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養蠶的淵源
“確實,就像是為人父母,看著自己的孩子從剛出生,一點點成長起來那樣,能夠從最源頭的地方開始制作的話,的確是一種最為合適的方式。至少在山村之中,手藝并不講究效率,只講究慢悠悠的悠哉生活。”
“看來,新的一年里,又可以在手藝杰的直播間里,看到慢節奏的直播內容了,正好緩解緩解咱們平時上班時候積攢的壓力。”
“對啊,反正周期都很長,順便培養一下耐心咯。我發現適應了快節奏的生活之后,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失去耐心,這樣長久以往下來,對自己的生活質量是一種極度不負責的表現,還好有山村小杰的直播間,能夠讓我在快節奏的生活之中,找到一片能夠慢下來的凈土。”
夏杰看著大家對于這個過程都十分期待和向往,點了點頭。
畢竟,就像是剛剛彈幕里邊提到過的東西那樣,很多事情如果能夠從源頭開始,靜下心來制作,保持合適自己的悠閑步調,比起趕鴨子上架的快節奏生活,來的要更加的舒適。
“咱們在養蠶之前,需要先做好準備才行,桑葉已經在田里種植好了,最近也快到成熟期了,剛剛準備的呢,是蠶寶寶之后生活著的蠶室,以及需要用到的蠶具。”
夏杰對著屏幕前的觀眾們介紹道:“在養蠶的過程之中,因為要保證里邊的溫度和濕度,所以我就裝了個小玩意兒,能夠省下不少心力。”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咱們只需要每天調制好消毒水,定時噴灑,保持蠶室干凈衛生即可。”
夏杰說完,就開始動手調劑殺毒水。
“哇塞,夏老師還真是一個把細節做到極致的男人啊,連養蠶前的準備都如此妥當,到時候蠶寶寶吐出來的蠶絲,一定一等一的優秀。”
“我算是長知識了,原來養蠶需要做的準備的東西如之多啊。”
“咱們華夏可是有著一條‘絲綢之路’的,養蠶這種手藝,已經流傳了這多年,想來以杰哥的知識量,想要養好并不算什么難事。”
“杰哥,你準備了整整一個房間的空間,作為蠶室的話,豈不是打算養很多?”有觀眾對著夏杰提問道。
“對的,因為之后制作衣服,需要用到大量的絲綢,所以以后這間房間就專門作為蠶室使用了,這樣才能夠保證咱們時時刻刻都有絲綢的產出,布料的選擇也會多一些。”夏杰回答了直播間里觀眾提出來的問題。
“杰哥,正好這段時間只是準備養蠶,順便先給咱們講一講養蠶的歷史唄。咱們華夏有著一條‘絲綢之路’,要是不知道養蠶的歷史,感覺作為華夏人,還是少了點兒什么。”
緊接著,直播間又有觀眾提出了訴求。
夏杰掃到了這條彈幕,點了點頭,笑著回應道:“讀史使人明智,挺好的,既然感興趣的話,那我就順便給大家講一講華夏養蠶的歷史吧。”
直播間的觀眾們能夠對歷史感興趣,夏杰自然是十分欣慰的。
自己作為主播,能夠通過講述養蠶歷史的方式,增加觀眾們的文化自信心,對于華夏有著更高程度的民族自豪感,夏杰也很滿意,開始講述起了華夏的養蠶歷史。
“夏代以前已存在蠶的家養,從桑樹害蟲中選育出家蠶,創造了養蠶技術。商代設有‘女蠶’,為典蠶之官。甲骨卜辭中以蠶神與上甲微同祭,對蠶事極為尊崇。”
“當時有杯蠶、棘蠶、栗蠶、蚊蠶四種,家蠶亦稱螺蠶,杯蠶也不被叫做臭椿蠶。野蠶和家蠶都是多化性,逐步演變而成二化性和一化性,并以三眠蠶為主。這是歷史上最早的介紹了。”
“從夏朝就已經開始了嗎?居然這么早?!”
