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第5紀元 > 69 永樂親征(5)

69 永樂親征(5)


  六月初七,朱棣帶著自己的辦法來到了忽蘭忽失溫,來到了馬哈木為他安排的戰場。
此處山多險峻,是伏擊作戰的不二之選。無論如何,這里就是決戰的地點了。
當那浩浩蕩蕩的明軍來到自己眼前的時候,馬哈木感覺到了強烈的興奮,身后的三萬大軍只等待他的一聲號令,就可以殺下山去,把明軍擊潰,徹底地擊潰!
離成功只差一步!
更讓馬哈木驚喜的是,明軍打頭的并不是什么精銳騎兵,而是一些步兵,這簡直是天助我也!只要打開了突破口,明軍必然無法抵抗自己的攻擊。
雖然離明軍還有一段距離,但在仔細觀察了明軍陣型后,馬哈木已有了必勝的把握,他隨即下達了總攻的命令!三萬騎兵自山上一沖而下,以猛虎之勢撲向山下的明軍,殺聲遍野,馬匹嘶鳴,震天動地。
馬哈木得意地在山上指揮著他的軍隊,等待著瓦剌騎兵一舉沖垮明軍的景象。
勝利就在眼前!
然而,就在瓦剌騎兵發動沖鋒后不久,這場看起來一邊倒的戰役局勢突然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突擊!神機營!
在發現瓦剌軍隊發動進攻后,明軍迅速變換了陣型,原先隊伍前列的步兵迅速由中間向兩翼后退,中軍后陣立刻涌出一支部隊填補了空位。
這支部隊與明軍中的騎兵和步兵不同,他們手中拿著的并不是馬刀或是長劍,而是火銃。
在迅速排布好陣型之后,士兵們將手中的火銃對準了不斷逼近中的瓦剌騎兵,他們等待著指揮官柳升的命令。
瓦剌騎兵注意到了明軍陣營的變化,但他們并未在意,而是繼續縱馬猛沖。
此時山上的馬哈木也看到這一幕,和他手下的那些人不同,他是見過世面的,明軍陣型的這一突然變化讓他汗毛直豎,血液幾乎凝固,他聲嘶力竭地喊道:“是神機營!快退!”
已經來不及了。
中軍主帥柳升一聲令下,萬槍齊發,沖鋒中的瓦剌騎兵萬料不到會有這樣的突然打擊,紛紛受傷倒地,損失慘重。一時間戰場上人仰馬翻,慘烈無比。
但仗已經打到這個地步,已經沖鋒了,難道還能退回去不成,索性拼到底吧!
于是剩下的瓦剌騎兵更加拚死向明軍沖去。
這也是瓦剌騎兵所能做出的最正確的抉擇,因為當時明軍所使用的火銃是需要裝填火藥的,而裝填火藥需要時間,因而在最初的一輪齊射之后,戰場上陷入了短暫的寧靜之中。
瓦剌騎兵見狀大喜,他們認定,只要能夠沖入明軍陣營,一樣能夠打敗明軍,獲得全勝。
然而此時,戰場上又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情況。
瓦剌軍眼看就要沖入明軍陣營,也就在此刻,明軍開始了第二次變陣!
