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講 永安托孤
劉備在彌留之際把自己的兒子劉禪托付給諸葛亮,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后人常把這看作是劉備的忠厚和對諸葛亮的信任。全本小說網可是也有人認為,這是劉備的狡詐,是為了防止諸葛亮專權、篡權,而給諸葛亮套上的一副精神枷鎖。那么劉備的托孤究竟是體現劉備的仁義,還是劉備的詭詐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永安托付。
上一集講到,公元222年陸遜在猇亭大敗劉備,火燒劉備七百里連營,致使劉備狼狽逃到永安。此后,劉備再也沒有回成都,最后在憂憤之中染病不起。公元223年,劉備召諸葛亮到永安宮安排后事,其核心問題就是蜀國的江山該如何更好地傳承下去。關于這個問題的交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永安托孤”。
劉備托孤是三國史上一件大事,就是這件事把蜀國政權一分為二:前期領導人是劉備,后期的主心骨是諸葛亮。那么在這個重大歷史時刻,劉備究竟是如何把蜀漢政權平穩過渡的呢?劉備托孤的目的和真實想法究竟是什么呢?后世人對劉備的托孤又是如何解讀的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將為您精彩講述《易中天品三國》之“永安托孤”。
易中天:
劉備兵敗猇亭,退到了永安,心力交瘁,一病不起。章武三年的春天,劉備安排了后事。這個后事的安排,記載在《三國志?先主傳》,原文是:“先主病篤,托孤于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也就是說,劉備托孤兩個人,諸葛亮和李嚴,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詳細的情況記載在《三國志-諸葛亮傳》,這個故事是很多人熟悉的,但是我們必須再講一遍。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劉備把諸葛亮從成都召到永安,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意思就是說,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夠安邦定國,完成我們的大業。如果我這個兒子是可以輔佐的,請先生輔佐他;如果我這個兒子是不中用的,請先生自行其是。諸葛亮淚流面,哭著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意思就是說,臣一定盡到一個顧命大臣的輔佐的職責,以忠貞不二來報效陛下,直至獻出我的生命。于是劉備下詔劉禪,說,你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也叫白帝城托孤。但是據有學者考證,劉備的托孤是在永安縣的永安宮,不是在白帝城,所以我們稱為永安托孤。
對于這個故事,歷史上有不同的評價,有的充分肯定,有的予以置疑。在這一集我就把這兩種觀點都講給大家,然后提出我的看法。
首先表示肯定的,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陳壽的評價非常高,陳壽在《三國志-先主傳》的評語里面說,劉備“舉國托孤于諸葛亮,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所謂“心神無貳”就是沒有任何保留,也沒有任何犯忌。也就是說君臣關系在這里達到了最大公無私,這樣的一個境界,是古往今來君臣關系的最高典范,這是陳壽的評價。那么陳壽為什么會做出這個評價呢?問題恐怕就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上。那么這八個字是什么意思呢?陳壽沒有說,我不能亂猜,但是一般人的理解,是說如果我這個兒子不中用,請先生取而代之,自己做蜀漢的皇帝好了。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但是難能可貴,簡直就是偉大。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知道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國的傳統政治制度是君主世襲制,這個世襲制至少從夏商周就開始了,秦以后是君主世襲官僚不世襲,秦以前是君主和官僚都世襲。在這樣的漫長的世襲制的傳統中,居然有一個人來打破這樣一個傳統,讓賢于能夠安邦定國的人,那當然是大公無私啊。因為這意味著,他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了至高地位,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放棄自己皇族這個家族的利益,放棄按照傳統觀念是上天賦予他的天賦的神權。因為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君權天授、君權神授,上天和神授給我的我都不要了,我讓給賢能的人,這是何等的偉大!
問題是,這可能嗎?我的結論是:不可能。為什么不可能呢?第一,史無前例。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個皇帝是心甘情愿把自己的皇位,把可以傳給自己子孫的皇位,讓給一個異姓人的,沒有過。所有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這個家族的統治千秋萬代,哪怕他的兒子是個蠢貨,是個弱智,是個殘疾,他都不會讓出去的,怎么會出來一個例外?第二,就算劉備是個例外,我也不知道他這種思想從何而來。因為中國古代從來只有改朝換代,沒有輪番為治的民主思想,如果劉備有此思想,豈不成為中國古代的一位華盛頓了?第三,就算劉備愿意當華盛頓,諸葛亮也不敢當亞當斯。你想想看,當時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曹操只不過是架空了皇帝就被罵作漢賊,諸葛亮如果真的取代了劉阿斗,該罵成什么?這怎么可能呢?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劉備托孤之舉大加贊揚,認為劉備與諸葛亮是古往今來君臣和諧關系的最高典范。劉備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帝王,能夠把皇位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讓給異姓人,實在是難能可貴。然而易中天先生認為,劉備所謂的托孤讓賢并不合情合理。話說到底,就算是劉備真讓皇帝位,秉承儒家思想的諸葛亮也不敢坐皇帝位的。那么,劉備的托孤之詞究竟蘊含著怎樣的玄機呢?
