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4章 舉孝廉
里長是反對舉太子的,結果是他想的對了。出現這樣的結果,在董國相組織的會議上,里長有話說了:“是不是,還不相信我。太子那人的本質就在那里,一下子能糾正得過來嗎?”
現在大家知道里說的對,沒再有人吭聲。
現在能說話的只有董國相了。在沉默片刻之后,董國相重新布置工作了:“不管什么原因,太子劉建做了與孝子完全不相符的事情出來,已經受到律法的制裁。但是我們的舉孝廉工作不能因為太子而停止不前。我們治不孝的原則還是不變,不能完全用棍棒下面出的孝子的辦法來教育子女,我還是要樹典型。你們現在要換位思考一下,選什么樣的典型為好。”
以前有幾位是堅持選劉建,現在劉建這個主角失敗了,他們也不吭聲了。
看大家不說,董國相就提醒里長,要里長說:“里長在這個方面還是有獨特的見解,不妨讓里長來談一談他的觀點。”
在董國相的提醒下,里長也不客氣了,說起了他的觀點:“談一個人是不是孝子,不看他在好的條件下來談,應該要他在困難的環境下,怎么對待父母和長輩。所以說,選孝子不應該在官爺富爺中選,應該到那此貧困艱苦的人家中去選。”
里長的一番話,說得大家微微點頭稱好。其中在場的淖妹就接話:“里長得對,選孝子就要到鄉下去選,看那些特別困難的家庭,有些子女對年邁的父母,卻照顧得體貼入微,令人感動。”
淖妹還舉了一個她們鯉魚村一個例子,說有一位孝子的,父母雙雙癱瘓,他一個人不離不棄,照顧了好幾年。
淖妹本來是王后的侍女,現在王后走了,董國相舍不得淖妹就這樣在王府做大王的侍女,與大王經過一番激烈的搶奪,又把淖妹要到了王府。董國相要淖妹也參加這個活動,要她一邊選孝子,一邊宣傳儒家思想,一邊收集民歌。
淖妹很喜歡這份工作,欣然答應了董國相,所以今天討論她也在場。
董國要聽到淖妹舉了一實例,又打開了思路,就是先選出各個地方最孝順的人,然后大碗再集中來討論,看那個孝子最孝順。
經過董國相的思路一引導,在會議上大家就開始分工負責了。呂步舒因盱眙有一項工作需要他去做,就把他分配負責盱眙縣;李菲菲要收集民歌,被到千乘那一帶去了。
盱眙儒家思想氛圍濃厚,人人講究敬老愛幼,呂步舒去調查收集孝順的人,他們覺得奇怪。孝順是人的義務,還要宣傳什么?孝順的事例很多,但他們都不要呂步舒什么宣傳,他們覺得是他們應該做的。
最呂步舒干脆就不收集了,隨便問了一些面姓,找了幾個耳聞能詳的事例,記在了心里,其他時間他就一心一意做另一項工作。
到了快要回廣陵的時候,呂步舒還是向縣里的官爺問了一個問題:“你們的百姓,為什么人人講孝順?”
此時縣老爺說了:“我們百姓也還是一開始孝順,我們用了一此絕招,不講孝順的人通不通。”
細細問來才知道,他們治不講孝順,只要發現你不講孝順,你就得多納稅,你找老婆大家都來說你的壞話,左右鄰居都不理你,讓你成為一個在村里人人喊打的人……
不孝順的人在這個縣里,是沒有市場,久而久之不孝順的事例慢慢自然消失。
呂步舒佩服這個縣的縣爺,有辦法。當官爺就得要這要的人當官爺,把不聽話的百姓管得好,就是好官爺。
呂步舒雖然沒有找到最孝順的人,但他找到治不孝順的人辦法,這次下鄉效果不錯。
淖妹也就是李菲菲,她被分到的地方。這里離廣陵城的路也不遠,她到這里不要一天的馬車就趕到了。她來這里的工作思路是這樣,她要以收集民歌以為,一邊收集一邊打聽,這個地方的人,誰是最孝順的人。
李菲菲工作了兩天。在這兩天的時間內,百姓反應的孝子不約而同指向千乘的一個叫董永的。
李菲菲覺得這個名字好眼熟,在哪里見?
李菲菲這天收集民歌時,有一首曲調與黃梅戲的曲調有幾分相似。想到黃梅戲,李菲菲一拍腦袋,想起來了《天仙配》。天仙配里面不是有個董永?
