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品三國 > 第二十六講 得寸進尺

第二十六講 得寸進尺


  赤壁之戰后,曹操又進行了三次戰爭,即破馬超、韓遂,征孫權,伐張魯。/wwW。qb5。c0М\\三次戰爭時間都很短,曹操甚至寧肯半途而廢也要返回鄴城。那么,曹操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他每次都匆匆忙忙趕了回去,究竟是要做什么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得寸進尺。

  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講到,曹操在赤壁之戰后進行了三次戰爭,即破馬超、韓遂,征孫權,伐張魯。三次戰爭,都是半途而廢。劉備的謀士法正認為,這一定是因為曹操的后方有更嚴重的問題,要等著他回去解決。那么,曹操三次出征,三次都從戰場上匆忙地趕回去,是像法正說的那樣,曹操的后方出了問題,要等著他回去解決嗎?如果是這個原因的話,那是什么問題如此重要,會讓曹操寧愿在戰場上半途而廢,也要匆匆忙忙趕回后方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得寸進尺”。

  易中天:

  上一集我們講到,曹操得隴不望蜀,半途而廢,其原因呢?劉備的二號謀士法正認為是他“內有憂逼”。那么是這樣的嗎?是這樣的。曹操他不是自立門戶,他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是利用大漢王朝的現成的政權來做他自己的事情。這個東西就搞不太清楚了,那在朝廷里做官的有的是他曹操的人,有的不是他曹操的人,是原來這個大漢王朝的官員。所以曹操這邊,大后方即大前方,他是腹背受敵、兩面作戰,朝廷里面蔑視、嫉妒、反感、仇恨曹操,打他主意,看他笑話的,大有人在。而且這些人情況也很復雜,戰前戰后不一樣,我說的戰是指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以前,曹操基本上是一路凱歌;而且曹操這個時候對皇帝、對百官應該說態度也比較好,大家還覺得他是一個要匡復漢室、平定天下、統一國家的這么一個英雄,所以雖然有些人跟他面和心不和,大家也還比較客氣,攻擊他的人不太多。但是赤壁之戰以后,大家發現曹操這個人他也有失敗的時候,一些本來就反對他的人就開始做文章了。

 。啾谥畱鸩懿匐m然戰敗,但他作為漢朝丞相的地位并沒有改變,曹操實際上仍然掌握著漢朝的政權。朝廷上那些反對他的人,就開始大做文章,朝廷之外更有敵人罵他是“托名漢相,實為漢賊”。那么這個時候的曹操,是從此收斂野心,態度放謙卑了,還是根本不在乎別人的說法,依然我行我素呢?

  而曹操怎么樣呢?赤壁之戰以后,他的功勞比以前小,野心倒比以前大;成績比以前少,態度倒比以前壞。這當然引起大家的不滿意了,攻擊他的人就多起來了。那么攻擊他的人當中也是有兩撥人:一撥我們姑且稱之為小人,就是本來就是看到誰紅了他就對誰不滿意的,他就是要整誰、挑誰毛病、找誰茬的,有這么一撥;還有一撥呢,確實是忠于大漢王朝的,就覺得曹操是不是要篡漢啊。那么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曹操的大后方是很不穩定的,所以曹操是腹背受敵、兩面作戰。這點曹操心里非常地清楚,所以他在建安十五年,也就是赤壁之戰一年多兩年以后,發了一條教令,叫做《讓縣自明本志令》,又叫《述志令》。

 。傲睢笔侵袊糯霞壐嬷I下級的一種文書。曹操寫《讓縣自明本志令》的背景,是因為在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漢獻帝又給曹操加封土地和人口,以表彰曹操鞏固漢朝政權、統一中國北方的功績。但同時,朝廷上也有反對曹操的聲音,認為曹操是一個要篡漢自立的“漢賊”。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寫出《讓縣自明本志令》以表明心志。

  “讓縣”就是將漢獻帝封給曹操的三縣、兩萬戶讓出去。在這篇文章中,曹操說自己起初只想做好一個地方郡守,世道混亂,便想隱居鄉下,后來興兵討伐董卓,也沒有多大的志向。然后,曹操歷數自己的功績,表明自己功業雖大,但無代漢自立之心。最后,筆鋒轉到當前,說封給他的土地可以退,也就是曹操可以“讓縣”,但兵權不能放棄。文章敘述了曹操在不同形勢下,產生的不同愿望,寫得十分坦率。

