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六節(jié) 追贈待制(上)
經(jīng)過陳東之事,徽宗忽然覺得師師很多話還是在理的,他念及了蘇軾之事,因而命人將前朝的實錄呈遞上來,他專門翻找了幾處與蘇軾有關(guān)的地方。
其中有這么一處:元祐三年開科省試,蘇軾奉詔與吏部侍郎孫覺、中書舍人孔文仲同權(quán)知禮部貢舉。四月四日,蘇軾被傳鎖宿宮中,中使宣召入對內(nèi)東門小簾殿中。
太皇太后詢問蘇軾:“有一事要問內(nèi)翰,前年任何官職?”
蘇軾答:“汝州團練副使!”
太皇太后再問:“今為何官?”
蘇軾答:“備員翰林,充學(xué)士。”
“何以至此?”
“遭遇陛下。”
“不關(guān)老身事。”
“那,必定出自官家。”
“亦不關(guān)官家事。”
蘇軾恭問:“莫非是大臣論薦?”
“亦不關(guān)大臣事。”
蘇軾大驚,鄭重回道:“臣雖無狀,必不別有干請。”
太皇太后言曰:“久待要學(xué)士知道,此是先帝的遺意。先帝飲膳中常看文字,看得停筋不舉時,內(nèi)官們皆知此必是在閱蘇學(xué)士文字。先帝每常道:奇才,奇才。不幸未及起用學(xué)士,就上仙了。”
蘇軾聞言失聲痛哭,太皇太后與哲宗也都下淚,隨命賜座吃茶。太皇太后叮嚀曰:“內(nèi)翰,內(nèi)翰,直須盡心奉事官家,即是報答先帝之知遇!”
蘇軾拜辭,太皇太后命撤御前金蓮燭,送蘇學(xué)士歸院。
徽宗讀罷此處,也不禁思念起他的神宗皇父,遙想起兒時與皇父、生母的天倫時光,乃至伏案大哭起來……
神宗自幼要強,為了洗刷外侮之恥,重振漢唐雄風(fēng),一意發(fā)憤圖強,弱冠之年登基后便力排眾議,任用了王安石主持新法,頂著搜刮民財?shù)膼好鴮嵶寚鴰煸跀?shù)年之內(nèi)就大為充實起來。神宗君臣由此有了拓邊的底氣,加上用人較為得當(dāng),所以在熙寧年間名將王韶順利收復(fù)了河湟地區(qū)。此舉對于神宗是一個很大的鼓勵,他開始籌謀蕩平西夏,可惜軍制雖有微調(diào),卻仍承襲舊弊,未有根本改觀,乃至軍隊?wèi)?zhàn)力甚不理想,最后招致了一場傷亡二三十萬之眾的大慘敗!神宗聞聽噩耗后三日未進食,并生了一場大病!自此后,神宗整個人從積極有為、樂觀進取,也迅速變成了萎靡不振、消極失望!三載之后,神宗不幸英年去世,享年三十八歲。
徽宗的生母陳氏原本只是宮廷內(nèi)一位普通的御侍,自從生下徽宗之后才升為美人。神宗去世后,陳氏自請前往守護陵殿,因整日思念神宗的舊恩,乃至悲慟傷身。侍女想讓她喝粥吃藥,但她卻拒不聽從,口稱:“若能早早去服待先帝,我就滿足了!”果然沒多久就去世了,終年三十二歲。
徽宗此生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完成父兄的遺志,雖然他大半生沉溺于書畫,可始終沒有忘記掃滅敵國、光復(fù)華夏故地的夙愿。
……
徽宗又翻了一些存檔,注意到蘇氏兄弟名揚北狄,為外夷所愛服。
元祐年間,蘇軾就曾奉命接待遼使,席間行令時遼使說道:“我國如今流傳著一個絕難的上聯(lián),如今我要拿出來考考貴國的才士!”
遼使的上聯(lián)是“三光日月星”,如果要去對仗,那么五個字的開頭就是一個量詞,而又不能與“三”重復(fù),著實是非常考驗人的才學(xué)與機智的。哪知蘇軾當(dāng)即就對曰:“四始【1】風(fēng)雅頌。”
遼使對此贊嘆不已,哪知蘇軾卻說道:“我能對而君不能對,非所以全大國之體!”為了表示友好,他居然又幫著遼使對了一聯(lián):“四德元亨利。”
遼使起初還有些茫然,蘇軾便解釋說:“‘元亨利貞’乃是《周易》中所謂的‘四德’,但是‘貞’字在我朝須避諱,因為它與我們?nèi)蕪R的名諱同音。君若能知此處避諱,亦可見兩國情義之深!”遼使恍然大悟,不由佩服之至。
后來蘇轍出使遼國,蘇軾特贈詩曰:“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應(yīng)夢武林春。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蘇轍至遼,遼主選派侍讀學(xué)士王師儒為館伴。師儒頗能講說三蘇文章,還能背誦蘇軾的《服茯苓賦》,但恨未見全集。蘇轍所見遼人,大多都會問一句:“大蘇學(xué)士安否?”
可是徽宗納了悶兒了:蘇氏文名傳揚海外,如何在他自己的國內(nèi),卻不能見容于同列之朝士呢?先帝又是那樣稱揚于他,莫非自己果真有些失察之處?
