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與恭親王奕忻
/wwW。qb5。c0М\\
奕忻,道光皇帝與靜妃的兒子,在兄弟中排行第六,慈禧她們口中的六弟,六爺.咸豐爭儲成功后就一直排擠這個六弟.因為六弟比自己長得漂亮,身體強健,更重要的是六弟比自己有才干.咸豐臨死前安排國事,只是委托了八大臣絲毫沒有提到奕忻,他怕六弟奪了兒子的江山,對他防范得很嚴.而咸豐倉皇逃離北京的時候,國無人可托,只有托付六弟與洋人交涉.為此,弈忻是很有想法的,因為皇帝哥哥在局勢驚慌的時候就想到了他,局勢平定就堅決不讓他插手,把他趕出了權力圈.所以當慈禧和慈安太后向他拋出橄欖枝的時候,他欣然接受.于是他們聯手鏟除了八大臣.
奕忻很是低估了慈禧的政治手段.他以為孤兒寡母沒有主見,大事小事都會來求他.但實際上是,恭王一生為奴.一生只是為國操勞,而權力,牢牢地被抓在慈禧的手里.慈禧借了幾次機會整治了奕忻,革除他一切職務與俸祿,讓他賦閑在家,然后又在合適的時候恢復他的爵位.如此反復幾次,奕忻已經明白,這個女人手腕之高,無人能夠抗衡,大清的的確確是在她的掌控中了,是國運也是天數.
或者青年時代的奕忻,一腔熱血,然而被立為皇帝的不是他,在皇帝哥哥死后,以為大清可以按他的思路進行改革,勵精圖治,可是偏偏又遇上熱衷于權力游戲的慈禧太后.年輕的慈禧,也許對恭王有過欣賞,愛慕,但是恭王這個人比較守禮,而且恭王發現了她的權力野心之后,只是心寒.一個美麗的女人,只應該屬于家庭,相夫教子,這樣才有明月一樣圣潔的光輝,女人沾上權力就不再可愛.古往今來都如此.或者他們不在這種環境中可能會是朋友,也可以做親人,甚至愛人,然而在權力的中央,他們只能是君臣.在這里借用一下徐志摩的詩——<偶然>形容他們比較貼切.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同治大婚前,太監安德海借去江南采購龍衣的機會大肆搜刮地方官員,地方官彈劾的折子傳到同治手里,同治大怒,他早看不順眼這個太監,于是他去稟告嫡母慈安太后,表明他想殺了這個太監.慈安召見了恭王,三人商量之后下旨叫地方官員按祖制處決.太監安被斬首曝尸之后,慈禧才得到消息,她氣得渾身發抖.正好大公主前來問安,慈禧把折子扔到她面前說:"你阿瑪干的好事!"大公主一眼看過,知道是安德海的事情,她故作驚訝地說:"皇額娘息怒,臣女的父親不是文宗顯皇帝嗎?"這正是大公主厲害的地方.既然她被封為固倫公主,她的父親只能是咸豐皇帝."六叔,<按輩分只能這樣叫>這樣做,也是為皇額娘好,皇額娘下不了手,這個太監遲早會鬧出大亂子來的,他太貪了,又招搖得不得了."慈禧的怒氣才逐漸平復.
恭王的長子載徽<三點水旁>,也就是大公主之弟自幼在宮里伴讀,與同治交好.同治大婚后因與慈禧鬧得不開心就在載徽慫恿下游幸北京城的八大胡同,后來染病不治.慈禧恨透了載徽.正是這個原因,同治死后慈安太后推舉恭王長孫為帝,恭王當著眾王公大臣的面一口回絕.載徽一生好游蕩,不務正業,后來他也染病將死,慈禧命恭王去探視.原來清廷的規矩,皇子或貝勒成年都要與父母分府而居.恭王一進貝子府,見到他兒子穿著黑色的絲袍.袍上繡滿白色的蝴蝶,這是極不合禮儀的,恭王大怒說:"豎子該死!"說罷頭也不回地走了.一生傲氣的恭王,卻有這樣一個不爭氣的兒子.
恭王一生郁郁不得志,他死于戊戌變法的前夕.在他病重期間,慈禧還是很人性化的,兩度攜光緒去王府探病.恭王問過皇帝變法的事情,他也替皇帝擔心,可惜他真的爬不起來了,最后那次,傳言恭王和慈禧私談,追問慈安皇太后的死因,慈禧默然無語.恭王也只有長長的嘆息.當然這些現在沒有人能夠證實,歷史的真相,又有誰能證實呢?
最新全本:、、、、、、、、、、
(https://www.dzxsw.cc/book/17713/942341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