神機營發動齊射之后,并沒有出現手忙腳亂裝填火藥的情形,相反,他們將火銃收好,開始有條不紊地向陣型兩翼迅速后撤,明軍大隊騎兵隨即從后軍沖出,并分為三部,左路由部將李彬、譚青指揮,右路由部將王通指揮,中軍由朱棣親自統帥。
在朱棣的統一指揮下,明軍左右兩翼分別向瓦剌騎兵發動側擊,朱棣更是神勇無比,又一次親率大軍沖入敵陣,揮舞馬刀砍殺瓦剌騎兵,與敵軍展開激戰。
可憐從山上沖下來的瓦剌騎兵,跑了這么遠的路,到了明軍跟前卻發現原先密集的大隊人馬突然分散,瓦剌軍還沒有緩過神來,其左右兩翼就受到了明軍的猛烈攻擊,而自己正面的明軍更是勇猛無比,四面受敵,到處挨打,之前看似不堪一擊的綿羊突然變成了惡狼,這所有的一切讓瓦剌陷入了極端的窘境,幾萬大軍就此潰滅。
瓦剌首領馬哈木是個聰明人,見勢不妙,立刻帶頭逃跑,而已是一盤散沙的瓦剌軍也紛紛掉頭鼠竄,要知道,游牧騎兵雖然打仗勇猛,但逃跑起來和一般人也沒有什么區別,反而跑得更快。
此戰明軍大勝,“斬其王子數十人”(也不知道是誰的兒子),殺傷瓦剌軍萬余人,按說人家跑了也就算了,但問題在于這支明軍的統帥者是朱棣,他秉承父親朱元璋同志的優良傳統,牢記“凡事做絕”的行為準則,繼續猛追馬哈木。
明軍連續追擊,馬哈木叫苦不迭,跑了上百里地,還是沒有擺脫敵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而且如此狼狽不堪也實在太丟人,馬哈木隨即鼓起勇氣,整合軍隊,再戰明軍。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叫試圖挽回一點面子。
可朱棣實在不給一點面子,瓦剌軍整隊反攻,正中他下懷,明軍勢不可擋,一舉攻破瓦剌軍陣(又敗之),馬哈木十分果斷,轉身就跑。
馬哈木接著跑,明軍接著追,一直跑到圖拉河邊,馬哈木眼見逃不脫,便耍起了流氓,甩掉了難兄難弟太平和博羅,讓他們去殿后,自己一個人逃走。
而朱棣這邊也不輕松,雖然追擊很順利,但中途的一個突發事件,卻把朱棣著實下了一跳。
在追擊開始時,明軍使用以亂打亂的戰術,分散追擊瓦剌軍,本來這一戰術沒有什么問題,可有一個人過于興奮,幾乎惹下了大禍。
這個人就是朱棣內侍李謙,他當時也在痛打落水狗的人群之中,但由于他追擊太猛,以致深入敵軍之地,被瓦剌軍包圍,按說李謙并不是什么大人物,死了也就死了吧,但和在他一起的偏偏還有一個朱瞻基。
朱瞻基是朱棣的孫子,朱高熾的兒子,即所謂的皇太孫,朱瞻基自幼聰明伶俐,朱棣并不喜歡他的殘疾兒子朱高熾(胖還瘸),卻十分喜愛朱瞻基,而朱高熾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有這么一個機靈的好兒子。
朱棣一直以來就把朱瞻基當成將來的接班人來培養,此次出征他特意帶上朱瞻基,也是希望朱瞻基能夠借此機會見見世面,鍛煉一下。
話雖如此,也不過是鍛煉而已,就如同今天的領導下基層體驗生活,掛職鍛煉,不會真的動刀動槍去上陣拼殺。
朱棣喜歡親自抄家伙砍人,那是因為他長年從事該項運動,經驗豐富,且善于躲閃,能夠砍人而不被人砍,朱瞻基不過是個毛孩子,帶出來轉轉而已,但這個毛孩子竟然不知深淺,一時頭熱,跟著李謙逞英雄去了。
當朱棣發現自己身邊少了朱瞻基時,頓時傻了眼,冷汗直冒,這一仗勝負不要緊,輸了可以重來,但要是把接班人弄沒了,那才真是得不償失。
朱棣火冒三丈,立刻派人詢問朱瞻基和李謙的去向,得知他們已經追到了九龍口(地名)后,便火速派出軍隊接應自己的孫子回來,也算老天有眼,瓦剌軍慌亂之間,也沒有想到自己圍住的是這么個大人物,見有人來接應,也就四散奔逃了。
朱瞻基平安回來了,但內侍李謙卻不敢回來,他極為后怕,感到自己問題嚴重,也沒等朱棣向他問罪,就畏罪自殺了(誰知道呢)。
雖然有這樣的一個小插曲,但此次戰役,明軍還是徹底擊敗了瓦剌軍主力,自此之后幾十年內,瓦剌再也不敢向明軍挑釁,邊境從此太平了一段時間。
現代的一位偉人曾經這樣描述過戰爭和和平的關系:
一仗打出十年和平。
至理名言,古今通用。
目前史學界的意思,朱棣五次北征,前兩次頗有斬獲,這個基本上是得到一致肯定的,不提了。
真正的爭議之處,在于后三次。
大多數人都說,朱棣后三次北征,就是幾十萬人的漠北旅游團,連個蒙古人的影子都沒看到,白白的耗費了無數錢糧。
于是就開始罵,朱棣窮兵黷武、好大喜功,耗費了那么多人力物力,還沒遇到敵人,結果二十年后人家還把你曾孫子給俘虜了,你這征蒙古征了個寂寞,羞不羞?
