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wǎng) >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tǒng) > 469 《科學》文章,最后的沖刺!(求訂閱)

469 《科學》文章,最后的沖刺!(求訂閱)


  晚上五點多,莫文琳完成了今天這批疊層器件的蒸鍍工作,開始進行真空放置。

  這時,許秋前往實驗室,開始對旋涂手套箱進行再生操作。

  首先關閉手套箱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然后打開氮氫混合氣的閥門,并預設減壓閥的壓強為0.8兆帕,相當于8個大氣壓的壓強,最后點擊手套箱控制面板上的再生按鈕,開始執(zhí)行再生操作。

  點擊再生按鈕后,控制面板上出現(xiàn)倒計時:“……”

  接下來,手套箱將按照內(nèi)部提前預設好的程序開始執(zhí)行:

  前3個小時是單純的內(nèi)部加熱階段;

  3小時后,氮氫混合氣的氣閥會被打開,氮氫混合氣會進入手套箱內(nèi),對箱內(nèi)氛圍進行凈化;

  24小時后,再生結束,需要重啟手套箱。

  氮氫混合氣對于再生操作非常的關鍵,如果發(fā)生氣路堵塞等情況導致再生氣無法輸入手套箱,就會造成再生失敗。

  因此,在再生開啟的三個小時后,還需要回實驗室一趟,確認氮氫混合氣的通入是否正常。

  于是,許秋在和學妹一起吃過晚飯,做了一些飯后運動后,等到接近九點的時候,再次返回材一216。

  之前離開實驗室前,許秋已經(jīng)提前把防毒面具掛在了實驗室的門口,現(xiàn)在可以直接取用。

  雖然防毒面具是掛在實驗室外面的,但這種東西一般不會有人偷的……

  畢竟是直接對嘴佩戴的,實驗室內(nèi)部通常也都是人手一個,不會混著用。

  許秋佩戴好防毒面具,刷卡,快速進門,關門,防止“毒氣”泄露到走廊之中。

  進入實驗室,隔著防毒面具,氯苯味道還是能聞到一些,不過并不是很重。

  靠近手套箱,許秋可以明顯聽到氮氫混合氣通入手套箱發(fā)出的“呲呲”氣流聲,同時減壓閥的示數(shù)也正常,為0.8兆帕,手套箱控制面板顯示正常,窗戶也是開啟狀態(tài)。

  說起實驗室的窗戶,像材一這種建設時間比較早的樓,采用的是那種老式兩層窗戶的設計。

  即一共有四扇窗戶,里面兩扇,外面兩扇,中間有一個長方體的空腔,同時因為使用年限比較久的緣故,窗戶都是銹跡斑斑的。

  許秋猶記得,小時候家里的平房用的就是這種窗戶,在中間的空腔里面還可以養(yǎng)一些盆栽,或者放置一些雜物。

  不過,在實驗室養(yǎng)盆栽,估計養(yǎng)幾天就養(yǎng)死了,或許也有可能出現(xiàn)什么特殊的變異?

