楊儀代理你的職務,不要管魏延;一道命令你下給魏延,要魏延代你的職務,不要管楊儀,你什么意思啊?不就是你存心要讓他們兩個打起來嗎?所以就有歷史學家說,魏延的冤案是諸葛亮一手策劃;不但一手策劃魏延的冤案,還一手策劃楊儀的悲劇,對不對?因為你死的時候又秘密上書給朝廷說蔣琬接替自己的職務,把楊儀給晾了。所以有歷史學家問,以你諸葛亮的崇高威望,你生前為什么不公開秘密?你為什么不把這些都公布出來?你一公布出來以后不就天下太平了嗎?為什么?那么我的看法是,《魏略》的說法不可靠,我們先給諸葛亮把這個污給他洗掉,加在諸葛亮身上這個污先給他洗掉。為什么《魏略》不可靠呢?裴松之已經講了,他說:“松之以為,此蓋敵國傳聞之言。”是敵人那邊的傳說,這是靠不住的。而且你說要魏延密持喪去是不可能的,因為魏延不在諸葛亮旁邊,諸葛亮的遺體是在楊儀那兒的,魏延怎么可以奉諸葛亮的靈柩往南走呢?不可能的。而且這段記錄說,魏延到了南谷口以后,楊儀告魏延說魏延準備向北投降曹操,那不可能,他投降曹操往北走,他怎么往南走呢?所以《魏略》這個記載不可靠。也因此說,不能說諸葛亮一手策劃了這樣一個冤案,這是不能成立的。但是,《三國志·魏延傳》的記載可不可靠呢?《魏延傳》可是明明白白記載了這樣一條諸葛亮的遺令:“魏延斷后,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那這個命令也有問題啊,是告訴楊儀這些人不要管魏延,把魏延扔那兒啊,扔在戰場上,讓他自己打曹魏去,咱回家。這個命令,為什么會發這樣一個命令呢?三種解釋。第一種解釋說諸葛亮料定魏延必反,此人背后不是有反骨嗎,他會看相看出來了。誰說的?《三國演義》。靠得住嗎?靠不住,家言別當了真。第二種說法呢,那就是張作耀先生的說法,張作耀先生的《劉備傳》說,就是要策劃魏延的謀反案,要逼反魏延,除掉魏延。第三種說法,是呂思勉先生、陳邇冬先生的說法,是什么呢?是《三國志·魏延傳》的這個記載根本就不是真相。這兩位先生認為當時的真相是什么呢?是諸葛亮得了急病,什么病我們當然不知道,但是根據諸葛亮當時的一些情況來看,他還屬準備帶兵北伐的,沒想到自己要生病的。突然病了,什么都沒交待,來不及。結果,楊儀、費祎、姜維啊這幾個人一嘀咕說,這魏延肯定不聽我們的,我們就怎么怎么著吧。因此是楊儀、姜維、費祎等人假傳丞相遺命,是假的。那么這個有沒有可能呢?還是有可能的,因為說實在的,這個三國史啊,真是非常難研究。我們前面講過了,光是馬謖一個下場,同一個人陳壽,同一本書《三國志》,三種說法,你說哪個是真的?這種時候,權力交替的時候,新接權的人他完全可以做手腳。而且三國你知道,蜀國是沒有史官的,就沒有國家檔案館的。那你不能像研究現代史一樣,國家檔案館,七十年后解密,你把當時的秘密文件拿來看一下,真相大白了,不可能的。所以他們假傳丞相遺命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我們現在就面臨著這樣一個非常困難的選擇:贊成《三國演義》的說法說諸葛亮下這道命令是料定魏延要謀反,你這是冤枉了魏延;贊成《三國志·魏延傳》的說法承認諸葛亮下了這道命令,我們又得批判諸葛亮;如果贊成呂思勉先生、陳邇冬先生的說法說《魏延傳》的說法不是歷史真相,我們要否定陳壽。請大家想想該怎么辦呢?難道就沒有可以講得通的、誰也不冤枉的第四種說法嗎?關于第四種說法,請看下集——以攻為守。
最新全本:、、、、、、、、、、
(https://www.dzxsw.cc/book/17970/947308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