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陳池老人的小姨子
吃完了何曉軍給自己置辦的接風宴后,老人再次感嘆地對何曉軍說,以他的烹飪水平,足可以坐任任何一家廣東菜館或高檔酒樓的頭廚。
再次得到了號稱“食神”、并且在飲食方面頗有研究也見多識廣的陳池老頭的認可之后,何曉軍還真有些心動,生出了進入飲食行業的打算。不過,這也得在他完結了村里這個教頭的職位之后,才能從長計議。
這一晚,也像昨晚一樣,陳池老頭又與何曉軍把酒閑聊到了夜深。
這一晚的閑聊,話題就更廣,除了美食之外,還有當今和國內外的形勢、金山和香港那邊的見聞,各行各業的發展情況等等。
當然,聽的人與問的人,同樣是何曉軍。要迅速了解當代社會,才能迅速溶入當代,才能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嘛。
經過了兩個晚上的深入接觸之后,老人與何曉軍成了真正的忘年交。
兩人混熟之后,何曉軍讓老人別再叫他什么教頭,聽來生疏,稱他阿軍或小軍、小何都行。
老人也讓何曉軍別再老丈老丈地稱呼他,叫他陳伯或池伯、扶邦伯都行。
于是,在當晚后段的閑聊,兩人都改了用那客氣的稱呼。老人叫何曉軍作阿軍,而何曉軍也叫老人陳伯。雖然只是一聲稱呼,但之中,卻代表兩人的關系進入了蜜月期。
喜歡上了何曉軍的陳池老人,愛屋及烏,對阿梅三人也另眼相看,把從國外帶回的香皂、鏡子等小物件,送給了她們姐妹幾人。
哪個女人不貪靚?所以,阿梅姐妹對送她們稀罕物的老人,當即也親近了不少,對他服侍得更勤快,讓雙方的關系也在短時間內融洽起來。
陳池老人在雕樓住下的第三天就出去了,直到第五天才回來。回來時,用他那何曉軍幫忙取回來的自行車,馱回來了一個老女人。
這個老女人,是陳池老人的妻妹,也是他唯一的小姨子,一個姓梅的婦人。
安頓好了婦人在雕樓里住下之后,陳池老人再請何曉軍做了一頓好的,當是為那位梅姓的婦人接風,也當是他這位姐夫與小姨子歡聚宴。
那天起,陳池老人這位梅姓的小姨子,也就成了何曉軍他們的鄰居。
當晚,安頓好了老婦人睡覺之后,何曉軍從自己與陳池老人那已經算例行的晚上閑聊中,知道了他這位小姨子的可憐家世。
陳池老人的這位小姨子是一個可憐的人,她嫁了人之后不久,連孩子也沒有來得及要,她丈夫就犯病死了。
丈夫雖然死了,但公婆還是要照顧嘛。而且,梅姓婦人與陳池老人的妻子,又是家中僅有的兩姐妹,她們的那年老、又不情愿跟陳池老人夫妻出國的父母,也要她這個留在國內唯一的親人照顧、撫養。
就這樣,這位姓梅的婦人,就把自己的青春和歲月,用在了照顧她那死了獨子的公婆和自己的父母上,直到了幾年前,這四位的老人相繼去逝,她才算完成了這個艱辛而漫長的任務。
還幸好的是,陳池老人的家有錢,能完全資助她與她的父母、公婆的生活,讓她不用擔憂衣食使用,不過,她那幾十年的寂寞生活,卻讓人不禁唏噓。
陳池老人的妻子因一直體弱多病,不宜長途奔波,她出國后,就從來沒有能回過鄉來,就是父母去逝,她也不能回來相送,就更不要說是回來看看她那自小要好的妹妹了,所以,這個妹妹,一直就是她的一份牽掛、一塊心病。
陳池老人的妻子在兩年前的臨終時,一直就放不下她的這個妹妹,而且也對未能在父母面前盡孝而慚愧、遺憾。她讓陳池老人一定要回國一次,替她好好拜祭一番她的父親,并盡力安排好她妹妹的生活。
妻子病逝之后,兒女已經成家立業的陳池老人,安排好了在國外的事后,就起程回鄉,準備完成妻子的遺愿。
陳池老人雖然他在金山的家業不小,有的是錢,但由于病妻的拖累,他多年來都沒有離開過他所住的城市,所以,這次既然已經了無牽掛,他索性利用這次回國的機會,把路途分成了若干個行程,既當是旅游,又放開品嘗自己最喜好的美食。
就這樣,陳池老人用了足足一年長的時間,才來到了他回國最后一站的行程香港。
在香港這個地方,吃遍了當地所有的酒樓、食店之后,陳池老人才在當地買了一輛自行車,坐船回到國內。
老人的這個故事,也算是當代華僑在那個落后年代,有國難回的一個版本,還幸好的是老人有錢,能讓國內外的親人衣食無憂。不過反過來想,衣食無憂與一世不能相見的親情比,孰重孰輕?
