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弱李治被定儲君 倔唐皇欲征高麗 3
自秦漢以來,皇上身邊跟隨有史官,將皇帝的言行記錄下來,稍加整理即為《起居注》,此為史家的第一手資料。當代皇帝逝去后,史官將《起居注》經過增刪處理,編撰成冊,即為《實錄》,類似于荀悅的《漢紀》,代代相傳,當代皇帝不許觀看本朝《實錄》,所以史家往往在當代皇帝逝去后方才著手編撰《實錄》。史家這樣做,是想保護史家秉筆直書的傳統,生怕當代皇帝看到記載自己不好的事而龍顏大怒,以致影響了史實的真偽。
李世民非常重視修史,貞觀一代修成八部正史。他還重視當代史的撰述,貞觀初年即明令由房玄齡主持監修國史。后世皆由宰相監修,即由此而來。
但李世民對歷來帝王不讀當代國史的做法非常不滿意,多次說過既然要以史為鏡,為何就不能讀國史?有一次,他憤憤地對房玄齡言道:“不知自古當代國史,因何不令帝王親見之?”房玄齡老老實實答道:“國史既善惡必書,若帝王觀之,往往示意增刪。史官不遵命而行,即是違旨;遵命而行,又容易失卻本來意味。”李世民不以為然,斥道:“朕非昏君,想觀國史,不過看看罷了。若有善事,固不需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鑒戒,決不修改一字。你毋庸多言,可撰錄進來。”房玄齡此時雖唯唯諾諾,但心里實在不愿意。當時,魏征還在世,聞聽此事當即向李世民上疏諫道:“陛下圣德在躬,舉無過事,史官所述,義歸盡善。陛下獨攬《實錄》,于事無失,若以此法傳示子孫,竊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飾非護短,史官必不免刑誅。如此,則莫不希風順旨,全身遠害,悠悠千載,何所信乎!所以前代補觀,蓋為此也?”李世民見魏征言辭激烈,遂暫時打消此念。
魏征逝去,李世民一日又憶起此念,將房玄齡、許敬宗召來,讓他們將《起居注》刪為《實錄》,速速進呈御前。房玄齡此時知道自己正在遭皇上猜忌,不敢吭聲,那許敬宗卻是見風使舵的主兒,急忙率先應承下來,并擠對房玄齡道:“房仆射,皇上欲觀《實錄》,重在以為鑒戒,卻與史家傳統未有任何沖突。我們不如下去速速撰來,供皇上御覽。”
房玄齡見事情已無可挽回,只好心里暗暗嘆了一口氣,躬身答應了李世民。
過了二日,《實錄》果然提前完成。房玄齡和許敬宗領人費了不少工夫,撰成二十卷《高祖實錄》和二十卷《貞觀實錄》。此《實錄》為唐初第一部資料詳備的《實錄》,李世民見之大喜,當場賞賜了房玄齡、許敬宗二人。
李世民很仔細地閱罷了二部《實錄》,對其大體上還算滿意,對一些細微處頗有微詞。他這日召來房玄齡、許敬宗,責道:“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之事,怎么能刪寫成這樣?”
兩人見李世民上來就問玄武門之變,知道此為李世民此生中的最大心事,心想要遭譴,遂不敢言聲,靜聽訓斥。
李世民果然訓道:“好好的一件事,經你們手頭一刪,竟然變成一件不敢見天光之事。你們總怕朕見了《實錄》,會由心之好惡肆意增刪。你們倒好,寥寥幾句話就將此事一筆帶過。朕問你們,六月四日之事對我朝而言,是一件美事,還是一件丑事?”
