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善后之后
陳村遇難的村民雖然已經入土為安,但這場災難的善后事還有不少。
首先,陳村還剩下大部分的村民,而陳村原來的全部首腦包括族長在內,都已經遇難了。蛇無頭不行,所以,陳村當務之急就是要選出新的首腦。
這事,謝市長親自出馬主持,在陳村遇難的村民入土后的第二天,集中剩下的村民,讓他們民主選舉新一屆的村首腦。
大牛這次被村民推舉當上了村首腦,負責村里的治安聯防和民兵的工作。唉,陳村的青壯本來就缺,現在連阿光與漢哥都走了,剩下的大牛當然責無旁貸地擔起這個擔子陳村的第二件善后事,就是一些失去了親人的孤寡人員的安排。
比如虎子,他的雙親都在這場災難中喪身,而且,他父親怎說也是保護村子的英雄,所以,未成年的他,以后的生活當然就要由村里作出妥善安排。
在虎子的父母過世之后,何曉軍就把他安排給自己賣藝的幾位妹子照顧。
平日活潑的虎子,在他父母過逝后,痛哭了一場,就變呆了,每天呆坐在一角仿佛傻了似,讓人看之心酸。
對于虎子的安排,村里的新領導班子表態,虎子他父親是為村而死的,所以,他以后就由全村負責撫養,他喜歡到村中的哪家生活,村里的人不得異議。
雖然村里表態,但對于虎子以后的生活,何曉軍就沒有讓村里負擔,因為他已經決定了讓虎子日后跟著自己過。
作為虎子的“契爺”,何曉軍當然就責無旁貸地擔負起這個“干兒子”的撫養。
那時的移民條例,像虎子這個年紀的人,可以由父母攜帶出國,所以,何曉軍準備把他當成自己的親兒子重新加辦個,把他帶到金山那邊生活。
反正在那個年代還沒有親子簽定,何曉軍相信他這個主意應該問題不大。
虎子這個安排,當然就是皆大歡喜。虎子本身也喜歡何曉軍,所以,他當晚就住入了何曉軍那新建的居室。
讓何曉軍最頭痛的是梅姨的善后事。
從陳池老人之前對梅姨的態度中,已經知道了他對梅姨這個外家唯一親人的著重,而且,相信梅姨的移民應該很快就得到批準,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何曉軍真的生出了愧對陳池老人那所托他照顧梅姨的想法,讓他不知該如何把這個不幸的消息待告訴老人?
何曉軍甚至悔恨當日自己怎么就不堅持陪阿梅回村?如果當天他與大牛一起在場的話,相信憑他們的所能,應該能拖延住鬼子,等到援軍的到來而保住遇難的眾人。
可惜,這個世上沒有如果,也沒有后悔藥。
最后,硬著頭皮的何曉軍,提筆千斤地花費了整整一個晚上,才酌詞斟句地把這慘劇寫下,寄給金山的陳池老人。
同時,何曉軍還硬著頭皮向陳池老人提出了補虎子出去的事。
何曉軍的信寄出才幾天,梅姨那移民的通知就寄來了。省城的領事館寄來了通知,讓她一個月之內到領事館體檢和簽證。
收到了通知書后,看著通知書上的人已經陰陽相隔,何曉軍不禁百感交集,把那通知書拿到了梅姨的墳前焚燒,以告慰她的亡靈。
處理好了善后的事后,心情陰郁而且又沒有什么事做的何曉軍,索性浸沉入了練武與學醫中。
以何曉軍現在的記憶力,理論上的東西,對他沒有絲毫的難度,所以,他只費了幾天,就把天機子的那套掌法、步法熟記于心;再花費了一個月時間,他又把天機子的那本醫書背個滾瓜爛熟。
何曉軍在這段日子的時間分配,每天白天學醫,晚上練武。