徽宗還記得,自己登基的第二年即崇寧元年七月,蔡京于七月登上了相位,到了九月他就讓朝廷下詔將九十八人打入元祐黨籍,其中宰執(zhí)以文彥博為首惡,待制以上以蘇軾為首惡。罰狀謂之奸黨,蔡京又請自己御書,刻成石碑,樹立在端禮門前。
到了次年,朝廷又下詔焚毀蘇軾文集、傳說、奏議、墨跡、書版、碑銘與崖志等,同時被禁毀的還有多人的文集。到了崇寧三年,朝廷又將“元祐黨人”的子弟一網(wǎng)打盡,所以將貶抑的人數(shù)增加到了三百零九人之多。蔡京又自寫了一份,詔頒天下州軍令刻石置于監(jiān)司長吏廳堂,俾所共見,以“永為萬世臣子之戒”。后來向太后的兄弟在入宮時曾告訴徽宗,有不少碑工不愿意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字,擔(dān)心“得罪后世”;更有一些碑工借故不接這樁活計,其中有一位江西九江的碑工,說:“小人家舊貧窶,只因開蘇內(nèi)翰、黃學(xué)士詞翰,遂至飽暖。今日以奸人為名,誠不忍下手。”
朝廷的禁令,無疑是相當(dāng)嚴格的,而且曾將賞錢增至八十萬,可是像師師這樣輕易就買到《東坡文集》,自然不是個別現(xiàn)象。徽宗早就知悉蘇軾的文章一直就在讀書人中秘密流行,而且越禁流傳愈廣,以至于很多人竟以收藏之富相夸耀,只是大家不敢直呼其名而改稱為“毘陵先生【2】”。徽宗還聽說,士大夫不能誦蘇軾之文者,便自覺氣索,而別人則常常鄙薄這種人為“不韻”。
此時徽宗越發(fā)覺得,當(dāng)初所為確實有些過分了,何況當(dāng)時上天已然示警:崇寧五年正月,彗星出現(xiàn)于西方,尾長竟天,太白晝也。某夜,暴風(fēng)雷雨大作,無巧不巧,偏偏將黨籍碑給打碎了。當(dāng)風(fēng)雷毀碑時,蔡京還曾在徽宗面前厲聲道:“碑可毀,但名不可滅。”
徽宗從小就知道,蘇軾寫得一手好文章,而且記憶超群,當(dāng)真為天下第一才士!不過“書為心畫,言為心聲”,徽宗過去只是看過一些蘇軾的文章,對他的丹青之作已多年未加賞鑒,當(dāng)日或恐有些偏頗、輕率之評,今日恐怕需要再加細細賞鑒才是!
內(nèi)府之中尚有收存的一些蘇軾的書畫作品,徽宗于是命張迪將這些書畫都翻找出來集中于保和殿中。待張迪完事之后,徽宗先是賞鑒了蘇軾的一些畫作,其中最吸引他的還是蘇軾所畫的竹。蘇軾是他的表兄文同之后無出其右的畫竹名家,他受了李成所創(chuàng)的枯木寒林圖法,加以變化,用淡墨掃老木古枿,配以修竹奇石,形成了古木竹石一派。
蘇軾的畫雖以畫竹為主,不過他在黃州時也畫過寒林,其氣象蕭疏、煙林清曠,著實是“意氣所到”之效,徽宗看后心中甚喜。
徽宗又看了蘇軾的一些書法,其中多以小字和行書為主,喜用濃墨寫“肥”字,蘇軾曾自言“不善書”,只是懂書法之妙而已,不過他的書風(fēng)當(dāng)真自成一格,被贊譽為“無秋毫流俗”。
蘇軾生平不愛惜自己的書作,然而當(dāng)別人來求時往往不能遂愿,有來乞書之人,常遭到他的正色詰責(zé),乃至空手而歸。不過當(dāng)他意興勃發(fā)之時,便不問紙張精粗,只要到手的,一概寫盡方罷!蘇軾生平喜好飲酒,可酒量很小,爛醉之后不辭謝便就臥,往往鼾聲如雷;待他稍微清醒一些之后,往往會借著酒意盡情揮灑,一時落筆如風(fēng)雨,見者嘆其為神仙中人,遠非世間翰墨之士所能企及!
黃庭堅曾評蘇書稱:“東坡簡札字形溫潤,無一點俗氣。今世號能書者數(shù)家,雖規(guī)模古人,自有長處,至于天然自工,筆圓而韻勝,所謂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與也。”
徽宗真是越看越愛,尤其是蘇軾到了晚年,筆力雄健無匹,縱筆所至,無不愜意,米芾稱其為“氣愈老,力愈勁”,可謂已達精純圓熟之巔峰!
《渡海帖》就是蘇軾晚年的代表作,其文曰:
軾將渡海,宿澄邁,承令子見訪,知從者未歸。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爾,庶幾得于海康相遇;不爾,則未知后會之期也。區(qū)區(qū)無他禱,惟晚景宜倍萬自愛耳。匆匆留此紙令子處,更下重封。不罪!不罪。軾頓首,夢得秘校閣下。六月十三日。
封囊:手啟,夢得秘校。軾封。
當(dāng)黃庭堅看到這幅字時,不禁贊嘆道:“沉著痛快,乃似李北海。”就書法而論,黃庭堅可謂徽宗的重要師法對象,此番徽宗與黃庭堅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了。
【1】《詩經(jīng)》的風(fēng)、雅(分大雅與小雅)、頌被稱為“四始”。
【2】毘陵即常州古稱,因蘇軾死于常州,故有此稱謂。
:。:
(https://www.dzxsw.cc/book/164716/847484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