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蹴鞠
國際足聯認定足球起源于中國的“蹴鞠”運動。《戰國策》記載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現山東省淄博市)就開始流行蹴鞠活動,《史記》也記載了,蹴鞠是當時訓練士兵、考察兵將身體條件的方式(“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漢代蹴鞠是訓練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較為完備的體制。如專門設置了球場,規定為東西方向的長方形,兩端各設六個對稱的“鞠域”也稱“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場地四周設有圍墻。比賽分為兩隊,互有攻守,通過踢進對方鞠室的次數來決定勝負。
經過漢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時期蹴鞠活動達到高潮,甚至出現了按照場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種方式,有比賽巔球次數的“打鞠”,有場地中間掛網、類似網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參與拼搶的“躍鞠”,還有了設立球門的比賽,這種方式每隊有一定人數和固定位置,規定隊員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動。同時蹴鞠和佛教一起傳到了日本,朝鮮。日語及朝鮮語中仍可見稱足球為“蹴球”的用法便是受到中國的影響。
南宋《武林舊事》就記載“筑球三十二人”競賽時兩隊的名單與位置:“左軍一十六人:隊長張俊、蹺球王憐、正挾朱選、頭挾施澤、左竿網丁詮、右竿網張林、散立胡椿等;右軍一十六人:隊長李正、蹺球朱珍、正挾朱選、副挾張寧、左竿網徐賓、右竿網王用、散立陳俊等等”。這被認為是歷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發名單”。
2018年也是俄羅斯世界杯年,本故事就發生在明思宗朱由檢,(年號崇禎)的執政時期年。
1628年2月27日下午一點,南京市一中,幾個中學生正在學校的操場上面踢足球,一只足球在學校的第一教學樓前高高地飄起,一個上初中一年級的男同學正在踢足球,他將足隊長頂腳踢后,將足球踩到了自己的腳下。
對面看他踢足球的三個同學中的一個小個子同學對他說:“喂,張俊,讓我們看看你最近剛剛練成的絕招,你應該可以做的到的。”正在踢足球的人就是張俊,他對場上的大羅、小羅兄弟倆說:“我踢過來了,你們接住啊。”大羅名字叫羅懷國,小羅名字叫羅懷家。然后對著大羅、小羅兄弟倆就是一個倒地倒鉤射門,對面看他踢足球的三個同學中的那個小個子同學一看張俊倒地倒鉤射門的動作就喝彩:“好厲害,好厲害。”其他兩個同學則鼓起了掌。
那被張俊倒地倒鉤射門踢出去的足球滾到了大羅、小羅兄弟倆的附近,小羅弟弟接到了足球,就立刻用自己的膝蓋顛起了足球,幾下后,又把足球傳給了自己的哥哥大羅,大羅接下了足球后,就開始用自己的頭部頂起了足球,也頂了幾下,又傳給了張俊。
(https://www.dzxsw.cc/book/154493/7997155.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