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塵埃落定
六月二十四日,翰林院,待詔廳。
陸璟、葛寅、陳庭、趙賢三人聚在一處,其余沒有資格上朝的人,也三三五五的坐在一起,等待著朝堂上的具體結果。
“想不到咱們剛進翰林院就遇到這樣的事!”葛寅有些喪氣的感慨道。
“恐怕朝中局勢不會太樂觀,前天金大學士被皇上撤了職,如今就只有宋大學士他們,相比之下,太過勢單力薄了。”陳庭亦是眉頭不展道,不到三天的時間,翰林院掌院學士和典簿廳主管學士接連被免職,不僅讓翰林院元氣大傷,對士氣的打擊也很大。
前天金岳被太上皇招去太極宮問話,據說金岳言辭激烈的頂撞上皇,將上皇氣的舊疾復發,皇上因此大怒,當場免去了金岳的大學士之職,并將其禁足在家,讓其閉門思過。
陸璟對于太上皇此時插手其中,并不感到奇怪,從皇上下旨要在朝會上,決定《乾興實錄》的命運時起,他就有種感覺,這本書怕是要保不住了,如今《乾興實錄》已經被帶到朝堂上,估計是有去無回。
但皇上肯定不會任由局勢這樣發展,否則也不會將原稿交到他手中。
陸璟現在有種極度無力感和憋屈感,這次事件中,從被挑選加入編撰小組,到被上皇問話,皇上送稿,再到今天坐在這里等待,他一直處于非常被動的位置。
只是皇上手中一枚無足輕重的棋子,皇上需要他上場的時候,才能上場,不需要他上場時,他連知道和參與的資格都沒有。
他原本還打算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的往上升遷,但如今這樣的的心思,已經蕩然無存。
心中暗自決定要盡快爬上高位,決不能像如今這樣,命運完全掌握在別人手中,被人隨意操控。
“聽說前兩天,皇上一直在太極宮照顧上皇,昨天皇上接連召見了李尚書、馮尚書他們?”葛寅低聲問道。
“不錯,昨天家岳也得到皇上召見,聽岳父大人說,皇上雖然沒有明說,但一直再提上皇的病情,意思已經很明顯,就是讓大家按照上皇的意思辦,不能刺激到上皇。”
“我也聽家師說了,如今在京的官員,多數都是幾位老尚書的門生故吏,幾位老尚書已經發話,他們也唯有聽命,何況上皇還在病中,他們也不敢不顧忌!”陸璟點頭道,心中卻對上皇的病情感到懷疑。
陳庭嘆息道:“唉!希望宋大學士他們能夠得勝歸來,畢竟是崔大學士一生的心血!”
葛寅神色悲觀道:“我倒不奢求能保住書,只要能保住人就行,聽說他們不僅要禁書,還要給崔大學士按上欺君之罪。”
“哼,一群無恥之徒!”陳庭有些慍怒道。
“顏之兄息怒,依我看此事不會那么簡單,還是靜待結果吧!”陸璟勸道。
翰林院中的其他人,也是一臉擔憂的模樣,即便心中有其他想法,此刻也會做出一副同仇敵愾的架勢。
未過多久,朝堂上便有消息傳來,金殿上的局勢,果然如翰林院中眾人,擔憂的那樣,翰林院主力被對手,以壓倒性的優勢碾壓。
許承敬等人不僅得到了太上皇支持,那些勛貴武將也都參與其中,而翰林院這邊,除了內部人士外,朝中六部、督察院、大理寺、鴻臚寺、詹士府、通政使司等衙門,幾乎沒人替崔希烈發聲。
如今太上皇正在病中,萬一因此刺激到上皇,致使上皇駕崩,那就是株連九族的罪,他們誰也不敢冒這個險。
結果既定,皇上隨即下旨,讓許承敬親自銷毀《乾興實錄》,但對于崔希烈的罪名,并沒有當場定下來。
許承敬將《乾興實錄》帶回禮部衙門,當著禮部眾人的面,親自將書冊丟到火盆中燒毀。
翰林院中很多人都對這個結果很不滿,尤其是得知許承敬已經焚毀了書冊,不少人紛紛上書請辭,彭初更是在大理寺獄中絕食,以示抗議。
蘇攸之自從得知此事后,便一直加快行程,但途中一直無故被阻,他便猜到有人不想讓他這么快回到京城。
