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兄弟離心,皇帝裁驛
今天,莽古爾泰的回信到了,卻令代善感到失望。
“阿瑪,三貝勒不肯出兵嗎?”薩哈廉看著父親不好的臉色,試探著問道。
代善搖了搖頭,無奈地說道:“他沒直接回復(fù),只是說等拆毀錦州、大凌河等城后,回到沈陽再商議。”
薩哈廉知道這是推托,拆城用不了太多人馬,如果有意,調(diào)回兩三千人并不困難。
“阿敏那邊就更不用指望了。”代善說道:“只要說防守城池,兵力不豐,也就勉強他不得。”
薩哈廉暗自嘆了口氣,說道:“攻打朝鮮,鑲藍旗傷亡不小,到現(xiàn)在也沒得到太多的補充,二貝勒肯定不愿再增加本旗的損失。”
“鑲藍旗在朝鮮損失很大,其實也應(yīng)該引起警惕。”代善沉聲說道:“此次攻打旅順堡,還是輕敵了。倉促進兵,方有此敗。”
薩哈廉垂頭不語,算是認可了父親的反省。
代善靠進椅子,長長地吐出一口氣,緩緩說道:“他們不愿出兵也好,天氣漸暖,也不是大舉征戰(zhàn)的時機。等到汗王回來,再作計議吧!”
薩哈廉表示贊同,怕熱不怕冷,冬季攻伐,建虜比較適應(yīng)氣候。同時,對手肯定在金州屯墾經(jīng)營,秋后攻打,勝了也能繳獲更多的糧草物資。
從莽古爾泰的態(tài)度,代善終于是暫時息了報復(fù)的心思。他站起身,招呼著薩哈廉,一起去看望瓦克達。
瓦克達僥幸活著,但對他來說,成為廢人,卻是最大的痛苦。不到二十歲的年紀,曾經(jīng)滿腔的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都化成了泡影,這比殺了他都難受。
代善也是心中悲涼,已經(jīng)死了兩個能征慣戰(zhàn)的兒子,現(xiàn)在又打廢了一個,后金高層,以他最慘。
…………….
沈陽。
阿敏剛回到了府邸,兄弟濟爾哈朗便得到消息,趕來問候。
“兩紅旗攻打旅順堡,遭到挫敗,損失很大。”濟爾哈朗看著阿敏的臉色,試探地問道:“兄長想必已經(jīng)知道了此事吧?”
阿敏挑了挑眉毛,說道:“代善過于輕敵,薩哈廉和瓦克達也不是能征慣戰(zhàn)之輩,失敗并不意外。”
垂下眼簾,他又補充了一句,“鑲藍旗在攻打朝鮮時也傷亡不小,那個時候,很多人在嘲笑某無能吧!”
濟爾哈朗趕忙說道:“兄長想多了。攻打朝鮮,迫使朝鮮國王簽約臣服,兄長率領(lǐng)鑲藍旗功不可沒。”
阿敏看了一眼濟爾哈朗,厭惡之色稍閃即逝,端起茶杯喝水,把表情的變化掩飾了過去。
在有關(guān)他的揭貼中,他被囚禁毒死,家人也被嚴厲處置,鑲藍旗轉(zhuǎn)由濟爾哈朗統(tǒng)領(lǐng),他的家財大部分還被皇太極賞給了這個兄弟。
從濟爾哈朗平日的言行,皇太極的死忠無疑,在朝鮮還阻止過自己自立的舉動。由此,阿敏已經(jīng)完全不信任這個親兄弟,并且存在著極度的厭惡和防范。
濟爾哈朗也能看出兄長對自己的不滿和厭惡,但他覺得皇太極既是汗王,和自己的關(guān)系也很好,于公于私都要忠于皇太極。
“現(xiàn)下謠言流傳,又是敵人的陰謀詭計。”濟爾哈朗不好挑明揭貼的事情,盡管他知道阿敏肯定也聽到了,“挑拔離間的小兒把戲,想要引得我大金高層心生嫌隙,真是可笑。”
“可笑,著實可笑。”阿敏皮笑肉不笑地附和著,心中卻不以為然,對濟爾哈朗更加深了厭惡。
不說幫著親兄弟,反倒幫皇太極說話,什么玩藝兒?想得旗主之位,想得某的家財,做夢去吧!
濟爾哈朗也知道成見甚深,不是一兩句話就能化解的,便說起了正事,“大貝勒有意再次發(fā)動,重兵進攻金州,兄長以為如何?”