所以很早歷史上就有人對這段托孤表示質疑。最先提出質疑的是孫盛,孫盛的評語說得很清楚,說劉備的托孤的這個說法是“詭偽之詞”。“詭”就是詭詐,“偽”就是虛偽,是詭詐虛偽的話,非托孤之謂也,這不是托孤該說的話。孫盛說,托孤時該說什么話呢?應該坦誠。而且孫盛說,托孤的關鍵在于選準了人,你托付一個人,你這個人選對了就行了,不要說這些東西。孫盛說如果“所寄忠賢”,就是你選的人是一個忠誠的、賢能的人,用不著說什么;如果你找的這個人找錯了,我們打個后面的比方,比方說找了一個司馬懿這樣的,那你不是教唆人家謀反嗎?孫盛說幸虧好啊,劉備運氣好,這個劉禪是個缺心眼的,這個諸葛亮威望又高,鎮得住,要不然滿朝都是閑言碎語。這是孫盛的觀點。
今人張作耀先生的《劉備傳》就說得更不客氣了。張先生的《劉備傳》說,劉備的這個托孤之詞,“陰懷詭詐,其意甚明”。張先生說,實際上劉備對諸葛亮懷有很大的疑慮,正因為劉備猜忌諸葛亮,又不得不托孤于諸葛亮,才說出這樣的話來把諸葛亮逼到了沒有回旋的余地,逼到墻角上,不得不跪下來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叫做陰懷詭詐,根本不是什么心神無二。
*看來歷史上對劉備的托孤之詞也是各執一詞,這里面就牽涉到對劉備為人的評價。有的人說這是仁義之舉,體現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從劉備的托孤之詞讀出了劉備與諸葛亮之間和諧的君臣關系。但是也有人對這種君臣典范提出了質疑,認為劉備怎么會把自己畢生努力打下的江山讓給諸葛亮呢?所謂的托孤之詞是狡詐虛偽的圈套,是要逼迫諸葛亮表達對蜀漢的忠心。那么劉備在臨死之前指著自己的兒子劉禪,親口對諸葛亮所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一番話是發自真心的嗎,我們該如何理解呢?劉備真的會把蜀漢政權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傳給諸葛亮嗎?
我們交待了這些說法之后,我們就會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關鍵在于什么呢?“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什么意思?對此,四川大學歷史系方北辰教授另有說法,方先生說“自取”不是取而代之,就是這個“取”不是要諸葛亮奪劉禪的皇位;是什么呢?是“自己選取”,就是這個“取”不是“取代”的取,是“選取”的取。你可以自己選,選什么呢?再選一個皇帝。從哪兒選?從劉備其他兒子里面選。也就是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是說:如果劉禪不行的話,就在他弟弟里面你再挑一個。也就是說劉備賦予諸葛亮的是廢立之權,并非讓諸葛亮取而代之。
那么這個解釋是講得通的,為什么是講得通的呢?有三點理由:第一點,劉備有三個兒子,劉禪、劉永、劉理,那老大不行老二來,老二不行老三來,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劉備給他的兒子下了兩道詔書,一道是給劉禪的,要劉禪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另外又下了一道詔書是給劉永的,說你們兄弟幾個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兩道詔書,這說明劉備很可能是把劉永做了第二梯隊。第三點就是,廢立之權已經是很大的權力了,作為一個那個時代的帝王,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已經很重了,不大可能說你取而代之這句話。我比較傾向贊成方北辰先生這個解釋,所以我在前面的表述中,我把“君可自取”這四個字翻譯成什么呢——先生可以自行其是。
*劉備的托孤之詞引來了后人的無限猜測,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連康熙皇帝也曾有過評價。劉備是一國之君,康熙同樣是皇帝,所以康熙對劉備托孤的評價就格外令人關注。那么康熙皇帝是不是能夠猜到劉備的心里去呢?易中天先生對劉備的托孤之詞又是如何認識的呢?