  但是現在看來,這個事情是曹操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場作秀的、沽名釣譽的把戲。因為,曹操是不是真要讓縣呢?是的,他的這個新加封的三縣、兩萬戶確實是讓出去了,退回去了;但是幾天以后,他的三個兒子封侯,曹植封平原侯,曹據封范陽侯,曹豹封饒陽侯。這三個侯,每個食五千戶,那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曹操讓了三個縣,自己沒要了,他兒子一人得一個。曹操讓出去了兩萬戶,他三個兒子加起來得了一萬五千戶,只少了五千戶,對不對?但是這三個兒子的三個封地是一個州一個,都是戰略要地,你說曹操他是賺了還是賠了?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如果曹操是誠心誠意地要讓縣,是謙讓,他應該給皇帝上一封表章,他應該打報告給皇帝。他沒有,他下一道命令給下面。他不是表章,是教令;他不是奏上,是臨下。什么意思呢?就是借這個事,說他想說的話。就像現在的公眾人物、影視明星,他制造一個事件,然后趁機開一個新聞發布會,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去,一個道理!杂行┤烁鶕懿僮尶h是假,推論說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說的也是假話,這是不通的。因為曹操這個借讓縣來發布《讓縣自明本志令》,借用現在的話說叫作“借殼上市”,他本來就是借這個事兒來說事兒的。所以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里面說的,基本上是真話,大部分是真話。比方說他明確表示,權力我是不讓的,軍權我是不交的,我要交出去了以后你們要害我的,我的老婆孩子不得安寧的,這些話都是真話啊,怎么是假話呢?所以讓縣是假,說話是真。假戲真做,真戲假做,半真半假,半虛半實,這就是曹操的高明的地方。

  而且,曹操的這個《讓縣自明本志令》他說得很清楚,他說我為什么要發布這樣一個教令呢?就是想讓天下人都給我把嘴巴閉起來,他的原話叫做“欲人言盡”。我自己把話說完了,我這個小時候是怎么樣的,我有沒有野心?我也有野心的,我野心是一點一點大的,現在我的野心就是要做齊桓公、晉文公,你們要我退下去那我是不干的。讓你沒話說。

  *曹操發布《讓縣自明本志令》,坦率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態,對某些不利于自己的言論進行了反駁。并且還做出了實際行動,把漢獻帝封給他的三縣、兩萬戶讓了出去。曹操這樣做,是為了反擊政敵的攻擊,堵住別人的嘴。那么,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發布后,結果是怎么樣的呢?

  結果是大家繼續在說,并沒有因為他發布了這樣一道《讓縣志明本志令》大家就不說話了。也就是說,曹操的本意是“欲人言盡”,實際上的結果是謗議不止,說的人更多了。所以,曹操他很清楚,他絕不能長時間地離開政治中心。所以他在赤壁之戰之后,每次出去打仗時間都不長,他要回來,前兩次戰爭七個月,最后一次一年,他就回到了鄴城。

  *曹操知道自己大權獨攬,朝廷中有人不服,所以他發布《讓縣志明本志令》想堵住別人的嘴。而且他每次出征,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要返回,也是因為他對后方不放心。這樣一來,曹操的軍事行動總是不能做徹底,往往會遭受損失。那么在軍事上遭受損失后,他在政治上又是怎樣做的呢?

  *曹操雖然發布了《讓縣志明本志令》,表明了心志,但他知道朝廷中還有人不服,對他有信任危機。所以,在赤壁之戰后,曹操三次出征,三次匆忙趕回,就是因為他要回來進行他的政治斗爭,要贏回政治牌。由于曹操大權獨攬,因此,雖然他在軍事上有半途而廢之嫌,但在政治上仍有呼風喚雨的能力。那么,三次半途而廢的戰爭后,曹操在政治上得到了什么了呢?

  曹操三次戰爭,三次回到鄴城,他在政治上每一次都大撈了一票。曹操破馬、韓回來,獲得的政治待遇是什么呢?“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什么意思?就是按照當時的禮儀,大臣朝見皇帝的時候,旁邊有一個司儀官,要把他的官銜和他的名字都喊出來。比方說此刻如果曹操去朝見皇帝,司儀官就要喊“武平侯、丞相、領冀州牧曹操,參見皇上”,然后曹操就跪下來,“吾皇萬歲,萬萬歲”。那么現在給他的待遇是什么呢?曹操兩個字可以不說了,這叫做“贊拜不名”,就是不喊“曹操”,不喊了。因為在古代,直呼其名它是表示一種什么意思呢?表示這個被叫名字的人地位是比較低的。古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它的稱呼,如果要尊敬對方是要稱字的;直呼其名就表示我是上級,或者是長輩,才能對別人直呼其名。那么皇帝當然可以對大臣直呼其名,當著皇帝面,大臣之間說話也是要直呼其名的,以表示對皇帝的尊重。現在只報官銜,不喊曹操這兩個字了,這是第一個待遇。

