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原來是故人
就在雙方爭持中,一個聲音從房外傳來:“阿軍,發生什么事了?難道以你那孤身消滅幾十個土匪的名聲,還有人敢前來搗亂?讓我看是哪個不長眼的家伙,竟敢搞到了我們的餐館來。”
話音未落,脾氣并未因為年老而收斂的陳池老人,出現在了望江房。
見到了房中密集的人頭,而且謝市長這個餐館的常客也在時,陳池老人不禁呆了。有謝市長在的地方,誰敢來搗亂?那究竟發生了什么事引來爭執呢?
就在陳池老人滿腹疑問時,一個驚喜的聲音響起了:“你不是陳池陳老兄?不是說你周游列國去了?你怎么躲在這里呀?”
聽到了這聲招呼,陳池老人循聲望去,馬上就認出了那個說話的人來,對他嚷道:“司徒你這個小子什么時候也回國來了?喂,你這個小子怎么跨縣到我的餐館里來鬧事了?”
“什么,這餐館是你的?”司徒懷璧等鄰縣過來的眾富商,不禁把疑惑的目光投向了何曉軍。心想:譚縣長不是說這位年輕人是老板嗎?怎么現在又跑了一個老頭老板出來?
譚縣長也一臉疑惑。
見到了這副情形,陳池老人一愣之后,馬上就猜測到了眾人因何事而質疑,連忙對眾人解釋說,這家餐館,是他與何曉軍兩人共同經營的。
聽了陳池老人的話,眾富商與譚縣長才釋疑。
司徒懷璧更是連剛才他對這餐館那新奇經營方式和菜式的好奇,也連帶給釋疑了。他以為,因為有陳池這個“食王”之稱的老人主持,餐館的經營才這般的新穎和成功。
熟知陳池老人的司徒懷璧,知道他的產業中并沒有餐館業,但也清楚他平日特別好吃,而且對那方面也見多識廣,所以,他經營的餐館成功,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事。
與司徒懷璧打過招呼后,陳池老人連忙追問雙方爭執的原委。
此時,陳池老人才知道了何曉軍他們,是在場的鄰縣縣長、鄰縣富商與司徒懷璧的女兒等而人的救命恩人。
司徒懷璧等人前來報恩,是情理中的事,何曉軍他們施恩不受報,更是高尚的行為,所以,被熟人司徒懷璧求到了頭上的陳池老人,一時也不知該如何來處置這事好?
又爭持了一會之后,陳池老人終于無奈地出聲了,他對司徒懷璧等眾人說道,他這個搭檔與楊排長他們的性情自己熟悉,他們都是說一不二的人,這酬金,幾人肯定就不會收了,所以,他讓司徒懷璧等眾人收回酬金,容后再說,否則,這樣下去的話,不但沒有個結果,還可能會傷了和氣。
見到了熟人也幫不了手,而且,陳池老人的話也有道理,司徒懷璧等眾人稍商量了一下,就決定先收回酬金,待后再說。
酬金收回,禮品卻一定留下,就算是眾人一點心意。至于何曉軍剛才說的請客吃飯,眾富商一定不容。
雙方都的熟人的陳池老人,也極力為這事做了調停,讓何曉軍他們就按這個意思辦。
既然拍檔都出聲了,而且,也不想再在這事中糾纏下去,何曉軍他們也只好做罷,把眾富商帶來的那些禮品給收下。
富商送禮的事總算解決之后,輪到譚縣長登場了,他當眾宣讀了鄰縣對何曉軍他們幾人的嘉獎。
鄰縣縣府給何曉軍他們這三個到他們縣剿匪的人,每人獎勵大洋二十塊,并給何曉軍授予平民特等功一次。同時,鄰縣的華僑基金,也給何曉軍他們三人每人嘉獎大洋二十塊。
對于政府和民間組織的獎金,何曉軍他們沒有二言就收下了。因為,這些錢可以說是他們用性命換來的,拿得心安,也沒有心理負擔。
鄰縣的事告一段落之后,譚縣長與眾富商等遠道過來的客人,除了司徒懷璧外,就告辭回鄰縣去了。
司徒懷璧既然偶遇上了好友,當然就留下與陳池老人聚舊了。