他隨即脫離大部隊,只帶兩個隨從,馬不停蹄的趕回京城,但還是慢了一步。
在得知書冊被毀后,蘇攸之專門等在許承敬回家的路上,將其攔下,當街怒罵許承敬。
陸璟在家中對著那些書稿,靜待結果的反轉,他基本上已經猜出太上皇和皇上的套路。
太上皇和皇上應該都想要修訂《乾興實錄》,因為他們都有黑點,想要借此事給后續修史的提個醒,該怎么粉飾歷史。
皇上心思應該更多一些,還想要不惹人懷疑的干掉許承敬,所以兩人合演了這一出大戲。
至于將書稿送給他,估計是想看他的選擇,應該算是皇上對自己的考驗。
在蘇攸之怒罵許承敬的第二天,街頭巷尾便傳遍了此事,具體的因由也被百姓傳的沸沸揚揚。
當天晚上,太上皇便將皇上叫到太極宮,訓斥一頓,這個消息也從宮中傳了出來,隨后太上皇親自下旨,為崔希烈翻案,并發諭旨要重新召集人手,編撰《乾興實錄》。
元雍帝亦緊隨太上皇之后,發布圣旨,放出了一直被關押的彭初,還表達出待新的《乾興實錄》編撰完成,便重新為崔希烈立碑刻傳。
許承敬聽到太上皇圣旨的內容,當成被氣的吐血,他此刻才明白,自己被太上皇利用了。
當初太上皇暗示他,只要他能解決《乾興實錄》的問題,便幫他穩住浙江的局面,不會讓皇上插手浙江的局勢。
許承敬此刻簡直萬念俱灰,不僅是為他自己,還為浙江的官場,他雖然并未完全相信太上皇,早已做了兩手準備。
但現在太上皇的表態,無疑會導致大家對他落井下石,他將很難在禮部尚書的位子上,繼續再待下去。
一旦他失勢,浙江一系在朝中的勢力,也會受到牽連,他知道自己在這一局中已經徹底輸了,現在如何保住江浙一系的實力,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許承敬主動承擔責任,上本辭去禮部尚書之職,并推薦禮部右侍郎許博,繼任禮部尚書。
元雍帝接到許承敬的辭呈后,并未立刻批復,而是繼續任由此事發酵。
朝中大臣看到風向已變,不管是什么心思,紛紛上本要求嚴懲許承敬、于宏等人,并列舉許承敬一黨的罪證。
尤其是有資格角逐禮部尚書職位的官員,更是牟足了勁,想要徹底搬倒許承敬。
元雍帝對于這些折子亦是留中不發,只不過挑了幾份,給許承敬送了去。
許承敬明白皇上的意思,是要讓他拿浙江的利益,來換取他安度晚年的機會,沒有絲毫猶豫,他便答應下來,如今浙江那邊的布局已經展開,沒了太上皇的支持,也沒有他在朝中策應,若是等浙江的消息傳到京城,恐怕他的下場會更加悲慘。
六月二十八日,元雍帝批復了許承敬的辭呈,并任命禮部左侍郎陳莒,為新任禮部尚書,同時任命蘇攸之為浙江布政使。
但蘇攸之堅定的拒絕了這份任命,想要留在京中重新編撰《乾興實錄》。
陸璟知道事情到了這一步,該是他登場的時間了,但是他此刻亦面臨兩難的選擇,在糾結到底要不要公布全部手稿,這個選擇關系到他以后的官場定位和形象。
若是公布全部手稿,等于破壞了皇上和上皇的計劃,他以后仕途基本上也就到此為止。
但若是刪掉一些內容,無疑會成為他個人品行上的污點,會被元雍帝拿捏,等于有把柄被元雍帝所掌控。
思忖再三,陸璟還是決定刪去手稿中的一些內容,有些把柄掌握在元雍帝手中也好,這樣元雍帝對他將會更加放心,再說以后的路還很長,以后說不定會怎樣。
太上皇和皇上得知陸璟公布的是不完整的手稿后,對陸璟的選擇都比較滿意,元雍帝隨即下旨,任命高泰為總編纂,陸璟為副總編纂,在殘稿的基礎上,重新修訂《乾興實錄》。
(https://www.dzxsw.cc/book/161367/841079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