  許秋具體開窗戶的策略,是對位的開一扇位于里面的窗戶,和一扇位于外面的窗戶。

  這樣空氣可以通過中間的空腔進行流通,而非直接流通,既可以實現(xiàn)通風的效果,同時又可以防止雨水、小偷等進入實驗室。

  檢查發(fā)現(xiàn)再生程序一切正常,許秋便離開了實驗室,順手把防毒面具重新掛在了門口。

  周六,下午五點多,許秋再次返回實驗室。

  說起來,這周六本來是要為元旦放假補班的,結果由于再生的緣故,不能做實驗,魏興思也就沒有硬性要求眾人周六過來,他自己也沒過來。

  因此,許秋相當于是為課題組小伙伴們爭取到了一天的假期。

  實驗室內(nèi),因為有通風的緣故,所以里面溶劑的味道已經(jīng)非常淡了,可能還有微量的殘留,但至少用鼻子是聞不出來了。

  手套箱的橡膠手套已經(jīng)癟掉了,許秋看了眼手套箱的控制面板,當前的氧值為,雖然超標了,但這屬于正常情況。

  因為在再生的過程中,手套箱的循環(huán)功能是關閉的,不能隨時補入氮氣,所以相對于外界大氣壓,手套箱內(nèi)部無法保持正壓,就會有部分空氣進入。

  氮氫混合氣已經(jīng)使用完畢,許秋將其鋼瓶的總閥關閉,隨后回到手套箱前,開啟清洗功能,設置時間為十分鐘。

  清洗結束后,氧值降低到了100ppm以內(nèi)。

  許秋沒有繼續(xù)清洗,而是直接開啟循環(huán),讓手套箱開始重新運轉(zhuǎn),因為之后利用手套箱的循環(huán)功能,就可以自發(fā)的把氧值降低到小于0.1ppm。

  如果強行把氧值清洗到非常低,也不是不可以,就是太過于浪費氮氣。

  比如從500ppm清洗到100ppm,需要清洗10分鐘;

  而從100ppm清洗到50ppm,可能也需要清洗5分鐘,洗到10ppm,可能需要清洗半小時,并不是很劃算。

  搞定了再生,許秋給莫文琳發(fā)了條消息,通知她:“實驗室可以正常做實驗了。”

  隨后,他便開溜了,沒有留下來參與器件測試的意思。

  首先,這批器件被“真空放置”了24小時,偏離了最佳條件,效率可能會因此而降低0.1-0.3%;

  其次,又是在再生前制備的,效率或許會繼續(xù)降低0.2-0.5%;

  最后,再加上莫文琳的加工條件沒有做到最優(yōu)的條件,效率大概率要再次減0.4%-1%。

  這么多DEBUFF疊加下來,效率大概率是沖不到17%的。

  因此,許秋就沒有興致留下來,轉(zhuǎn)而和韓嘉瑩一起去吃晚飯了,他們晚上還約了一起看電影。

  元旦檔上映了好幾部大片,他們只看了《凹凸曼大戰(zhàn)毒液》,接下來打算挨個全刷一遍。

  今天看的這部名叫《皮蛋竟是我自己》。

  講述的是一個主角,尋找神秘人“皮蛋”的過程,記憶中的“皮蛋”是一直在追殺他的仇人……

  經(jīng)過一番推理、演繹、探秘,最終主角發(fā)現(xiàn)“皮蛋”竟是他自己。

  原來,主角在殺了人之后,精神失常。

  結果,陰差陽錯之中,植入了被殺者支離破碎的記憶,還以為仍舊在被人追殺……

  嘛,雖然劇情有些雷,但還是可以看個樂呵的。

  許秋在電影院,吃著爆米花喝著快樂水攬著學妹的時候,收到了莫文琳發(fā)來的消息:“[哭唧唧]今天這批器件最高效率%,還不如之前的結果呢。”

  對此,許秋早有預感,于是把提前準備好的大餅奉上:“下周,我們把手套箱再生過后,好好調(diào)控一下條件,必上17%!”

  莫文琳不知道是不是吃餅吃到噎住了,并沒有回復。

  周日,因為莫文琳周六加班干活的緣故,許秋就沒讓她繼續(xù)做器件了。

  剛好韓嘉瑩寫了一周的文章,又想“換換口味”,于是學妹便接替了莫文琳的位置,開始制備疊層器件。

  許秋也很期待學妹能否延續(xù)她的歐氣。

  上次,就是學妹偶然間的發(fā)現(xiàn),讓疊層器件的性能一舉突破16%,不知道這次能不能一舉突破17%呢?

