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線索、焦循中舉
由于侯齊添遭受重創,蔡牽所部又不在浙江,浙東洋面也只剩下少數土盜,在李長庚、岳璽等人新船新炮的強攻下,不少土盜紛紛被官軍擊潰。東海之上,倒是難得的獲得了幾個月太平。
阮元家中也漸漸平靜了下來,阮鴻中槍之后,已然不能行走,阮元只得將他暫時留在家中,準備等到有了空閑,就送他回揚州休養。而謝雪的身子則日漸安穩,許宗彥多訪安胎良藥,又時常尋得名醫為謝雪診斷,孩子也終于得以平安長大,看著謝雪孕相一天天明顯起來,孔璐華和劉文如也都為她高興,時常到她房中與她談天解悶。只是育嬰堂事務,這時也逐漸繁忙了起來,故而謝雪能得到二人探望的時日也不算多。
初秋中的一日,鹽運使延豐又一次拜訪了阮家,這次他拿來了一份草擬章程,希望阮元過目,阮元也順便問起延豐鹽務近況,延豐便即答道:
“中丞,這鹽務之事,我準備先從南沙開始重新整治。中丞也應該聽說過,南沙這些年來,一直是私鹽販售的重點區域,每次即便官府派人清剿,只要官軍一撤,賣私鹽的定然回來。所以我想著,倒是不如將這南沙私鹽,盡數劃入官鹽。從此之后,官府對南沙鹽場登記備案,百姓若是想要煮鹽,就允許他們繼續在南沙生活,之后,依鹽場舊例訂下繳鹽之數,官府便可對他們征收鹽稅了。這樣兩浙鹽運每年能多得不少銀子不說,百姓也可以安心煮鹽,不用頂著販賣私鹽的罪名,正是兩全其美之策,這里是我草擬的《南沙收鹽章程》,還請中丞過目。”說著便將一份稿本拿到了阮元面前。
阮元看著延豐草擬章程,只覺果然井井有條,看來延豐為了整頓鹽務,也確實耗費了不少心力。不過阮元還有一事不明,便即問道:“延大人這章程我看著,訂得確實不錯,之后我再加以斟酌,我看不日便可施行了。只是延大人,這南沙私鹽之事,為何一直被擱置到了今日,先前這里,竟無官府所定鹽場嗎?”
“中丞,其實我也是看了之前鹽務定制,其他奏議,方才清楚其中始末。”延豐道:“這南沙在世宗皇帝之時,尚無產鹽之事,故而當時劃定鹽場,并沒有南沙。可高宗皇帝之際,南沙意外被發現有鹽,既然有鹽,卻又不受官府約束,那自然就成了私鹽猖獗之處了。不過不止如此,兩浙鹽務,其實積弊甚多,譬如明明一件事上,高宗皇帝下了詔諭,可為官之人,執行的卻是世宗皇帝的舊令。很多舊鹽場不產鹽了,依舊要征稅,新鹽場能產鹽,卻因為沒有劃入官府鹽場,只能賣私鹽。最后新鹽征不了稅,舊鹽場又只能逃稅,那鹽務收入也自然就有了虧空。其實就根本而言,還是幾十年來,鹽務久無定制罷了。”
“久無定制……”阮元也不禁沉思道:“延大人,這久無定制,究竟是何種情況?”
延豐道:“中丞或許不知,世宗皇帝之時,李敏達公做這浙江巡撫,曾經編輯過一部《兩浙鹽法志》,將兩浙鹽務定制、鹽場情況、歷代詔令,悉數修列在內,若是后來官員不知朝廷舊制,找這部《鹽法志》就可以了。但眼下距離李敏達公那個時代,都過去七十年了,正如我方才所言,許多新制新令,后來出現的鹽場,這舊書里并無記載啊?也就出現了許多官員為政因循,不顧實際變化的情況,最后害的,還不是自己嗎?所以中丞,我也一直在想,若是能重修這《鹽法志》,重新劃定鹽場,嚴明朝廷法令,使鹽務之事,得以免除舊弊,卻不知中丞能否相助一二呢?”
“延大人客氣了,這件事,在下一定和延大人一同商定。”阮元想著鹽務整頓,定然可以清理舊弊,使鹽稅征收更具成效,這樣一來,賠補虧空也就容易多了,對延豐的請求,又哪里還有其他意見?想著自己畢竟分身乏術,又道:“在下多有學生在詁經精舍讀書學習,若是能參與此書修訂,對他們參預官府實務,自然也有裨益,若是延大人需要,在下可以去精舍里為大人尋些有志于此的學生過來,一同刊修新志。”
“如此也多謝中丞大人了。”延豐忙拜謝道。
不過阮元卻又想起一事,問延豐道:“延大人,八旗駐防城之事,卻不知大人可否知曉一二。前些日子,有一位包庇刺客的防御興奎,已被押在了牢里,不知可有得到審訊?若是駐防城那邊已經審訊過了,結果又如何呢?”
