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夫復何求
有個好人說過,做好事不讓別人知道,那就不是做好事。
孔子也教訓過他的弟子,做好事,一定要留名。
孔子教訓弟子的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
當時,魯國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其他國家看見自己的同胞被賣為奴婢(多半是戰俘),只要他們肯出錢把人贖回來,國家會給他們賠償和獎勵。
這道法律執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鄉的魯國人,也因此得以重返故國。
然而孔子有個弟子叫子貢,很有錢,他贖回那些魯國的奴婢后,拒絕了國家給的獎勵。
因為他覺得,為國分憂是應該的,何況自己也不需要這筆錢。
按說,做好事不求回報,是一種極為優秀的品質,值得稱贊。
但是,孔子在知道這件事后,不僅沒有夸子貢,反而罵他傷天害理。
為什么?
孔子教訓子貢說:“世上萬事,不過義、利二字,魯國的法律,既照顧到人們心中的‘義’字,救贖落難的同胞,同時又照顧到‘利’字。事后國家給予獎勵,讓這個做好事的人沒有損失。這樣,愿意做善事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所以這條法律是善法。現在你這么做,的確為你自己贏得了聲譽,但同時也拔高了大家對‘義’的要求。以后,那些贖人之后去向國家要回報的人,可能就會被人嘲笑,國人就會問他們,為什么不能像子貢一樣為國分憂呢?你這么做,是把‘義’和‘利’對立起來了,所以不是好事,而是可惡的行為。”
果然,自那之后,很多人就對落難的同胞視而不見了。
因為他們沒子貢那么有錢,如果贖人后回去向國家要補償,又會被人罵,于是,很多魯國人不能返回故土。
楊帆覺得自己跟子貢有得一比,一下收服三個禍國殃民的美人,他也不想向外人炫耀自己做的好事和豐功偉績。
大不了退一步,他不跟另外兩個領證,只舉行婚禮。
這么一來,他就妥妥的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睡得好嗎?”低下頭吸吮了一陣子,楊帆問十三姨。
“嗯。”十三姨覺得很幸福,她認為楊帆是為了想讓她多睡一陣子,才沒按時叫醒柳芊芊。
有一個如此心疼自己的男人,夫復何求?
現在,楊帆要是叫十三姨跟他再去后山復制粘貼一遍午睡前的事,她一定會欣然同意。
想來感覺也真好呢,她的小帆本來天生就自帶暴擊效果。
天之涯,海之角,天生又是暴擊領域。
兩者合一,愛情美妙無比。
“以后不用這樣,看芊芊剛才哭的。”十三姨小聲跟楊帆說道。
“她哭只是因為醒后抑郁,跟我們去后山看風景無關。”楊帆說道。
十三姨像是少女似的羞澀,躲到楊帆懷里:“看你個頭!”
“現在看嗎?”楊帆問道。
十三姨扭動身子,像一只妖精,一舉一動都散發著迷人的魅力,仿佛能蠱惑人心。
楊帆暗暗心驚,有些吃不消。
不過沒關系,他愿意。
十三姨抬頭偷偷瞄了楊帆一眼,然后低下頭去,給他彈了個腦瓜崩。
彈完之后,她跳下床,飛快地跑出房間,去洗漱了。
楊帆若無其事,十三現在差不多清楚了的全部弱點,下手有分寸,不礙事。
柳月月和柳芊芊倒還沒有,所以時不時會誤傷他一下。
這是一個男人想幫助一個女孩成長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楊帆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
山城主城。
柳媽跟楊帆掛斷電話后,立刻給一個基金經理打電話。
這個基金,曾接受過柳媽的資金投資。
基金經理跟柳媽算是一對非常信得過的朋友、商業伙伴。
“喬娥,活了大半輩子,你覺得最刺激的一次經歷是什么?”柳媽詢問同樣是女強人的基金經理、管理人。
中年婦女喬娥思考了一下,說道:“應該是十年前一人單挑五個男模的事吧,在高爾夫球場里。”
柳媽無語:“你現在這年紀,應該可以單挑七個以上。”
“那也沒當初有意思了。”中年婦女喬娥遺憾道。
柳媽笑罵道:“別跟我扯這些沒用的事,我是想問你,干了一輩子對社會進步一點用都沒有的投機工作,你想不想做點有用的事?”
“柳太太,知道你根正苗紅,做的都是大事,我們普通人只是想養家糊口,貢不貢獻的,靠你們了。”喬娥苦笑。
雖然她舉例子反駁過柳媽,但她總覺得站不住腳。
事實上,在喬娥心里,她也知道,金融投機,于社會進步的消極意義遠遠大于積極意義。
尤其對于普通人來說,這種金融投機,對社會發展毫無貢獻。
它只不過是富人或者想要變成富人的人用來消遣的活動,是一種本質上自私且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
喬娥曾舉過例子想自證清白。
第一個是電影院阿黃的故事,
今晚的電影票標價30元,八點開始演,小忙先生突然不想看了,七點半跑到電影院門口嚷嚷,有沒有人要?
阿黃溜達過來,說給我,最多25,不能再多了,萬一我賣不出去呢。
小忙先生說行,票出手了。
再過一會兒,七點四十五,小閑妹妹路過電影院,特別想去看,就嚷嚷,有沒有人轉票?
阿黃就又溜達過來,說給你吧,不過得賣35,這時候來買票,你還想買到原價?
小閑妹妹想了想,乖乖掏錢。
小忙先生和小閑妹妹總是很難相遇,他們只能遇到常年站崗的阿黃,然后小忙先生接受25的買價,小閑妹妹接受35的賣價,阿黃賺取10塊錢的差價。
但是,小忙和小閑都很感激阿黃的存在,不是阿黃,小忙的票就浪費了,小閑的電影就看不成了。
阿黃們解決了“流動性風險”,他們就是現實版的短線交易員,就是“黃牛黨”,扛著“流動性風險”賺錢。
喬娥舉的第二個例子,是普洱茶王小三的故事。
王老漢有個茶園,種普洱茶;他有個弟弟叫王二爺,家在燕京,開普洱茶葉店。
有一年喝茶成時尚,更多人買茶,更多人種茶。
王老漢比較膽小,他看到自己的懶漢鄰居都開始種茶了,心里直打鼓,他賣得比我便宜怎么辦,普洱價錢跌了怎么辦?
王二爺也膽小,這么多人要喝茶,普洱進貨價漲了怎么辦,老哥哥跟我多要錢怎么辦?
王老漢和王老二都擔心的時候,出現了個王小三。
王小三覺得八月份會漲到頂,接下來價格就要跌。四月份,他先找王老漢,說把茶賣給我,我按去年的價格給你,50塊一斤,保證你不賠本,萬一跌了,我擔著。
王老漢喜上眉梢,趕緊賣出。
八月份,普洱價格大漲,王小三把茶倒手賣出,一斤100塊,賺了一筆。
這時候,王小三去找王二爺,說你看茶價都漲成這樣了,以后肯定還得漲,我就按現在的價格,100一斤,過半年給你送到門口,萬一漲了,我擔著。
王二爺喜上眉梢,趕緊簽合同,從此再也不怕漲價,當天把錢付了。
過了半年,普洱價格跌回60一斤,王小三買了一百斤送給二爺,又賺了一筆。
這里面,王小三就是長線交易員,就是“投機商”,扛著“價格風險”賺錢。
:。:
(https://www.dzxsw.cc/book/164473/905430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