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婚事的籌備和暹羅買船
在動身和滿清談判前,趙新專程把劉大主任從另一時空給帶了回來,詢問一下自己和沈璇婚禮的籌備進展。
人到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很多私事也就成了公事。北海鎮今時不同往日,趙新和沈璇的婚事也就不再是他們兩人的事。
去年的時候趙新還想著能不能辦得簡單一些,不就是圖一熱鬧么。結果還沒說兩句,沈璇的臉色就變得很難看,更別說沈敬丹了,直接搖頭表示不同意。
作為東臺沈家的唯一后人,沈璇需要通過一場合乎禮儀的婚姻儀式來告慰親人;而對沈敬丹一家來說,大老遠跑到這里挨凍吃苦,背著反叛的罵名,圖的不就是人倫大道的名分么!想吃頓飯就把婚事辦了,當我沈家是嫁女兒做小妾嗎?
唉,這還真沒地兒說理去。誰讓趙新當初自稱殿下的,現在水漲船高,沈家要求至少要按“親王之禮”辦才行。
直到這時,趙新才有些后悔,自己當初樹個“明”字大旗實在有夠愚蠢,真是作繭自縛。
之后呢,聽說這個事的劉思婷便找上門來,自告奮勇要幫忙。這位如今美其名曰要養身體準備要孩子,借著給趙新婚禮幫忙,從大半年前便開始每天只上半天班,醫院里的具體事務都由底下一大群手下在做。
有人能幫忙,趙新還是很感激的,于是就全權委托劉大主任幫著處理。于是找大老板的“婚事籌備小組”就宣告成立了。主要領導就是三位,沈敬丹、劉大主任和汪中,至于打雜幫忙的那就多了。
問題是“親王婚禮”這事不管是沈家還是劉大主任,雙方都想簡單了。
按照明清時代的婚禮規矩,一對男女的婚事需要經過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皇帝則叫“告期”)、親迎六項,也就是所謂六禮。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躲不開,各個階層不過是在細節上規矩不同而已。
沈璇她親爹沈成濯不過是個蘇南的小鄉紳,而沈敬丹一家更別說了,在揚州連個豪商都算不上。就他們那點見識,哪懂什么是“親王之禮”。
劉大主任則更別提了,就她和她老公洪大夫那點可憐的歷史知識,兩人還以為就是穿著漢服熱熱鬧鬧的來場拜天地的儀式呢。
然而當汪中聽了沈敬丹的想法后便連連搖頭,直說于禮不合。看著一臉懵懂的沈敬丹,號稱無書不讀的汪中直接拿出一本《大明會典》,翻到第六十九卷“親王婚禮”,指著上面的文字對沈敬丹道:“正彤兄,你先看看什么叫親王之禮。”
沈敬丹看完后一下就愣住了,之后聞訊而來的劉大主任也看傻了。
當初沈敬丹著急,倉促間只是要了趙新的八字讓吳顯寧臨時充當了神棍給合了下,覺得沒什么大問題就收了份簡單的彩禮,換了紅書綠紙。可如今看了《大明會典》,才知道人家親王皇室根本不是這么玩的,規矩繁瑣著呢!
光是定親的禮物,當初趙新給的那綢緞二十匹,東珠一盒,金戒指兩只、金耳環一副,白酒兩壇,簡直就是兒戲。
古人婚事中的納彩和納征別看前后挨著,可禮是要備兩次的。趙新給的那些禮品馬馬虎虎也就只夠納彩程序的,至于納征還有呢,而且遠比第一次給的要多的多。
不說別的,既然是按娶王妃的規格辦,一枚玉谷圭就必須要有。
根據《周禮》所載: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這玩意要用白玉為材質,整體成長方形,上尖下方,表面沒有刻任何的文字和圖案,只是在一圈整齊的凸起邊緣內,雕有一整面大小均勻,而且排列整齊的凸起圓點。
皇帝也好,親王也罷,娶妻不是應該用龍用鳳嗎,為什么要是“谷”呢?大學問家汪中做了完美解答:“漢代的鄭玄早就說過了,所謂谷圭,亦王使之瑞節。谷,善也,其飾若粟文然。意思說天子親王結婚時要心懷天下,而‘谷’在古代就意味著‘善’。”
除此之外,還需要燕居冠一頂,燕居服四套。這就是所謂的鳳冠霞帔(具體參見后世明定陵出土實物)。而燕居冠和禮服冠最大的區別就是,禮服冠兩側有金龍所銜兩串珍珠挑牌。至于其他玉帶、鞋襪以及頭面首飾林林總總一大堆,每樣不光規定了樣式,連份量都有要求。
以上還僅僅只是女方的,男方這邊更麻煩。
首先就是要準備一身皮弁服,也就是朝服,也叫“縞衣”;然后要準備府宅,這個不消說了;第三就是要有宗祠,換成皇家就得有個奉先殿;第四就是要有樂隊演奏“中和韶樂”。
如果說衣服和音樂還相對容易解決,宗祠奉先殿之類就不是能馬虎應付的事。古人講名分、講紀綱,成親時一定要稟告祖先,新媳婦也要上宗祠去上香祭拜,這樣才能進家譜,有名分。
問題是就算搞個奉先殿,里面供誰?把一大群跟趙新八桿子打不著的朱家人擺里面,然后沖著它們磕頭,這不開玩笑么!