這就是純粹的不懂軍事。
首先,自從朱棣第二次北征,在忽蘭忽失溫揍了一頓瓦剌后,瓦剌就打不過韃靼了。永樂中后期,馬哈木死了,他擁立的大汗也被殺,瓦剌基本上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朱棣的軍事目的是什么?扶植瓦剌對付韃靼!這才在人生的最后三年,以莫須有的理由連續發動三次北征。什么叫莫須有?
《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
我就是師出無名,我就是打你!
永樂二十年,朱棣第三次出征韃靼。
是,阿魯臺跑了。可他為了跑路,把輜重和牛羊都拋下了呀!
朱棣在闊欒海北道發現了阿魯臺丟下的糧食,他一把火給燒了,牲畜也給帶走了,回程途中順手揍了一把二五仔兀良哈。阿魯臺失去了牛羊和輜重,這個冬天他怎么過?
游牧民族經濟比農耕還要脆弱,阿魯臺雖然逃過了朱棣的兵鋒,但為了躲避朱棣失去了大量的生活物資。
到了冬天,可以想象,韃靼必然會出現大量的非戰斗減員。
只要減員了,那朱棣的目的是不是就達到了?
第四次北征,甚至可以說是朱棣表現最好的一次,低投入高回報,比前兩次還劃算。
因為永樂二十一年,這次朱棣的大軍壓根就沒動,阿魯臺就一溜煙跑了。
于是朱棣散出去了一批斥候,結果意外在大興安嶺發現了蒙古貴族也先土干,然后不費一兵一卒還把也先土干招降了,一共有部眾上萬人。
朱棣的四伐到底怎么就“勞師糜眾”,怎么就“毫無收獲”了?
非得打一仗才叫收獲是吧?招降的不算是吧?
還漠北觀光旅游團,朱棣表示我大軍還沒出塞呢好不啦?
關于第五次征蒙古。永樂二十二年,是朱棣最受詬病的一次北征。
他在戰前不聽夏元吉勸告,執意北征,結果沒遇到敵人,也沒有收降部落,回來的時候還死在榆木川了。看起來好像還真是白來一趟?
史料明明白白記載著:“虜去秋聞朝廷出兵,挾其屬以遁,及冬大雪丈余,孳畜多死,部曲離散。”
還是那個思路。阿魯臺為了躲朱棣,冒著大雪跑路。于是,牲畜多死,部曲離散,韃靼又一次被削弱了。只要削弱韃靼的目的達到了,請問是否接戰重要嗎?
咋的?你非得打一仗,圖個儀式感?
(這幾章雖然是水,但是也有不得不談的原因,因為朱棣的打仗風格必須得介紹出來,而這一套也會在后文中反復出現,因為李禹哲是跟隨朱棣成長起來的,領軍風格近似朱棣很正常,大家就當科普看看,讀一讀歷史)


  (https://www.dzxsw.cc/book/16285107/6238109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