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大秦王朝的歷史
大秦王朝律法第一條之所以是這個,這還要從大秦王朝的歷史說起。
大秦王朝的前身是一個名叫大宋的王朝,這個大宋和大秦在某些方面有點像。
商業都是非常的發達,上到帝皇百官、下到黎明百姓,都是相當的富裕。
不同于大秦王朝文人士子和百姓們的實事求是和務實作風,大宋王朝的文人學子們有一句座右銘: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話看上去,似乎這些文人學子們都有著救濟蒼生的寬廣胸懷。
然而可惜的是,這些終歸只是嘴上功夫和口號而已。
喊起口號來,這些人一個比一個響;
做起實事來,這些人一個比一個廢材!
如果只是這樣也就罷了,關鍵是那些不干實事的人每天除了知乎者也和喊口號之外,還動不動就對那些干實事的人評頭論足。
更過分的是,或許是見不得那些干實事的人在百姓中所取得的名聲。
這些人就開始在朝廷和民間指責、攻擊那些做實事的人,害得一群一心做實事的官員們或者去職、或者罷官入獄。
最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些人去職與入獄的罪名歸根結底就是三個字:“莫須有!
當時大宋王朝的宰相,同樣也是當今大秦王朝的開國皇帝任不群,實在看不慣這種社會風氣和文人士子的作風。
他知道再這樣下去的話,整個大宋王朝就要完蛋了。
要知道,這個世界可不是只有大宋一個國家,周邊還有很多虎視眈眈的國家。
大宋如果不改變的話,肯定會被這些國家瓜分干凈。
為了大宋王朝,當然也為了個人的私欲。
任不群宰相聯系了那些干實事的官員和軍人,悍然發動了一場從上到下的政變。
直到這個時候,那些只會喊口號、編織各種莫須有罪名的文人士子和官員們才發現,他們竟然如此的不堪一擊。
就這樣,在其他國家沒有反應過來和做好準備之前。
任不群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建立了大秦王朝。
為了穩固大秦王朝和發展大秦王朝,任不群和一群干實事的官員建立了無數有效的律法,開始走向了以法治國的王朝戰略發展方向。
而在眾多的律法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條律法:“凡以莫須有罪名指控他人者,夷全族!”
這條律法,也是大秦王朝的立國基石。
當柯歷開始閱讀整個大秦王朝的開國歷史和律法條文時,對幾千年前那位任不群深深佩服。
不管對方是出于私心還是公心奪取了大宋王朝,對方的所作所為都值得柯歷佩服。
在柯歷看來,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改革。
在這個改革中,最重要、也最困難的改革從來不是所謂的制度改革和經濟改革。
當然也不是什么軍事改革,雖然這三種改革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也是非常的重要。
于柯歷而言,最重要的改革是文化改革、是思想改革。
一個國家,只有它的民眾的思想和文化從上到小、從內到外得到了改革,這個國家才會產生真正的改變。
那位大秦王朝的開國君主任不群很明顯知道這點,所以一開始就以律法的形式杜絕了莫須有這種實質上發展清談治國文化的存在基礎。
在這條律法的作用下,整個大秦王朝開始變的務實。
凡事都講究證據,開始追求實事求是。
以事實為根據,以律法為準繩。
可以說,這才是大秦王朝能立國幾千年。
而且還越來越強大,并且超越其他國家的真正原因。
同樣的道理,也正是因為看到了大秦王朝的改變,其他的國家也學習起大秦王朝的這種務實作風。
可以說,任不群改變的不是一個大秦,而是一個世界。
在另一個世界,這種人通常都有一個統一的稱呼,人們把他們稱之為:偉人。
偉大的,可以改變世界的人物。
這些人中有政治上的,有軍事上的,有藝術上的,有商業上的,有科技上的,各行各業都有。
柯歷知道,他做不了這樣改變世界的偉人,而且他也沒有興趣做這樣的人。
柯歷只想做一個維護他心中所認可的秩序的維護者,在這個世界簡稱:捕快。
所以,當柯歷在縣衙大堂內當著眾人的面,對周御史喊出這句話的時候。
眾人心中的震驚,不可謂不大。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張縣令才不能繼續聽下去了,而是果斷的進入縣衙大堂。
“你,你……”
一臉嚴肅的張縣令三人剛進入縣衙大堂,就發現周御史鐵青著一張臉,顫抖著手臂指著柯歷,嘴唇不住的抖動著。
不過可惜的是,此時的周御史除了說你、你之外,似乎就沒別的可說了。
因為,被柯歷這么一說。
周御史也發現,自己好像確實有點莫須有了。
不管這些證據是真是假,是否是有人在殺死李無天兄弟倆和崔通之后人為制作出來的。
可是他都不能否認,這些都是確實存在的證據。
反倒是他周防川,一口一個要證據,一口一個懷疑。
但是,他卻始終沒有拿出有力證明自己話的證據。
想到這里,性情素來耿直、不畏人言的周御史,額頭上竟也開始冒起了冷汗。
看著周御史的這副模樣,柯歷心中一陣冷笑。
他才不管對方有多正直,也不管對方品性其實不壞。
既然對方三番四次找他的麻煩,他自然不會放過他。
縣衙大堂內,孫老三、王二華一干捕快還有差役們,都是一臉佩服的看著柯歷。
對于這位小老弟,眾人是越來越服氣了。
不僅佩服對方敢于和周御史開懟的膽量,更佩服對方的——呃,不要臉。
明明柯歷是在胡說八道,明明周御史的猜測**不離十。
結果到了現在,反而是周御史被他逼得無話可說。
一個不好,這位周御史甚至可能要因此被上面責問,百姓們如果知道了都要找這位周御史的麻煩。
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熏陶,民眾們對莫須有這種行為,可以說是十分的厭惡和痛恨。
ps:新書求收藏、求推薦,謝謝。
(https://www.dzxsw.cc/book/155112/823345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