當劉大主任發電報向趙新詢問怎么解決,趙新說這事太簡單了,要蓋就不如蓋個大的明堂,成親前先供天地,咱也當回鎮元大仙。等成親后就把北海鎮這些年犧牲的人的牌位放進去,改英烈祠好了。
劉思婷之后跟其他穿越眾一商量,大家覺得這招還真行;就趙新這副神棍派頭,他要說只供天地古人還真沒法說什么。
于是從五個月前,一間占地五千平米,內部為鋼木混合結構,外觀則是中式明堂的大型建筑就在北海鎮以北的一塊空場上破土動工,眼下已經進入到內部描摹彩繪階段。
奉先殿的事解決了,接下來就是樂隊。以北海鎮這點水平,搞個二百人的吹鼓手樂隊倒是簡單的很,可問題是民間吹鼓手根本搞不定“中和韶樂”。
這玩意還沒地方學,除非去滿清的太常寺抓幾個負責宮廷音樂的官員來......哦,對了!天壇東門神樂署的太監也得抓幾個。
因為演奏中和韶樂除了需要七十二個樂工,還得有一百三十多人的文武舞生才行。樂工歸太常寺,舞生歸神樂署。除此之外還得準備九十多種樂器,光是編鐘、編磬就得各來一套。
算啦!還是放錄音吧,這個最省事。
趙新當初在臨去伯力前,把劉大主任送回了另一時空,人家坐著飛機回國找工作室定做衣服去了。反正趙大老板土豪,金山一座座的,劉大主任于是直接去了南京的云錦研究所。
谷</span> 等到了地方一看,哇呀呀~~劉大主任頓時心花怒放,這也太貴太好看了!
劉思婷擺出一副咱不差錢的姿態,火急火燎的下了個加急單,除了給趙新和沈璇專門定做的外,里面還有兩套給劉大主任和洪大夫自己的。
這之后她又找了家玉器店,選了塊羊脂玉,讓人照著定陵出土文物的照片做了個七寸長的谷圭。接著又連續找了幾家做漢服的工作室,花大價錢買了個點翠的“六龍三鳳冠”和通天冠。除此之外,各種首飾也買了不少。
沈敬丹那邊也沒閑著,他去廣州前特意路過了一趟江寧,托人花了五百兩銀子的巨款,從江寧織造那里搞了幾匹云錦出來。
古代云錦的產量很低,而且價格極為昂貴,主要就是因為其織造工藝非常復雜繁瑣。兩個織工一天忙下來頭暈眼花,最多也就能織出5厘米左右的云錦。
話說沈敬丹去了廣州后,很順利的就見到了蔡家的人。如今蔡家拜趙新所賜,丟了總商的地位不說,還被粵海關罰了一大筆銀子。
當得知這位操著一口揚州話的沈老爺是來詢問買船進展時,萬和行的老板蔡世文父子連忙解釋了一番,沈敬丹這才知道買船的事沒那么簡單。
趙新當初大鬧完廣州城,之后就和劉錚一去不返。而蔡家想將從船廠打聽來的行情跟他溝通,也就沒了下文。
首先是趙新當初要的是英式三桅帆船,可暹羅那邊都只能造唐船,英式船根本不會。而澳門船廠實際上繼承的也是廣東傳統工藝,真要是想買英式船,只能通過英國人或者葡萄牙人從印度買,價格一下就貴了不少。
蔡昭平對沈敬丹說,他認為暹羅的船其實就合適,最大的載重一千噸,中型是770噸,小型的也有500多噸。而且暹羅的造船工匠都是華僑,他們最擅長的就是造三桅硬帆的紅頭船。
至于價格上,暹羅船廠的造價倒是不貴,每噸不過15兩白銀。一艘五百噸的三桅帆船總價也就是7500~8000兩白銀之間,而時下福建船廠一艘1600擔(90噸)的中型海船造價要到三千兩白銀。
除了價格十分便宜外,暹羅那邊造船工期也非常短,一艘580噸的唐船,從鋪龍骨到下水只需三個月就能完成。
所以就目前情況看來,暹羅船的載重是肯定能滿足趙新要求的,可船型適不適合,蔡家也不敢做主,萬一下了訂單趙新不要怎么辦?