  第二個待遇叫做“入朝不趨”,“趨”是什么?就是小步快走,這是表示恭敬,F在規定曹操覲見皇帝的時候可以不“趨”。不“趨”倒也不一定等于說他可以端著個架子,這樣大腰大擺地走啊,也不一定是這個意思,正常走路就行。當然董卓呢,我估計見皇帝的時候是這樣的。但是你可以正常走路,不用“趨”。

  第三個叫做“劍履上殿”,就是可以配劍,穿鞋子上殿。因為我們知道古人這個禮儀它有很多的具體的規定,按照這個規定,卑者見尊者一定要脫鞋,穿不穿襪子看地位高低,地位高的人可以穿襪子,地位很低的光著腳,叫“跣足”。那么劍呢,是絕對不能帶進宮殿的,進宮門之前就要把配劍解下來。那么曹操現在可以帶著劍,穿著鞋子,那當然襪子也可以穿,上殿了。

  “如蕭何故事”,就像當年劉邦給蕭何的待遇一樣。當然這是一種待遇,實際上曹操根本不見皇帝,皇帝在許縣,曹操在鄴城,有什么事兒寫信,他根本不見的。但是是一種待遇,這是第一次。

  第二次,征孫權回來,曹操獲得的是封了魏公,就從侯爵進到公爵了。那么第三件事情就是他平漢中、伐張魯回來以后,由公爵晉升為王爵,就是魏王,而且位在諸侯之上。這個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打破了劉邦定下的一條規矩,就是“異姓不王”,本來只有姓劉的才能封王的,這是封了一個姓曹的,他已經是破了這個例了。這是曹操三次戰爭回來以后政治上得到的待遇。那么到了建安二十二年的時候,曹操的政治待遇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除了一個皇帝的稱號以外,其他的方方面面都跟皇帝一模一樣。而且由于他大權獨攬,所以他比皇帝還皇帝。那么到了這個份上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曹操要當皇帝了,他只剩下一個名字了嘛。曹操要篡漢自立,或者說代漢自立了。

 。懿僭诔啾谥畱鸷筮M行了三次戰爭,即破馬超、韓遂,征孫權,伐張魯。在這三次戰爭中,因為曹操要急著回到后方進行政治活動,所以都有半途而廢之嫌?梢哉f曹操是三次放棄了軍事牌,在后方卻是三次打贏了政治牌,他的政治地位一升再升,最后幾乎和皇帝的權力相當。此時曹操如果要稱帝,已經沒有人能夠阻擋,那么他為什么最終沒有稱帝呢?

 。獡碛泻突实垡粯拥恼未,并且大權獨攬,曹操除了名義上不是皇帝,已經是事實上漢朝的最高統治者。這個時候,曹操不管是篡漢自立,還是代漢自立,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在這樣有利的局面下,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當皇帝,這是為什么呢?

  比較通行的說法,認為曹操審時度勢、知難而退,把代漢自立的這樣一個任務留給了他的兒子曹丕。這個也是有根據的,根據《三國志》裴松之的注,建安二十四年的時候,以陳群、桓階、夏侯惇為代表的一些人向曹操勸進,勸曹操當皇帝。陳群他們的觀點是這樣的,說大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普天之下沒有一寸土地、一個子民是漢王朝的,留它干什么?夏侯惇的觀點是,皇帝是什么?皇帝就是萬民之主,什么人是萬民之主?能夠拯救人民的,能夠安撫人民的就是萬民之主,F在誰在拯救和安撫人民?曹公啊,為什么不能當?可是曹操沒有接受。曹操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話說:“施于有政,是益為政”,什么意思呢?就是只要對政治產生影響,那就是執政,不一定要有一個執政的名分。然后他又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如果說天命確實在我們曹家,那我就做個周文王吧。因為我們都知道,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服事殷,已經有了這個天下的三分之二的地盤他都沒有去推翻殷王朝;但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是滅掉了殷紂王,取而代之的。所以大家都說這個話的意思就是,我做周文王,兒子做周武王吧,都是這么認為的。