阿敏淡淡地說道:“很好啊,為傷亡的建州勇士報仇,還打掉東江軍陸地上的據(jù)點,一舉兩得。”
話鋒一轉(zhuǎn),他又說道:“正藍旗拆毀錦州、大凌河等城,回師之后,與兩紅旗聯(lián)合,三旗人馬算得上是重兵了吧?鑲藍旗分別駐防秀巖、鳳城、鎮(zhèn)江,卻是難以再抽調(diào)兵力。”
對阿敏的托辭避戰(zhàn),濟爾哈朗也不在意,說道:“現(xiàn)下進攻金州,非是時機。待秋后涼爽時再發(fā)動,還能得敵人屯田之所得。”
阿敏點了點頭,說道:“不錯啊,一舉兩得,某很贊成。”
說完,他帶著幾分嘲諷的語氣對濟爾哈朗說道:“汗王命你留守盛京,足見信任。凡事你作主便是,定能讓汗王滿意。”
濟爾哈朗很無奈,苦口婆心地說道:“只有精誠團結(jié),才能使我大金不斷強盛。若是不和分裂,輕則無法合力對外,重則危及大金根基,兄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大金若國勢不振,對咱們每個人都是滅頂之災(zāi)。”
阿敏最討厭這樣的說教,嘿嘿笑著也不爭辯,對著濟爾哈朗伸出大拇指,明贊暗損道:“吾弟一心為公,難怪汗王看重。嗯,好好效忠,汗王不會虧待你的。”
濟爾哈朗苦笑連連,知道說什么也難解開矛盾糾葛,便起身告辭。
哼!阿敏把茶杯重重地墩在桌案上,望著濟爾哈朗遠去的背影,暗罵道:賣親求榮,什么東西?!
整理了下思緒,阿敏決定暫在沈陽等莽古爾泰班師回來,面談結(jié)盟之后,再回秀巖。
和莽古爾泰結(jié)盟,便有兩藍旗的人馬作后盾,在議政上共同進退,與皇太極抗衡。
在阿敏想來,兩白旗的多爾袞兄弟也是可以爭取的對象。如果成功,那就是四旗人馬,皇太極是絕對不敢再妄動的。
至于代善,阿敏不想主動去拉攏,要是代善也有結(jié)盟反對皇太極的意思,那自然另當別論。
想到莽古爾泰的正藍旗,有其弟德格類、阿巴泰相助,而自己的鑲藍旗,卻連親兄弟都不能信任,實在是令人惱怒。
“什么玩藝兒?”阿敏把茶碗掃到一旁,大聲罵了出來。
…………………
京師。
東江鎮(zhèn)傾巢出動,登鎮(zhèn)出水師相助,一舉收復(fù)金州,斬著四千余級。捷報很快就由登萊巡撫孫國楨上奏朝廷,消息也很快傳遍了京師。
崇禎元年的第一次大捷,意義非凡。這不僅振奮了軍心民氣,還給皇帝臉上貼了金,增了光采。
谷侫</span> 乾清宮內(nèi),崇禎喜氣滿臉,輕拍著報捷奏疏,感慨地說道:“東江鎮(zhèn)獲此大捷,一掃遼西之頹,振奮民心士氣,實堪嘉慰。”
王承恩躬身陪著笑,說道:“皆賴皇爺之恩威,將士用命,方有此大捷,戰(zhàn)績?yōu)榕c建虜作戰(zhàn)以來最大。”
崇禎笑得很暢快,全然忘了東江鎮(zhèn)斷絕糧餉已經(jīng)有半年之久,各地邊軍也是同樣的缺糧少銀。
“依朕看,此次收復(fù)失土的大功實為郭大靖與李維鸞二人所立,毛文龍不過是坐鎮(zhèn)白得而已。”
皇帝的這番結(jié)論令王承恩甚是驚詫,總指揮是毛文龍,手下勇猛殺敵,都有功勞,怎能說毛文龍是沾了手下將領(lǐng)的光呢?
