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生功績
當然,這些道咸之交的內外要事,阮元已然無從知曉。
直到阮元人生的最后時刻,揚州內外,尚是一片太平景象。
道光二十九年之秋,阮元便即自覺身體衰邁,更甚往日,時常精神疲乏,不愿行動。眼看秋盡冬來,阮元的身體也并無好轉之象,每日看著院中凋零的落葉,阮元自然清楚,自己的人生,已然步入尾聲。
“一生如此,夫復何求呢?”眼看人生終點將至,阮元心中卻比身旁任何親人都要更加平和。
十月初六這一日,因家廟主祭之故,阮元提前一日來到家廟準備祭典之事。正好這一日陳澧因游學中原之故,又一次來到了阮元家中,阮元便也請陳澧來到文選樓,一觀家中藏書之景。陳澧見了阮元藏書豐富,自是贊嘆不已,言語之間,二人卻也說起了許多廣州故事:
“老師,玉生他如今正在編輯《粵雅堂叢書》,將粵東自古以來前賢文作,一一重新結集刊刻,如此說來,玉生也算是繼承了老師的心愿了。”陳澧也向阮元說起譚瑩之事,道:“其實不瞞老師,玉生兄一直告訴我,希望我能夠跟老師說一聲,他昔年以為老師對于英吉利之事唯求羈縻,如今看來是他錯了。他說,老師才是真正的經國遠謀之人,對待洋人從來恩威并濟,是以老師督粵九年,海疆無事,他那時年輕,尚看不到這一點。”
“蘭甫,玉生這樣想又是何苦呢?”阮元也不覺嘆道:“英吉利之事,鴉片之患,如今想想,即便是我再做十年兩廣總督,又能比今日好多少呢?或許也是殊途同歸吧。聽說這兩年廣東那邊,也有些不太平的事,你們在學海堂教學,沒受影響嗎?”
“老師,如今不過是湘桂邊境出了些問題,廣州省城自從戰爭之后,就重新恢復太平了。只是……”陳澧看著阮元樣貌,顯然已經比五年之前憔悴了許多,也向阮元安慰道:“老師的氣色,學生看著卻是不好,老師可要安心調養,切莫因為外事勞心傷神啊?”
“蘭甫啊,我的身體我自己清楚,你就不必多言了。我知道,我的日子,不多了。”阮元此言一出,卻也讓陳澧吃了一驚。
“老師,您……您怎么會呢?只要悉心安養,老師自然可以恢復的啊?”陳澧當即勸道。
“蘭甫,我今年都八十六了,人生一世,八十六載,生于太平,終于太平。如此一生,我是知足了,你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阮元卻依然平靜自若,向陳澧笑道:“我上個月便已經將遺囑定下,家中田產,常生的孩子早就分了一份,三個兒子每人留了一百畝,剩下的都給宗族充作族產了。他們本也是為官之人,自給自足,應該不難。只是孫輩、曾孫輩也越來越多了,生齒日繁,總是個難題……罷了,以后讓他們自食其力吧。后面的日子無論我在或不在,其實都不重要了,你們的路,應該你們自己去走才是。”
“只是……有一件事卻也可惜,我少年時親見和珅亂政,是以那時便許下誓愿,定要重振國朝,再興盛世,不想如今,距離盛世越來越遠了,而且,就連這天下太平,怎么也越來越難了呢?蘭甫,我尚可一生得享太平,你們……我就不清楚了,或許你們以后的路,要更難走了,這也是我的錯,若是我還能再做一次九省督撫,把沒做好的事重新做一遍,或許……”
“老師,學生看來,其實不是這樣的,老師已經為后學之人換來了整整二十年的太平啊?”陳澧聽著阮元已然看淡了生死之事,便也不再強求,反而安慰阮元道:“老師方才說起,您如今已經八十六歲了,學生先前有一件不解之事,方才明白。老師,自古圣賢,名臣良相,依學生所見,即便是高壽之人,大多不過六十余載春秋,未及耳順便即身歿者,同樣不少。可老師已經八十六了,也就是說,老師其實……已經活到了一個本不屬于老師的時代啊?老師昔年施政治民,讓粵東士民受惠其間二十余年,這還僅僅是粵東一省,還有浙江、江西、湖北、云南……老師,這樣說來,之前二十年的天下太平,不正是老師鼎盛之年的恩澤嗎?”
