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僅此一項便是為民爭利
那還是趙毋恤成為趙氏的世子之后,第一次在正式的場合被智瑤帶著玩耍,然而看上去趙毋恤搞砸了。
有小道消息稱,趙毋恤回去之后遭到了趙鞅的訓斥,至于是訓斥了什么,外人就不得而知啦。
總而言之,以前智瑤射藝精湛只是被小范圍的人知道,經過一次狩獵之后,首先是在“新田”造成轟動,隨著時間的流逝和人的走動,必定會傳遍列國。
病了將近兩個月的智申在楚國和鄭國的使節團過來,同時還有范氏的代表前來,再繼續病下去會顯得很不合適,甚至可以說這種情況下再接著生病,極可能會失去屬于“卿”的權柄。
所以,智申在收到楚國和鄭國的使節團正在趕往“新田”就已經病愈,才不是等兩國使節團來到“新田”才病好了。
該懂得智申為什么生病的人都懂,不懂的則是因為身份地位限制,導致社交圈子高級不起來而不懂。
期間,趙鞅很沒有風度地諷刺了智申幾句,不過說完之后也就不再多講點什么。
趙鞅只是想表達一種“碰上事就生病不是好的應對方式,顯得沒有擔當,也會誤了國家大事”,等等差不多的態度。
好像也是那樣啊?要談事情的時候,不愿意談就生病,大家都這么搞的話,好多事情就不用做了。
智申本身性格偏向軟弱,面對趙鞅的嘲諷只是受著,至于趙鞅想要達到什么目的,智氏無法接受為前提,絕不可能因為臉面過不去就答應下來。
因此,趙鞅不得不同意了智申的方案,也就是在怎么攻打范氏方面劃定戰區,哪個家族負責哪一塊。
“‘元戎’之意,復又南下我家亦需出兵。”智申當然沒有答應下來,同時也沒有拒絕。
時節已經過了春播,接下來有什么大動作都不會對農業產生太大的影響,要出兵就該下達征召令了。
這一次楚國的使節團到來,他們來談的是楚國已經擊敗蠻氏,會占領屬于蠻氏的地盤,希望晉國不要理解過度,因而造成什么不愉快。
蠻氏在以前屬于晉國和楚國的緩沖區之一,兩國都有實力一舉滅掉蠻氏卻沒有那么做,然而現在楚國打破了那種默契。
趙鞅沒有在蠻氏是否滅亡上過多糾纏,對楚國滅掉蠻氏表示祝賀,隨后對蠻氏的地盤提出了主權要求。
智瑤得知趙鞅的做法后,感到很是驚奇!
知道趙鞅說了什么嗎?他表示蠻氏的某塊地盤自古以來就屬于晉國,當地絕對能夠找到相關的證明,比如晉人生活過的痕跡,遺留的陶器、銅器之類。
那可是“自古以來”啊!多么高大上的說法,尤其是晉國有實力也有能力,解釋之前不過是擱置爭議的做法而已,一句“以前是不想,現在需要了”就能定性。
當然了,疆域什么的才不講什么“自古以來”,這一套要是管用的話,被諸夏消滅的許多異族后裔是不是也能用這種方法向列國討要故土,領主存在爭議的事情就要海了去啦。
智瑤說道:“楚國竟未一口回絕?”
是的,作為楚國正使的公子閭沒有在第一時間拒絕,甚至表現出可以商量的態度。
智申說道:“子閭多次提及盟約。”
什么盟約?其實就是五六十年前發生的“弭兵會盟”,簽訂的盟約是“晉、楚之從交相見也。”,意思是“晉的仆從國要朝貢楚國,而楚的仆從國要朝貢晉國。”。
從根本意義上來講,那一份盟約更像是一張廢紙,純粹就是給兩國找到理由不用每年都進行大戰,算是一種暫時的停戰,以后可以隨時再開打,率先挑起戰爭的一方都不算悖盟。
趙武十分幸運的是晉國和楚國在“弭兵會盟”之后沒有再次挑動超級大戰,以晉國的定義就是趙武率領一些小弟取得了爭霸的勝利。
后面楚國遭到吳國的暴打,導致楚國根本無力再行北上,某種程度上是讓晉國的自我吹噓得到了實現。
智瑤想了一下,說道:“如此說來,楚國不欲與我開戰,僅是私下助力范氏、鄭國。”
智申頷首道:“‘元戎’亦是此定論。”
他們都明白一點,楚國沒有解決吳國的威脅之前很難北上。
楚國私下援助范氏和鄭國?晉國哪怕看見了也應該裝作不知情。這個是因為晉國同樣無力南下,只能裝聾作啞。
趙鞅當然希望智氏南下,哪怕僅僅是露個面都有利于晉國應對楚國,免得楚國認定晉國內部矛盾極大,對晉國內亂進行更大力度的干涉。
“如‘元戎’不欲與楚大戰,大人或可率兵前往。”智瑤知道形式變了,智氏不能自絕于國家。
智申說道:“我亦是如此作想。”
