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梁月 > 第七章-今朝梁國

第七章-今朝梁國


  
<p>太祖駕崩后,晉王梁廣繼位,是為太宗。</p>
<p>太宗雄才大略,繼位以后勵精圖治。他經常以亡陳為戒,注意叮嚀自我克制欲望,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令動蕩之局得以穩定下來。</p>
<p>太宗在亡陳的中央官員管理制度上,加以改進,便有了今日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六部以外,單設大理寺、御史臺及皇城司。其中,大理寺負責審判事物,負責審理朝廷文武百官犯罪以及京城徒刑以上案件;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負責糾察、彈劾官員、肅正綱紀;至于皇城司,就比較神秘了,負責宮禁護衛,刺探情報,直接聽命于皇帝。</p>
<p>之后,太宗有感于前朝科舉制度的不足,故而在其基礎上加以修改。所以,今朝的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城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后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p>
<p>明經、進士兩科,一開始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后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p>
<p>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后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常科登第后,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p>
<p>太宗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后,大大擴充了學院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p>
<p>此后,我朝便是儒門和道宗并行,各有倚重,但絕不偏斜。故,我朝才能如此繁華,才有此盛世。</p>
<p>太宗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并冗員,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p>
<p>經太宗君臣二十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并穩定發展,史稱貞觀之治。</p>
<p>太宗晚年,由于寵愛第四子魏王泰,而導致太子承乾與魏王一方爭奪儲位。貞觀十七年,由于太子與漢王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太子承乾被廢黜。于是太宗下定決心,帶著晉王治駕臨兩儀殿,在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重臣面前因為諸子諸弟爭位之事而欲拔劍自殺。長孫無忌等出面阻攔,表示晉王治可立為儲君。同年四月七日,太宗親駕承天門,下詔立晉王治為皇太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太子治在旁邊,讓他觀看自己決斷各種政務,有時候讓他參加議事,太宗多次稱贊他的才能。</p>
<p>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駕崩于終南山的翠微宮。二十七日,以禮部尚書、兼太子少師、黎陽縣公于志寧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書左丞張行成為兼侍中、檢校刑部尚書,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代理戶部尚書高季輔為兼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太子左庶子、高陽縣男許敬宗兼禮部尚書。二十八日,太子治回京。六月一日,高宗即皇帝位,時年二十二歲。六月十日,詔令其舅父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英國公李勣為開府儀同三司。以二人為輔政大臣。八月十八日,將太宗安葬在昭陵。九月十二日,加授鄜州刺史、荊王梁元景為司徒,前安州都督、吳王恪為司空兼梁州刺史。二十四日,贈梁國公房玄齡為太尉;贈申國公高士廉為司徒,贈蔣國公屈突通為左仆射,都可在太宗廟庭配祭。</p>
<p>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高宗還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只是高宗在位后期,犯了頭病,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因其健康狀況不佳,導致后宮干政、外戚橫行。</p>
<p>高宗犯疾之后,武后乘機插手政治,開始參與國家大事。武后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滿足,她還想進一步掌握政權。于是,她一方面排除異己,掃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礙;一方面又組織力量,培植私人勢力,為自己進一步掌權做準備。高宗因武后慢慢有主導政局的趨勢,一度有廢后的打算,未料計劃被武后得知,武后向高宗申訴辯解,事情遂作罷,但是協助高宗擬詔的上官儀則遭族誅。這件事情過后,高宗再也無由壓制武后。其后,高宗頭疾加重,目不能視,難于操持政務,武后得以逐漸掌握朝政,高宗在武后的建議下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氏并稱二圣。</p>
<p>不久,高宗因病去世,高宗及武后之子顯繼位,是為中宗。只是中宗為人怯懦,事事遵循武后意見,不能乾綱獨斷。朝臣恨其不爭,卻又無可奈何。</p>
<p>以致之后的很多年里,武氏一族權勢滔天,竟將梁氏皇族穩穩壓制。</p>
<p>之后,梁氏勢力與武氏一族展開了長達十數年的明爭暗斗,使得國力衰減,邊患不斷,百姓生活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p>
<p>中宗繼位五年,武后改京都洛陽為“神都”,大肆殺害皇族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所以使得賢才輩出。</p>
<p>只是武后年歲漸長,逐漸豪奢專斷,開始耽于享樂,大修宮殿、佛寺,漸生弊政。</p>
<p>武后的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常傅朱粉、衣著華麗。武氏一族重要人物都爭著追捧他們,甚至為他們執鞭牽馬。當時,武后已經進入暮年,老病纏身的她長時間不能垂簾聽政,對朝政的控制力下降,她將二張兄弟當做耳目。二張逐漸插手朝政,陷害宰相魏元忠,不僅跟大臣結怨,也使得武后與皇族梁氏的關系更加惡劣,引起了政局的復雜化,武后母子、君臣關系也因此空前緊張起來。</p>
<p>中宗十五年七月,武后病篤,在迎仙宮臥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二張謀反。于是發動政變,率禁軍五百余人,沖入紫微城,殺死二張,隨即包圍武后所寢集仙殿,  要求她搬離京城。  武后被迫徙居上陽宮。同年九月,武后駕崩于行宮,年七十二,執掌朝堂三十余年。自此,朝政終于回到梁氏一族手中。</p>
<p>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謚為“則天順圣皇后”。</p>
<p>中宗重掌大權后,先把弟弟相王梁旦加為安國相王,拜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又給妹妹太平公主加了鎮國太平公主的稱號,以表彰二人的擁護之功。張柬之、崔玄暐等人也加官晉爵。二月,復國都為洛陽,一應典制,悉復高宗時期舊典。</p>
<p>二年,中宗馬上立韋氏為皇后,  又不顧大臣的勸阻,破格追封韋后之父親為王,并讓韋后參預朝政,對張柬之等功臣卻不加信用。將韋后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氏一族。韋后同武氏一族關系曖昧,韋后又十分信用兒女親家武三思,并以此結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左右著朝政。中宗對此也無能為力。</p>
<p>中宗繼位二十七年,被韋皇后和武氏一族合謀下毒暴斃身亡,終年55歲。其后被葬于定陵。</p>
<p>同月中宗幼子溫王重茂被立為帝,改元“梁隆”,由韋后臨朝稱制,欲重演武后故事。</p>
<p>同年六月,相王聯合太平公主,交結禁軍諸將葛福順、陳玄禮等,以兵誅韋后、安樂公主并諸韋、武等。史稱梁隆政變。乃廢少帝,相王梁旦繼位,是為睿宗。</p>
<p>自此我大梁帝位轉往梁旦一系,直至今日。</p>
<p>睿宗是為當今天子祖父。</p>
<p></p>


  (https://www.dzxsw.cc/book/158992/7056788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