劉備這樣說,是有意施壓呢,還是無心失言?是真心相托呢,還是預設圈套?這個問題,只有一個人能回答,他就是劉備。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后世的任何解釋都是猜測,包括陳壽,包括孫盛,包括王夫之,包括張作耀,也包括其他的人,包括我,都只能猜測。那么既然都是猜測,那么誰的猜測可能會準一點呢?那我們要弄清楚劉備是什么人?劉備是帝王,最懂得帝王心思的人是什么人?也是帝王。所以康熙皇帝的觀點就值得注意了,康熙皇帝對劉備托孤之詞的判斷是什么呢?三個字:“猜疑語”,他說這是一段猜疑的話。而康熙皇帝說,劉備為什么會說這種猜疑語呢?康熙認為這是三國時代的陋習,他說三國時代的人都是不說真話的,都是喜歡講一些猜疑、詭詐啊這些話。最后他用兩個字表示他的鄙視:“鄙哉”。
那么康熙的這個說法也只是一家之言,我認為劉備這個說法倒不是什么三國陋習,而是帝王心思。我們要明白一點,就是不管劉備和諸葛亮君臣關系好到什么程度,他也是君臣關系,他變不了我們現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個帝王對自己的丞相再信任,他也是君主,他們的頭腦里都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自己的江山,尤其是像劉備這樣的開國皇帝,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來的,我打下來的江山是絕不肯讓給別人的,我是一定要傳給兒子和孫子的。包括劉備,包括孫策這樣還沒有當皇帝的,但是實際上也是一個君主的人,都是這種思想。
但是不幸的是,他們兩個去世的時候自己的子弟還很年幼,孫權18歲,劉禪17歲,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這樣一個觀點,叫做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年紀輕輕的就出來當主子,手下的那些人都是身經百戰的老臣、大將,他鎮得住嗎?如果他鎮不住,他們即將離開人世的父親和兄長能放心嗎?放心不下。放心不下沒有辦法,就只有托孤。那么托孤你選擇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要關系好,第二要威望高,第三要能力強。關系不好,你不敢托給他;關系好,威望不夠、能力不強,你托給他不中用啊。但是誰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都會想,他威望又高,能力又強,他就不會取而代之嗎?將心比心,他必定會產生這種疑問。我在前面的節目里已經講了,劉備和諸葛亮都是非同尋常的人,劉備是潛龍,諸葛亮是臥龍,這兩條龍在一起共事那么多年,誰不知道誰啊?
這個時候,心里面肯定都有一個疙瘩。而托孤的時候,是不能有任何猜疑的,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公開地把話說開,把話說透。說開說透以后,雙方釋然,各自放心。劉備可以放心地去死,諸葛亮可以放心地去做,這不是兩全其美嗎?這不是于國于民都有利嗎?這不是可以保證蜀漢政權至少十來二十年的安定團結嗎?
*易中天先生認為,劉備的托孤是帝王心思,就是作為開國皇帝的劉備絕對不會把帝位讓給臣子諸葛亮的。可是自己的兒子劉禪又沒有能力,為了讓自己的事業繼續發展下去,只得開誠布公地托孤于有威望、有能力的諸葛亮,寄希望于諸葛亮能夠為蜀漢事業鞠躬盡瘁。劉備臨終前所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則很可能是對諸葛亮的試探。那么劉備這樣一句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話,究竟是對諸葛亮放心還是不放心呢?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究竟占有怎樣的位置呢?他們君臣之間究竟是怎樣一個關系呢?
托孤之前,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并非一般人想象和理解得那樣親密無間、如魚得水。這兩個人關系的“蜜月期”是在三顧茅廬之后、赤壁之戰之前。赤壁之戰以后,劉備已經有條件實現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了,但是我們奇怪地看到,史書上很少看到諸葛亮的身影,很少聽到他的聲音。劉備入蜀帶的是誰?龐統。攻打漢中帶的是誰?法正。諸葛亮的工作是什么?調其賦稅以充軍實,鎮守成都足兵足食,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總后勤部部長兼總裝備部部長。當然,這個不意味著劉備不信任諸葛亮,也不意味著我要貶低諸葛亮,不要在那兒胡思亂想。因為諸葛亮這個時候承擔的是誰的工作呢?就是類似于當年蕭何的工作。而漢高祖劉邦打下天下之后,蕭何是被定為第一功臣的。盡管諸葛亮做的是這樣的是工作,他還是蜀漢的第一功臣。
