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三百年已屬不易
蘇銘一臉不屑,心中暗嘆。
這就是封建時代皇帝的局限性。
無法接受自己國家的滅亡,
稍有不順心,便是雷霆之怒。
實際上,蘇銘并未完全領悟朱元璋的心緒波動。
這位洪武帝,他的帝王之路猶如鐵腕鑄就,其堅韌與遠見無人能及。
他不僅勤于政務,更是前瞻未來,為后世子孫編織了一幅宏圖偉業。
為了穩固大明的千秋基業,他親手繪制了一部繁復而精密的統治法則,從皇權的行使到民間生活的細枝末節,皆被他納入法典,成為永恒的朱氏教誨,超越了八百年的周朝神話。
然而,這份精心構筑的夢想與現實之間,卻存在著無法忽視的巨大鴻溝。
曾經的繁榮,如今只剩下短暫的六百五十載,甚至不到三百年的光景。
這如同一道無情的閃電,直擊朱元璋的心靈,讓他無法輕易接受。
當蘇銘以那精確到零頭的數字揭示真相,朱元璋表面的怒火之下,實則隱藏著深深的恐懼。
因為,那些詳盡的規定,正是他恐懼的源頭,遠勝過劉伯溫那神秘的"六百半"。
面對蘇銘的質疑,朱元璋竭力維持著帝王的威嚴,強壓下內心的波瀾。
他怒視著蘇銘,渴望聽到對方的解釋。
而蘇銘卻反問:“陛下,何故這般動怒。”
朱元璋深吸一口氣,回憶起青田先生的預言:“他曾言我大明國運六百半……”
朱元璋解釋道,他曾追問過青田先生,這"六百半"究竟含義何在,但先生只是微笑,不肯泄露天機。
他認為,自己以勤政愛民,足以回應這六百五十四年的國運期許。
然而,蘇銘的一席話,如同一顆種子在朱元璋心中生根發芽:“陛下,您是否想過,青田先生所謂的六百半,或許并非六百五十四年,而是六百年的半數,即三百年的期限。”
這一瞬間,朱元璋仿佛聽見腦海中雷鳴般轟響,所有關于劉伯溫生前算命的碎片瞬間拼接成一幅清晰的畫面。
劉伯溫沉思的表情和言語背后的深意,此刻在他眼前變得清晰無比。
原來,那"六百半"并非意味著長久的繁榮,而是暗示著大明的國運只有短短的三百年!
朱元璋的手指不自覺地顫抖,若非蘇銘在側,他幾乎要仰天質問蒼穹,自己的作為何處出了差錯,竟只能換取這區區三百年的國祚?他凝視著蘇銘,眼中的怒火與困惑交織,質問:“依你之見,劉伯溫當年對我所言的國運,豈非欺君之談。”
蘇銘愕然間,內心暗自驚嘆。
"哎呀。”
青田先生的稱呼竟消失了?
這朱老頭,真是現實得過分啊!
劉伯溫深知朱元璋的脾性,他的話里藏著深意。
明知道大明國運如何,卻不敢直言,怕觸怒眼前這位。
否則,豈非早已命喪當場?
只敢用“六百半”這樣的模糊說法來敷衍。
此人,果真機敏過人!
"朱皇帝,欺君與否,要看你如何解讀。”
蘇銘淡淡開口,仿佛在剖析歷史的謎團。
"我認為,青田先生所言句句屬實,只是你未領悟其精髓。
六百半,可以有多重解讀。”
"在我看來,這是國家命運延續三百年的象征。
這在封建王朝的輪回中,已成定數,如同規律般存在。”
蘇銘的話語,如同歷史的畫卷在眼前展開。
聞言,朱元璋好奇心驟起,封建王朝的生命周期規律?這新奇的概念讓他眼睛一亮。
"你給我詳細說說,這規律究竟是怎樣的。”
他迫不及待地問道。
蘇銘不假思索,手指輕輕敲擊,開始講述歷史的脈絡:"漢朝分為東西兩部分,總計四百年;三國兩晉南北朝,總和也不過五百載。
唐朝宋朝,一個是盛世,一個接近巔峰,但都未能超過三百年大關。”
"這就是歷史的法則,每三百年的周期,就像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
朱家大明,未滿三百年,正吻合這規律。”
蘇銘的每一字,都像是利劍直刺朱元璋的心。
朱元璋臉龐微紅,顯然是被激怒了。
蘇銘的冷靜分析,反而加劇了他的怒火,無法宣泄。
這世間的事,往往如此,對方越是云淡風輕,傷害力越大。
因為,對他而言珍貴無比的事物,在旁人眼中,可能只是尋常。
蘇銘此刻雖略有疲憊,但秦淮河畔的繁華并未讓他停下腳步。
那群如花似玉的女子,言語如絲,令人心動不已。
王景弘守在華蓋殿外,無人關心蘇銘是否勞累,他徑自坐下,毫不在意朱元璋的怒火。
"朱皇帝,我累了,讓我歇息片刻。”
蘇銘從容坐下,雙腿交叉,仿佛在宣告自己的隨性。
朱元璋見狀,眉宇緊鎖。
蘇銘的獨特,超脫于常人,行事灑脫,不拘小節,只求自我舒適。
這在大明,幾乎找不到第二個像他的人。
連朱元璋,這位乞丐出身的皇帝,此刻也效仿蘇銘,席地而坐,體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視角。
從這個角度看去,龍椅顯得格外高高在上。
對于朱元璋來說,這個角度既陌生又新鮮,通常只有跪拜時才能觸及。
蘇銘稍作休息,接著說道:“歷史的進程,非人力所能左右,尤其是在封建體制下,所有王朝的命運都遵循著相似的軌跡。”
"所以,朱皇帝,三百年已屬不易。”
蘇銘的話語,雖是安慰,卻并未真正撫平朱元璋心中的波瀾。
這樣的安慰,反而顯得無力。
朱老面色微慍反駁:“你所謂的歷史法則,簡直是空談。”
“怎么不說周朝還有八百年的輝煌。”
見老朱坐定,一副氣惱的姿態,蘇銘不禁生出幾分理解。
然而,他并未示弱:“朱皇,這就觸及了你的核心問題。”
“你這種行為,懂嗎?叫雙重標準。”
“就像那些期待孩子成龍的父母,要求學業上要與精英比肩,生活條件卻要與貧寒者相提并論。”
“你只盯著周朝的繁榮,何不看看秦朝的崛起。”
“秦朝僅數十載,你明朝已延續三百年,難道還不夠幸運。”
呵!老朱愣住了,如此狡辯前所未聞!
當然,要比,也該與更優秀的時代相較!我瘋了嗎,會拿大明去和秦朝比較?
一想到秦朝的殘酷,老朱慶幸大明未步其后塵。
此刻,他心中的壁壘似乎有所松動。
(https://www.dzxsw.cc/book/15779361/3636604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