房玄齡和許敬宗囿于儒家傳統,總覺得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兄滅弟,有悖人倫道理,畢竟不是一件美事。他們寫到此節,曾經多次商議,覺得此事不寫不行,寫多了也不行,遂定下了淡化處置的調子。他們本來對這樣處理暗自得意,不料李世民還是不滿意。
“你們隨朕多年,連這樣道理都弄不明白,實在糊涂。”
“陛下以為此節應該如何撰寫?”許敬宗小心翼翼問道。
李世民慨言道:“昔周公誅管、蔡,使周代安靖,季友鴆叔牙使慶父圖謀難成。朕在六月四日所為,與此類似,你們有何忌諱呢?可削去浮詞,直言其事。”
周成王幼小時,周朝由周公攝政。周公之弟管、蔡二叔流言于國,說周公攝政將不利于成王,所以周公誅此二弟。春秋時,魯莊公有疾,其有三弟,長曰慶父,次曰叔牙,再次曰季友。看到魯莊公病重,叔牙與慶父聯手,欲立慶父為君,季友堅決立魯莊公之子公子般為嗣。后來季友在魯莊公的指引下,設計鴆殺了叔牙,剪除了慶父的羽翼。后來周公輔周成王果然成就大業,慶父在魯莊公死后,禍害魯國,成為人所共恨的惡人。李世民用此一正一反的例子,來說明自己在玄武門之變中的正義性。
李世民如此評價自己在玄武門之變中的作用,可謂高瞻遠矚,認識恰切。其即位后開創貞觀之治,成為一代盛世,以李建成、李元吉之能,實在難以達到此等高度。然李世民打破了當代帝王不觀《實錄》的成例,為后世開了一個壞頭。像房玄齡、許敬宗在撰錄《實錄》的過程中,很自然要揣測李世民的心意。如在太原起兵及兄弟爭位的過程中,他們極力夸大李世民的功勞和能力,將李淵變成一個從屬的地位,將李建成、李元吉寫成無能之輩,顯然與史實不符。李世民觀此并無異議,默認了二人的做法,遂使李世民的光芒蓋過其父李淵,其實兄弟爭位時李世民處于一個被動挨打的地位。
李世民來到九成宮避暑,留下李治在長孫無忌等人的輔佐下在長安監國。李治遇到一些大事不敢定奪,遂讓有關人到九成宮找李世民請旨。這日新羅國遣使來京,訴百濟攻占新羅四十余城,并與高麗聯兵,絕新羅入長安朝貢之路,乞唐朝發兵救援。李治讓唐儉帶領新羅使來九成宮面圣。
李世民接見了新羅來使,讓其先到側殿安歇,然后召所有入九成宮的大臣來此議事。
群臣坐定后,李世民讓唐儉將新羅國求兵之事向大家說了一遍。
唐儉說完,李世民目視大家道:“你們瞧瞧,新羅與百濟久無戰事,百濟忽然之間如此兇狠,竟然連奪新羅四十余城。新羅彈丸之地,還有多少城能讓百濟奪?他們莫非欺新羅為一女王嗎?”
新羅女王名為金貞德,金貞德于貞觀九年即位,當時由李世民下璽書冊封。
李世民繼續道:“百濟如此膽大妄為,實為其身后有蓋蘇文支持的緣故。哼,百濟王如此做還在那里自鳴得意,他難道看不出蓋蘇文的險惡用心嗎?蓋蘇文先與百濟聯手滅了新羅,然后再將百濟滅掉,以此達到他獨霸遼東的企圖。蓋蘇文狼子野心,昭然若揭,那百濟王蒙在鼓里,猶為虎作倀,實在可悲。”
唐儉道:“陛下所言甚是,遼東之亂,皆為蓋蘇文之緣故。”
李世民道:“事情已經很明白,大家今日好好議一議:是發兵相助,還是坐視不管?”
新羅、百濟、高麗向為中國屬國,歷來朝貢不已。現在三國在那里攻伐為亂,中國沒有坐視不管的道理,關鍵在于是出兵平亂,還是遣使調停。
群臣顯然不愿出兵平亂,貞觀以來,兵革不興,百姓富足,國內平靜,貞觀君臣多次說過要接受漢武帝窮兵黷武的教訓,不為勞民傷財之舉。如此慣性之下,群臣自然極力主張派員去調停。
李世民今日少了一些往日的平和之氣,聽到群臣如此說,憤憤說道:“都是陳詞濫調!你們都看到了,朕上次從你們之意,派員到此三國去調停。如今有什么結果呢?高麗和百濟置若罔聞,對新羅越打越狠,朕再不管,新羅眼見就要亡國了。”
房玄齡細辨李世民話中之音,覺得他自今年以來,心智有些改變,火氣很大,為人處事少了一些耐心。
李世明白李世民的心意,他現在為兵部尚書,時刻關注著新羅戰事,認為若要解決遼東紛爭,非用武力不可,所以他順著李世民的意思,當即響應道:“陛下所言甚是,高麗和百濟不聽調停之言,顯然是有恃無恐。想是他們以為中國這些年來務求國內安靜,不愿輕易興兵;二來以為那里離中土山高水遠,不易征討。陛下,臣意可以出兵征討,臣愿乞一師出征,逼其勒兵停攻。”
李世民接口道:“不錯,對此頑劣之徒非用武力不可!蓋蘇文弒其君,賊其大臣,殘虐其民,今又違我詔令,不可以不討!”
房玄齡、褚遂良、劉洎、馬周、岑文本等大臣聽見李世民動征伐的念頭,心中大驚,紛紛諫止。
房玄齡奏道:“陛下,兵者,兇器也;戰者,危事也,不得已而用之。如今高麗、百濟若違失臣之本分,陛下誅之即可;若其侵擾中國百姓,陛下滅之即可;若其長久為中國之患,陛下除之即可。他們若犯此一條,陛下雖日殺萬夫,不足為愧。然他們未犯此三條,陛下欲興兵,僅為高麗王雪怨,再為新羅報仇,對此我國派員前去調停即可,不用大動干戈。”
李世民斥道:“還是陳詞濫調!朕剛才說了,蓋蘇文先滅新羅,再克百濟,即成遼東霸主,其久長必為中國之患,難道不能早早圖之嗎?”