  到晚上十點,韓嘉瑩終于完成了器件,并采用真空放置的方法,將器件存放在蒸鍍艙內(nèi)。

  許秋掐指一算,到明天下午兩點開始測試的時候,正好是放置16小時的最佳條件,非常的完美。

  說起來,本來學妹最開始屬于掛名掛到四作的,結果現(xiàn)在她的貢獻量也慢慢提了上來,甚至不比負責合成材料的鄔勝男低了。

  不過,韓嘉瑩也沒有和鄔勝男搶三作的意思,如果是二作可能還有些用,三作、四作的話并沒有太大的差別。

  而現(xiàn)在的二作,莫文琳的貢獻確實高,她這個二作屬于不那么劃水的二作。

  周一,組會。

  鈣鈦礦團隊首先匯報。

  二維鈣鈦礦疊層器件的工作,吳菲菲已經(jīng)撰寫完畢,于上周日投出,目標期刊CM。

  錫基二維鈣鈦礦體系,吳菲菲和孫沃開始撰寫綜述。

  雖然現(xiàn)在計劃書的審稿意見還沒有回來,但就算ACSEL投不中,也可以去投AFM,再不濟投JMCA也可以。

  綜述嘛,寫出來,總是有地方可以投去的。

  據(jù)說,有的課題組存在專門撰寫綜述的“大佬”,不做實驗,只寫綜述。

  而且不是寫自己領域的綜述,他們專挑熱門的領域?qū)懀缓笠粋月寫一篇,一年能水十多篇綜述文章……

  其實,除了大佬寫出來的干貨滿滿的綜述,比如許秋之前那篇《焦耳》以外,大多數(shù)的綜述都是近似于給學生練手的存在,沒有太多的科學意義,一個人一年發(fā)兩三篇綜述就差不多了,這種一年十幾篇的就有些太水了。

  而且,綜述文章的地位,通常比正常實驗工作的文章地位低一檔。

  如果研究者對外聲稱自己發(fā)了一篇AM,那人們默認他發(fā)表的是AM實驗工作,而非AM綜述,如果是綜述的話,一般都會主動聲明發(fā)表的是綜述。

  就像對外聲明發(fā)表了一篇《科學》,那大概率發(fā)表的是實驗工作類型的文章,而不是短評或者綜述。

  孫沃上周把錫基鈣鈦礦器件的效率做到了2%,在和吳菲菲討論后,打算還是先從鉛錫混合的二維鈣鈦礦做起,比如25%的錫,75%的鉛、50%的錫,50%的鉛。

  哪怕新意上差一些,至少先把效率提上去,比如能做到8%、10%的,發(fā)一篇小文章出來,之后再考慮去做全錫的二維鈣鈦礦,也講求一個循序漸進。

  不過,還沒有開始執(zhí)行,就被魏興思叫停了,讓他和吳菲菲一起撰寫綜述,然后給許秋他們做有機疊層器件的讓路,

  對于孫沃來說,自然是沒太多所謂的,雖然寫綜述也是干活,但相比于做實驗,工作強度低上了不少,現(xiàn)在也算是“奉旨劃水”了。

  段云給大伙帶來了他從華威那邊實習的見聞,當然這不是在組會上匯報的,而是私下里交流時提到的。

  現(xiàn)在實習期,公司對他們的要求并不高,沒有KPI什么的,不需要加班,工作時間也都是自由的。

  不過,段云看著已經(jīng)入職的老員工,基本上都是加班的。

  可能也和他們加班的福利非常好有關,晚上大約八點左右有加班餐,特別的豐盛,至少比學校食堂里好很多。

  因此,不少員工哪怕工作都做完了,也會專門劃水留到八點,吃個夜宵再回去,還能混點加班費。

  不過,段云估摸著,大概率等他正式入職以后,才能真正知道一家公司具體是怎么樣的,實習期看到的,遠不如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過的真實。

  就比如在進入課題組之前,有些人看到其他人做著高強度的工作,感覺“我上我也行”,自己應該也可以扛得住壓力,但只有真正經(jīng)歷過后,才會明白這種壓力究竟意味著什么。

  田晴上周幫許秋重新繪制了十多幅文章中的插圖,然后在組會上把這些插圖放了出來。

  不得不說,這些圖片經(jīng)過她的優(yōu)化,看起來確實有些像模像樣了,增添了一些高級感在里面。

  而且,這些圖片都有原始的模板,之后就算更新的數(shù)據(jù),也可以直接進行替換。

  另外,關于有機光伏疊層器件電荷輸運機制方面的研究,田晴雖然沒有什么實質(zhì)上的實驗進展,但在上周聯(lián)系了瑞典馮盛東、芬蘭Ronald那邊,連同許秋一起,進行了多方討論。