白天,何曉軍開始時是背醫書,醫書背熟后,就到附近的山中認草藥。隨后,他建議謝市長招集聚居點的所有熟醫術的人,在聚居點建了一家簡陋的醫院,一是方便這里的居民就醫,一是讓他有一個實習、學習的機會。
每天的晚上,前半夜,何曉軍與大牛一起練招式,何曉軍練“飄花掌”與“迷蹤步”,大牛練“大力神拳”。而下半夜,何曉軍則獨自練內功。
經過了一個多月的練習后,何曉軍與大牛的招式都已經純熟,兩人就互相對招來相互提高。
根據自己那天的強記,教會了大牛那套“大力神拳”之后,何曉軍發現這套拳不但簡單易記,練起來也不難,而且威力很大,適合大眾練習,他就把它這大套拳推薦給了駐軍和自衛隊、警察部門,讓他們學來防身。
自從搬到了峽谷之后,駐軍、自衛隊和警察部門,就按何曉軍的提議,實行了軍事化管理。
這個軍事化管理,軍事上由駐軍的劉排長負責,行政上由胡局長領導,把三個部門集中一起訓練,共同承擔任務。
平時,何曉軍與大牛也會抽空參加這個集訓,不但通過訓練加強自己的軍事技能,也順便教導其它人拳術。
練了兩個月后,何曉軍對內功的應用和那套“飄花掌”、“迷蹤步”已經得心應手,算是大成。
三個月之后,何曉軍的醫術也已經入門,能獨立診斷和治療一些簡單的病例。
這幾個月中,海山的境內還算平靜,境土未受到日寇的踏足,只是遭受了日軍飛機的幾次轟炸,被毀壞了不少的房子和被炸死了幾十個平民。
海山的鄰縣,在這段時間里就不好過了。
海山的鄰縣座落在通往省南部唯一的道路邊,而省南部的盡頭是一個海港,這個海港也是日本和國內到東南亞那邊的必經之處,為了便于對東南亞那邊發起了行動,日軍就對省最南部的海港展開了進犯。
由于要到省南部那個海港必經鄰縣,因此,海山的鄰縣,不時因為有日軍的經過而受到了騷擾、搶掠和燒殺。
直到后來,謝市長索性下令讓那通往省南部海港之路沿途的村莊,全部遷往到海山的聚居點這邊來,才讓鄰縣的那部分居民,避開了路過的日軍騷擾。
這樣,海山的這個聚居點,此時已經聚集超過了兩萬人,比原來的寧城常住人口還要超出。
幸好,何曉軍在建造這個聚居點時策劃并施行的農業生產已經收效,借了峽谷土地肥沃的光,這里開發的水田,畝產竟達到了當年最高的七、八百斤,讓一造的收成超過兩百萬斤,這樣算來,兩造的水田加上山田的收成,足夠這兩萬居民的裹腹。
再加上峽谷里那肉類禽畜的養殖,部分已經開始收成,讓這聚居點除了其它的物質欠缺些外,日常生活的溫飽已經沒有了問題。
唉,戰亂中的生活,能裹腹已經是萬幸,能吃上肉就是萬幸中的萬幸,哪還能顧及得了那么多?
在當年的九月份,何曉軍與阿梅三姐妹的勞工移民,終于在何曉軍他們的望眼欲穿中批準了下來。
接到了領事那體檢和簽證的通知后,替無福消受的阿梅唏噓了一番,為了免得夜長夢多,何曉軍決定馬上就帶著三女前往省城,到美國的領事館去辦理出境手續。
慢著,阿梅不是已經香消玉殞?怎么還有三女?
是的,是三女。除了阿蘭與阿蓮姐妹之外,還有一個是謝市長的二千金謝娉娉。
二小姐并沒有辦過移民,怎么能去辦出境手續?
嘿嘿,何曉軍這次又要用上讓謝縣長拆火車的那一招瞞天過海。
(https://www.dzxsw.cc/book/152414/787863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