陳池老人在離開雕樓的這兩天里,先找上了他的妻妹,然后在妻妹的帶領下,看過了岳父母的墳,定下了修葺兩老墳墓的方案之后,才把妻妹接到了陳村這邊來暫時安居,一是方便自己對她的照顧,一是方便商量日后對她的安置。
說到了陳池老人定下的修葺岳父母墳墓的方案,就大陣仗了。他的方案是先請風水先生幫忙找一塊風水的寶地,然后給兩老重新裝墳,再從國外進口水泥鋼筋,把兩老的新墳建成一個堅固的、永久性的墓地,讓兩老安息,以完成妻子那遺愿,彌補他的妻子與自己這位女婿沒有盡孝的慚愧和遺憾。
下來的這段日子,陳池老人就為岳父母墳墓的事奔忙了。
陳池老人的妻妹是個閑不住的人,特別是在家務事方面。自住入了雕樓之后,她就沒有閑過,不用干田里活的她,每天一天到晚都為家務事奔忙,把面積不是一般大的整個雕樓,收拾得如新建一般井井有條、一塵不染。
陳池老人曾經讓他這位已經苦了多年的妻妹,不要那么勞苦,甚至最好是什么活也別干,安心享福就好。但梅姓婦人不肯,說不干活就會度日如年。
唉,這也難怪,干了幾十年的家務活,讓她一下子停下,當然就會不習慣,所以,陳池老人見勸不住,就只好改勸她悠點勁干。
待到了雕樓確實已經沒有什么可收拾了,何曉軍與阿梅他們叫梅姨的梅姓婦人,就把阿梅的飯也搶了過來做,好還主動向何曉軍學一些烹飪之道,把眾人的兩餐搞得還算不錯。
梅姨的家鄉離陳村不算遠,有五公里左右,陳池老人的岳父岳母就安葬在那里。
把妻妹接回家的第二天起,陳池老人就騎著他那輛自行車,消遙過村,忙著給岳父母的墳墓找風水先生看山、選地。
經過了幾天的辛勞之后,墓地終于選好了。
陳池老人請人做了一場大規模的法事后,再把岳父母的骸骨給遷到了“風水寶地”里去,給了他們一個不知是否安樂卻絕對風光的窩,也給了他自己一個安心。
做好了這些的工作之后,陳池老人再請當地出名的石匠,給兩位作古的老人分別刻了個碑,然后就等他訂購的材料回來,再給兩老的墓地做永久性的建筑。
陳池老人做的這一切,最感動的人當然就是梅姨。
梅姨只在她姐姐新婚的時候見過她的這位姐夫一次,不過,那已經是五十年前的事啦,所以,她對自己的這位姐夫陌生得很,一直都沒有什么印象。
雖然,這幾十年來,姐夫那幾十年如一日對她那兩個家庭的資助,也讓梅姨一直感動、感激不已。但雖然心中感激,由于一直遠隔重洋,而且通信也一直是姐姐與她聯系,所以,這個她感激的姐夫,她還是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
現在,見到了姐夫之后,再見到了他不遺余力地給自己家辦事的時候,再聯想起了以往的一切,一個活生生的姐夫那鮮活的形象,就展現在了她的面前。
哪個不希望自己那辛苦了一輩子的父母,在歸天之后能有一個更好、更體面的歸宿?所以,陳池老人這幾天所做的一切,馬上就感動了他的妻妹,讓他的這個小姨子,對他感激之下,更是細心地照料起了他的生活起居來。
陳池老人和梅姨的出現,多多少少對何曉軍與阿梅他們的生活造成影響,比如,在辦那雙方歡娛的事時,他們就沒有以前那般放開,怕隔壁有耳而不好意思。
不過,兩位老人的態度和藹、辦事勤力認真,很快就贏得了何曉軍他們的尊重,再加上陳池老人與何曉軍又極談得來,而梅姨也與幾女的關系也不錯,讓這本是幾家人的人,一時融融洽洽地生活在了這個雕樓之中。
(https://www.dzxsw.cc/book/152414/787834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