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學
陳知白順勢看了過來,見到孫叔通的字,也點頭道,“的確是好字!
兩人的話語打斷了孫叔通,孫叔通抬起頭來一看,不由臉色一變,正準備行禮。
但這時候李適伸出手來阻止了他,道,“既然認識,那就出來一下!”
孫叔通連忙整理了一下書籍,跟著李適與陳知白走出來,心中帶著幾分的忐忑與激動。
不論因為什么,這次能夠見到李適對孫叔通自己來說都是一個機會。
既然是來之不易的機會,那就要緊緊的把這個機會把握住。
陳知白倒有些好奇的看著李適,不知道李適這是準備作什么,難道因為看到孫叔通的字寫得很不錯,便打算把孫叔通收在身邊,感覺有點像是趙高的經(jīng)歷啊!
“諸子百家,你是哪一家的學派!”李適走到圖書館的一處小房間,對孫叔通道。
“回大王,我乃是儒家弟子,在曾經(jīng)的秦國做過博士!”
孫叔通果斷把自己的簡歷說出來,秦國博士這種在既得利益的派系看來是減分項,但對李適這種君王來說,反而是加分項。
因為上位者麾下的派系越復雜,那么下面對上位者的對抗力就會越小。
面對孫叔通說出了自己的身份,陳知白的眼睛不由瞇了瞇,卻也沒有多說什么。
實際上,儒家在春秋戰(zhàn)國時的定位挺尷尬的。
因為亂世之中,這種尊崇禮儀的教派遠遠沒有來其他各家注重實際的利益來得有效。
但是一個國家進入到了大統(tǒng)一后,便自然而然的給儒家學派提供生存的土壤。
因為上位者需要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而儒家是最適合的。
也正如此,縱然好漢朝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也會把其他學派擠得生存不下去。
這點從扶蘇身上也能看到端倪,哪怕秦國這般以法為根基的國家,但在大一統(tǒng)后,給優(yōu)秀后代的教學上也是安排了儒學大家前去教育,甚至祖龍也沒有去阻止。
因為祖龍已經(jīng)看到,其他的學派是用來打天下的,但坐天下還是要看儒家思想。
“儒家。”李適聽到了這個名詞,到底是微微嘆了一口氣。
說實話,李適對于儒家不算很是討厭,因為李適知道儒學真就是為了封建社會而準備的學科,只要不跳出封建社會的框架,儒學縱然是自己再怎么樣抵制,終究還是會死灰復燃的。
因為這一門學科所傳承的克己復禮,君君臣臣的思想沒什么皇帝能夠拒絕。
孫叔通有些忐忑的看著李適,因為在他看來,李適是討厭儒家學派的,因為李適的出身是農(nóng)民起義軍,若非李適取得了關(guān)中王的地位,否則在儒家學派中,李適是要被打壓的。
“你的字寫的不錯,以后你歸屬到知白的手下,以后一些政令報告,官方消息,你寫一份簡報出來,交給知白檢閱后,確認政治正確,會把你寫的文章貼在城門口找人宣讀!崩钸m對孫叔通道。
“諾!”孫叔通聽到這話,心中不由一喜,這種事情對自己這儒家出身的人來說正好合適,畢竟自己征戰(zhàn)不行,但筆桿子還是可以的,對于自己來說這才是自己的本事。
“交給我?”陳知白聽到這話有些發(fā)愣,自己一般上來說是主管情報的,這人交給張九章或者張恢才比較的合適吧,怎么會交給自己呢?
“先帶著他吧!”李適道,“因為紙張出現(xiàn),我們信息傳播的成本有些下降,我想要嘗試能不能讓我們政府的命令直接與下面的百姓溝通,下降與百姓之間的溝通成本!
聽到這話,陳知白點點頭,看著孫叔通道,“你跟王館長打好招呼,然后來御史府報道!
“諾!”孫叔通連忙答應(yīng)了下來,在這時候的他倒是相當興奮。
李適揮揮手讓孫叔通退了下來,目光再次向著這些在圖書館之中奮筆疾書的士子們看了過去,對陳知白道,“我打算修建一座大學,讓百家之人都能夠到大學中開展課程,述說流派宗旨,暢談人生感悟,更是保留百家學派的火種,所以你看如何!”
“大王是想要重現(xiàn)當初稷下學宮當初百家爭鳴的盛世!”陳知白驚訝道。
“隱約有這個想法,不過卻也沒打算現(xiàn)在就進行建設(shè),等到我們與項楚一戰(zhàn)后再說,現(xiàn)在你先幫我尋找百家傳承做好籌備,畢竟各個學科的祭酒需要一方大家才行!”李適道。
“諾!”陳知白面對著李適,倒是直接一口答應(yīng)了下來。
對重建當初百家爭鳴的稷下學宮,任何只要是文化人都只要這一件事的意義。
所以陳知白面對著李適給自己的這個任務(wù),還是相當?shù)臐M意,打算回去就開始籌劃起來。
李適與陳知白兩人回到了議事廳中,李適到?jīng)]想到甘章居然會在這里,倒是有幾分意外,李適看著甘章到時帶著幾分從容道,“你倒是稀客,鄭國渠那邊出事了?”
因為整個軍屯基本上是被甘章掌握,而現(xiàn)在甘章突然的到來,李適自熱是有所顧慮。
“他是來提出擴建鄭國渠的計劃!”這時候的張九章拿出了一份報告遞給李適說道。
李適聽到了這話,倒是從張九章的手中接過了這一份的報告查看了起來。
李適抬起頭說道:“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入渭河,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頃。”
“這份計劃書制作得挺詳細的啊!”李適回答道,“不像是你能做出來的!”
甘章倒是沒有領(lǐng)這個功勞,點頭道:“是一個叫做鄭渠的人制作的,在我疏通鄭國渠的時幫了不少忙。他自稱是鄭國的后裔,并提出了建造第二條鄭國渠的計劃。
我看他挺有本事的便幫他把這份計劃書送過來,讓你們看看這東西到底行不行!”
“理論上來說,應(yīng)該可以!”李適看了后,倒是認可了這計劃,道,“我不過,我們短時間內(nèi),應(yīng)該不會有時間進行鍛造這一條新的渠,頂多做些前期的準備工作!
“?”聽到了這話的甘章不由帶著幾分的疑惑。
“沒人力了!”李適聳聳肩的說道。
(https://www.dzxsw.cc/book/169871/901705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