  但是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不同意。呂先生說,曹操說吾為周文王,正見得曹操不肯篡漢;至于說他把這個任務留給了兒子,呂先生用了四個字來評價:“豈非夢囈”?他說你們這是說夢話。這個地方我是不太弄得懂、弄得清楚,我對呂先生是最為敬重的,我以前的講座也多次引用呂先生的觀點。但是我覺得,說曹操沒有把這個事兒留給他兒子,好像也不大說的過去。

  那么我的看法是這樣,這個曹操當不當皇帝的事情,我總結了“四有”,就是“有想法,有資格,有條件,有障礙”。當然說曹操有這個想法是我的主觀推測,講清楚,因為他有沒有這個想法,天知道呢,又不能找他來問,也沒記載。但是,你說這個人做到那個份上了以后都不想,好像總是不太說得過去吧,對不對。第二,有資格,這個也不用討論了。有條件,那更不用討論了。那么有什么障礙呢?張作耀先生的《曹操評傳》里面講了四個障礙。

  第一,曹操青年的時候說過一句話,說這個“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我們回顧一下我們這個節目前面講過的《一錯再錯》,我們講到董卓廢立、袁紹另立、袁術自立,都在皇帝問題上犯了一個嚴重的政治錯誤。而且這三件事情曹操都是不以為然的,而且曹操認為隨隨便便換皇帝是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這個觀點可能到他晚年他還有。第二點,就是曹操世受漢恩,他們這個家族世世代代都受到大漢王朝的恩寵的,他報恩的思想可能還是有的,至少不忍心下手。第三點,就是曹操一直信誓旦旦,說我曹某人就是想做個齊桓公、晉文公,我絕不會篡漢的。賭咒發誓那么多次,最后他不能自己打自己耳光啊,這是第三點。第四點,就是曹操盤算了一下,發現他稱皇帝不合算,為什么呢?他太清楚劉備、孫權是什么人了,他非常清楚只要我曹某人一稱帝,劉備、孫權馬上跟進,最后篡漢的罪名我曹某人背上,他們安安全全地去當皇帝,這不能便宜這兩個小子,對吧。第二點,我曹操雖然現在不是皇帝,但我代表中央啊,劉備、孫權這些人,他再怎么說他只能算是地方。如果我當了皇帝,他們也跟著當皇帝,那他們地方變中央了,我跟他們的關系就不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是對方的關系,是國與國的關系,是對等的關系,這也不合算。

  這個就是張作耀先生總結出來的四個原因,我可以把它總結為十二個字,就是“不吉利,想報恩,難改口,不合算”。但是我私下里以為還有一個說不出口的原因,就是曹操自慚形穢,他形象不好,長得太差了,個子又矮,估計臉蛋也不怎么樣。這個現在聽起來很可笑,有人要攻擊我說又信口開河了,其實要知道一點歷史的人就知道,那個時候是確實很重形象的,如果一個人形象太差了當皇帝,下面就會議論,議論的話叫做“望之不似人君”,看上去不像,這恐怕也是個原因。

  所以建安二十四年,據《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引《魏略》這本書的記載,說這一年孫權上了一封勸進表,勸曹操當皇帝。那么曹操把孫權的這封信拿來給左右看了一下,說了這么一句話,說這小子是放肆地把我放在爐子上烤。

 。懿僖呀浭窍硎芰嘶实鄣拇,擁有了皇帝的權力,只是沒有皇帝的名分,孫權的勸進表應該說并不是空穴來風。但曹操卻認為孫權這是不懷好意,沒安什么好心,是要把自己放在火爐上烤。曹操為什么要這么說?他真實的想法是什么?易中天先生又是怎樣認為的呢?

  所以我認為,曹操的真實的想法,恐怕最后是采取了這樣的一個態度——“聽天由命”。就是說,他說如果天命在我,我就做個周文王,這句話也未必就是確確實實地暗示他的兒子代漢自立;而是說如果真的天命在我這,那你就去代,如果天命不眷顧我,你就別代,你就繼續做你的魏王,做你的丞相,我們只要掌握政權就行了。他是這樣的一種兩手的打算,是聽天由命。但是,該做的事兒必須做,步子一步都不能停下來,所以才有了這樣一系列的活動,或者說這一系列的得寸進尺。先是“如蕭何故事”,然后是“封魏公”,然后“晉魏王”,然后享受皇帝的一切禮遇待遇,一步都不停。