“興奎啊……我聽說過。”延豐道:“據說前些日子,駐防城牢獄里有個五品官自殺了,好像就是這興奎。不過說來也怪,八旗城那邊的人,對他似乎并不上心。”
說到這里,擔心阮元不懂,便又補充道:“中丞或許不知,這八旗駐防城里,兵士都是世代居住于此,所以時間久了,彼此之間大多也都相熟。但官員不一樣,有些武官原本不是杭州旗人,只是因官職調動之故,才到了這邊做官。那興奎的履歷我也留意過,確是如此,乾隆六十年,他還是德州城守備屬下的一名驍騎校,嘉慶元年才來杭州,一直做這防御。平日他與尋常兵士交往又不多,所以他這一死,倒也沒見幾個人傷心難過。不過對中丞而言,或許有些難辦,這興奎生前,也沒留下什么供詞啊?”
可這短短幾句話,卻讓阮元陷入了沉思。
“嘉慶元年,從德州調任杭州,八旗武官……難道……”阮元想著想著,忽然心中一驚,身子竟微微顫了一下。
“中丞想到什么了?”延豐不禁問道。
“沒、沒什么,鹽務之事,我定當與大人同辦。”阮元想著延豐畢竟和自己只有公務來往,私交不多,是以把后半段話咽了回去。只是此時阮元心中,也是越想越不對勁。
“難道說,我的對手,還不止是海上這些海盜嗎……若真是這樣,這岸上的對手,卻要比海上的對手難辦多了……”
不覺間夏去秋來,八月之際,嘉慶六年的鄉試也在各省落下了帷幕,焦循辭別了阮元等人,回到江寧,順利應舉已畢,又回了揚州小住半月。待得九月之初,卻是說什么都不放心自己成績,便再次南下江寧,這日貢院門前,鄉試方一出榜,焦循便湊了上去。
“四、五、六、七……中了,我終于中了!”焦循看著舉人榜第八名的位置,正是自己名字,卻又如何不喜?一時之間,頓覺如釋重負,可轉念一想,自己取中生員,尚早阮元一年,可之后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又隨阮元奔波大江南北,竟又過了整整十七年,才得了這舉人身份,其間多少友人,皆已作古,自己辛苦,又有幾人能知?想到這里,自也不覺熱淚盈眶。
若是來年會試,自己也能一舉高中,那日后自己會不會也像阮元一樣,得以主政一方,為政為學,皆能造福天下呢?想到這里,焦循也未免有些激動。
就在這時,忽然聽得附近一名官差高聲問道:“各位舉人生員,請問在場舉人之中,可有一位姓焦名循的先生?”
焦循忙道:“這位大人,學生便是焦循。”那官差見了焦循,也忙走了過來,對焦循畢恭畢敬的作揖道:“焦先生客氣了,論學問,我等都應該稱您一句老師才對。我家大人來江寧之前,便已在京中聽聞先生大名,先生通《詩》明《易》,我家大人從來贊不絕口。現下我家大人就在北面雞鳴寺,敢問焦先生今日可有余裕?若先生不棄,我家大人希望見先生一面。”聽這人口音,倒像是京城來的旗人,但言語之間,卻似乎對焦循異常熟悉。
焦循也忙點頭道:“既然是貴府大人有請,在下怎敢謙辭?這便和大人走一趟吧。”那人聽了也當即大喜,道:“先生愿意光顧家中大人客舍,真是再好不過了,我等已備下乘轎,大人便請上轎,和我等一同過去吧。”說完便向著身后一指,果然數十步之外,已多了一頂轎子。
焦循想著那位“大人”多半是旗人中高官,可對自己一個尋常漢民舉人,卻不僅知根知底,而且禮數備至,一時自是感動,卻又不知如何相卻,只好隨那幾人一并上了轎子。過得幾條大街,一行人便進了那雞鳴寺,焦循也早早下轎以示謙敬。接著在那領頭之人的帶領下,轉過幾處房舍,來到了一間頗為寬大的客舍之前。
只見客舍之內,架閣地面之上,都擺滿了文卷,文卷當中,一人正坐著看那些文書,聽得焦循聲音,這人忙站起走向焦循,對焦循作揖道:“先生可就是名聞江浙的焦循焦里堂先生?本官長白英和,今次秋闈,能將先生取錄出來,也是本官之幸,之后經術之上,還要先生多加指教才是。”
焦循眼看這人風姿俊朗,不過三十歲年紀,卻已經是二品官服加身,起初不覺有些詫異,可聽到他報出自己姓名,卻頓時吃了一驚,忙回拜道:“學生焦循,暗昧無知,不知恩師主動相請,實在是罪過!還望恩師海涵,寬恕學生不敬之舉。”
原來焦循面前之人,正是這次鄉試的正考官,禮部侍郎英和,他也是乾隆五十八年進士,又因力拒和珅聯姻之故,嘉慶方一親政,便即受到嘉慶重視,這時經過三年歷練,已經官至二品。他素來雅好讀書,禮賢下士,自知焦循于己雖為師生,自己年紀卻比焦循還小了八歲,故而言語之間,極盡敬重。至于他所言“長白英和”,乃是因他本為滿洲正白旗人,滿人出自東北,但平日只有旗籍,卻與尋常漢族文人不同,為求風雅,不少滿洲旗人便以本族的發源地長白山作為籍貫,自稱長白某某。英和學問修養,皆是旗人之望,故而也有此稱。
(https://www.dzxsw.cc/book/174939/4178390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