但是有一個問題不好解釋,不太好解釋,就是諸葛亮做了蜀漢的丞相以后,劉備沒讓他開府,就是他沒有自己的獨立辦事機構。這個問題,我們以后的節目里還要再說,開府是在劉禪的時代。當然這個也可以解釋,說這個時候蜀漢剛剛建國,體制還不完善,慢慢來,也可以講得通。最無法解釋的是這樣一個問題,就是關羽攻襄樊,劉備征孫權,這兩次戰爭事實證明都是錯誤的,是錯誤的時間的軍事冒險,諸葛亮為什么不阻止?一種解釋說諸葛亮也沒有料到會失敗,這個不通,他不是杰出的軍事家嗎?怎么料不到?那么他不說,就是另一種原因,就是知道說了也沒用。有證據嗎?有,在哪里?《三國志-法正傳》,夷陵、猇亭之戰以后,諸葛亮說了這樣一句話:“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說法正如果還活著的話,就會阻止我們的皇上,不讓他去發動這場戰爭。那么這話什么意思呢?就是第一,法正的話劉備是一定聽的;第二,劉備也只聽法正的,其他人的話他誰都不聽,包括諸葛亮的話他也不聽。所以諸葛亮沒有說話。
諸葛亮為什么不勸阻?那也只好猜測了。我的猜測是,諸葛亮已經感覺到劉備對他的不完全信任,請注意我的表述,不是完全信任,也不是完全不信任,是不完全信任,是有限信任,不是無限信任,打折扣的信任。為什么不完全信任?因為這個時候他們兩個人的政治理念有了分歧。劉備集團的諸葛亮和曹操集團的荀彧這兩個人是非常相似的,他們的共同之處是自己有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而他們兩個人的理想還剛好是一致的,就是匡復漢室,要恢復大漢王朝。而這兩個集團的首領曹操和劉備也非常相似,是什么呢?是前期也都有這個理想,到了后期也都沒了。曹操原來也是有這個想法的,荀彧才會輔佐他,但是后來變了;劉備開始可能也是有這個理想,但是后來忘了。什么時候忘的?王夫之《讀通鑒論》告訴我們是分荊得益之后,就是瓜分了荊州、得到了益州之后,劉備就把那個匡復漢室、恢復大漢王朝的理想給忘了。他這個時候的想法就是割據一方,做土皇帝,至于“漢賊不兩立”,那是政治口號,是政治手段。問題在于劉備忘了諸葛亮沒忘,這個理想在諸葛亮那兒還在。而這樣一種變化又是微妙的,是不現形的,甚至是說不出口的,所以諸葛亮也不能去勸劉備說你不要忘掉你的理想,劉備說我沒忘啊,所以才有后來所謂的“先帝與漢賊不兩立”的這種說法。但是心里面大家是有數的,最后雙方只能心照不宣,就是什么?諸葛亮埋頭苦干,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不再多管閑事。
好了,這就是我猜測托孤之前他們君臣關系,它是非常微妙的,是信任又不完全信任,有那么一點小問題。那么有人就要問了,那為什么還要托孤給諸葛亮呢?無人可托啊。龐統死了,法正死了,關羽死了,張飛死了,黃忠死了,馬超這個時候也死了,剩下可以依托的只有三個人,諸葛亮、趙云、魏延。那么趙云前面已經說過了,不太受信任,一直是個雜號將軍;魏延是劉備非常信任的人,但你總不能托孤于魏延吧;何況諸葛亮現在已經是丞相了,那就只能托孤諸葛亮。但是由于是不完全信任,因此他有兩點保留:第一就是透底,公開把話挑明;第二,設副,他設了一個李嚴為副,而李嚴是什么時候當尚書令的呢?是劉備去世前六個月,不能不讓人覺得這是劉備的刻意安排。
以上就是我對永安托孤這個事件的一些看法,再申明一遍,只是猜測。不管怎么說,劉備是托孤于諸葛亮了,從此蜀漢政權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這個歷史時代我們可以稱之為諸葛亮時代。諸葛亮接過了劉備留下的這個擔子,這是一副非常沉重的擔子。要挑超這副重擔,諸葛亮要處理好方面面面的許多關系,也正是在這一系列過程中,諸葛亮表現出一個杰出政治家的天才。那么諸葛亮要處理的第一個關系是什么呢?我想應該是他和劉禪的關系,因為雖然劉備說讓劉禪視丞相如父,但畢竟是君臣,那么諸葛亮和劉禪的關系是怎么樣的呢?請看下集——非常君臣。
*到今天為止,《易中天品三國》系列節目的前三個篇章——“魏武揮鞭”、“孫劉聯盟”、“三足鼎立”伴隨我們走過了2006年。易中天先生用他詼諧的語言和人文視角,為我們講解了三國時期一個個英雄人物,分析了這些英雄人物的成敗得失。那么,劉備去世以后,蜀漢進入了諸葛亮的時代,由于這位天才政治家的鞠躬盡瘁和精心治理,蜀國政權又延續了數十年;但最終仍然是無可奈何花落去。此后,曹魏和孫吳也相繼滅亡,天下統一于晉。那么為什么諸葛亮最終未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曹操和孫權的接班人也沒有一統天下呢?請看《易中天品三國》第四部分——“重歸一統”,2007年春天推出,敬請關注!
最新全本:、、、、、、、、、、
(https://www.dzxsw.cc/book/17970/947307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