  最終,他們打算聯(lián)合起來搞一篇大文章出來,研究的體系正是現(xiàn)在組里最佳的有機光伏疊層器件體系。

  自己組里未來的熱點工作,自然能蹭就蹭。

  田晴負責進行初步的等方面的研究,然后和其他人對接。

  Ronald提供進階的方面的研究。

  瑞典馮盛東負責提供TAS等方面的支持。

  許秋則提供材料方面的支持,以及看其他人表演。

  本來之前許秋還試圖去接手機理方面的研究,后來發(fā)現(xiàn)難度太大,需要從頭開始學習很多知識,于是就暫時放棄了,選擇專攻材料合成、器件加工工藝優(yōu)化這一塊,剛好也和系統(tǒng)的功能相契合。

  專業(yè)的事情還是交給專業(yè)的人來完成。

  現(xiàn)在科研領域中,多元合作是一種非常好的常態(tài)模式,不需要用自己的短板來挑戰(zhàn)其他人的長處。

  就像創(chuàng)業(yè)一樣,想要成功,最好的就是不斷打磨自己的長處,讓自己在某一方面做到頂尖。

  至于自己的短板,可以通過招一些有能力特化的人,組建一個團隊,然后交給團隊里的其他人幫忙補充。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芬蘭Ronald那邊還研究了組里提供的O標樣體系。

  Ronald課題組用他們自己開發(fā)出來的各種各樣的CELIV手段,對標樣體系下電荷遷移率數(shù)據(jù)、界面復合情況、陷阱態(tài)分布等進行表征,進而得到光伏器件整體的電荷輸運動力學信息,發(fā)了一篇JPCL。

  他們文章產(chǎn)出的速度,比組里相對劃水的田晴都要慢,或許和他們文章中實驗的重復性次數(shù)做的比較多有關。

  這篇文章,許秋沒有掛名,不過田晴、陳婉清和魏興思都掛了名字。

  而且,田晴因為輔助幫忙測試了一些前期數(shù)據(jù),掛的是二作。

  陳婉清帶來了藍河公司那邊的消息。

  現(xiàn)在藍河公司已經(jīng)開發(fā)出來了第二代的刮涂機器的原型機,目前正在調(diào)試中。

  相比于之前的初代刮涂機器,他們對刮刀進行了升級,同時對加熱板進行改良,提升了加熱基板的均勻性。

  最終,用二代刮涂機器刮涂,得到的薄膜厚度的不確定性從原先的±100納米,縮減到±50納米以內(nèi)。

  也就是預期200納米厚的薄厚,通過二代刮涂機器,大致可以做到150-250納米之內(nèi),而原先一代刮涂機器,精度大致是100-300納米。

  另外,藍河光電材料公司的發(fā)展也很不錯,尤其是IDIC系列材料的銷量非常好。

  可能也是因為許秋《自然·能源》文章的發(fā)表,加上魏興思在大會上的宣傳,將IDIC系列材料的名氣打響了出去。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單單-4F這一個系列的三種材料,加起來就銷售出去30多克,相關的單體材料也賣出去50多克。

  合作課題組的數(shù)量,也從原先的幾個,迅速膨脹到現(xiàn)在的超過二十多個。

  除了之前馬薇薇發(fā)表的AM子刊文章外,其他課題組也孵化出來不少科研成果,并在實驗材料部分提到了藍河光電材料公司。

  不過,許秋估摸著也就是這一波的行情,大概率難以持續(xù)。

  因為之前是許秋提前和楊欽打了招呼,讓他早做準備,所以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IDIC系列材料,基本上是藍河光電材料公司獨有的。

  也算是打了一個時間差,另外幾家光電材料公司,比如深城那家,在元旦過后,才補充了IDIC相關材料的貨源。

  而且,這些購買了IDIC相關材料的課題組,也需要時間把購買的材料給消耗掉,短時間內(nèi)大概率是不會再復購了。

  許秋這周組會就沒有匯報,上周器件效率最高做到了%,魏興思已經(jīng)知道了,而且還安排了“效率沖刺計劃”。

  韓嘉瑩上周主要在撰寫PTQ1工作的文章,目標期刊AM,當前進度四成。

  鄔勝男延續(xù)了之前許秋Y1-Y4系列材料的工作。

  上周她合成出來了自己命名的,匯報了Y系列材料一些基礎的表征工作,包括核磁共振、元素分析之類的。

  像這種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等學校公共平臺的表征設備,在寒假的時候可能會關閉。

