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大明:被劇透的老朱,一統全球! > 第30章 朱允炆的非凡帝業

第30章 朱允炆的非凡帝業


返回京城后,不幸染病離世,八月安葬于明孝陵,謚號‘懿文太子’。”
  “朱允炆登基后,追封他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
  若要說他是第三代,也未嘗不可。
  但事實上,朱標從未真正坐上皇位。”
  這一瞬間,老朱仿佛被雷電劈中,陽光灑在他身上,卻感覺全身冰涼。
  他的長子標兒,竟在洪武二十五年病逝,他視為希望的太子,連一日帝王之位都未曾坐過,還要他承受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痛。
  老朱內心翻江倒海,許久無法平靜。
  終于,他猛地一掌拍在椅背上,怒吼道:“該死的陳友諒。”
  他的眼神如熊熊烈火,恨意滔天。
  對于老朱的失態,蘇銘并未感到意外。
  這段朱老與陳友諒的恩怨,正史野史中都有詳盡記載。
  老朱深深地嘆了口氣,面容憔悴,仿佛瞬間蒼老了許多,然后緩緩開口:“蘇銘,你知道我為何要如此痛罵陳友諒嗎。”
  蘇銘選擇沉默,任由老朱的思緒如潮水般傾瀉而出。
  老朱的話語里滿載著憤怒與怨恨,猶如復仇的詩篇:"陳友諒那個狡詐的小人,他曾向我發出惡魔般的詛咒,預言我會白發人送黑發人,留下孤獨無依的悲涼。
  至于劉基……"老朱的聲音戛然而止,仿佛在講述一個未完的故事。
  然而,蘇銘心中明白,劉伯溫的預言并非空穴來風。
  他曾預見朱元璋的出身不凡,卻也預示著朱家氣運因朱元璋而短暫繁榮,子孫將難以享受富貴。
  大明王朝將面臨內亂,五個龍爭斗的混亂局面將至,國運將在第五個盛世后走向衰敗。
  盡管老朱對此嗤之以鼻,但這正是他晚年對劉伯溫深藏的恨意源頭。
  蘇銘深知,劉伯溫的預言精準得可怕,若非自己穿越,大明的歷史軌跡很可能按照他的預言展開。
  此刻,聽到蘇銘確認朱標的生命終于止步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心中涌起無法言喻的傷感。
  陳友諒、張士誠、韓山童、小明王,那些曾詛咒他的人,如今都已塵封在歷史的角落,唯有他朱元璋,孤獨地挺立到最后。
  回憶起過去,朱元璋感慨萬分,蒼老的嗓音中夾雜著嘆息:"蘇銘,你的醫術能否救活風寒。”
  在古代,風寒如同無聲的殺手,無特效藥的時代,它每年帶走無數生命。
  即使在現代,流感仍無情地奪去生命。
  人類看似強大,卻往往被微不足道的感冒擊敗。
  蘇銘堅定地點了點頭,"陛下,風寒在我眼中并非絕癥。”
  這句話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朱元璋陰郁的心境。
  朱標對于他,遠超過馬皇后的情感寄托,他是帝國未來的支柱。
  失去太子,無疑將動搖整個朝廷的穩定。
  歲月在洪武二十五年刻下深深的痕跡,朱元璋仿佛瞬間老去,心中的堅韌也在朱標的離去中變得脆弱。
  朱元璋明白,選擇新的繼承人并非易事。
  他只想將對朱標的愛延續到下一代,這是歷史也無法否認的父愛。
  此刻,他的目光穿透時空,與未來那個同樣心痛的自己交匯。
  他深知,如果換做是他,也會做出同樣的決定——立朱標的子嗣為皇太孫。
  注意到朱元璋的深思,蘇銘補充道:"陛下,盡管我能治療風寒,但有一件事必須明確。”
  朱元璋凝重地回應:"講吧。”
  蘇銘的話語,如同命運的轉折,預示著新的篇章即將開啟。
  盡管內心存疑,蘇銘的話語中仍流露出某種無奈,“縱然人們常言人力有時難敵天意,就像朱雄英、馬皇后和朱標,他們的隕落皆源于疾病的侵襲。”
  “然而,死亡并非僅限于疾病,意外、自然災害,甚至生命的自然衰退,都可能成為生命的終點。”
  蘇銘罕見地展開長篇論述,話語中的深意老朱清晰捕捉。
  提及朱標,蘇銘的話語如同揭示命運的無情,“太子向來體弱,若不及時調養,即使避開了風寒,其他潛在的疾病也可能成為致命的殺手。”
  老朱凝重地點點頭,承諾:“你的憂慮,我銘記在心。
  我決定立即要求朱標改善體質,絕不能讓他走在我的前面,朱雄英亦然。”
  沉重的心情像巨石壓在心頭,令老朱喘不過氣。
  他渴望一絲振奮人心的消息,來平衡此刻的不安。
  “朱允炆能在朱標離世后,擊敗自己的親生子,贏得皇太孫之位,這足以證明他的非凡之處。”
  “這樣的繼承者坐鎮,應當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老朱心中期盼,急切地追問:“我們從眾多皇子中挑選了允炆,想必他是位卓越的君主吧。”
  然而,蘇銘的目光中透露出同情,但他堅定地回應:“確實,他即位后立即著手削減藩王權力,逼迫親叔叔走向絕路,四年之后,大明江山易主,他的下落成了謎團。”
  這些話如雷霆萬鈞,老朱震驚得幾乎無法反應,臉上的表情瞬息萬變,疑惑、憤怒、難以置信交織在一起。
  他難以相信,那個溫文爾雅的朱允炆,竟有如此決絕的一面。
  “朱允炆真的削減藩王?他為何會有這樣的膽量。”
  蘇銘的回答猶如解密歷史:“因為他清楚,藩王雖是他的叔叔,但并非血脈相連的骨肉。”
  這些人視藩王為歷史的隱患,"自古以來,藩王的潛在威脅從未消散。”
  朱元璋的缺席,使得這些握有重兵的王侯們愈發危險,如同失去了束縛的猛獸。
  他厲聲反駁,"藩王之事,豈能以表面現象衡量?帝王之慮,豈止于防范,更在于平衡與引導。”
  他的語氣中飽含著深深的失望,朱元璋對于藩王政策的堅持,源于對歷史教訓的深刻理解。
  他認為,七王之亂并非源自藩王制度,而是由于天子的冷漠疏離,忽視親族的權益,以及草率的權力剝奪。
  他傾盡心力,不僅將精干的子嗣派遣至邊疆守護,還讓皇室成員遍布全國,旨在分散軍權,編織親情維系的權力網。
  朱元璋堅信,藩王如群獅,能守護國家的穩固。
  他甚至將自己的孩子送上戰場,親自修訂法規,教導他們遵守法度,以親情為紐帶,構建大明的堅固基石。
  自洪武初年開始,他精心布局,二十七位藩王如同一道銅墻鐵壁,他自認為已經筑起了大明的長城。


  (https://www.dzxsw.cc/book/15779361/3636603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江县| 丹江口市| 莲花县| 云林县| 穆棱市| 永济市| 彭泽县| 灵川县| 丰台区| 汕头市| 玉树县| 兴国县| 雅安市| 尚义县| 岳西县| 凤阳县| 广丰县| 榕江县| 石渠县| 曲水县| 林芝县| 岚皋县| 顺平县| 历史| 阜新市| 佳木斯市| 邹城市| 绍兴市| 泉州市| 青浦区| 大化| 拉萨市| 甘德县| 芦溪县| 佛教| 来凤县| 林西县| 得荣县| 西乌珠穆沁旗| 宜宾市| 上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