轉(zhuǎn)而一想,王承恩約略猜到了原因,看來對于毛文龍催要糧餉的奏疏中的不恭之語,皇爺還耿耿于懷。
毛文龍確實在奏疏中有不敬之語,也是被逼得發(fā)昏。在封建時代,這可是足以砍頭的大罪。
當然,這也可能和崇禎心目中的戰(zhàn)斗場面有關(guān)。
李維鸞守旅順堡,應(yīng)該是建虜蟻附爬城,他身先士卒,率領(lǐng)將士在城墻上拼命廝殺,血染征袍,終于把建虜打下城去;
郭大靖呢,率部跨海抄襲,于小黑山下的大路列陣阻敵,肯定也是殺得血流成河,尸橫遍野,才迫使建虜不得不轉(zhuǎn)走它路,倚仗騎兵的速度,狼狽逃竄。
至于毛文龍,在親兵的重重保護下,功勞自然不大。
“郭大靖和李維鸞晉升參將,朕準了。”崇禎看似慷慨,說道:“我大明還是有能征慣戰(zhàn)的猛將,朕心甚慰。”
王承恩笑著湊趣道:“皇爺英明,賞罰分明,將士定竭忠報效。”
崇禎抿嘴而笑,頗為受用,覺得正是自己的英明,登基不久,便連獲大捷。
只是遼西卻不成樣子,錦州等城竟然不戰(zhàn)而棄,喪土失地,令人痛恨。
王之臣不堪用,首輔韓爌推薦了袁崇煥,有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的光采,崇禎已經(jīng)決定召回這位文官兼名將。
至于東江鎮(zhèn),糧餉已經(jīng)恢復(fù),斬獲人頭的賞功銀也會發(fā)放,毛文龍敘功三級,報上來晉升的將官也都批準,還各有賞賜,算是對得起他們了。
作為臣子,作為官兵,平叛滅寇本就是應(yīng)盡之責,應(yīng)該應(yīng)分的事情。
是的,封建君主差不多都是這樣的想法。
按照民間俗話:給你是人情,不給是本分。挑揀、索要,都不是身為臣子能做的。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賞你、罰你,都得感恩戴德。就是殺了你,也不得有怨言。
而對于崇禎來說,臣子的忠誠是最重要的。抵御建虜、扶危濟難的能臣干將,如果在忠誠上打了折扣,也不是他所需要的。
從這一出發(fā)點,毛文龍在他心目中的印象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哪怕是打了大勝仗,斬獲了前所未有的首級數(shù)量。
桀驁不馴、跋扈難制,這已經(jīng)是崇禎給毛文龍下的結(jié)論。除非毛文龍肯接受文官監(jiān)軍,象其他大明武將一樣,在文官面前低聲下氣,如同奴仆下人。
重文輕武,以文抑武,在明朝中后期,已經(jīng)形成了病態(tài)的扭曲。
文官集團上有朝廷大學(xué)士,下有地方巡撫,勢力在全國滋生膨脹,武將的地位則是一落千丈。
別看有些武將品級高,但在品級低的文官面前都要低頭哈腰,曲意逢迎。
而武將浴血廝殺立下的戰(zhàn)功,在文官眼中只是匹夫之勇。不僅在精神上藐視武將,實際指揮中,文官也是頻頻掣肘、橫加指責。
可皇帝就對文官放心,對武將猜忌,特別是能節(jié)制一方的武將,就更讓他猜忌懷疑,唯恐其割據(jù)自雄,甚至興兵作亂。
內(nèi)憂外患、國難當頭之際,需要是能臣猛將來扶危濟難,來拯救大明江山。崇禎卻是本末倒置,根本沒有一個皇帝的胸襟氣魄,一個君臨天下的自信。
刻薄寡恩,猜忌多疑,性格的缺陷正在逐漸體現(xiàn)。身為藩王還沒什么,可作為皇帝,對于國家,對于子民,卻是禍患而非福。
正在向孤家寡人的路上一去不復(fù)返,而崇禎卻不自知,還為自己的“馭臣”之道而沾沾自喜。
崇禎高興了一陣子,可又犯起了愁。皇帝天天因為銀子而發(fā)愁,也真是沒幾個。
魏忠賢不是好人,甚至可以稱為大壞蛋。但他和歷史上的和坤一樣,能給皇帝摟錢,能讓皇帝安心享樂。
其實呢,魏忠賢也沒干什么好事,但東林黨人實在是太爛了,最后倒是把老魏給襯托出來了。
所謂:其實我沒有多優(yōu)秀,做得好全靠同行襯托捧場。
后世把老魏吹成治世能臣,能力挽狂瀾。老魏死了大明就亡了,你說可笑不可笑。
缺錢就得想辦法,但崇禎只能想到“節(jié)流”,卻不會“開源”。
怎么節(jié)流,就是拖欠軍餉,就是穿補丁衣服,再加上這要實施的裁撤驛站。
御案上擺著的奏疏是御史毛羽健和刑科給事中劉懋呈上的,一個說“驛遞一事,最為民害”,一個說“驛站用于公務(wù)的僅十分之二,用于私事的占十分之八”。
總之,就是一個意思,裁撤驛站,節(jié)省開支。按照他們的計算,一年能省六十八萬兩銀子呢!
看到能節(jié)省銀子,崇禎的眼睛就亮了。闊以呀,能頂東江鎮(zhèn)一年的軍餉了。
當然,驛站的積弊自明中后期后,確實表現(xiàn)得越來越明顯,越來越令人痛恨。用兩個字來歸納,腐敗,主要就是“公車私用”。
比如官員以及親朋好友,無論公事還是私事,都可以拿著有關(guān)部門的免票,去享受驛站的服務(wù)(免費食宿、免費車馬),如此造成的開銷自然也是巨大的。
驛站有弊病,那就好好整頓,搞一刀切的裁撤,那肯定是操切,且不負責任的。
崇禎肯定想不到裁撤驛站會裁出個李自成,高高在上的皇帝也不會去想什么基層就業(yè)、社會穩(wěn)定,御筆一揮,準啦!
(https://www.dzxsw.cc/book/174257/71719260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