褚遂良也奏道:“陛下指麾則中原清晏,顧眄則四夷賓服,威望遠播四海。現在若渡海遠征小夷,如能一舉定之,還算可以。萬一蹉跌,定會傷威損望。昔隋煬帝數征高麗,所戰不利,陛下須引為鑒戒。”
李世民森然道:“朕就如此不堪嗎?能與隋煬帝相比嗎?”
褚遂良驚愕間,覺得自己說錯了話,遂躬身拜道:“臣一時糊涂急不擇言,以致說錯了話,請受陛下責罰。”
褚遂良畢竟為諫議大夫,當堂直諫為其職責本色。李世民想起昔日魏征在時,其直諫言語要比褚遂良等人的言語犀利得多,則褚遂良的言語實在不算什么。李世民咽了一口唾沫,將要說的話又咽了回去。
劉洎不看李世民的神色,依舊諫道:“陛下,《周易》曰:‘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又曰:‘知進退存亡,進有退之義,存有亡之機,得有喪之理,如高麗、百濟等國,實乃邊夷賤類,不足待以仁義,不可責以常理。古來以魚鱉畜之,宜寬縱之。再者,如今兵士之徒,皆無罪責,陛下若無故將其驅于戰陣之間,委之于鋒刃之下,使其肝腦涂地,魂魄無歸,令其老父孤兒,寡妻慈母,望東北而掩泣,抱枯骨而摧心,實天下最慘痛之事。房仆射剛才說兵者兇器,戰者危事,望陛下三思。”
李世民斥道:“胡說!此戰尚未開啟,你就在這里故作危言,實為不祥。朕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兵士不到戰場上搏擊,還是兵士嗎?難道讓他們整日里悠閑地吃著白食,才遂其父母妻子之愿嗎?還有,高麗、百濟、新羅早在漢時即為中國郡縣,其一樣說漢語,用漢字,豈是邊夷賤類?劉卿,你想做諍臣,這第一件事,即是說話前要深思熟慮,把要說的話盤算清楚,否則即是妄語。”
李世民今日逐個駁斥群臣之諫,且越說越火,群臣都感到有些異樣,遂不敢再諫。
李世民環視群臣,說道:“征伐高麗、百濟之事,朕意已決,你們不用再說。朕征伐高麗、百濟之前,還是要給蓋蘇文一個機會。唐卿,那司農丞相里玄獎原為高麗人,朕見他應對從容,可堪為使。可讓相里玄獎持璽書出使,讓他告訴此二國,若不罷兵休戰,明年朕會親率大軍擊之。”
唐儉躬身領旨。
李世民目視著房玄齡等人,說道:“今日除了李卿同意出征以外,你們皆出言反對,看來朕真成了孤家寡人!朕讓相里玄獎出使,實際上還是采納了你們的諫言,若高麗、百濟識趣,趕快罷兵,就免了朕的一番手腳,即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若其不聽,則是他們自絕于朕。閻卿呢?讓他速來見朕。”李世民與重臣議事,閻立德當然不在場。
閻立德聞聽傳喚,小跑著進入殿內,就見李世民正在對眾人說道:“一場戰事拼的不是勇力,而是糧草和器械的接續。隋煬帝數次征高麗無功而返,皆因他不識高麗之地理氣候。朕既然征伐高麗,非有一年的準備不可。”他抬眼見閻立德進殿,即轉向閻立德道:“閻卿,朕前些日子吩咐你營造玉華宮之事,你可轉交他人來辦。朕現在另有一件大事,須你前去主持。”
閻立德躬身道:“臣奉旨。”
李世民接著道:“朕欲伐高麗,須用船轉運糧草。你即日動身,前往洪、饒、江三州,讓他們一年內建造海船四百艘,攻堅船二百艘,于明年七月前集于萊州。”
閻立德領旨而行。
李世民又問唐儉道:“唐卿,近來四夷之事還算安定否?”
唐儉答道:“除了高麗、百濟攻伐新羅以外,周邊都很安靜。”
“都很安靜?西域那里呢?”
“焉耆王突騎支慣好陰持兩端,其近來與西突厥肆葉護可汗聯絡甚多,臣已經向陛下稟報過。”
李世奏道:“臣亦非常關注西域形勢,焉耆王突騎支慣好左右逢源以謀其利。臣已向安西都護郭孝恪交代過,若突騎支有妄動之兆,可以當即解決之!”
“郭孝恪能左右那里的局勢嗎?”
“請陛下放心。郭孝恪領兵有方,且慣會屯田養戰,可保西域無事。”
“嗯,你們還要多關注西域之事。若遼東戰事一開,西域再有變故,朕就要陷入首尾皆戰的境地。不過,以我國現有國勢,同時在兩地開戰,亦有十足勝算,不足為慮。”李世民非常自信,似自言自語說道。
(https://www.dzxsw.cc/book/152413/787826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