想到天仙配,李菲菲的思路又到了二十一世紀;她也想起來了,關于董永的故事。
關于董永的故事很多,李菲菲就想起來了,曾經在網上就引起了討論,光說董永是什么地方的,都是說法不一。
根據各地提供的歷史資料包括地方志記載,董永的籍貫分別為山東博興(原千乘)人、河南武陟人、江蘇丹陽人、江蘇金壇人、江蘇丹徒人、江蘇東臺人等等。而湖北孝感、山西萬榮相對比較謙遜,都承認董永祖籍是千乘人,只不過是幼年喪母,流寓此地。
當今的專家學者也大多認定董永是千乘人,因有武梁祠畫像記載,這是現有歷史文獻資料中最早的佐證,金石為記,無容置疑。為此,山東博興于1987年4月召開了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論證會,認定董永的祖籍為山東省博興縣,即漢千乘郡千乘縣。
對于這一論證,有人提了三點疑問:一是武梁祠畫像中的“董永千乘人”是指的千乘郡、千乘縣,還是千乘鄉?二是為什么山東博興從東漢到宋元時代的史料上沒有董永的記載?明清地方志曾有記載,但大都有“皆出野語”一詞。三是為什么江淮地區,如江蘇的東臺、丹陽、金壇等地都有流傳很久的董永傳說,而且從正史和地方志上均能找到足跡。.
據考證,江蘇東臺在秦朝地屬東海郡廣陵縣,縣治所在今揚州。楚漢相爭之際(前206年—前202年)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時為楚國東陽郡屬地。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平楚,次年封劉賈為王,東臺為荊國東陽郡廣陵縣地。公元前195年,劉邦封劉濞為吳王,東臺屬吳國廣陵縣,地稱海陵。公元前154年,吳王發動“七國之亂”,漢景帝平息叛亂,次年改吳國為江都國,劉非為王。其間,董仲舒為相九年。當時,東臺西溪屬江都國海陵縣千乘鄉,并有“丹陽里”地名。
“千乘鄉”因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t591年)晉國結盟吳國,派巫庸做吳相傳教車戰,并在此造兵車千乘而名。因此間出了孝子董永,又于漢元帝初元六年(公元前48年)改為董賢鄉,現為西溪南三公里處的臺南鎮。“丹陽里”為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蒙武和王剪率大軍六十萬滅楚,陜西宜川縣丹陽山軍隊屯兵并落戶于此而得名,現為丁堡村。
查閱歷史文獻,北宋《晏溪志》載:“漢董永,西溪人,養父家貧,流寓傭工,父亡,貧無以葬,自賣其身”。北宋《吳淑事類賦》注:“董永墓,在如皋北一百二十里”。西溪地處如皋以北,所記距離與現董永墓相吻合。1
南宋王象之《方輿勝覽》記載:“海陵西溪鎮,漢孝子董永故居。而孝子祠、天女寺、繅絲井皆以永傳。”宋代的《錦繡萬花谷》記載:“天女繅絲井在西溪鎮西廣福院,相傳漢董永所居,井及天女汲以繅絲者。”
后來的元明清都有關于董永故事的記載
西漢時,東臺西溪始興鹽業,經濟逐步復蘇。據載董永雇主曹長者因其無子,舍出后宅建承福寺,后在其大殿上供奉著董永及曹長者的牌位。《晏溪志》載:武帝時西溪建承福寺,即廣福寺前身。里人也捐款建起了“董孝賢祠”,又稱董永廟,并在董永墓前立“漢董孝子諱永墓”碑。明正德七年,鹽法御史朱冠、分司謝貴修墓并重建孝子祠,并“設社學于此”。明英宗天順六年,巡宰李誠在董永和七妹的遺跡“繅絲井”(又名董井寒泉)旁建六角亭,明禮部侍郎王瓚曾賦《繅絲井詩》:
彩云飛去鳳笙殘,月轉梧桐玉甃寒。
機杼荒涼秋草歇,轆轤寂寞野花團。
祗憑博望知源邃,肯信麻姑見底乾。
千古真游何處覓?一雙鳴鶴繞欄桿。
明末清初,鄭板橋老師顧繁(興化人)也在亭上作《繅絲井亭記》。明萬歷四年,水利道僉事黃猷吉在孝子祠南殿內,供奉北宋范文正公仲淹(西溪鹽倉監)、胡文定公令儀(江淮轉運史)張文靖公綸(江淮發運副史)三賢塑像,北殿重塑董永像,改名“忠孝祠”。祠內有“賣身葬父一貧如洗,忠心為奴孝思嚴親”的對聯。至清道光年間,里人又重修董永墓碑。
(https://www.dzxsw.cc/book/154692/807948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