而且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船造好了,北海鎮必須自己派人把船開回去,想經停廣東那是不可能的。
作為一個曾經的赴日海貿商人,沈敬丹對此心知肚明。
康熙四十二年的時候,清廷規定沿海船廠所造的商船可以允許用雙桅,但是船只梁頭不能超過一丈八,水手不能超過28人。
這也就是說,北海鎮從暹羅買回的千噸大船最多就能經停潭仔島。可潭仔島哪有那么多的泊位啊!
雙方一番懇談后,沈敬丹拍板做主,就買暹羅的唐船。一千噸的五條,770噸的五條。之前趙新給過蔡家七萬兩的訂金,沈敬丹這次又拿出在揚州開的五萬兩銀票。
眼見沈老爺如此豪爽,又懂行情,蔡世文父子十分高興,很是盛情款待了一番。忙完了蔡家這邊,沈敬丹又坐船去了趟鯉魚門拜見紅旗幫的鄭連昌。
自從鄭一跟著趙新去了北邊,鄭連昌就心情不佳,連每月去花艇的次數也從十次改成了八次。自打聽說朝廷在北邊云集大軍,他更是憂心忡忡,擔心兒子的安全。
沈敬丹上了鯉魚門,一番寒暄后,先是遞上鄭一寫給父親的信,之后便說了下北海鎮那邊的情況。當鄭連昌聽說兒子已經是一艘千噸英國船的見習船長,不由老懷大慰,可隨即又是一臉愁容。
沈敬丹安慰道:“鄭老兄盡可放心,文顯聰明好學,如今主要是負責和倭國那邊的商貨貿易,熟悉航路,增長經驗,日后必有大用。”
鄭連昌嘆息道:“沈老爺,您是跑海的老行家了,我是個粗人,說話您不要介意。我鄭家就這么一個獨苗,文顯那混小子連個兒子還沒有。雖說北海大船穩當,可這海上風浪實在難測啊!”
沈敬丹道:“老兄這倒不必擔心,去倭國的針路我們已經很熟了。何時天氣不好,何時有風都有經驗。再說阿一那條大船可不是光憑帆來驅動,有了北海鎮的機械密技,只消三五日便可來回。”
“哦?那改天我一定要見識見識。”鄭連昌話鋒一轉,繼續道:“實不相瞞,黑旗幫徐家那邊已經跟我提了好幾次了,做人不能不講信義。既然定了娃娃親,那就不能說話不算話。”
沈敬丹道:“那鄭老兄打算如何?”
鄭連昌道:“讓阿一回來一趟,把親成了,等兒媳婦懷上了,我再讓他回去幫你們做事。”
沈敬丹原本的意思是想跟鄭連昌提議,讓紅旗幫出水手把船從暹羅帶回來。可如果讓鄭一開著北海一號回來一趟,帶船回去的事就更放心了。
蔡家那邊就算派人去暹羅通知下單開造,時間也要四個月,趁著這功夫,讓鄭一回來成親,等來年二三月便可帶著船回去了,一舉兩得。
想到這里,沈敬丹便道:“此事包在我身上,回去我便跟趙王言明。”
于是等他十月份回到北海鎮時,便跟趙新說了情況,趙新心說真是瞌睡遇上枕頭,他正考慮派誰去福建開辟茶路呢!
(https://www.dzxsw.cc/book/174202/72082760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