“哈哈,你這個說法,倒是很有新意啊?”阮元卻也笑道:“這些年來,我一直傷感之事,便是舊日親友學生,一個個都走在了我的前面,我以前不明白這是為什么,或許……我真的已經活得太久了吧?只是這件事確實可惜,若是這天下太平,真的忽然有一日便不見了,那后世之人,還如何記得我昔年督撫天下之事呢?”
“老師,學生所見,老師無論政事學行,其實大家都是記得的。”陳澧也向阮元答道:“學海堂中,后學弟子已然定下每逢正月二十,便即向揚州遙拜老師。粵東士子,如今與日俱增,這正是老師興學之功。廣州的百姓,從來沒有忘了老師的洋米易貨。學生也曾去過浙江、江西和湖廣,浙江金華,百姓皆知老師捐金救嬰之事,杭州西湖之上,阮公墩已然同蘇白二堤并列,浙江海塘、北新關銀錢開支,如今尚有老師遺法。還有章江水閘,還有湖北范塘村的石堤,還有滄江紅,還有詁經精舍,還有……老師,學生自也清楚,國朝正史往往不傳于世,但讀書人和天下百姓,心里是清楚的啊?學生也曾想到過,或許這些事,未來會有一二被世人遺忘,可老師一生為官治學,利百姓之所利,興諸省之教化,那可是整整五十年啊?這么多事,天下士人百姓,能夠全然忘卻嗎?”
“哈哈,蘭甫啊,今日與你一言,我……我心里更舒服了。你說的確實有道理啊,我……我總是做了這許多事嘛?”阮元聽著陳澧歷數自己治世興學之功,心中卻也快慰,便也向陳澧打趣道:“你看,外面的人說得也沒錯,他們都說我……我是有福之人,我活了八十六歲,天下尚屬太平,本想著已經是人間至福,不想臨別之際,還有你這個好學生來看我,還能與我這般暢談一番,這不是福上加福了嗎?但我畢竟活到了今日,你們后輩的事,我總是不放心,總之……以后的路,可要堅持得住,可要一直走下去啊?”
“學生謹記老師教誨!”眼見夕陽西下,陳澧便也拜別了阮元,自歸廣州而去。
此后陳澧在學海堂亦多有后學,并漸漸形成了以陳澧為核心的“東塾學派”,學海堂在陳澧興辦之下,于十余年后再次迎來興盛。陳澧亦遵阮元教誨,兼采漢宋,并始終對西學保持關注。陳澧所收學生也有不少在晚清進入各個督撫大吏幕府,為新的時代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清末之際力圖變法的維新派領袖梁啟超,少年時亦曾在學海堂就讀。
而告別陳澧,主持了家廟祭禮之后,阮元便即自覺病勢沉重,一二日間,竟至病危。劉蘩榮也立刻從鎮江請來了蔣寶素為阮元診治,可蔣寶素為阮元診脈之后,卻只是一聲嘆息,向眾人道:
“太傅、劉夫人,人生俱有天數,非醫者所能違逆,如今太傅的天數……已然盡了……”
“是嗎……”阮元聽到這個結果,似乎并不失望,而是一如既往的平靜,診脈之后,阮元還特意囑咐劉蘩榮,自己一生榮華至此,早已知足,切莫因蔣寶素不能醫治之故,竟而責難于他。
初十日入夜之時,阮元也將家中眾人盡數召集到于內院之中,又對眾人耐心囑咐了一番,先前遺囑已經立下,便不再重復。此外,阮元也讓阮恩來主筆,為道光寫下最后一份遺折,道:
本年入冬以來,精神漸衰,藥餌無效,元氣日竭,病勢益增。桑榆之景莫追,犬馬之情何及。雖連年東南水患頻仍,群黎待拯,皇仁寬大,發帑賑饑,嘉惠元元,至優極渥,保邦之道,莫要于斯。臣愚伏愿皇上治益求治,安益求安,勤撫馭以靖邊陲,謹蓋藏以裕儲積,修河防以興水利,嚴捕務以厚民生。臣待盡余生,語無倫次,不揣冒昧,用陳數端,伏唯圣主慈鑒,則臣從此長辭圣世,毫無遺憾……
遺折寫畢,阮元便即不言,平靜地安享最后的人生,等待歸去之時的到來。
(https://www.dzxsw.cc/book/174939/10797988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