父子倆意見統一,智氏很快就有所行動,攜帶征召令的家臣前往各處封地。
征召軍隊的時期,智瑤到“邯鄲”來了。他主要是布置新一年的任務,再來就是對去年所取得的成果進行巡視。
同時,新一年春暖花開的季節到來,代表智氏又要重新對東山黑狄動手。
負責攻打東山黑狄的是程朔,他將率領三個“旅”的兵力繼續征討“蓋與”的西部,做到將東山黑狄徹底驅離。
“世子,今歲新軍不動?”子路知道智氏已經開始集結部隊,新軍這邊卻是沒有得到什么指令。
智氏新軍目前的編制分為兩個部分,正式編制的人數有三千四百零九人,還有一支用來作為補充血液的四千余人預備隊。
話說,智瑤來“邯鄲”是視察沒錯,本身也有帶新軍奔赴戰區的任務。
“如何?將士聞戰而喜?”智瑤問道。
去年攻打東山黑狄,軍功的賞賜已經發下去。賞罰方面經過了一再確認,好些立有功勞的人都將好處拿到了手,該受到懲罰也已經執行。
對于變革智瑤是認真的,絕對不允許出現有功不賞的情況,以至于好多人可能是獲得了一座屋子和多少畝的土地,或是得到了屬于自己的奴隸,搖身一變從此成為一名有恒產的人了。
歷史上趙鞅在“鐵之戰”面臨困局,不得已才將賞賜涉及到“徒”以下的階層,即便是奴隸也能依靠殺敵重新獲取自由乃至于財富。
智瑤干的事業更像是商鞅的那種,差別是沒有大張旗鼓去做,涉及到的層面也僅僅是在智氏內部。
子路很嚴肅地說道:“全軍愿為智氏效死!”
上升的渠道本身就擺在那里,可是好多貴族愿不愿意給予獎賞是看心情,辦不到賞罰公正。
不開玩笑的來講,身份地位不夠哪怕是立了功,信不信功勞被移花接木?而這還是“徒”以上階級的待遇,之前“徒”以下階級無論是立功還是死了,反正沒有功勞那么一說。
所以,僅僅是智瑤將“賞”延伸到“徒”以下的階層,并且辦到了“言必信,行必果”,足夠“徒”以下的階層愿意為智氏奮戰至死了。
智瑤先道了一聲“善!”,又問道:“余者可有言論?”
原先那樣的待遇只在“徒”以上階級,屬于他們的特權竟然延伸到“徒”以下階級,“徒”以上階層有怨言也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
子路說道:“怨言少也。”
話說,以前“士”和“徒”立下功勞有沒有賞賜,其實也是靠貴族嘴唇上下一碰。
現在智瑤拿出了明文的賞罰制度,犯了什么錯得到什么懲罰,立下什么功勞得到什么賞賜,還嚴格地遵行自己定下的規則在進行賞罰,會有人感到自己的特權遭到侵犯,更多的人肯定會因為賞罰分明而喜悅。
等于說,智瑤僅僅是將賞罰制度弄出來,再嚴格地去執行,打從事實上就是在某種層次上領先所有國家,別說是家族的層次了。
“我與大人已商議,賞罰通行智氏,今后非新軍獨有。”智瑤說道。
子路立刻行禮,喝道:“為智氏賀!”
肯定是智瑤先知道新軍這邊的情況,才向智申建議在整個家族執行,一件事情里面肯定是伴隨著好與壞,能夠對家族起到助益作用,壞的那一部分是完全應該承受的。
智瑤巡查了一圈,看到的發展計劃正在有條不絮地進行,對各項目負責人進行了賞賜,隨后帶著新軍以及后備隊離開“邯鄲”了。
這一次來“邯鄲”,智瑤并沒有去見老子或孔子,不見的理由是不想聽到他們對趙氏的世子更替發表言論。
老子可能只會感嘆幾句禮崩樂壞什么的。
孔子必然是各種噴,甚至會想借智瑤的口被趙鞅知道。
至于說孔子為什么對智瑤非嫡出繼承智氏沒反應?不是什么吃人嘴短拿人手軟,壓根就是嫡出就代表有繼承權,再來智氏對智瑤的上位定義為程宵主動謙讓。
另外,孔子自己也是排行老二,他一樣繼承了孔氏的基業。
智瑤率軍走的是大河沿岸,到了“中牟”與智徐吾會合,麾下兵力約是三個“師”的數量。
“世子如今已是養由基第二。”智徐吾顯然是聽到了相關的言論了。
智瑤聽了只是一笑,才不會說自己不想當什么第二,要做就做第一之類的。
智徐吾又說道:“士皋夷早在等候世子。”
誰?
士皋夷?
干嘛的???
(https://www.dzxsw.cc/book/15605446/71745374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