“我本來以為咱們養蠶不過幾百年的歷史,現在看來,已經足足上千年了。”
“看來,咱們華夏的先祖從很早以前,就已經喜歡上了這樣又能夠創造價值,長得又白嫩可愛的蠶寶寶了。”
“好像這是這樣的,在咱們華夏很多的古籍,或者是留下來的詩歌之中,都有關于蠶的描述。最著名的還是那一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嘖嘖,感覺今天看了夏老師的直播,又掌握了不少的只是,以后有機會又可以說出來裝逼了。”
“哈哈,可別裝過頭,裝到了更懂行的人頭上。畢竟華夏養蠶的歷史如此悠久,說不定不少人都十分了解養蠶的過程。”
“其他人了不了解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不了解,甚至都沒有見過。”
夏杰看著觀眾們的評論,回應道:“其實大家要是居住在城市之中的話,很少會見到養蠶的地方,畢竟養蠶需要種植一定數量的桑葉,除非是養來玩,享受養蠶過程的可以偶爾買桑葉,要是打算做成規模的話,通常都會選用市郊甚至是鄉下,作為養殖的地方。”
“扯遠了,咱們接著聊養蠶的歷史:夏代之后,緊接著就到了周代。周代有‘親蠶’制度,天子和諸侯都有‘公桑蠶室’。”
“夏歷二月浴種,三月初一開始養蠶,對浴種、出蟻、蠶眠、化蛹、結繭、化蛾等蠶的生長形態,已有一定認識,對養蠶工具曲、植、筐、蓬等都有記載。從西周到春秋時期主要養一化性蠶,而禁養夏蠶,一年只養一茬,以免桑葉采伐過度而殘桑。”
“周代養蠶方法已較成熟,浴種是清除蠶卵上雜菌,以白篙煮汁,浸泡蠶種,促其發蟻。蠶室內注意排水干燥及溫度調節。”
“到了戰國時期,對蠶的習性認識加深,已認識到蠶無雌雄,蛾有雌雄,怕高溫,喜一定濕度,惡雨,北方地區有一化性、二化性和多化性,可連續孵化至秋末。在大批鮮繭因來不及繅絲而化蛾破壞繭層時,則用曝繭、震蛹兩種殺蛹方法來處理……”
夏杰在講解的過程之中,直播間里的觀眾們對于養蠶歷史的興趣也越發濃厚起來,其中更是有人開始刷禮物,想要讓他多講述一些。
夏杰見到有老板開始刷禮物之后,表情淡定的擺了擺手,示意大家適度消費,而后也開始講述周代之后,養蠶歷史上的重要突破點。
“秦漢以來對野蠶仍繼續采集利用。魏晉南北朝時選種、制種技術有很大進步,己發明低溢控制家蠶制種孵化時間的方法。”
“永嘉有八輩蠶:螺珍蠶三月績、拓蠶和螺蠶四月初績、愛珍五月績、愛蠶六月末績、寒珍七月末績、四出蠶九月初績、寒蠶十月績。”
“要是以體色和斑紋為主,蠶品種分為白頭蠶、領石蠶、楚蠶、里蠶、兒蠶、灰兒蠶等。按飼育和繁殖時間分為秋母蠶、秋中蠶、老秋兒蠶、秋末老懈兒蠶等。以繭分為綿兒蠶、同功蠶。”
“此外,古人在飼育過程中,已注意到桑、火、寒、暑、燥、濕等因素對蠶兒生長的生態影響,蠶具安放時注意蠶座的疏密適當,常在室外上簇,雨天則宜族于屋內,并有平面上簇、懸掛上簇、室外平鋪蓬嵩族等三種形式……”
夏杰繪聲繪色的描述,讓屏幕前的觀眾們聽得如此如醉。
“雖然并沒有從事養蠶專業或者是歷史專業,可每當聽杰哥講述這些歷史的時候,我都深深感覺到了身為一個華夏人的自豪。”
“可能真的如同書本上邊所說的一樣,在閱讀或者是學習歷史的時候,咱們就像是看著一面鏡子。現在知道了華夏養蠶的輝煌歷史,咱們看著這一面鏡子,里面出來的形象也十分高大威猛,著實讓人感覺十分驕傲。”
“這就是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華夏嗎?我對于華夏的興趣真是越發濃厚了,感覺僅僅是通過山村小杰的直播和視頻,已經不足以讓我滿足了,我現在就購買前往華夏的機票!”
“看這彈幕發的,還夾帶點兒英文表達方式,應該是外國朋友了,先提前歡迎你們來到華夏啊。”
“哇塞,真不愧是夏老師啊,粉絲都從國外跑進來了,簡直壯大了我們華夏的威名!”