  那么這一系列的行動或者說活動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封魏公”,這是個轉折點。為什么是一個轉折點呢?表面上看起來,封公和封侯只是在爵位上升了一級,因為諸侯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但是你要知道漢代這個時候,公爵和侯爵它有個本質的區別,就是侯爵它最多有封邑、有封地,而公爵可以獨立建國,可以建立自己的國家,他可以建宗廟和社稷。事實上曹操封了魏公以后也建了宗廟和社稷,在魏郡。社稷是什么呢?社稷就是社壇和稷壇,社壇是祭祀土地神的,稷壇是祭祀五谷神的。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所以我們先民認為誰掌握了土地和糧食,誰就掌握了一個國家,就掌握了國家的政權,所以社稷是國家政權的象征。一個家族如果能夠建立一個國家的話,那么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廟、建社稷壇,叫做建廟立國;如果要消滅一個國家的話,那么打進它的首都以后一定要把它的宗廟和社稷壇給它毀了,叫做毀廟滅國。那么曹操封了魏公以后,在鄴城建立他魏國的宗廟和社稷,就表明他已經建立了一個獨立公國。我們現在還不能叫它獨立王國,因為曹操是公爵嘛,獨立公國。

  那么這樣一個建議是誰提出來的呢?是董昭提出來的。那么這是董昭的創意,還是曹操的授意呢?我們現在搞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這是曹操想做的事情。曹操在此以前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做了三件事情:一個是擴地,就是把他的封地由十五個城變成了三十個城;第二件事情叫做并州,就是把天下的十四州并成了九州,并成了九州以后,并州、幽州、司州的四個郡歸了他冀州,就是曹操把地盤擴大了;第三個就是造輿論。那么造輿論呢,那當然用不著曹操自己動手,也用不著自己動口,有的是人幫他造,比方說董昭啊。那么董昭這個人其實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我們注意曹操迎奉天子到許縣,就是董昭的主意。董昭在三國史上只算一個次要人物,但是每次都出現在關鍵時刻。那么董昭就大造輿論,然后群臣聯名上書給皇帝,請求給曹操封為魏公。于是皇帝就派一個叫郗慮的人,郗慮當時官職是御史大夫,也就是副總理兼監察部部長這么一個職務,持節策命,封曹操為魏公,同時擔任大漢王朝的丞相,同時還兼任冀州牧。就是他的面子越來越大,實惠全部都保留了,這當然是曹操想要的事情了。

  但是曹操要作秀,三讓。策命來了以后曹操馬上上表,說這個待遇是只有周公才能享受的啊,我曹操怎么敢當呢?不敢當,不敢當。于是,以荀攸為首的三十多個人就寫信給曹操說,曹公啊,你怎么不敢當呢?敢當,敢當!您老人家的功勞比周公大多了,我們都是熟讀歷史的人,我們知道歷史上找不到比你功勞更大的人,請你一定要當魏公。曹操說,那這樣的話,那不好意思我就接受這些封地,魏公這個稱號我是絕對不敢當的。那么荀攸他們又寫信去說了,說曹公這樣做就不好了嘛,對不對,給你加封這個公爵,這是皇上的意思嘛,也是我們文武百官的意思嘛,你這樣推三推四的,那就不夠意思了嘛。為了給皇上面子,也給我們一點面子,委屈您老人家,就當個魏公吧!惡心啊,真是不爽,也不像曹操的為人,但是必須這么做,因為這是規矩,這是慣例,這是必須要走的程序。如果你不讓三回,馬上就接過來,你看吧,馬上就有人罵他厚顏無恥,你都不讓一讓,你就當之無愧了?

  何況,曹操封魏公,他還有一條叫“加九錫”,九錫就是九種特殊的待遇,一般加了九錫以后就離篡位差不太多了。加九錫、建宗廟、建社稷,這件事情認真說起來,在當時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因為它就是篡位的一種征兆。事實上,除了荀攸、董昭這些人勸進以外,反對派也還是大有人在的。尤其是讓曹操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個和他關系最密切,最受他尊重,而且一直跟著他,既為他出謀劃策,又為他出生入死的人,就相當于曹操集團的諸葛亮的這樣一個地位和作用的這個人,表示了反對。那么這個人是誰呢?他為什么要反對?他反對了以后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請看下集——進退失據。

  最新全本:、、、、、、、、、、


  (https://www.dzxsw.cc/book/17970/947306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