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先茍先發育(上架五更)
東漢末年,北方烏丸分為四部,即上谷難樓部、右北平烏延部,遼西丘力居部,遼東蘇仆延部,他們各自稱王,其中人口以上谷的烏丸為最,遼西次之,遼東再次,右北平族人最少。
遼西丘力居統領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部,是為烏丸王,上谷難樓雖不受丘力居節制,但也尊對方為大單于。
丘力居死后由從子蹋頓總攝三王部,遼東蘇仆延統管遼東烏丸一千余個部落,總人口達十數萬人。
聽閻柔講,這蘇仆延有十萬部族,但能戰之人僅不足兩萬,遼東太守公孫康上任后,因為領地接近,兩邊多有摩擦,這一年多來打了十多場大小戰役,結果輸多勝少。
蘇仆延于是將族人西遷,靠蹋頓近些保平安,但牧民養的是牛羊,要的是水草之地,遼西烏丸也不怎么待見遼東烏丸,這個時刻正是蘇仆延困難之際。
時遷心道這個公孫度還是有兩把刷子,在異族包裹中能打出一片天地來。
半個月后,楊林遣段景住回奧山報告,說閻柔已說降遼東烏丸半數部落,最后逼宮蘇仆延成功,目前正集結大軍向徒河縣進發,說要打下一個城池給時遷做見面禮。
“這么順利?”時遷不相信地說道。
段景住喜道:“主公新收的閻柔真是厲害,那些烏丸人對他十分信服,加上幾十個回去的降卒宣傳,只是現在新添了兩萬人馬,咱們的存糧夠不夠啊?”
時遷聽后笑道:“區區兩萬人馬何足道哉?別說庫存糧草還夠吃一年半載,不夠咱多種些就是了。”
段景住見時遷胸有成竹,自是興奮不已。
半日后,閻柔回得山來,言楊林已取下徒河縣。
烏丸人信奉強者,楊林曾在部落中輕松擊殺蘇仆延兩員勇士,這廝突然就在烏丸族人被神人一樣看待,認為其武力就是蹋頓來了也不一定敵得過。
蘇仆延知道其主非常人,加上閻柔已經說動大半小部落頭人,最后只得率部降了。
在攻徒河縣時,楊林又用囚龍棒兩合秒殺守城將領,徒河縣令遂望風而降。
“主公,欲成大事不可囿于小地,現在楊林將軍已得徒河,主公可移師縣郡駐扎,這樣才好再圖大郡。”閻柔建言道。
時遷點頭贊道:“此言甚善,只是那蘇仆延為人如何?”
“主公放心,蘇仆延素無大志,雖說此次歸降有些不得已,但以主公之能,應能輕松駕馭。”閻柔心道你手下這些猛將,都管得服服帖帖的,區區蘇仆延又值當什么?
時遷點點頭,這廝對付異族還是有一套,后世的民族自治政策可以用,通婚漢化更是一勞永逸,現階段那些培訓好的政委就可以派上用場了,不過這些政策都得徐徐施行,目前最好用的還是軍管制度。
陳麗卿因孕不便遠行,時遷索性將女眷盡留下,只帶走了劉慧娘,惹得眾夫人一陣埋怨。
奧山作為時遷未來的軍事學院、造船基地、以及海軍港口,時遷讓扈三娘為主將,留男女兵各一百守衛,各殿頭領也只留下了阮氏三雄,以及負責造船的孟康。
此時山上人手還是太少,時遷準備遷一部分人來擴充,不如自己的光靠現有的人手,孟康要造到猴年馬月去。
幾百人身穿原梁山湯隆打造的戰甲,威風凜凜地往徒河縣進發,路上閻柔見史文恭坐騎十分神駿,問后才知是時遷所贈。
閻柔心中的崇拜又增了三分,如此駿馬主公都沒有自己騎,反而讓給了手下將領,這等心胸只怕是天下少有。
到達徒河縣后,時遷讓原縣令繼續處理縣中政事,并將帶來的土豆、紅薯、玉米等作物種子發了下去,強制讓農人耕種,并遷居民三千人往奧山附近定居。
縣令剛走,蘇仆延也來參見,這廝見楊雄、石秀、史文恭等人都震驚不已,心說那楊林已經夠震撼了,這幾位也不像吃素的。
做思想工作不是時遷強項,但這廝忽悠的本領很強,首先以漢室宗親站住腳感,然后將自己治理烏丸的想法一一道來,蘇仆延聽得云里霧里,但時遷畫的餅卻是大。
時遷承諾以后統一烏丸諸部后,會選用烏丸本族的人進行管理,丘力居之子甚至可以繼續為烏丸王,畢竟他要的是整個天下,而不是小小的烏丸。
蘇仆延聽得大喜,這廝對丘力居還頗為忠心,表示以后在帳下會盡心竭力。
時遷讓蘇仆延也遷兩千族人往奧山附近,與新遷的漢人雜居,那里水草豐滿,可以養牛羊馬匹,還可以捕魚。
現在有了兩萬烏丸騎兵,時遷已經有了爭霸遼東的基礎,但這廝并不著急。
兩萬烏丸騎兵作戰雖然勇敢,但對自己忠誠度還不夠,如果不經過嚴格的培訓教育,他很怕那天反水會傷及自身。
時遷打算以滲透影響的方式徐徐圖之,他采用了后世的部隊建制,但是因為自己嫡系人員不足,只能像宋一樣采取營級為基礎單位,即軍師團營級。
一營為五百人,每團轄三營,一個師轄五六個團。
時遷將從奧山帶來的兩百男兵,安插進各營擔任營長、政委、指導員等職務,配合原部落百夫長進行管理。
現有兩萬騎兵分做兩個騎兵師,由楊林與史文恭任師長,閻柔與蘇仆延任師政委。
在徒河縣休整期間,兩個騎兵師經常開展紅藍演習,一方面是增強戰斗力,另一方面磨合漢人軍官與烏丸士兵之間的關系。
那些經過培訓的女兵,經常與閻柔、段景住下基層,對烏丸部族的小首領進行宣傳,從各個方面穩固人心。
目前不論遼西烏丸的部落還是徒河縣,都是施行時遷的軍管制度。
初平二年底,經過幾月發展,新收服的兩萬烏丸騎兵基本已馴化完成,徒河縣因為得了高產量的作物獲得了大豐收,除了上繳的部分,人人家有余糧,時遷率眾將回奧山過年。
奧山因為有了數千居民的遷入,已儼然成為海邊一個不小的鎮甸,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
時遷除了改組部隊番號和建制,其余一應社會制度與模式這廝沒有變動,地主豪強的狀況他只看在眼里,冒然興起大的改革會引起動蕩,特別是這廝目前只有一縣之地。
時遷在百合廣場上與眾將進行石板燒烤,晚上又組織起了篝火晚會。
陳麗卿為時遷生下第四個兒子,把時平這個名字占了過去,這姑娘當母親后秉性不改,說來年要跟時遷去征戰。
李師師從附近農家及烏丸部落中,挑選了數十名年輕女子,已經開始教授吹拉彈唱技藝和舞蹈,她這個文工團已經開始組建,還在新年的篝火晚會上進行了初演。
眾將除了楊林跟著時遷見在樊樓過大世面,其余人大多都是土包子,那天晚上看得如癡如醉。
:。:
(https://www.dzxsw.cc/book/174677/892657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