  因此能早測試就要早些測試,不然到時候關門了,就只能等一兩月,開學才可以測試了。

  另外,因為組里有機光伏器件用的都是倒結構,所以器件可以同時蒸鍍,鄔勝男上周也和莫文琳蹭了一波器件。

  結果只能說一般般,鄔勝男自行設計合成的材料普遍效率在13%左右,最多14%出頭,并沒有出現(xiàn)器件性能上超過Y3的。

  不過,她倒是重復出來了許秋體系的結果,效率做到了%,這個體系許秋之前摸索出來的結果是%。

  其實,14.5%這個數(shù)據(jù)已經(jīng)非常高了,只是后來因為效率被疊層器件后來居上,所以許秋暫時就沒有深入研究下去。

  現(xiàn)在,剛好有鄔勝男幫忙做基礎的表征實驗,許秋計劃等這篇《科學》文章投出后,也把Y系列的前期工作整理出來,投幾篇AM之類的小文章,順帶讓模擬實驗室開始針對Y系列材料進行精細的摸索工作。

  最后,莫文琳進行了簡單的匯報。

  雖然上周器件測試結果已經(jīng)告知了魏興思,但她還是繪制了J-V曲線,EQE曲線,也算是讓自己在組會上有一些存在感。

  畢竟是自己辛辛苦苦做的工作,不說點什么,總感覺自己像是劃水了一周一樣。

  組會結束,接下來,有機光伏團隊正式開啟效率沖刺模式,許秋決定連續(xù)做滿十批的器件。

  雖然根據(jù)慣例,器件重復性實驗的最低要求是5批,但5批實在有些太少,平常發(fā)AM的話可以做5批,現(xiàn)在沖擊《科學》,要做的更加完善一些。

  其實,最好要重復20批以上,但20批的話,就要做一個月時間,有些太久了。

  一些課題組有多個蒸鍍設備,可以這樣來,但現(xiàn)在組里沒有這種條件,于是許秋就選擇了折中的10批器件。

  下午一點半,許秋和韓嘉瑩打開蒸鍍艙,開始測試再生后的第一批器件,莫文琳也跑過來圍觀。

  第一片器件的效率就達到了非常吉利的%!

  果然,再生的效果立竿見影。

  許秋摸了摸韓嘉瑩可愛的小腦袋:“學妹真棒!”

  韓嘉瑩乖巧的在許秋的手上蹭了蹭:“師兄也很棒!”

  莫文琳滿臉黑線:“喵喵喵?你們兩個給我適可而止啊!!!”

  見到結果不錯,許秋也就沒有多做停留,直接前往旋涂手套箱,開始進行第二批器件的制備工作。

  現(xiàn)階段,莫文琳、韓嘉瑩她們的優(yōu)化手段,有些類似于之前許秋在模擬實驗室中的工作,就是先框定一個邊界條件,然后逐步的提高精度,縮小摸索范圍。

  比如,之前的摸索范圍是聚合物溶液濃度6、8、10毫克每毫升,轉(zhuǎn)速、5000r.p.m.。

  那么精細的調(diào)控就是濃度以1毫克每毫升為幅度進行變化,轉(zhuǎn)速以500r.p.m.為幅度變化。

  道理類似于許秋進行的膜厚調(diào)控,只是沒有膜厚那么直觀。

  不過,對于許秋來說,自然不用那么麻煩,他已經(jīng)知道了最優(yōu)的條件,于是選擇一步到位,直接采用最優(yōu)條件。

  這樣可以省略掉沒有太多意義的在現(xiàn)實中的摸索工作,爭取讓器件性能在現(xiàn)實中早點突破17%,也好安排接下來的工作。

  包括讓莫文琳去NIM送樣進行第三方檢測,SEM掃描電鏡測試厚度,繪制底電池、頂電池膜厚與器件性能對應的二維圖譜,修改文章正文、圖片,以及讓組里的眾人幫忙再完善一下文章等等。


  (https://www.dzxsw.cc/book/164145/893941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