“夏老師,那咱們養蠶的歷史,到魏晉南北朝的時間點,就已經接近于完美了嗎?還是之后又有所發展呢?”又觀眾接著對夏杰提問道。
看了彈幕之后,夏杰笑了笑,回應道:“看來大家對于養蠶的歷史,實在是太感興趣了。咱們養蠶的技術可遠遠還沒有發展到巔峰呢。”
“在宋代,蠶事趨于完善,生產過程分為:浴蠶、下蠶、喂蠶、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績、上簇、炙箔、下族、擇繭、窖繭等。”
“浴種分多次進行,一在臘月經凍瀝毒,二在谷雨催青前溫水浴之,清明暖種有人體溫和糠火溫兩種,收蟻有鵝毛撣拂和桑葉香引兩種。蟻蠶飼葉用刀切細、小蠶用嫩葉……”
“到了元代,養蠶總結歸納為十體、三光、八宜、三稀、五廣。‘十體’指寒、熱、饑、飽、稀、密、眠、起、緊、慢等條件。”
“‘三光’指按蠶的肌色定飼葉多少,‘白光向食,青光厚飼,黃光以漸住食’;‘八宜’指蠶的不同生長期要掌握采光明暗、溫度暖涼、風速大小、飼葉速度等八類條件。”
“‘三稀’指下蟻、上箱、人族都要稀疏;‘五廣’指對影響蠶生長的聲音、氣味、光線、顏色及不衛生因素等都要禁忌。”
夏杰用遠遠超出觀眾們的知識水平,以及自己優秀的表達方式,此刻化身一個導游,帶著直播間里的觀眾們以及白白胖胖、可可愛愛的蠶寶寶,在華夏上下五千年之中的歷史畫卷里游覽著。
而參加夏杰“養蠶歷史旅行團”的觀眾們,也沉浸在這一段歷史故事之中,如癡如醉。
“隨著時間的推移,明代對蠶種選擇和品種改良都很重視,浴種用天露法,利用石灰水、鹽鹵水等浴法留取好種,淘汰低劣蠶卵。”
“最早發現了雜交蠶種的優勢并加以利用,以‘早雄配晚雌幻出嘉種’。可見明時已能用一、二化性蠶蛾進行雜交而成體強絲多的新蠶種。浙江嘉湖地區在上簇結繭時還總結‘出口干’的成功經驗,即用火加溫干燥,使繭質和解舒率得到提高。”
“經過一代代人的智慧和積累,咱們華夏的養蠶技術,就已經十分成熟了。”
夏杰說完之后,觀眾們也都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嘖嘖,小小的一個蠶寶寶,居然能夠讓咱們的前輩們總結出如此之多的經驗,經過了這么多年的改良,實在是不簡單啊。”
“難怪從古至今,咱們華夏的絲綢一直是世界聞名的存在,是真的離不開古代前輩們的努力啊。”
“時代就像是一個車輪一般,一直朝著前方滾動,見到什么碾壓什么。但是在養蠶方面,咱們華夏就是開車的人,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絲綢和養蠶技術,只能夠被我們碾壓。”
“這下子,對于國家的驕傲更深了幾分,我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做‘民族自豪感’。”
“這可多虧了咱們華夏的前輩們,不然咱們哪有這么舒服而且便宜的絲綢可以穿著啊。”
夏杰笑了笑,對著屏幕前的觀眾們說道:“確實如此,咱們在穿著絲綢,或者是享受著國家帶給我們的驕傲時,應該要好好感謝一下為之奮斗過的前輩們。”
“對了夏老師, 您剛剛都是講了人工養蠶的技術,但是對于野生的蠶應該如何利用呢,您可還沒有說呢。”
有觀眾對著夏杰提出了新的問題。
當這一位觀眾說出來之后,直播間頓時引起了新的節奏。
大家本來就因為養蠶的歷史故事吸引,現在滿腦子想的都是關于各種養蠶的發展史,現在看到了新的話題出現,心中的好奇心便再一次被點燃。
“對啊夏老師,在還沒有能夠人工養殖之前,咱們華夏的古人要是想要做實驗或者是取絲線,確實只能夠依靠野生的蠶啊。”
“百科杰,反正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你就干脆直接把野生蠶的利用,再給我們講一講吧。”
“我的筆記本又重新拿出來了,就等著杰哥發話了。”
夏杰看著直播間里的觀眾依舊有著如此強烈的好奇心,也開了口,繼續和大家講解關于野生的蠶是如何發展的歷史。
(https://www.dzxsw.cc/book/163973/890027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