那天的中午,陳池老人就與司徒懷璧移師餐館院子那竹林中的棚子里,泡上一壺清茶,擺起了龍門陣來。
原來,司徒懷璧與陳池老人在“金山”那邊已經熟識,而且,兩人又同是“五邑商會”的成員,所以,在已經有兩年多沒見面的情形下,遇上了當然就有說不完的話。
說到了這個“五邑商會”,是“金山”那邊的華僑組建的一個民間組織。
那時,由于政府的孱弱,加上去“金山”的華僑又多是生活在社會底層,所以,屢受當地人的欺壓。
既然********,民眾就只有自己想辦法自救,于是,“金山”那邊的華僑,自發成立了各種各樣自己的民間組織,以團結民眾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在“金山”那邊,華僑成立的民間組織,先是以“同鄉會”這樣的形式開始。
宗親觀念深植的中華民族,同鄉親情往往是異鄉客的精神慰藉。
一般同鄉會都稱“XX(原籍地)旅X(現居地)同鄉會”。比如,在“金山”那邊的海山華僑,就組建了“海山旅美華僑鄉親聯誼會”。
同鄉是個貌似清楚卻不能認真定義的模糊概念,一般依賴雙方對原籍地理范圍和方言文化的認同。原籍歸屬地小到一鄉,大到一省,都被稱之為同鄉,地方越大則越模糊。
海山的語系,可能是中國獨一無二的語系,它與國內的其它語言,基本就沒有一點的共通之處。
這種叫海山話的方言,除了海山的大部分人之外,就只有鄰縣一部分地區的人,說這種特殊的語言。
由于語言的關系,海山與鄰縣在“金山”的華僑,關系不是一般的親密,不少兩個地方的人,都出現在同一個“同鄉會”里。
后來,隨著華僑在“金山”的隊伍擴大和地位的逐步提升,各種的民間組織也開始蓬勃發展。
“五邑商會”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立的。“五邑”,是海山所在的市那五個縣的統稱。“商會”,顧名思義當然就是商人的聯合組織。
既然陳池老人與司徒懷璧都是成功商人,又算是一個“大同鄉”,所以,他們出現在這樣的組織里,也是理所當然。
與陳池老人坐落之后,司徒懷璧迫不及待就向他了解起他離開“金山”后這兩年的情況。
得知了陳池老人在妻子去世之后的這兩年,自由自在地周游列國并在各地品嘗他最喜歡的美食時,司徒懷璧當然就是羨慕不已。
司徒懷璧接著又問陳池老人,為什么中斷了這個逍遙自在的生活,呆到了寧城這個偏僻而落后的地方開一家這樣的、規模并不算大的餐館?
司徒懷璧了解陳池老人,知道他雖然可能不及自己有錢,但他也算是個大富翁了,所以,他不明白一個在國外有那么大生意、這樣好環境的人,什么會跑到這個落后的地方來開一家應該不會賺多少錢的餐館。
而且,司徒懷璧也了解陳池老人的饞勁,知道他是個無“吃”不歡的人,而寧城這樣一個小地方,又有什么能拖住他尋求美食的腳步呢?所以,司徒懷璧好奇了。
陳池老人沒有直接回答司徒懷璧,而是反問道:“司徒,我問你,你剛才已經在這里吃過了一頓飯,你覺得這里的菜如何?”
“有你老哥這個食神主理,這里的東西又哪會差?這一頓,不但是我在國內嘗過的最好菜,就是在我之前的生活中,我也敢說,這算是我嘗過的最好中餐之一。”
得到了司徒懷璧的肯定后,陳池老人才對他說出了讓他目瞪口呆的實情來。
(https://www.dzxsw.cc/book/152414/7878525.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